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伟廷
《中国的红星》于1938年2月25日由新中国出版社出版,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部纪传体中共党史。
该书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中文版几乎同时在上海出版。然而,《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即轰动世界,而《中国的红星》刚出版便销声匿迹。直到80余年后,这本书得以再版,进入人们的视野。
引起震动
2013年1月24日,姜小平像平时一样,在网上一家旧书交易平台搜索藏品。他是四川自贡人,生于70年代末,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常务理事,癡迷红色藏品的收藏。
搜索过程中,姜小平发现,北京一家网店上传的书目中,有一本封面设计独特的《中国的红星》。封面上有一幅彩色木刻画,另有书中七位“红星”的木刻头像。扉页上印着,该书由林轶青编著。姜小平细看目录,发现书中许多“红星”的个人传记,之前都没有公布过。
姜小平收集了不少红色文献,但这本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人物的传记合辑,还是第一次看到。他马上与店主电话沟通。经过多番协商,姜小平终于从这位资深藏家手中购得此书。此后,姜小平又花了大量时间,查询全国各大图书馆书目,均未发现有入藏《中国的红星》的记载。在中共一大旧址纪念馆等文博单位,也未查到此书。
姜小平一门心思想探究这本书背后的故事。他找到了中共党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良明。2015年8月,为纪念恽代英120周年诞辰,华中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姜小平带着《中国的红星》赶到会场,将书送给李良明鉴赏时,李良明又惊又喜。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抗战时期日军侵占上海后,首先就炸毁了商务印书馆。因此,李良明认为,该书能在当时的“孤岛”上海出版,真可谓奇迹。
姜小平请教李良明,《中国的红星》是否有再版的价值。李良明说,此书史料珍贵,再版价值巨大。为此,他亲自为该书再版作推介。2015年,人民出版社将《中国的红星》再版作为重点图书立项。2019年1月,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再版发行。
再版《中国的红星》封面上,特意加了“李良明评注”5个字。李良明不仅为该书写序,还按照相关专家的意见,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对各篇进行认真鉴别,将其中主要失实之处添加了适当的注释,并为各篇写了编后语评介传主,使内容更为全面、丰富、详实。
《中国的红星》再版后,引发学界和收藏界的震动,许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至今仍有很强的感召力。
生动记述
《中国的红星》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过去的红星”主要介绍当时已去世的31位革命先烈,如张太雷、周逸群、黄公略、方志敏、瞿秋白、恽代英等。下编“现在的红星”,主要介绍当时19位中国共产党重要人物,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等。
书中每一位“红星”传记的标题,或以社会公认的传主角色定位为题,或以传主担任的主要领导职务为题,新颖恰当,十分贴切。例如《中国列宁——毛泽东》《红军统帅——朱德》《赤黄埔系领袖——周恩来》《广州暴动主角——张太雷》《红军第一军军长——许继慎》《农运三杰之一——阮啸仙》《雄视赣东北的——方志敏》《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理财专家——林祖涵》等。
《中国列宁——毛泽东》一文,作者用近4000字的篇幅,讲述毛泽东的家庭及其成长足迹。文中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是中国的列宁”,可见该书对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在写作方法上,《中国的红星》注重形象描写,人物形象鲜活。如在《称霸洪湖的——段德昌》中,描写段“为人彬彬儒雅,容貌白晳,眉目秀丽,望之俨然一翩翩美少年也。若易以女装,混入裙钗队里,直足以乱真。见之者均以为不知谁家少年公子,绝对无人想及其为红军猛将者”。恽代英以演说和写作才能著称。在《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中,描写其初到黄埔军校时,“一般学生见恽衣冠垢敝,貌不惊人,目为乡下土老儿,不愿聆彼之讲演。不意恽一上台讲演,即彩声四起”“恽在广东,因所负职务繁多,故其忙特甚……因此恽对于《向导》《中国青年》等规定之文章,常于午夜瞌睡之际,始奋其天才,振笔出之。如此忙碌之中,往往无暇整容,须发怒张,常如猬戟也”。
书中细节描写,真实而令人动容。在《广东省委书记——邓中夏》中,称邓“在写文章时,嗜吸纸烟,尝于某晚为《中国青年》写稿,自七时半至夜一时止,共吸去大仙女牌香烟九包,并且只用一根火柴,一时共党中人,莫不引为趣谈”。在《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中写红军长征,步行二万五千里,“贺亦随军前进,在战场上曾受伤多次,身上被炸伤达念(应为“廿”)余处,满身血迹累累。受伤以后,先由人抬,继由人背,复换骡马驮,最后人马俱无,只得步行。而于此时,又产生一小孩,可谓受尽世间之一切痛苦,然卒不死,而奋斗之火焰亦不稍退减”。
《中国的红星》评价“红星”客观公允。评价毛泽东:“国共再度合作以后,随着抗战形势的展开,毛泽东之地位乃更见重要,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所属望之第二领袖”,并预料“不久将来,毛必为中枢重要人物也”。评价朱德:“惟红军改编为第八路军,在朱德领导之下,参加西战场作战以来,捷报频传,其神出鬼没之游击战,使日军陷入极端困难之地位”,“今后之朱德,恐尚须加一‘民族英雄’之头衔也”。
编著者认为,周恩来在西安事变中“为最活跃之人物,且为斡旋国共合作之最大功臣。国共再度合作,周之地位,更为重要”。指出方志敏是“赣东北苏维埃运动的创始者,曾任红军第十军军长,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固亦独霸一方之红军英雄也”。编著者强调,陈延年在留法勤工俭学时,就和赵世炎、李立三“被称为共党三杰”。“其为人刻苦耐劳,具有锐利的政治眼光,观察一切,异常正确,而办事手腕,尤有斯达林(即斯大林)之风。”
两本《红星》
1938年2月在上海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世界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首次向世界民众披露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袖人物,以及他们艰苦卓绝、坚韧不拔的革命历程。
如果说,《红星照耀中国》是外国人介绍中国“红星”的第一本图书,《中国的红星》就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红星”的第一本书。那么,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首先,作者用《中国的红星》作书名,是否受到《红星照耀中国》的影响?李良明分析,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至11月已发行了五版。此时,斯诺正在上海。上海租界当局对中日战争宣告中立,这本书的中译本不可能公开出版发行;在进行新闻封锁的国民党统治区,就更不必说了。然而,在征得斯诺同意后,飘泊在上海租界内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以‘复社’的名义,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这本书的中译本”。相隔不到一个月,《中国的红星》也在上海面世。由此看来,《中国的红星》书名受斯诺著作的影响是有可能的。
在内容上,《红星照耀中国》与《中国的红星》相仿,都聚焦中国早期共产党人。略有不同的是,《红星照耀中国》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着墨更多,《中国的红星》则主要介绍当时已去世和正战斗在前线的“红星”。
《中国的红星》“以新闻体之浅近文言出之”,在写法上与《红星照耀中国》十分相似。从作者称“摭拾旧闻,参考国内外秘密刊物”成此一书,以及《红星照耀中国》英文本在国际上的传播效果来看,《中国的红星》在选材和写法上,有可能参考了《红星照耀中国》英文本。
两本著作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国人对《红星照耀中国》已耳熟能详,而由中国人自己编著的《中国的红星》,却销声匿迹长达半个多世纪,命运迥异。有人推测,《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因为改名《西行漫记》,才瞒过了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当局书报检查官的耳目,得以出版发行。而《中国的红星》的书名不加掩饰,估计刚出版,就招致厄运,被查禁和销毁,所以存世极少。
作者是谁
遗憾的是,《中国的红星》作者林轶青同样湮没于民间。他是何许人也?
对于为什么要编著《中国的红星》,林轶青坦言:“此辈红星身世,各各不同,或则出身富豪之家,或则贫无立锥之地,然既经献身革命,则为主义而奋斗牺牲之精神,殆皆一致。”虽然各位“红星”结果不尽相同,有的英勇牺牲了,有的还在英勇奋斗,但他们的革命精神都值得传扬,“尤足资为谈助”。然而,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虽牺牲者不在少数,“复因‘共产’二字,悬为例禁,书报刊物,检查綦严,故虽奋斗至勇,死事至烈,亦莫由漏泄于外。此辈皆一时俊彦,若听其身世湮没不彰,未免可惜。况禁之愈深,则欲知之心愈切。”当时,国共两党已携手合作,同为复兴民族而努力。因此,全国广大民众“今日翘首跂踵”,更迫切希望知道“此辈红星身世”。为“不侫追念过去,既珍国土,弥怀先烈,实不忍听其此辈毕生奋斗之红星,及身而没,英名不彰于世”。
这些言语情真意切,鲜明地反映了林轶青的家国情怀。
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王元崇认为,“该书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向本国民众热烈又客观地介绍中共革命人物及革命历史的系统之作,昭显了作者十分强烈的时代和人文关怀,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故事集,又是一部酣畅淋漓的当代实录”。王元崇强调林轶青是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和人文关怀”,但对于其具体情况,则无从猜测。有人认为,林轶青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的进步作家,通过该书的写作口吻,初步推断其为同情中共的人士。
对林轶青的身世,李良明曾反复考证,但至今仍没有答案。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上海的出版商林轶成。在当时白色恐怖下,“林轶青”很可能是作者的化名。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名敬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序言中,林轶青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之有红军,前后不过十年历史,但红星之活动,则已近有二十年之久。”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早期领导人统称为“红星”,将党领导的革命活动统称为“红星之活动”。崇敬之情,跃然纸上。
根据有限资料,李良明还给林轶青“画像”,认为他应该是一个媒体人,或者是能广泛接触当时公开的或秘密书报刊的人。鑒于林轶青对恽代英和萧楚女刻画细致入微,他很有可能是对恽代英和萧楚女特别熟悉的人。
这位不忍“红星”英名不彰于世的爱国人士,自己的身世在今天却成为谜团,这不能不令人唏嘘和感叹。
编辑/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