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莲 徐红 熊尤龙 施静
摘要:目的 基于肌电检测分析观察电针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早期介入面瘫的有效参数及可能的副作用。方法 将4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3例和普通针刺组9例。采用肌电图仪进行电针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的肌电图检测,分别记录患侧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的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以及所支配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肌电活动,并与自身健侧对比。结果 肌电图:电针组治疗前后的波幅缺失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肌电图显示,额肌、眼轮匝肌波幅缺失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口轮匝肌治疗前后波幅缺失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分级量表:电针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与普通针刺均可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异常的面神经波幅,电针可改善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波幅缺失率,而普通针刺仅对口轮匝肌波幅缺失率有较好改善作用;2组均可以降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H-B量表等级;其机制可能与电刺激能改善损伤的末梢神经的传导有关。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急性期;肌电图;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4-0042-0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耳后疼痛、头晕等症状[1]。本病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2],约10%~25% 的患者会遗留明显的后遗症[3]。由于面神经支配着面部表情肌的运动,一旦受损会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缺陷,且发病初期若未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容易出现面肌痉挛等后遗症状,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重大影响[4]。在临床治疗中,电针疗法能够刺激表情肌产生节律性收缩,有利于修复神经缺损,加快面神经炎性、水肿吸收进程,促进神经功能康复,从而促进受损神经恢复,能够减轻患者症状,促进康复[5-7]。但是,有观点认为,面瘫急性期使用电针,会加重面神经水肿[8-9],并不支持使用电针。基于两种观点均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针对此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肌电图是一种客观评价面神经功能的检查手段,弥补了临床试验中结论缺乏客观依据的缺陷,成为定量检测面神经运动神经纤维变性进展的常用方法[10]。故本研究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肌电图检测,以此为客观依据,观察电针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对使用电针可能产生的损伤做出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来源于2018—2019年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4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电针组共计33例;其中,男20例,年龄19~70岁,平均39.48岁,病程1~7 d;女13例,年龄25~67岁,平均47.77岁,病程2~7 d。普通针刺组共计9例;其中,男5例,年龄31~58岁,平均40.80岁,病程4~7 d;女4例,年龄24~41岁,平均32.33岁,病程4~7 d。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11]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且病程≤7 d,未经任何治疗者。(3)面瘫表现为单侧。(4)18岁≤年龄≤70岁。(5)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恶性肿瘤、传染病、糖尿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和精神病患者。(2)其他类型神经麻痹。(3)体内装有人工起搏器者以及不适合应用电刺激的患者。(4)针刺穴位或穴位附近皮肤有感染者。(5)不能完成基本疗程,依从性可能不好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普通针刺组 取穴参照《针灸治疗学》[12]制定。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合谷。配穴:风寒外袭配风池、风府;风热侵袭配外关、关冲;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瘀血阻络配血海;痰湿阻络配丰隆、三阴交。常规穴位消毒,采用规格为0.25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刺操作。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患者接受治疗为每日1次,共治疗4个疗程,每个疗程6 d,每疗程之间休息1 d。
1.5.2 电针组 电针组在普通针刺组基础上,针刺得气后将2组穴位(地仓与颊车,颧髎与太阳)连接华佗牌SDZ-ⅡB型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Hz/100Hz,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并严格记录患者耐受的电针的频率阈值及强度输出阈值,治疗时间30 min/次,疗程同普通针刺组。
1.6 疗效观察
1.6.1 肌电图检测 患者于治疗前后均做肌电图检测,用以检测面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整个检查过程中,患者保持为仰卧位,采用同芯圆针分别插入额肌、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肌腹,观察插入电位、肌松驰时自发电位和轻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形、时限、波幅及最大用力收缩时募集电位。先测健侧,后测患侧,两侧对比。
1.6.2 分级标准 病变程度采用国际上公认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House-Brackmann 1~6级面神经分级标准[13]。所有患者面癱体征随访到起病后3个月。
1.7 疗效标准
1.7.1 肌电图标准 参考本实验室正常参考值。(1)以本试验室正常人面神经传导波幅作为正常值范围。计算患侧面神经诱发电位(M波)波幅缺失率=(正常侧波幅-患侧波幅)/正常侧波幅×100%[14]。(2)异常程度划分:波幅下降<70%为轻度损害,波幅下降70%~90%为中度损害,波幅下降>90%为重度损害[7]。
1.7.2 临床疗效标准 完全恢复:面瘫肌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两侧对称,H-B 评分1级;部分恢复:面瘫肌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H-B 评分2~3级或在首次评分基础上下降1级;未恢复:面瘫肌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变,H-B评分4级或4级以上[15]。
1.8 安全性观察及评价
1.8.1 安全性观察 一般体检项目于每个疗程开始前记录;血常规于入组当天和治疗结束后检查;针刺引起出血、晕针等不良反应随时记录。
1.8.2 安全性评价 记录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体征)、出现时间、持续时间、程度、处理措施、经过等,评价其与治疗的相关性。安全性评价按照以下分级:1 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2 级:比较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不需要任何处理可继续治疗;3 级:有安全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做处理后可继续治疗;4 级:因不良反应中止本研究。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无序分类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有序分类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肌电图检测结果 见表1。电针组治疗前后的波幅缺失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针刺组肌电图显示,额肌、眼轮匝肌波幅缺失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口轮匝肌治疗前后波幅缺失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H-B分级量表 经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1)电针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秩和检验,Z=-5.014,P=0.000,具有統计学意义(P<0.05),提示电针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普通针刺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秩和检验,Z=-2.694,P=0.00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普通针刺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2)进一步比较分级降低差值,Z=-0.163,P=0.871,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电针降低分级差值与普通针刺降低分级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研究,所有患者安全性指标检查无异常,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祖国传统医学中“口眼斜”,“僻”、“口僻”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本病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如《灵枢·经脉》提出:“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口唇胗”,并在多部古籍中详细记载了针灸对此病的治疗,如:晋代的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指出:“口不遂……,针刺以翳风穴为主有效。[16]”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曰“口眼斜,颊车、水沟、地仓……合谷、二间穴主之。[17]”中医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出现口眼僻。电针治疗[18-21]通过适度的穴位电刺激,刺激表情肌产生节律性收缩,从而促进受损神经恢复,电针对早期周围性面瘫治疗疗效优于在稳定期后治疗。本研究旨在基于肌电图分析电针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对2组患者经治疗前后H-B分级量表和肌电图数据分析提示,电针及普通针刺均能降低H-B等级及波幅缺失率,改善面神经功能,两种治疗方案均为面神经麻痹的优势治疗方案;但电针在改善面神经整体功能恢复上更具优势,而普通针刺在改善口轮匝肌的功能恢复上更突出。
学术界关于急性期是否能使用电针颇有争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2-23],治疗时机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治疗时间越早,预后越好[24]。同时,本研究通过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研究,早期介入电针治疗,并无不良反应。因此,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电针波形选择方面,由于疏密波[25]对局部组织不容易出现适应性反应,交替出现的电流能使肌肉发生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加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消除炎性水肿,对一些软组织损伤、神经肌肉麻痹疾病有一定疗效,故本研究中电针波型选择疏密波。
本病预后与面神经损伤程度、患者年龄以及是否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有密切关系。另外,面神经损伤程度也与预后有关。病情轻而发病时间短者预后好而病情重、发病时间长者预后差。肌电图能够客观反映面神经功能状态,是目前面瘫较常使用的神经功能定性检查方法。有研究显示[26],因为病损早期电生理检查只显示部分异常,故面神经麻痹肌电图检查应在病程2~3周后进行。虽然面瘫病肌电图检测的影响因素有待完善,但早期通过肌电图对面神经损伤程度的检测与治疗及预后有着极大的意义。故肌电图检查在面瘫治疗中作为检查疗效及预后提供客观证据方面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另外,本研究结果提示,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使用电针能较好的改善面神经的损伤,且无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电刺激改善损伤的末梢神经的传导有关。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加大样本量以及随访观察,并分析不同电针波型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的不同作用,以获得更有力的研究证据。
参考文献:
[1]王丹,贾云,汪爱华.Bell麻痹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7):145-148.
[2]李世绰,程学铭,王文志,等.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5-268.
[3]Kong CC,Guo ZL,Xu XL,et al.Delayed Facial Palsy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 Spasm[J].World Neurosurg,2020,134:e12-e15.
[4]Tollefson TT,Hadlock TA,Lighthall JG.Facial Paralysis Discussion and Debate[J].Facial Plast Surg Clin North Am,2018,26(2):163-180.
[5]Chen.N,Zhou M.He L,et al.Acupuncture for Bells palsy(Review)[J].The Cohrane Collaboration and published in The Cohrane Library.2010,8:1-28.
[6]马红涛,王炜,王卓文.电针及穴位贴片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1):30-32.
[7]伏晓虎.早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7):494-496.
[8]林敏.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引起并发症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10):1275-1276.
[9]董态.急性周围性面神经炎分期辩证针灸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8):4-45.
[10]Nicholas S,Andresena D,Marlan R.Facial nerve decompression[J].Curr Opin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8,26:280-285.
[11]中華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49(2):84-86.
[12]高树中.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1.
[13]Brackmann D.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Q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146-147.
[14]卢祖能,曾庆吉,李承晏.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8.
[15]宋春霞,谢增辉,何芳梅,等.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治疗及预后评估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4):60.
[16]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山东中医学院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221-239.
[17]明·杨继州.针灸大成[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8-53.
[18]瞿群威,熊涛.电针治疗不同病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5):323-325.
[19]张中一,刘茵.电针干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9):517-519.
[20]鞠晓晶,李清华,刘立安,等.电针不同波形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0):71-73.
[21]刘立安,朱云红,李清华,等.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针灸,2012,32(7):587-590.
[22]张彤,汪振宇.汪振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经验介绍[J].光明中医,2019,34(3):371-372.
[23]李敬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炎57例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7):165-168.
[24]郭翠萍,朱志,杨万珍.舌针配合体针治疗面瘫10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0):56.
[25]余曙光,徐斌.实验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6.
[26]蔡慧敏,陈江云,刘铁柱.神经-肌电图检测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9):17-18.
(收稿日期:202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