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程目标运动负荷达成度的思考

2022-04-29 13:00刘卓慧李宁川李可胡心果仲夏
当代体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负荷身体素质强度

刘卓慧 李宁川 李可 胡心果 仲夏

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因课堂内容需要承受的生理负荷,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意识到学生身体活动的必要性,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促进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本文对现中国体育健康课程模式的目标运动负荷实施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论述并进一步思考提出一些设想,为以后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引言

联合国卫生组织于1989年对健康作出新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心理与身体健康发展尤为重要,随着健康理念在中国教育界的不断深化,2011年版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现中学生心理与身体健康上都出现了问题,因此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热点,并得到广泛重视。

2019年全国体育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显示,近几年学生体质稳态上升,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总体出现好转。而从2014年到2019年,高中生优良率增加了1.8个百分点,大学生仅增长了0.2个百分点;并出现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且呈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等问题,究其原委小学、初中生文化课程学习内容相对少且简单,且身体在结构和机能上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潜力,所以整体上学生身体素质在体育课程改革举措广泛实施后呈良好的上升趋势,而由于高中生课业压力大,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幅度大,课余时间少而未能有效地参加体育锻炼,加之随着体质检测的实施与体育课程模式的提出,体育课课程内容存在单一化与僵化的问题,从而学生的身心状态无法接受大强度的运动负荷,以及贫富差距,地区内部与地区之间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特殊的地域自然条件等一系列其他限制因素而导致体育课科学的运动负荷实施仍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2 中学体育课程运动负荷实施的必要性

身体活动是青少年学生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期的身体活动不仅对体质健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每周5次、每次30min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MPA)或每周3次,每次20min大强度的身体活动(VPA)对于维持健康是必须的。而缺少身体活动会增加成年后患慢性综合症的概率。最重要的是中等到大强度的训练(MVPA)被证实可以改善心肺功能,预防超重和肥胖,有效增进青少年学生心肺功能、肌肉和骨骼健康发展,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此身体活动水平的程度被越来越多国家重视,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国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于21世纪初就提出青少年学生每天至少要有60min中等到大强度的身体活动。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5~17岁的学生每天至少要有60min的MVPA。我国教育部也下发文件要求各中小学至少保证学生每天1h的身体活动。《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提出:6~17岁儿童青少年每日应进行至少累计60min的中等强度或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次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运动。由此可见,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学生群体有规律的身体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总体上是一致的。

这种认识需要在体育教育上有所体现,贯彻落实在家庭、在社会、在学校三个方面,最大程度上推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尤其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生时代,在学校的时间占比较大,加之学校体育教育本身具备的科学性、全面性、先进性、权威性,学校体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因此体育课上一定强度的运动负荷内容的实施对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

3 学校体育课程运动负荷具体落实现状

学校是学生进行身体活动、增强体质的重要场地和途径,体育课是学生进行身体活动、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针对体育课,国内研究者经过长期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提出了符合课程标准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其提出是为解决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该体育课程模式突出强调每堂体育课要抓住3个关键点:(1)儿童、青少年学生持续运动的时间要占一堂课总时间的75%左右,平均的运动心率达到140~160次/min;(2)每堂課的运动技能学习时间要在20min左右,运动技能的学习以活动和比赛为主,摒弃单一的单个动作技术教学,强调创设多样的情境进行结构化的运动技能教学;(3)每堂课要有10min左右的体能练习,注重补偿性体能和多样化的全面的体能练习,并得到教育界广泛探讨与实施。

归纳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当前体育课的实施提出新的要求,即掌握基本运动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并补充体能练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2021年9月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一方面推进学术体育的改革和创新,一方面从智育上减轻学生负担,形成一进一退的局面,促进体与智的协调发展。

而在中国体育健康课程模式推广过程中,农村以及偏远山区由于经济的相对落后与人才的流失,以及特殊地理位置与地势而导致信息更新不及时、气候场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缺乏实施的客观条件。但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大学生村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客观条件得到改善。

4 中学体育课程运动负荷科学实施的问题与设想

国际上衡量体育课学生的身体活动程度通常采用MVPA的百分比,我国主要采用体育课的运动负荷进行评定,即“运动密度”(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现体育课程模式要求体育课提高练习密度至75%,心率达到140—160次/分的运动负荷,即学生需完成计划内的运动负荷,达到目标的训练效果,且体育课结束后尽快调整状态进行其他课程的内容学习,以及运动后避免发生健康卫生安全问题。

发展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必须抓住其身体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前期13-15岁的中学生需把握敏感期发展力量,也需兼顾柔韧和速度方面的提升,以及逐渐增加耐力素质的练习,而后期15-18岁的中学生则需着重发展耐力。而据研究表明,中小学各项身体素质呈逐渐上升趋势,高中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以及耐力素质水平没有明显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与各项素质发展的关键期不同有关,因此在前期需要更加重视体育课上中等大强度运动负荷实施,进一步扎实基础;在后期,促进运动负荷内容与强度的科学性安排,进一步发展各项身体素质,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长足发展。

在进一步细化与落实体育课的目标运动负荷的过程中,学生在大强度的负荷下极可能出现在体力不支、精神涣散,注意力难以保持集中的现象,无法完成计划内的运动负荷,不能达到目标的训练效果,且体育课结束后无法尽快调整状态进行其他课程的内容学习,以及大强度运动后发生健康卫生安全问题。之前研究者运用生理负担量、脉率变化曲线、运动中心率运动后心率恢复等指标反映生理负担量是否符合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单方面关注对于体育课本身运动密度和强度安排的科学性,因此本文提出体育教师不仅需确保教学中运动训练的效果,也需重视体育课结束后学生的状态,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其他课程的综合安排、气候变化等多方面深入探究,以及针对部分地区经济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提出体育课需组织安排适应性运动负荷与运动内容的设想。

4.1 设想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现阶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需迫在眉睫。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为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模式三大要点,培养技能、终身体育为其核心理念,而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因此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增加、递增的运动负荷层次的建立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提出运动负荷量整体呈曲折上升的趋势,配合运动技术的教学,训练基础身体素质方法与形式多样化,切实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可分成:

(1)第一阶段打好各项身体素质基础,运动密度逐步变高,运动强度缓速增加,运动负荷整体呈低速上升趋势;

(2)第二阶段训练技术内容专项化,逐渐加大运动强度,运动密度与强度保持动态平衡,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

(3)第三阶段熟练掌握运动技能,保持高密度的练习密度,运动负荷相对降低。形成动作的自动化,提高自信,娱乐身心,促进体能进一步发展,提高运动能力。

整体上抓住中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点,由易到难,有简入繁,提升速度、柔韧、耐力、灵敏、协调各项素质发展,循序渐进,练就不同技能,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4.2 设想二:课程内容与顺序合理安排,加深体育与智育融合

大部分学校为不影响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状态,体育课多安排在上下午第四节课,而大部分学生在第四节课时,生理上已有饥饿感,食物在肠胃中消化殆尽,在空腹状态下不宜进行高负荷运动,为应对已发生现象,提出两种解决方法:

(1)第一种方法:体育课前半小时补充能量,但不宜食的过多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面包和含少量无机盐和维生素的低聚糖饮料。需要补充的是不仅运动前需要补充能量,日常的膳食营养搭配更加重要,食物中含有糖、水、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八大营养素,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需参考相关的资料选择膳食,不仅要进行营养的合理搭配,而且要根据不同负荷强度与训练内容搭配原则与方案。

(2)第二种方法:调整课程内容和顺序。学生大强度运动负荷后不易集中精力进行某些课程内容的学习。例如理科类的复杂运算,依据前文运动负荷三阶段理论安排此类课程内容,除新授课(纯理论知识讲解)不宜安排在体育课后,体育教师需了解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适当调整运动负荷,以及依据学期的阶段适度协调学年的负荷计划,如在期末,可以增加运动密度适中,强度相对较小的放松小游戏作为调整,促进学生间交流,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与第二种方法比较,第一种方法运动前补充能量的解决方法相对被动,且因运动后不可立即进食,部分学校对于学生时间安排较紧凑,难以进行统一安排,不完全符合健康卫生的要求。取其精华,依据运动的负荷与内容,进行膳食营养搭配与第二种方法结合起来,尽量避免了课与课之间连接产生的负面影响,协调课程内容安排,促进其间积极影响的产生。此外在校的科目的任课教师和管理层对体育课需有全面的认识,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互相理解。

4.3 设想三:根据客观环境,整合优化体育课内容

在每一个学校和地区,首先应该在充分考虑季节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

一方面教学中教师需降低季节的不利因素的最低阈值;另一方面需结合运动内容特点发挥季节性优势。中国春秋季平均温度在3°C—13°C,在充分热身后可安排学生进行一定强度的练习内容。秋季整体温度较春季略高,学生进入运动状态后可适量增加運动的强度。夏季在高温条件下运动会伴随大量的水与无机盐的流失,体力消耗快,建议可适当降低体育课的运动密度,而冬季因温度低肌肉粘滞性高,建议可适度提高体育课密度,提高机体兴奋性,让学生热起来。

在不良的天气条件下例如雨雪、雾霾,大风天气,尽量在体育馆室内进行教学,但体育课也需注意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冬秋两季,户外训练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另外具备卫生保健意识亦至关重要,机体承担一定生理负荷后大量出汗、机体疲劳、免疫力下降,运动时,气流方向和速度,和运动后,体表气温变化,易生病,所以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卫生保健意识是必要的。

其次学校体育根据具体区域因地制宜,如广东湛江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国家跳水运动员与教练,被称为“跳水之乡”,因其五县四区均面向海洋,四季温暖如春,适合发展水上项目。我们需要根据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综合考虑,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运动项目,使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促进地方经济与体育教育的发展。

最后针对相对落后地区,教育资源不够充分、信息延迟,无法与时俱进,教育偏向基本学科建设,而体育教育不受重视的现象,首先要明确体育教育的地位无可代替,体育教育对于学生持续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一些地区学生因参与大量的体力活动身体素质整体上比发达地区较好,但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不够全面与科学的。其次教师需具备创造力去调整练习形式与内容结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挥文化习俗和自然环境优势,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可安排较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内容,并协调发展学生各项素质。

5 总结

认识到身体活动对于学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学生身体活动的基本规律,提出体育课计划的运动负荷,针对体育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既需注意课程内教学效果,也需注重课后学生身体状态恢复。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地方客观条件,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科学组织体育课与体育课、体育课与其他课程内容衔接。本文讨论体育课中目标运动负荷的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设想希望有助于课程内容与运动负荷安排的合理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本文系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x20210304)。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猜你喜欢
负荷身体素质强度
3项标准中维持热负荷要求对比分析
MIV-PSO-BP神经网络用户热负荷预测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生如夏花
新发现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求电场强度的新方法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