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的文本解读研究

2022-04-29 22:02徐浪
客联 2022年2期
关键词:宋濂东阳生动

徐浪

摘 要: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他写给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一篇赠序,讲述了自身年轻时刻苦求学的经历,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作者以自身为例,娓娓道来,语重心长,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文章语言朴实,让读者感受到他如一位谦逊的慈师,是古代劝学励志散文的名篇佳作。作为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选入课文,对于学生也有督促意义。本文旨在主要从《送东阳马生序》的表现手法、结构特点、情景构造、精神品质四个方面进行文本解读,帮助一线语文教师更好的教授本篇课文。

关键词:《送东阳马生序》;文本解读

一、《送东阳马生序》的表现手法

(一)情景描写

全文以朴素的语言缓缓叙述,其中对于情景的描写和刻画更为生动形象,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抄书之苦;“色愈恭,礼愈至”,写侍师之态;“四支僵劲不能动”,写受冻之状。这些描写都鲜明生动,读之如在眼前。

(二)夹叙夹议

除了对环境的描写格外生动之外,本文也以大量的议论为表现手法,其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以事件为基础更加能够引人深思。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中,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点名了用心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又如第2段开头“当余之从师也”,结尾“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在叙述中表露出派厚的感慨、叹息意味。再或者文章结尾“余之志也”“岂知子者哉”两句,在议论中表明自己的心志意向,有一唱三叹、低回婉转之致。

(三)鲜明对比

常用的对比手法有两种,反比和正比。反比通过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有时为了彰显矛盾,又是为了揭示深刻的道路,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正比能够造成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增强表达效果。反比和正比在宋濂的这篇文章中都有体现。

本文的反比主要体现宋濂与他人之间的对比,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在正比中,作者用自身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来进行前后呼应。

二、《送东阳马生序》的结构特点

第一段讲述作者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开篇即点明“余幼时即嗜学”,“嗜”指特别的爱好,暗含着自己对于学习有着很强的欲望。接下来,分两个层次叙述“嗜学”的情形:其一是成年以前,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来读;借书又有时间限制,需要“计日以还”;于是不得不勤于抄写,即使手指冻僵也不曾懈怠。这里,作者层层铺叙,逐次陈说家境贫寒给自己读书带来的困难,道出了“遍观群书”的不易。其二是成年以后,外出游学,“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这一层次,写先达名望之高、弟子之众、辞色之严、呵斥之厉,与作者的“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形成鲜明对比,道出了问学的甘苦。

第二段,继续写求学的艰苦。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在寒冬、大风、大雪的天气里,一个人行走在“深山巨谷”之中,以至“足肤皲裂”,“四支僵劲”;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吃粗糙食物,穿破烂衣服,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与锦衣玉食、珠光宝气的“同舍生”相比,更见出作者的苦寒之状。这里连用了“被”“戴”“腰”“佩”“备”数个动词,写出了富家子弟金玉其外的形象,生动传神。然而内心的充实、意志的坚强,让作者忘记了生活的艰苦,让他专注于学习,终于有所成就。

第三段,叙述从回忆转到现实,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生活衣食无忧,书籍应有尽有,老师近在左右,比起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苦,不可同日而语。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如果还是“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如果不是天资太差,那多半是学习不够刻苦专心了。行文至此,作者终于托出了“劝学”的主旨。

最后一段,作者才点名文章的本意。同乡的马君则,是太学生中的佼佼者。“流辈甚称其贤”,可见他品德美好;“辞甚畅达”,说明他为文精熟;“言和而色夷”,表明他态度谦和。马生诸多品质,都令作者十分欣赏和赞叹,所以写了这篇文章送给他。文章最后,点明了为文的本意,即“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勉励他刻苦求学,珍惜当下的学习环境。

三、《送东阳马生序》的情景构造

宋濂在全文中,用细腻的笔法构筑了一张又一张凄苦美的景象。虽然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等灿烂美好的事物更能够引发人们心中的美好,但落叶悲秋、夕阳西下的凄苦美也独具一番风味。

比如宋濂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的艰难环境中,却“弗之怠”地抄录,他是陶醉其中,以苦为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匆忙送书情境,让人理解了他的不失信于人的诚实品格;“或遇其叱哆,色愈恭,礼于愈至”的虔诚谦恭状,给人留下求学之刻苦的好印象;“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的旅途奔走艰难状,可以让人想象他不畏困苦而追求知识的风貌;宋濂描绘的一幅深山大雪缓行图,让当时的景象跃然纸上,给读者深刻的印象,让人体味到其求学的艰辛。

又如与同舍生的对比中,“日再食”、“缊袍敝衣”而“略无慕艳意”的自强不息图,可以看出他胸怀大志,对眼前的物质条件之差没有丝毫的介意。这些描绘和渲染,生动具体,人物神采跃然纸上,一个自强自立,有坚韧人格,求知若渴、不贪图享受的宋濂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四、《送东阳马生序》的精神品质

宋濂在做这篇序时候,已经是69岁高龄了。作为一个大儒,他在为同乡马君则作文时并没有用教训的语气,而是以自身经历为依托,勉励他发奋学习,可见作者谦逊的品格。

从行文中来看,“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对于正处在青年时期的宋濂来说考验是十分严峻的,然而作者一心“嗜学”终成一代大儒。

放眼现在,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初中生的攀比现象日益严重,恰巧初中生正處于心理敏感的阶段,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宋濂的这种强调矢志不渝、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恰恰能够引导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结语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的劝意是力透纸背,放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启发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逐句品析,带领学生体会一字一句;升华主题,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有多少“苦”可以重来——例谈《送东阳马生序》文本价值挖掘[J].陈建勋,于世龙.语文知识.2015(02)

[2]影响文本删改的关键因素——以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为例[J].陈寿江.语文建设.2014(34)

[3]《送东阳马生序》的三美[J].刘春.文学教育(上).2013(11)

[4]宋濂的治学精神过时了吗——兼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赵君敏.中学时代.2013(18)

[5]《送东阳马生序》备课札记[J].李繁贵.语文学习.2012(11)

[6]单元主题教学的“第一要务”——解读单元导语把握编者意图[J].江洪春.小学语文教学.2011(24)

猜你喜欢
宋濂东阳生动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忠诚
一兜橘子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
我能不能养小白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