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男 王春静
一餐一食皆生活,一日生活皆教育。一碗面条引发了孩子们关于“美味的面”的探寻之旅……
两碗面引发的讨论
国庆节假期孩子们去各地游玩,品尝了不同的美食,自由活动的时候铎润滔滔不绝地与小伙伴们说起自己吃拉面的事:“那个面特别细,用筷子挑起来可长了,味道非常鲜美!跟在北京吃的不是一个味道,我吃了一大碗。”旁边的思佳说道:“我国庆节旅游的时候也吃面了,也特别好吃!那个面没有你说的那么细,是很宽的面。宽面更好吃!”铎润听了,提高了声音说:“细面好吃!”思佳也不甘示弱地说:“宽面好吃!”眼看着两个孩子就要打起来了,我说道:“不管是细的面还是宽的面,请你们说说,这么好吃的面是在哪儿吃的呀?”思佳说:“我吃的那个面是在黄山那里,爸爸说多吃点面有力气爬!”铎润摸着头,想了好久说:“我有点忘记在哪个面馆吃的了。”
两个孩子的争论吸引了很多小伙伴,大家想知道让铎润赞不绝口的是什么面,这么好吃的两种面都叫什么名字,到底宽面好吃还是细面好吃……很多小朋友想起了自己吃面的经历,不由得都打开了话匣子。
霖霖说:“我在家旁边的面馆吃过老北京炸酱面,吃的时候要倒上一些蔬菜、豆子,还要拌炸酱。”
紫月说:“上次回姥姥家,那边的面里没有汤水,只有干干的面条,还有辣椒。”
童童说:“我吃过有些辣味的面,特别香!就是比较辣,我妈妈特别爱吃这种辣的面。”
雨晴说:“我奶奶带我吃过那种厚厚的面,有不一样的卤子,我爱吃的是带着肉丁的,还能加豆皮、鸡蛋呢。”
大壮说:“你们吃过一碗面里就一根长长的、宽宽的面吗?那是油泼面,很香的!我家旁边的商场里就有卖的。”
言谈话语中,孩子们也提出了疑问:这么多好吃的面都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吃的方法不一样?这些面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的面里没有汤?面条为什么会有宽的和细的?好吃的面都会配什么卤子?卤子是怎么做出来的?面条的制作工具都有什么?大家说的面都可以去哪里品尝到?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开启了“美味的面”的探寻之旅……
“面”的大调查
为了解开孩子们心中的诸多疑问,我鼓励他们先去收集信息。基于自己吃面的经历和问题,孩子们开始查阅资料,向家人寻求帮助,想办法探寻面的蛛丝马迹,展开大调查。周末回来后,各种有关面的信息集结在大一班。
铎润告诉大家,他上次吃的细细的面叫“兰州拉面”,思佳也知道了自己旅游的时候吃的叫“安徽板面”。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展示了面的名称和图片,老北京炸酱面、武汉热干面、陕西油泼面、四川担担面、山西刀削面……孩子们在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辅助下看到了面食“大家族”。
当所有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孩子们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所有面的名称中都有一个地名呢?”“这些地名又是哪里呢?”国瑞指着墙上的地图说道:“我们一起查一下地图就知道了。”小朋友们在地图上找到了北京、兰州、四川、武汉、山西……发现这些美味的面遍布祖国各地,每一种面都来自不同的地区。孩子们不禁感叹:“我们国家可真大呀!”
思佳问:“为什么地图上没有显示这里有什么样的面呢?”国瑞说:“这个是地图,就是标注地点的,怎么会显示有什么吃的呀!”紫月忽然兴奋地说:“我们可以把这些面的照片放在地图上,这样大家就都能知道这个地方有什么样好吃的面啦!”因为原版地图上地名比较小,不便于放图片,于是孩子们决定“绘制”一幅“中华面食地图”。
实地考察特色面馆
由于前期孩子们在生活区一直进行着面点制作活动,他们不仅了解了面的特点,学会了和面的小技能,还尝试着制作了小面卷、小包子等面点。这几天孩子们关于特色面条的讨论热情大增,有几个孩子还跟我提议能不能把我们的“面点铺子”改成“美味面馆”。我给予大力支持,决定将“美味面馆”交给孩子们自己“运营”,并请保育白老师支持孩子们。果然,孩子们每天都给我很多惊喜,收集资料图片制作面馆菜单,测量并为自己制作特色围裙,用民族特色的花布装饰面馆,跟着白老师学习擀面条、拌菜码……孩子们乐此不疲。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区域总结的时候,面馆的“服务员”跟我反馈:“有顾客说我们做的面没有外面的好吃。”“顾客也没有那么多了。”“那这是为什么呢?”我与孩子们一起讨论。
彤彤说:“可能是面没和好,我和得太软了。”
思佳说:“有的人爱吃细细的面条,我们切得太宽了。”
文博说:“饭馆里的卤子更好吃。”
铎润说:“可能大家吃够了一种面,我们可以做其他的面。”
瑞瑞说:“我也觉得饭馆里做得更好吃。”
孩子们一直在反思自己的面哪里做得不好吃,并且很想知道怎么才能做出饭馆里的那种“好吃的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和孩子们商量,发动爸爸妈妈的力量,带我们一起去实地考察。我在家长群里告知此次实地考察的目的,提供调查表,并鼓励家长根据孩子想要了解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做考察计划。我们的提议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与支持。周末孩子们纷纷变身小调查员,和爸爸妈妈探访了周边各大特色面馆。
周末我的手机一直在响,家长们迫不及待地把孩子现场考察的照片、视频发到班级群中分享。我边翻阅照片边感叹,三年来家长们的课程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支持者,甚至是孩子们的合作探究伙伴。从家长们分享到班级群的照片中、从孩子们带回来的调查内容上、从孩子们兴奋的话语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于传统面食的探究学习过程。
嘉林说:“我到老北京炸酱面馆采访了那里的阿姨,这个面最好吃的地方是因为这是手擀面,炸酱的做法也是有秘诀的!”
瑶瑶说:“我问过厨师叔叔,老北京炸酱面是北京人的传统面食,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有这种好吃的面了。”
国瑞说:“刀削面是山西的传统小吃,刀削面的汤汁最重要的就是卤子,也是之前的人们流传下来的。刀削面不是擀出来的,是用那种专门的刀削出来的,我去后厨看的,那个厨师太棒了!”
铎润说:“你们知道吗,兰州拉面的汤是特别熬出来的,面的粗细是能选的,有毛细面、三细、二细、一细、二柱子……哈哈,我觉得太好玩了!”
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说着自己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的新经验,将自己记忆深刻的、好玩有趣的面的制作以及地域特点、传说故事讲给同伴和老师听。孩子们在这次实践调查中,不仅清楚了各种面的做法,还了解到,原来各种各样的面是不同地方的传统美食,很早很早以前,人們便开始做各种面食了。
实践考察还带来了一些意外收获,孩子们开始理解不同的面与地域特点、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比如,霖霖说:“因为四川特别潮湿,为了除去湿气,那里的面就会放辣椒!”瑶瑶说:“我妈妈说,山西是面食之乡,因为那里比较干旱,以面食为主。”紫月还讲了“热干面”的来历。
“老北京炸酱面馆”重新开张
考察后孩子们的热情更加高涨,“美味面馆”又热闹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发现喜欢吃“老北京炸酱面”的客人越来越多,经过商讨,孩子们觉得,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北京,在品尝了各种传统面食后,从味道、制作方式、吃的讲究等方面,大家更喜欢“老北京炸酱面”。于是我们的“美味面馆”重新装修,孩子们绘画老北京炸酱面做法步骤图,找来了制作招牌的材料,特地请美术馆小满老师用毛笔书写了“老北京炸酱面馆”几个大字。向厨房“虎大师”预定了芹菜、豆芽、黄豆、萝卜等,乐乐的家长提供了小型冰箱,支持孩子们放制作好的菜码等。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一班的“老北京炸酱面馆”热热闹闹地开张啦!孩子们从洗菜、切菜、擦丝,到和面、煮面,分工合作,俨然成了传统面食的“美食家”。
在“美味的面”探究之旅中,孩子们是主动学习者,从讨论好吃的面到展开“面”的大调查,从了解各地传统特色面到实地考察如何做出更美味的面,从品尝面的味道到感受不同地域饮食特点。“美味的面”不仅打开了孩子们的味蕾,让他们在探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断有新发现,更重要的是,它慢慢浸润着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我相信传统文化不只是一些古老的元素或者符号,当它与孩子们的生活发生碰撞,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就出现了,文化自然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被传承和创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