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杰,周丽华,倪 然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我国高水平人才的重任,长期工作在教书育人和科研的一线,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主力军,高校教师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1]。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高校绩效考核压力的增大,高校教师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也逐渐引起国内各界的重视,成为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健康素养作为公民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公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善自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素养与健康状况息息相关。本文旨在了解高校教师的健康素养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健康意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有效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西省某高校在岗在职教师及2020年—2021年连续2年参加健康体检的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的原则对研究对象进行线上匿名调查,回收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561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3.5%。561名调查对象中男299人,女262人;年龄27~59(39.33±6.70)岁;本科生66人,硕士研究生339人,博士研究生156人;讲师及以下292人,副高211人,正高58人;人文科学专业170人,自然科学学科391人;经体检报告结果查询,患慢性病243人,无慢性病318人。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岗位等。②生活行为方式:是否抽烟、饮酒、睡眠情况、饮食情况、活动锻炼情况、伏案工作情况等。③2015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本问卷内容包含3个维度,即健康素养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问卷涉及6类健康问题,即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健康信息素养。问卷共有80个条目,满分100分,其中判断题15题、单选题40题、多选题18题、情景题共2大题(含5题单选、2题多选)4类题型,单选题回答正确得1分,多选题全部回答正确得2分,回答正确超过50%且无错选得1分,选错或不知道得0分,未作答的题目一律计0分,问卷得分大于等于80分,判断该被调查者具备健康素养,问卷各维度得分达到实际题目总分的80%及以上,判断具备该维度健康素养,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
1.2.2 资料收集方法
1.2.2.1 抽样方法 采取分层按比例整群抽样的方法,先按专业分为文理两层,在文理专业的基础上再按照职称分为讲师及以下、副高、正高,按照教师总体人数与样本量的比例,在文理专业的不同职称中以学院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
1.2.2.2 质量控制 问卷设计为匿名格式,发放前先进行统一编码,在调查开始前,对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培训,避免调查过程中操作不当影响调查结果,严格按照标准对问卷进行整理筛查,以平行双录入的方式录入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人口学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1 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及各维度素养水平 高校教师总体健康素养得分为(77.22±5.98)分,健康素养水平为38.9%,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技能等3方面的素养水平分别57.6%、34.0%、23.9%。6类健康问题素养中,健康科学观水平最高(81%)、基本医疗水平最低(9.1%)。结果见表1。
表1 高校教师健康素养水平及各维度水平情况(n=561)
2.2 不同特征高校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有无慢性病高校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和专业的高校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高校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比较(n=561) 单位:人(%)
2.3 高校教师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具备健康素养作为因变量(赋值不具备=0,具备=1),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岗位、职称、睡眠情况、饮食情况、活动锻炼情况、抽烟、饮酒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高校教师健康素养高于女性OR值1.501(95%CI:1.063~2.121),以40岁及以下年龄为对照,51~59岁的高校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最高OR值3.290(95%CI:1.501~7.209),以教辅岗位为对照,管理岗教师健康素养更高,专职教师岗和管理岗教师具备健康素养OR值分别为0.254(95%CI:0.137~0.469)、0.445(95%CI:0.283~0.699),以23:00之前休息为参照,24:00点以后休息的教师健康素养相对偏低OR值0.237(95%CI:0.127~0.444),以从不清淡饮食为参照,经常清淡饮食的教师健康素养较高OR值3.715(1.904~7.389),以无慢性病为对照,有慢性病的教师健康素养相对较低,结果见表3。
表3 高校教师健康素养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3]。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具备健康素养者占比为38.9%,高于我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4],这可能与高校教师文化程度高和知识储备优越有关,也高于肖爽等[5]对河南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素养研究水平,这可能与样本量不同、测量工具不同及地区差异有关。本研究显示,高校教师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技能维度素养水平不高,慢性病预防、传染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和健康信息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基本医疗素养方面,对基本医疗知识了解相对较少,对传染病的防治相关知识了解的也不够,也与胡厚强等[6]对萧县居民健康素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可能与高校老师经常忙于教学科研,对健康知识的关注度较少,由于职业压力过大,导致饮食不规律、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增多有关。学校比任何其他公共场所更容易造成传染病和常见病的发生和流行,加强健康教育,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7-8]。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教师健康素养水平存在差异,不同职称、专业的教师健康素养水平差别不明显。健康素养影响着健康结局,健康素养低的人,其发生不良健康结局的概率是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人的1.5~3.0倍,健康素养对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成本也存在较大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健康素养差的群体每年的医疗成本远高于拥有良好健康素养的群体[9-10]。建议后续不断加强高校教师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安全急救知识的培训和基本医疗知识的学习,促进高校教师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的全称,主要包括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及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11]。健康素养低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障碍,且在常见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哮喘、艾滋病等)病人中非常常见[12]。本研究中,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岗位、睡眠状况、饮食状况、慢性病患病状况。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文化程度不是影响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略有差异[13]。女性的健康素养较高,可能与女性教师育儿关注较多的健康方式的知识技能有关。51~59岁年龄阶段的教师健康素养较高,可能与这个年龄阶段的中青年教师压力稍小,更注重健康,主动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有关。高校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问题,睡眠状况与性别、年龄、职称和工作性质有关[14]。睡眠状况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素养息息相关,本研究显示不熬夜、经常清淡饮食的教师健康素养较高,体育活动锻炼、吸烟、饮酒对教师健康素养差别不显著。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影响着健康结局,慢性病的患病情况是影响健康素养的因素之一,健康素养较低者慢性病的发生率较高,这与高校教师不良的生活习惯、健康技能掌握不够有关,与刘瑶等[15]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高校教师的健康影响着教书育人的质量,高校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高校教师健康素养可以有效帮助预防疾病发生和进展,并提高高校教书育人的质量及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健康素养水平不高,高校教师虽然学历高,但医学常识缺乏,对高校教师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势在必行[16]。提高高校教师素养水平,一方面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改善健康信息服务质量[17]。重视健康教育,拓宽健康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高校校医院可以邀请相关医学界的专家开展主题咨询和健康教育,让教师们了解常见慢性病、传染病预防知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加大信息传播,帮助教师们逐步掌握健康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健康技能和健康行为,提高高校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开展自我检测技能,帮助高校教师掌握一定基本技能,如正确测心率、体温、血压、血糖等,加强急救知识普及和培训。重视教职工体检,提高健康管理意识,健康管理是维护教师健康资源的有效途径,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发生[18]。制订健康计划,对健康素养低的教工进行健康干预,根据个人情况,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进行个别指导,充分利用我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逐步提高高校教师整体健康素养水平,实现高校教师健康管理[19-20]。
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研究时间和人员的限制,为更好地控制研究质量,仅选取了江西省一所高校的教师进行了研究,对不同等级院校、不同地区高校教师的健康素养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