李琳
在一次针对新教师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组织新教师观摩了宋老师组织的科学活动“沉与浮”。活动过程中,宋老师一边向幼儿展示有关沉浮现象的各种图片,如船浮在水上、潜水艇沉到水下;一边向幼儿介绍“沉”和“浮”的概念。随后,宋老师拿出一个装有大半缸水的玻璃鱼缸以及石子、积塑片等十几种材料,逐一请幼儿将这些材料投入水中,幼儿非常踊跃地参与其中。幼儿每投一次材料,宋老师就让该幼儿分享结果:“积塑片浮上来了。”“铜铃铛沉下去了。”在幼儿投了6轮后,宋老师问幼儿:“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有的说“它上去了”,有的说“它浮下去了”……
观摩结束后,我们组织新教师进行集体反思、点评。他們有的说:“宋老师给幼儿提供了沉浮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并给了幼儿操作的机会,幼儿特别喜欢。”有的说:“我觉得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宋老师对科学概念介绍得特别好。”还有的说:“宋老师准备的玻璃鱼缸很合适,方便幼儿观察。”新教师们纷纷肯定宋老师准备的材料及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少有教师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也没有思考热闹的背后幼儿获得了什么,如幼儿说“它浮下去了”,这说明什么?教师没有给予关注。
根据福勒和布朗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新教师尚处于“关注生存”和“关注情境”阶段,容易出现“自我中心”的现象,即过于遵从预设的教学流程,在乎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容易忽视幼儿从中获得了哪些发展,极少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等。如何帮助新教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幼儿的“学”呢?我们决定通过园本教研来解决。我们想,对新教师来说,与其直接抛出问题让他们讨论,不如让他们回到实践中,引导他们转换视角思考问题,也许效果会更好。
关注幼儿的“学”
第二周,我们又组织新教师开展相应的园本教研,本次教研以“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为主题。为了能帮助新教师将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到幼儿的“学”上来,我们参照《幼儿主动学习——支架幼儿学习的教育实践》一书中提到的主动学习的四个关键特征——操作物体、行动反思、内部动机和问题解决,设计了教师观摩记录单(见下表)。
教研活动一开始,我们先让新教师根据上周观摩宋老师组织的科学活动“沉与浮”的情况,填写“观摩记录单”。在填写过程中,新教师们感到有些意外,感觉无法填完这张记录单。因为在上周现场观摩时,自己没有细致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及其具体表现。在记录单上,大家只能笼统地写“每次有1名幼儿将材料投到大鱼缸里”,“不清楚共有几名幼儿参加操作”。其中有5位教师关注到“有3名幼儿把材料使劲压到水底下,说明幼儿在思考把材料按下去它可能不会浮起来”;有8位教师关注到“2名幼儿表达不准确,如‘浮下去’”。新教师对活动中教师的行为记录得较多,如“教师呈现生活中关于沉浮的图片”“教师请幼儿操作”“幼儿被教师投放的材料吸引”等。
接着,我们让新教师带着“观摩记录单”中的问题,观看宋老师组织的科学活动“沉与浮”的录像,再进行记录并集体分享。在分享时,新教师纷纷说:“在上周的现场观摩中,我真的没有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今天仔细观看录像中幼儿的操作过程,才发现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操作机会,有操作机会的幼儿操作也不充分。”“我发现活动中幼儿由于没有充分的操作机会,所以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不多。”“以前我们在设计、实施活动时,更多关注教师的‘教’,关注活动场面是否热闹,现在我明白,我们更应该关注幼儿的‘学’,关注幼儿有没有思考,有没有获得发展。”
放手幼儿
在这次教研后,新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比如,在组织科学活动时,他们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或者小组共享一份),让每个幼儿都有操作机会,满足幼儿亲身体验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发现了问题,在指导幼儿操作时,很多新教师要求幼儿按照教师出示的步骤进行操作,最后得出的是同样的结果。幼儿在教师引领下被动地操作,被动地感受由教师烘托起来的“惊奇时刻”。有个别幼儿没有按照教师出示的步骤操作,得出不同的探究结果,要么被教师阻止,要么被教师忽视。
我们把新教师的这些做法拍下来,组织他们观看和研讨。当我们问到为什么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操作时,有的新教师说:“如果让幼儿自主操作,说不定会出什么岔子,场面就会混乱而无法控制。”有的新教师说:“如果不这样做,会出现很多种操作结果,那就无法达成教学目标了。”由此可见,新教师关注的是活动秩序及操作结果,忽视了幼儿的感受与思考,即忽视了幼儿的主动学习。
为了让新教师体会主动学习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再次组织了相关的教研活动。我们把新教师分为两组,一组当教师,称为“教师组”,一组当幼儿,称为“幼儿组”,以莫比乌斯环为操作材料开展模拟教学。“教师组”的老师提前了解了莫比乌斯环的操作特点,通过讨论他们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方案。莫比乌斯环是把一根纸带扭转180度后,把两头粘在一起做成的纸环,用不同的方法裁剪,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沿着纸环的中间部位剪一圈,纸环不但不会被剪断,反而会变成更大的纸环;沿着纸环1/3处剪一圈,它会变成两个嵌套在一起的纸环;把两个莫比乌斯环组合起来,可以剪出两个嵌套在一起的桃心形纸环等。
模拟教学活动开始了,“教师组”的孙老师用小魔术导入活动,用沿着纸环中间剪一圈的方法将莫比乌斯环变成一个更大的纸环,让“幼儿”感受了“惊奇一幕”,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孙老师请“幼儿”尝试操作,她边巡视边进行个别指导,发现剪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并请他分享。最后,所有“幼儿”都剪出和孙老师一样的大纸环。统一的步骤、统一的结果,新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还是原来的模式。
后来,我们看到“幼儿组”的刘老师又拿了一根纸带,经过多次探究后,剪出了两个套在一起的纸环。
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大家研讨。
教研主持人:刚才孙老师先用小魔术引发大家的兴趣,这很好。然后,她指导大家剪出了一个大纸环,似乎也达成了教学目标。可是,孙老师统一要求下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吗?
教师1:不是。
教研主持人:后来,我发现“幼儿组”的刘老师又拿了一根纸带,经过自主探索,剪出了两个套在一起的纸环。孙老师没阻止她也没关注她。你们认为孙老师的做法对吗?
教师2:不对。
教研主持人:你们说,刘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呢?
教师1:因为她不明白纸环怎么会这么神奇,想再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教师2:因为她对教师叫她做的事情不感兴趣。
教研主持人:我们请刘老师自己说说。
刘老师:因为我觉得很神奇,想试试有没有其他可能。
教研主持人:刘老师想尝试有没有其他可能,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1:说明她有行动反思。
教师2:说明她有主动学习。
教师3:说明她不满足于教师规定的操作。
教研主持人:对。因为我们以统一的步骤要求幼儿操作,所以会出现“不听话的幼儿”。现在你们觉得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哪一种对幼儿的发展更有利?
教师1:肯定是主动学习对幼儿的发展更有利。
教研主持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设计还是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尽量创造机会引发、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首先要放手让幼儿主动操作。
这次教研,使新教师认识到,幼儿因为想探究才会违背教师的要求;因为有思考,才会不停地去尝试。而教师过多过细的要求,会限制幼儿的探究,限制幼儿的主动学习。科学活动中的操作不应该为了操作而操作,要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究,引发他们更多的行动反思,如此,幼儿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
支持幼儿
当我们再次走进幼儿的活动现场时,发现新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有了进一步的改变。比如,教师看到幼儿用橡皮擦水彩笔留下的痕迹时并没有制止,认为这是幼儿基于已有经验——用橡皮擦铅笔印的思考所带来的探究,为此,教师还组织幼儿开展了“怎样去掉水彩笔印”的探究活动;幼儿进行剪纸活动后,活动室里一地碎纸片,教师问幼儿“收拾碎纸片有什么好方法”,幼儿纷纷说,“用扫帚扫”“用胶棒粘”“用吸铁石吸”“用手捡”“用嘴吹”“用纸板扇”,教师便放手让孩子们一一尝试,碎纸片收拾完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哪些方法是可行的”“哪些方法最有效”。
又如,在组织活动“绳子上的物品”时,教师提供了纸、剪刀、积木、夹子等材料,让幼儿想办法把这些物品挂在绳子上。孩子们有的绑、有的夹、有的粘,积极地尝试。教师则穿梭于幼儿中间,一边观察一边引导幼儿:“看,这是什么?”“想一想绳子怎么绑呢?”“试一试衣架怎样挂呢?”
教师为幼儿创造了动手动脑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幼儿能够自主地探究。但我们也看到了问题,幼儿虽然在探究,但似乎总是在重复原有的经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很少获得新的经验。活动中,教师似乎有不敢介入、不敢指导的倾向,对幼儿的指导只是“再想一想”“再试一试”,没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支持幼儿更深入地学习。为此,我们又一次组织新教师开展相关教研。
我们还是采用先体验后分享、讨论的方式,让新教师先自行探索光影实验组合材料,再做光影实验。
教研主持人对大家说:“你们看到的材料是探索光与影的材料,现在给大家15分钟时间完成一次光影实验,然后集体分享、讨论。”接着,教师们各自进行实验。15分钟后,教研主持人宣布实验结束,然后组织教师分享、讨论。
教研主持人:大家做完实验了吗?有什么体会?
教师1:材料太多,时间太短,感到无从下手。
教师2:有些材料我以前没有接触过,不知道怎么用。
教师3:我特别需要材料使用说明书。
教师4:我们的目标是做光影实验,不需要那么多材料,有些无关的材料反而干扰实验,没必要提供。
教研主持人:你们对照一下自己组织幼儿活动时的做法,想到了什么?
教师1:支持幼儿探究不只是提供材料就可以了,还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要给幼儿相应的经验准备,一定的时间熟悉环境、材料。如果幼儿没有相应的经验基础,教师又没有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探索,幼儿的学习就很难推进。
教师2: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科学活动,我们的目标是让幼儿进行科学探究,而不是摆弄材料,所以提供的材料要有针对性。
教研主持人: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都是自己的切身体会。那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接下来会怎么做?
教师3:我会对材料进行简化,支持幼儿把重点转移到光影实验上来。
教研主持人:好,那我们现在就精简材料,然后大家继续实验。
于是,我们对材料进行精简,只留下能提供做简单的光影实验的材料,让新教师继续实验。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教师提出想尝试做更复杂的光影实验,可是现场没有材料,无法做。这时,我们便组织大家继续讨论。
教研主持人:现在有教师想尝试做更复杂的实验,可是没有材料,无法做,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教师1:教师提供的材料要有层次性。
教师2:幼儿在探究、学习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探究过程,根据幼儿的需要及时提供材料。
教研主持人:对。所以我们说,观察幼儿、解读幼儿、支持幼儿很重要。我们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需求,并给予适宜的支持,促进幼儿更深入地探究和学习。这里的支持不光是材料上的支持,还有很多策略上的支持。
这次教研让新教师认识到,缺少适宜的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会逐渐被消磨,所以在设计、组织幼儿活动时,教师要努力为幼儿铺设通往深度学习的台阶。
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来到新教师的教育现场,观摩了新教师刘老师的“给种植园浇水”的活动。刘老师根据幼儿的想法,准备了瓶子(有孔的和无孔的两种)、碗、筛子、海绵等材料,还准备了各种长短不一的塑料管和水。当刘老师让幼儿给菜园子浇水时,幼儿最初选择的运水工具基本上都是碗、瓶子、海绵等,有的端着碗、有的拎着瓶子,匆忙地跑来跑去,只有小小用了塑料管,她用手心堵住塑料管的两端,端着水管小心翼翼地走向菜园子。刘老师见幼儿一直在跑来跑去忙碌着,便问幼儿:“有没有不用跑来跑去的运水方法呢?”这时,有几个幼儿停下脚步进行思考,过了一会儿,西西兴奋地说:“咱们用长管子,它的长度应该够得到菜园子。我们把水从这头灌进去,让它从那头流到菜园子里。”小小和西西找了一根最长的管子,从水盆连到菜园子里,后来有更多幼儿加入进来。但是当幼儿把水从一头灌进去时,另一头却没流出水来,幼儿一直在寻找原因,一时找不到原因。这时,刘老师提醒大家:“你们看看灌进去的水在哪里?”幼儿这才发现,因为出水的那頭高于灌水的这头,所以水就在管子里流不出去。于是,幼儿相互合作,有的把灌水的这一头管子抬高,有的往管子里灌水,水终于流到菜园子里了。
经过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新教师一步步地学习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从高控幼儿到放手幼儿,再到支持幼儿,不断获得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