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生
传统小学体育课堂之所以效率较低,主要由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误,教师按照大纲要求統一授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被忽视,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身心发展,教师应引入分层教学法,这是一种值得全面推广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分层教学需要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同时设置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与水平。本文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分层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通过科学分层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
1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1 小学体育教学过于刚性
现阶段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要求明显过于严格,在体育课堂中学生必须遵循教师指令、听从教师指挥,这种严厉的管理模式,正在扼杀学生活泼天性,并且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体育课堂中排队要整齐、安静,学生若调皮捣蛋,教师就会粗暴式的批评维持课堂纪律,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体育运动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由此可见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学生只是表面处于课堂中心,但在实践教学中只是围绕某些体育运动复习、机械式训练,长时间的体育训练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没有提高,掌握的运动技巧也十分有限。
1.2 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层次性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尤其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缺乏特色,没能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引导,并且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运动的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因此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持续降低。在实践教学中大多采用跑步、仰卧起坐等基础运动,忽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而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1.3 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低
作为小学生身体素质成长的重要途径,体育课中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不过近些年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越发枯燥,直接导致学生很难融入到体育运动中,无法展现出足够的积极性。小学体育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化身体机能指标的任务,不过教学中流于表面形式的情况居多,在教学模式上仍然停留在传统方法,并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这也导致身体素质成为当代小学生的不足之处。另外学习内容枯燥对学生的兴趣影响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开展体育运动就是因为兴趣不足,难以长时间坚持体育训练。
2 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1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体育应用分层教学法,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详细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兴趣爱好等方面,才能保证教学方案科学合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参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相比以往的集中式教学方法,教师会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按照固定流程、内容进行授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忽视,相反分层教学给予学生更多关注,严格落实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性格特点、身体条件发挥出来,教师则转变身份起到指导性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运动锻炼,满足强化身体机能的需求。另外在分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内容,逐渐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这也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分层教学就是以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或其他条件作为标准进行分层,并为学生设计适合的学习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而学生置身于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兴趣与热情得到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与质量。由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明显不同,教师通过重视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层教学,改变了以往统一、集中式的授课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轻松接受体育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个运动项目中。因此分层教学相比传统统一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条件,最终实现个性化发展目标。
3 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3.1 根据学生特点,优化教学分层
以往小学体育课堂大多由教师为主体,并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统一授课、集中教学,学生必须遵循教师的要求,完成运动任务、达到锻炼目标,这也导致每位学生接受的训练量相同,没能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因此教学中会存在超负荷训练,或无法满足学生运动需求等现象。当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刀切教学形式,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改善不足,按照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科学化分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适当体考,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简单来说分层教学需要依照学生个人特点,划分为不同的小团体,每个团体的训练内容、训练量要经过综合设计,这也需要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的情况,所以在分层教学前开展小调查活动,明确学生个人运动天赋,测试学生的体育运动优势,为教学的侧重点提供依据。例如有些学生在爆发力方面存在优势,还有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持续性训练任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自然要贴合学生特点,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安排短跑、跳高等运动,而身体耐力出色的学生更适合长跑、足球等体力消耗较大的运动。另外很多学生虽然在身体素质上相对薄弱,不过灵活性与协调性表现得相对突出,这些说明学生可以完成技巧性训练,只要科学分层、合理分配体育锻炼人物,就能促使学生得到显著提高。
3.2 以生为本身体素质,差异分层
除了学生的天赋特点以外,身体素质也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这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成果,学生身体素质存在差异属于正常现象,但是若采用以往的集中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两极分化,因此分层教学无意识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能够合理控制好训练内容强度,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在小学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分层,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条件,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制定适合的体育运动方案。在分层教学前可以先展开体能测试,对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进行综合判断,并根据身体素质标准明确训练目标,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增加训练量,相反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不能给予过高的要求,应适当减少体育运动训练组数、强度。例如在跑步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进行分组,并合理分配训练项目,成绩较好的学生为A组练习800-900米跑,成绩中等的学生为B组600-700米,身体素质条件差的学生降低训练强度,安排500-600米跑步训练,通过身体素质进行差异化分层,有利于达到教学目标。再比如篮球教学活动,按照三组学生不同身体素质条件,A组学生应开展基础的对抗训练,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提高合作意识,B组、C组学生主要练习基本运球,在提高身体素质条件的同时,增强篮球运动技巧、身体协调能力等,有利于后续的进阶教学。
3.3 加强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分层
在小学体育教學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内容上的分层设计,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习惯以及体育基础等方面展开分析,为学生量身打造训练方案,保证教学方法、训练方案能够被学生接受,满足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需求,从而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率。现代小学生的生活空间相对较小,大多以学校、家庭为主,并且很多学生的家长忽视了体育锻炼,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身体素质差异、兴趣爱好差异,甚至部分没有接触过体育运动的学生存在畏惧心理,为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自身条件不断优化体育教学内容,通过分层兼顾到所有学生,切实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乒乓球运动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训练项目,A层学生应增强自身技术与战术能力,可以多进行实践训练,B层学生加强基础技能掌握,包括发球、挥拍等,而C层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乒乓球运动,并且身体素质条件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以模仿训练为主,由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帮助C层学生掌握规范性的动作。一般来说优秀层学生大多可以自主训练,能够快速吸收教师讲述的理论知识,同时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相比之下基础层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纠正,详细讲解才能理解技术动作要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划分。
3.4 全面优化教学目标,合理分层
教学目标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出发点,科学合理地设置目标才能促进学生良好成长,并且教学目标能够起到导向性作用,而教学目标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小学体育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同样要做到以生为本,考虑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将目标划分为不同层次,这样教学目标才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小学体育教学目标分层应参考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安排不同的教学环节,首先教师把学生分为A、B、C三个不同小组,每个小组的身体素质条件、个人学习能力不同,A组学生大多能力突出,在目标上必然要提高要求,同时大胆尝试与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B组学生无论身体素质还是能力都相对平庸,不过有一定基础目标适当放低要求,并且大多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为主,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C组学生代表缺乏体育锻炼的群体,并且对于体育的缺乏自信心,此类学生在目标设定上已达到基础训练、基本动作为标准,不需要安排过多的训练量,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通过完成训练项目增强自信心,提高体育运动学习效率。例如在耐力跑运动教学,通过模拟测试明确了学生的身体素质,随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目标,A层学生主要将目标放在提高自身快速反应能力上,B组学生应适当加强耐力、速度等基础条件,而C组学生以蹲距式起跑动作要领为目标,包括跑步过程中的身体控制协调性,为后续的提高奠定扎实基础。
3.5 增强信心挖掘潜能,评价分层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评价的作用不可忽视,这也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学生的成长往往为动态性,如果教学评价过于固定或呆板,无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很难帮助学生自我定位,最终失去评价的作用与价值。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并给予适当的分层评价,确保学生能够了解自身不足,或通过周期性检测的形式,利用分层考核引入多元化评价,促使学生获得学习反馈,不断优化改进学习过程,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自信。尤其是体育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教师一味与他人进行对比,学生不仅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同时很难发现自身的优点,失去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当下教师应多采取鼓励性的评价,在学生有明显进步时给予称赞,即使遭遇挫折也应激励、鼓励,帮助学生找到问题原因,通过纠正改进积极调整。例如学生虽然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中,但效果仍然不够理想,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让学生坚持,以此来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应避免予以负面评价,或较低的评价内容,正面评价才能持续督促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通过坚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6 适时单独辅导,实现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来说存在身体素质差异无法避免,由于受到家庭成长环境影响,在体育运动基础方面不一,部分学生很早就掌握运动技巧、方法,而其他学生则缺乏体育运动的认识,甚至了解度不高,这种现象十分常见,若教学中不加以重视,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良好发展。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教师应加强单独辅导,主要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帮助,以此来跟上教学进度,减少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异。大多数情况下优秀成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布置训练任务后,可以提供适当的自由训练时间,以往小学体育课堂教师往往分身乏术,无法兼顾的所有学生,导致弱势学生逐渐被忽视,通过分层教学让优秀层学生自主训练,或开展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进行示范指导,优化学习体验提高参与热情,同时增强身体机能不断突破自我,缩小与其他层次学生的差距。例如篮球训练中,优秀层学生可以开展3v3、5v5对抗训练,通过互动交流达到学习目标,每位学生都有自身的责任分工,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帮助,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基础能力差的学生以拍球30次作为目标,或掌握某种投篮、运球动作要求作为目标,教师从旁观察主动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篮球运动技巧。
4 结束语
当下小学体育应立足于学生为本的理念,采取分层教学法以此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在体育课堂中无论目标设计还是内容设计,都要以学生为基础,明确掌握学生的身体条件、学习动态,抓住学生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把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设置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由于以往小学体育教学,没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运动能力,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大大降低,并且无法在体育课堂中真正获得身心成长。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合理规范的运用分层教学,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茅坝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