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技术支持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图像识读

2022-04-28 09:59张玲珑
江苏教育 2022年29期
关键词:技术手段部件笔画

张玲珑

书法是视觉的艺术,通过墨线笔画的组合,分割出不同的形状空间,在黑白对比中,产生风格各异的视觉效果。书法欣赏是在墨线变化和黑白对比的观察中,运用己有的审美规律和法则,产生视觉审美感受;书法学习是在对墨线组合和变化的分析中,掌握墨线的自身特征和组合关系,通过学习者原有的书法表达经验,推测表现学习对象的方法,在反复书写与对照分析后,不断提升书法审美和书法表现的能力。

书法跟美术一样,无论是欣赏还是表现,都需要进行视觉图像识读,从可视的形象中,读取各种直观信息,在文化内涵、审美法则和书法技能的观照下,再进行抽象组合分析,积累审美欣赏和技法表现的经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断迭代、成熟,对书法的教学也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能解决以往教学中书法图像识读难以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书法教学中的图像识读

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在《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中说:“美术学科提出了五个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而图像识读和美术表现的地位是美术学科的专擅,其他学科不会也不可能将此作为自己的核心素养。”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通常说的读帖,近乎图像识读,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姜夔《续书谱》中说:“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先贤们介绍的学习方法都有读帖的意思,但均讲了个大概,即“观”。孙过庭《书谱》又有:“察之者尚精。”就是说读帖要做到精细周到,这讲的是标准和要求。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又说:“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他把“读”和“写”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整个书法学习过程逐步深化。在中小学的书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也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读帖上,但要读得更深、更细,在大班额班级授课下,需要一种更科学、高效的方法。

“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识读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已经很丰富了,从形到色,从块面到整体,从笔触到构成,从过程到方法……运用新技术手段对每件作品都能庖丁解牛般地进行解读,让学生对作品图像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书法教学中的图像识读,以提高学生对书法范字范例的理解和表现为目标,通过对笔画、偏旁、部首等个体特征的认识,通过对笔画组合、部件组合、字字组合、行行组合等相互关系的分析,通过用笔方法和表现形态的对应关联,通过审美观察与眼手调控的脉络调控,掌握书法学习方法,达成更精准的书写表现,以促进学生自主、准确、高效地学习书法。

二、新技术支持书法图像识读的优势

传统的书法教学借助纸张和黑板呈现书法图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呈现的载体决定所呈现的书法图像不易变动,多数为结果性的静态呈现,学生缺乏对动态过程性的分析;也难以对局部细节进行重点突出,学生在书法读图时缺乏精准信息的掌握。此外,传统书法图像识读,图例局部和整体的剖析都不便拆解,对方法学习的系统性把握有一定障碍。传统书法图像识读,也局限于就图识图,不便于拓展和引证,所以,在知识渗透、形象记忆等方面的学习效率受到制约。新技术手段在书法教学中的便捷、系统使用,有诸多的优势。

(一)提高观察精准度

苏东坡论吴道子画说:“始知真放本精微。”对书法的图像识读做到了“精微”,在图例中获取更丰富的直观信息,才能在书写中尽可能地进行复制表现,得到临帖方法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在新技术支持下,能对图像范例中的任意一处进行放大突出,能对相关信息进行动态提示强调,还能整合更多相关信息进行对比,通过局部放大、突出强调、对比分析等方法,将书法图像的细节进行更精微观察,这是传统书法教学中读帖难以做到的。

(二)形成方法系统性

新技术手段是时代的产物,小学书法教学中有了它的帮助,对传统的书法学习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运用新技术手段来进行图像识读,还是学生在学习中慢慢积累形成运用新技术进行图像识读的习惯,都能建立起一套书法学习方法的新系统。笔画局部放大的认识,线条内部与外部关系的分析,偏旁和部首的组合规律分类,字字、行行之间脉络关系的解剖,笔法、字法和章法之间衍生的变化,在新技术支持下,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重点突出、还原本质、辅助提示等方法,从笔画细节、笔画关系、结构特征、章法形式等方面,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图像识读的本领。

(三)强化视觉记忆力

书法读图,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认识范例的相关信息,也不仅仅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图方法,还要帮助学生增强图形记忆力,在头脑中存储越来越多的书法图像信息,以备日后的临摹和创作所需。所以,在图像识读中强化学生对书法图示范例的记忆更为重要。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便捷,对于读图还有突出形象、反复强调、同类对比等功能。小学生对图示形象的强化出示,在大脑记忆区的刺激更强烈,形成的记忆更深刻持久。

(四)融汇丰富知识面

书法的图像识读不仅是对范例图式的直接认识和分析,也可以结合书论、口诀等进行文字的抽象解读,比如“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略微弯曲成弧形,末端顺势向上钩”;可以以视频形式进行动态过程性的解读,比如用毛笔对局部细节进行书写示范,同时讲解用笔的要领;还可以综合其他书法、美术、现实事物等图例,进行辅助识读。新技术手段把以上内容轻松、巧妙地整合,将书法图像识读与书法知识和其他学科常识相融汇,不仅丰富了书法学科知识,还拓展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大作用。

新技术支持书法图像识读有着独特的优势,能更直观、精微、系统地对书法范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便于学生认识、理解和识记,为书法的精准临摹和创作提供保障。

三、新技术在教学中支持书法图像识读的策略

在新技术支持下,书法教学中的图像识读结合传统的读帖,可分为静态识读和动态识读。突出笔画、部件、外形等自身特点的可采用静态识读,突出笔画关系、用笔原理、再现表达等过程性的可采用动态识读。根据识读对象的侧重点不同,选择不同的识读类型,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对书法图像得到更清晰、更牢固的认识。

(一)线性辅助识读

书法以线性的笔画为基本的表达元素,通过笔画、偏旁部首、单字组合、章法构成,由简单逐渐衍变成复杂的关系。运用不同的线对书法图像进行辅助识读,将简单的更直观化,将复杂的简单化,是新技术手段在书法教学中的常用方法。

1.方向关系。在新技术手段支持下,提供色彩、线形、长短、粗细、方向等不同的线,在笔画的自身趋势和运行方向、偏旁结构的重心趋势和错位挪让等方面进行突出提示(如图1),强化了方向的视觉效果和细微变化,学生对图像的理解会更清晰透彻。

(图1)

2.分割关系。书法的表现本质上就是一种分割的艺术,由墨线的黑分割成留空的白。线与线之间建立起交接时,就形成了复杂的关系,交接的角度和分割的长短变化,如果不经过细致的图像识读,学生只会用已有的一种经验简单地去理解,也就忽视了图像分割的真实性。比如:欧体中宝盖头的写法(如图2),竖点把横分割成了左右两段,通过技术支持提示出左右两段的长短关系,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地理解了。

(图2)

3.穿插关系。穿插挪让是汉字结构中运用很广的一种审美法则。它增强了独立部件组合的整体性和书写的连贯性,但对于审美和书写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往往容易各自为政,削弱穿插关系。在新技术支持下,运用线的提示(如图3),从动态和形态上,把穿插的特征、原理及微妙变化进行过程性呈现,学生能准确识读范例的穿插特点,才能在书写过程中更准确地表达。

(图3)

4.对应关系。单字和作品的美观和整洁程度,与汉字内部笔画和章法中的对应有密切的联系。通常将笔画的延伸相对和呼应相对称为脉络,它决定了一个字、一幅作品的气息流动和精神面貌。所以,写作品时需要做到左顾右盼、写下看上。而学生的经验和视野往往局限某处,对某个笔画以外的笔画很少去进行主动关联,也就对字的整体把握偏失较大。在书法图像识读时,通过不同线条的贯穿提示(如图4),延伸学生读图的视觉,对整体掌握笔画、部件、外形上的对应有很大的帮助。

(图4)

(二)几何形辅助识读

有人说书法也是建筑的艺术,它由众多的形状不断互生、堆砌而成,形成了书法图像识读的另一要素。新技术手段支持下,可以从整体中剥离出单个的形,通过改变色彩、同形放大、形状提示等方法,强调识读对象在外形上的特征。

1.笔画外形。抓准笔画外形是写好笔画的前提。因为受其他笔画的干扰和固定经验的习惯影响,学生对笔画的外形特征观察会显得粗略。通过新技术手段突出重点识读的笔画,运用描边、笔画颜色替换等方法(如图5),在几何形的提示下,让学生轻松掌握范例的形状、方向等笔画细节特征。

(图5)

2.部件外形。单个汉字由若干个部件组成,每个部件的优劣又对整字的美观起重要作用。清楚认识每个部件的点以及部件与部件的组合关系,对写好一个字至关重要。通过新技术手段,将部件的外形进行描边(如图6),把各部件中的笔画形成一个个小整体,对判断部件笔画的长短、方向、位置以及字内各个部件组合关系很有效,能更高效地解决对字形结构的识读。

(图6)

3.余白外形。计白当黑是清代邓石如论书法艺术美的创造法则之一,留白部分衬托出黑的形,学生关注的是墨线,通常对留白视而不见。通过新技术手段,将对笔画和字形有重要衬托意义的留白部分,用第三种颜色的线形或块面,进行突出显示(如图7),能反衬出字形和笔画的明显特征,对识读字内空间关系和字形结构有大帮助。

(图7)

4.单字外形。汉字的象形性,也成就了汉字变化的丰富性。不同笔画组成的字形,因位置、长短、方向的变化,每个单字在结构外形上也变化多端。小学书法教学中以临摹为主,对临摹对象的外形必须有精准识读。如在教学“善”字时,在新技术支持下,用直线呈现长横的方向和整字的重心线,将“善”字的体势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又用一个描边的竖长形,把整字的大部分笔画框在其中,再一次强调主要部件的体势,同时也提示出了横向笔画的长短关系(如图8)。

(图8)

5.形势动态。字形动态展示出书法的神采美。小学生有先天的稚拙笔势和体势,但那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在书法的不断学习中,要将书写的无意识逐养成有意识。在书法图像的识读中,技术手段突出整字外形,结构的体势随即清晰呈现,再通过不同块面和线条的重心、方向等进行动态提示(如图9),一个看似静态的字,马上动态鲜活起来,并且还能从审美力学的角度来解析,加深学生对书法审美和表现原理的理解。

(图9)

6.章法组合。小学书法课堂中的章法教学是个难点,正文、落款和钤印看似简单,匆匆几句话就讲完了,但其中有很多细节却是难以在课堂中讲清楚的,学生也不一定都能记下来,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在新技术帮助下,在呈现最终作品章法效果的同时,再运用不同色彩的线形显示对各部分名称、位置、大小等要求,配以文字说明,用抽丝剥茧的方式,解析作品章法的特点和要求(如图10)。

(图10)

(三)对比性辅助识读

图像的识读单从个体上来读,可能对特征不容易或不能精准地读出,比如说“一”字是长横,它到底有多长?不能更准确地描述,当把它和短横放在一起时,有个参照,这个长横的长度特点就更明确了。传统的书法教学难以综合丰富的资源,新技术支持下,不仅能够对图像重点、难点部分轻松识读,还可以综合更多、更有针对性的资源,通过相互对比,把图像的各自特点进行一览无余的衬托。

在书法风格、字形结构、笔画笔法等教学中,如果观察的个体局限在某一处、某一方面,往往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为识图而识图,不易察觉它本身的特点。用新技术提供与所读图像特征相反的图像,结合线、形突出辅助的方法,再加上一些文字核心词句的点拨或归纳,即使教师不作任何语言引导和讲解(如下页图11),学生也能很快抓住图像中各自的特点,读出意欲让学生掌握的信息。这种对比辅助性识读,大致可以分为同类比较、同字比较、同形比较、象形比较等。

(四)纠错式辅助识读

小学书法教学中图像识读不仅是对学习对象的识读,还不能忽略对自己书写的字进行图像识读。学生书法学习的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对自己书写的认识不够,所以通常能看到学生书写离范字近的写得最好、第一遍写得最好,后面就一遍不如一遍。运用新技术,教师从学生练习中采集有代表性的图像,运用即时投屏或经过前期加工,在大屏幕中突出识读,通过临写字与范例字的具体比对,通过学生个体横向与纵向的比对,从图像识读中找出具体的优点和问题所在,指导学生的书写向一遍更比一遍好的方向前行。纠错式图像识读,还可将例字之间比对,从风格迥异、正相反相等的例字中(如图12),突出学生需要掌握的识读内容,在电子字帖中或运用书法类APP,整合所需要资源。

(图11)

(五)动态书写辅助识读

读帖通常都是静态的,对着图像范例进行观察,从中获取图像的直接信息。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临写,其中要经过一个用笔法和结体构思的转换。在小学书法教学中,根据静态的识读对象特点,运用PPT动作、小动画、录制视频、展台演示等方法,让静态的图像在动态的辅助下识读以发现认识范例的特点,从中掌握具体的表现方法和过程。

(图12)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为小学书法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在书法的图像识读上,解决了很多传统读帖所无法解决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大幅提升书法临帖的效率,促进学生对书法科学、高效地学习。

猜你喜欢
技术手段部件笔画
一种陀飞轮表的双秒轮结构
现代汉字的两种分析法与国家文字规范(四)
找不同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创造性技术启示中的技术动因论
将Widget小部件放到
论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
30
添笔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