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偶军施勇
(1.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招生实习就业办公室,北京 100053;2.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教务处,北京 100053)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各类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1]。如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
。
自2010 年起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实施意见,旨在为基层造就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服务人才[3]
。北京某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自2015 年开始承担北京市医学农村订单定向专科生免费培养任务,通过开展研究全面分析总结该部分学生群体的六年来的就业情况,在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改进招生工作、引导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4],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取北京某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2015-2020 届全体农村定向培养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医学检验技术(简称检验专业)、医学影像技术(简称影像专业)、康复治疗技术(简称康疗专业)、药学和中药学共5 个专业,调查样本量为300 人。
本研究采用自编李斯特量表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前进行了信效度检验,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外部一致性。本研究设计的问卷调查共有33 个问题,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种题型,问卷数据采用SPSS19.0 统计工具,对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包括收入、职业发展、工作满意度等)、专业人才培养岗位适应性(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等)两个重要维度进行量化分析[5]。经过量化赋值,数值越高表示正向含义。
本次调查共向2015-2020 年6 届农村定向培养毕业生发放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有效率为100%。该校主要是面向检验、影像和康疗3 个专业开展农村定向培养项目,这和近年来北京郊区县卫生基层医疗机构紧缺该部分人才有关(表1)。
表1 2015-2020 年各专业毕业生分布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毕业后有稳定的工作”和“可解决编制”是学生选择农村定向培养的两个最主要原因,占比超过80%,仅2%的学生选择“培养免学费”选项。这与高职毕业生在北京地区学历层次较低可能有关,学历问题在医疗机构中更为突出[6],说明在当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的情况下,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比较准确,在择业时能客观评价自己,通过订单培养模式选择到合适自己的可靠稳定基层医疗单位去工作(表2)。
表2 高职生选择农村定向培养原因
进一步交叉分析结果显示,男生(86.32%)较女生(78.05%)更倾向于稳定工作和编制中(表3)。
表3 不同性别高职生选择农村定向培养原因
该部分群体的就业协议签约情况也印证了以上结论,超过90%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署了5 年以上或无固定期限合同,说明就业稳定性良好。反映出基层单位想留住人才的需要,也说明基层的人才需求(表4)。
表4 农村定向培养毕业生签约情况
2.3.1 平均收入高、社会保险完善
统计结果显示,70.34%的毕业生月收入超过6 000 元,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资料显示,2020 年高职毕业生薪酬平均月薪为6 000元,说明在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高职毕业生薪酬大部分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表5)。
表5 农村定向培养毕业生月收入情况
进一步交叉分析显示,检验技术、影像技术和康疗技术3 个专业月收入高于5 000 元的整体比例差异不大,前两个专业相比康疗技术专业在“7 000 元以上”的占比高(表6)。
表6 不同专业毕业生月收入情况 [构成比(%)]
统计结果显示99.67%的毕业生享受“五险一金”社会保险待遇,说明农村定向毕业生享受到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待遇。
2.3.2 专业对口就业,毕业生有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
医药卫生类高职毕业生所学专业有较强的专业性,农村定向培养毕业生所就业单位全是与专业对口的基层医疗机构,统计结果显示82.0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度较高,其中医学检验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相对康复治疗技术而言,相关性更高(表7)。
表7 不同专业毕业生评价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情况 >[构成比(%)]
全体毕业生中有75.30%的学生在第一次进入工作岗位时接受了1~7 d 不等的培训,在受训学生中平均培训时间为4.24 d,说明就业单位注重岗前培训,不同专业的受训时间略有区别(表8)。
表8 不同专业毕业生首次上岗接受培训时间情况 [构成比(%)]
同时,所有毕业生所在单位均安排外出接受国内的各种相关岗位培训,仅有22.33%的毕业生发生转岗,说明就业岗位相对稳定。相比其他专业,康疗专业的岗位稳定性更高(表9)。
表9 不同专业毕业生转岗情况 [构成比(%)]
2.3.3 毕业生对工作总体满意度高
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均值为4.12,表明其满意程度较高,尤其是在工作地点方面,满意度水平更高,这与该部分群体一般都是与家庭所在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签约相关。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在工作满意度评价上无显著差异,均处于较高水平(表10)。
表10 不同性别毕业生满意度评分的差异比较
毕业生所在家庭也对学生目前的工作现状高度满意,整体满意度达到98.67%,所有专业满意度均超过98%,交叉分析结果也显示不同专业的家庭评价差异不大。
2.4.1 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符合岗位要求
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相关平均题目得分均值均超过4,说明学校开展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在就业方面有很大帮助(表11)。
表11 学校实践教学对毕业生就业帮助评价情况 (n=300)
统计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在校期间的能力训练给予了高度认可,均值均在4 以上,且有很多项目评价没有最小值出现。说明学校关注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并且符合行业岗位要求,人才培养质量高,适应力强(表12)。
表12 在校所受能力训练实际满足工作的程度评价情况表 (n=300)
2.4.2 就业指导服务获得学生认可
统计结果显示,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以及就业服务均得到学生的认可,均值在4 分以上(表13)。
表13 学校的就业指导和学生活动评价情况表 (n=300)
毕业生对学校待加强的课程也提出了建议,实验实训课(占27.6%)和专业课(占23.8%)仍是毕业生认为需要改进的课程类型,说明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上仍有改进空间。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北京某医药卫生类高职学院6 年来农村定向培养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现状和专业人才培养岗位适应性两个维度调研结果均显示:农村定向培养毕业生收入较高,工作专业性强且稳定,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满意度高,说明该校人才培养质量符合行业岗位需要,社会适应力强[7]。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相比普通本科院校吸引学生报考的一部分原因是好的就业,该校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医学类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扩大农村定向培养专业数量和规模[8],在招生宣传方面,指导学生和家长毕业后去基层社区单位工作,基层就业的理念。
在新生入学阶段的教育方面,学院各系、学生部门和班主任要分别对学生进行就业工作教育[9],形成从入学就有去基层就业的思想,可以外请优秀的定向生毕业生来校进行讲座,用亲身经历传播基层就业的优势,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找好自己的定位,为毕业就业打好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多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课程、假期实践阶段和毕业前实习阶段,专业课老师要利用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意识的培养[10],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找好自己的定位,为以后的毕业做好铺垫。
针对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通过调研,北京市二级以上医疗单位学历要求为本科以上,而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卫生院沟通,专科层次的毕业生还是有需求,由此院校应该保持与基层医疗单位的良好沟通,及时了解基层毕业生的用人需求,同时也可以调整教学课程。
在学生大二年级阶段的职业生涯课程中需要培养服务基层的思想。学校的就业指导课重点要介绍国家的就业政策,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唱响农村就业的主旋律,指导毕业生向基层单位倾斜[11],学校要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作为职业院校的医技类专业毕业生,只有转变毕业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才能提高就业力和就业质量,指导教育毕业生去基层单位就业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学校要从校级层面、主管就业的部门、各院系就业老师到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全员育人就业服务,转变“必须去大医院就业才可以”的观念[12],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全面的职业理想,让更多的毕业生去基层单位工作,同时也体现学校的社会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孙偶军:设计研究思路,实施研究过程,获取研究数据,撰写论文;施勇:分析研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