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蕊
5岁半的小徐平日里说话、做事会有些害羞,但很有主见。最近,我发现小徐在活动中特别有自己的想法,不太愿意倾听不同的意见。与他妈妈沟通后得知,他在家也有类似的行为表现。例如,玩棋时,小徐每次输了,妈妈本想给他一些建议,但他不是说“已经这样了,别说了”,就是说“我这样挺好的”。他妈妈也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他最近在园的类似表现。我们商量决定家园同步持续观察,再做沟通。
情景一 “黄皮肤才最美”
第二天,我带孩子们看完绘本《身体》后,孩子们仍在讨论着“人的身体”的话题。当看到人有不同的瞳孔和膚色时,孩子们都在议论自己和别人的皮肤和瞳孔颜色:“哇,那个小女孩的眼睛是蓝色的,真漂亮,像个洋娃娃。”“我是黄皮肤。”
“哼,一点也不好看,我们黄皮肤才最好看。”小徐端着水杯扬着头,眼睛看向一侧,噘着嘴。一同喝水的晨晨反驳道:“我觉得那个白皮肤的小女孩最漂亮。”小徐接着说:“才不是呢,哼,黄皮肤最美,我们就是黄皮肤。”晨晨说:“白皮肤最美。”两个人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声音越说越大。
孩子们坚持自己的看法,需要鼓励,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要引导幼儿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方式去对待差异。想到这里,我决定继续观察,找机会与小徐谈一谈。
情景二 不同肤色的秘密
在集体活动“不同的植物”中,孩子们一起探究过植物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活动后,我也决定用这种方式来引导小徐看待差异。我指着仙人掌和绿萝,请他说说两种植物的不同。他回答得很快:“叶子不一样,这是刺,那叶子宽宽大大。”我继续问他植物的生长地。“这个长在沙漠吧,那个长在水多的地方。”我接着问:“绿萝能够长在沙漠里么?”他摇摇头说:“该晒蔫了。”
我赶紧重复他的观点:“是啊,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植物的叶子明显不同,那人呢?在不同的环境下,天气、温度、食物等都不一样,人会一样么?”没想到,他马上接过话:“不一样,热的地方吧,皮肤黑,太丑了。从远处看上去,(脸)就像个黑疙瘩。”我问:“是看不清楚他的脸是么?”他回答:“是啊。反正不喜欢。”我继续问他是否知道皮肤是黑色的原因,他说:“是晒的吧。太阳一晒人就变黑了。”
我又问:“那我们黄皮肤的人去黑皮肤的人生活的地方也能变成他们的肤色么?”他笑了起来:“不能吧!不然太搞笑了。”我肯定了黑皮肤的人是天生的,他却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他们生下来那么黑,我们就不会啊,皮肤里有什么不同么?”
我请他带着这个问题看了一段相关的视频,找找答案。“是黑色素,皮肤黑因为里面有很多黑色素,白皮肤中黑色素少,所以是白的。怪不得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去三亚,把皮肤晒伤了,要是我变成黑人就好了。”小徐看懂了。
我接着说:“刚才你说喜欢黄皮肤,能坚持自己,很好。但是每个人的想法不可能都一样,我猜一定有人喜欢黑皮肤,不担心晒黑,反而显得牙齿还格外白。”我故意呲牙逗他笑,小徐也对我笑了起来。
晚上放学时,我和小徐妈妈说了这件事,并和她描述了我俩的谈话过程,希望晚上回家后能够继续进行“肤色”的话题,同时建议妈妈周末可以带小徐和不一样肤色的人近距离接触。小徐在第二天早上来园时带来了一幅作品——海边的沙滩上——黑皮肤的小孩在沙滩上,这个小孩脸黑黑的,牙齿特别白。孩子还告诉我,周末妈妈在英语班给他约了外教课。
情景三 不同肤色也很“美”
周末过去了,小徐主动找到我。“张老师,他们(黑皮肤的人)都生活在这儿,”孩子指着语言区的地球仪,“这儿,鼓鼓的地方。”
“你怎么知道?”“琳达老师告诉我的,还在地图上指给我看。课上,她一直表扬我。”“你一定很喜欢琳达老师吧!”小徐“嘿嘿”笑了两声。
“跟我说说她长什么样子?”“她的头发都是小小的卷,大大的眼睛,牙白白的,人瘦瘦高高的。”“是不是还挺漂亮的?这回不像黑疙瘩了吧?”小徐笑着用手摸了摸头。
我接着说:“有很多模特都是黑皮肤的人,也是因为他们的肤色有不同的美。你看看这些图吧。”
……
想起小徐最近正在上篮球课,我补充道:“对了,黑皮肤的人打篮球还很厉害呢。”
通过找一找黑皮肤的人,小徐愈加深入地了解了各种不同的肤色,了解到黑皮肤的人爱跳舞、擅长跑步,还有人通过努力后成为了篮球明星、模特、美国总统等。世界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孩子在持续地感受着“不同肤色”带给他认知上的冲突和改变,情感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幼儿而言,良好的师幼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对教师而言,师幼互动意味着教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学会尊重。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小徐的事不是个例。幼儿间的“争论”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其实也是幼儿无意识发起的一种信号。教师要及时把握信号中的教育契机,倾听幼儿的表达,最大程度地理解幼儿,为其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并利用身边及社区的资源,形成家园合力,让幼儿在其中亲身感知体验,促进幼儿发展。而这样的师幼互动同样也对我们提出新的挑战,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