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误收西药著作问题*

2022-04-28 03:17杨兴亮杨东方王翠翠孙立
中医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本草著作西药

杨兴亮,杨东方,王翠翠,孙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自成书以来对推进中医学术进步,尤其是中医文献学进步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但因《总目》“收录重点是1911年以前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医古籍及其影印本、复制本”[1],因此对于1911年以后的本草文献《总目》收载时或有遗漏或有讹误,其中比较大的问题在于误收部分西药著作,现就《总目》所收民国部分存在误收西药著作的问题进行论述。

1 中药著作与西药著作之区别

要探讨中药著作与西药著作的差别,首先要知晓中药的概念。中药概念是在西医药学大规模进入中国以后,才有可能产生的。在早期,人们对于中药的定义是很模糊的。谢观先生编著《中国医学大辞典》时只是将其宽泛地叙述为“指中国原有药品而言”[2],这一观点显然无法把中药与西药截然分开。众所周知,有些中药并非原产我国,而是主要依赖进口,例如血竭、乳香、没药等。如果将这些药物从中药中排除出去显然不合适。

随着学科发展,人们对于中药的认识随之加深,对于中药概念也日趋完善。目前,《中医大辞典》认为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及其成品的中国传统药物的统称”[3]。中药学教材也基本认同这种观点,《临床中药学》就认为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4]。笔者认为这类观点是符合目前对中药认识的,因此所谓的中药就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此外,中药与西药治疗疾病的原理也是不同的。中医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总无外乎阴阳失调。《内经》认为的健康状态是“阴平阳秘”[5],因此才将“调平阴阳”作为治疗一切疾病的根本大法。既然人体生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治病是“调平阴阳”,那么因中药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因此中药起效原理可以被阐释为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阴阳失调),即“以偏纠偏”。从医家对于中药治疗原理的阐释上可以发现上述结论是可靠的。清朝徐灵胎说:“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6]。”吴鞠通也认为:“用药治病者,用偏以矫其偏。以药之偏胜太过,故有宜用,有宜避者,合病情者用之,不合者避之而已。[7]”由此中药的本质可以被概括为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以偏纠偏”原理治疗疾病的药物。

换句话说,中药西药的本质区别是在用药时有无中医药学理论的指导,是否用“以偏纠偏”思想来治疗疾病。了解中药的内涵以后,那么探讨中药学的著作就是中药著作。引申而来就是西药(以西医西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的药物),探讨西药学的著作自然就是西药著作了。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考察《总目》所载民国时期本草医籍,就会发现《总目》误收了部分西药著作。

2 《总目》误收西药著作举隅

2.1 《良药与毒药》[8]本书是站在西方医学角度看待疾病发生演进过程并以此应用药物。作者将药物定义为“是对于身体组织具有化学的或物理化学的亲和力的东西”,而药物的作用就是“由这亲和力在相互间所生的反应”。这一点与传统“以偏纠偏”的思想完全不同,显然不能将其认为是讨论中药的著作。全书将药物分为三十六类,就单味药而言,所列主治及所举药物均与传统中药没有关系。例如第二类收敛药,“收敛药的主治效力,是用于创面溃疡面或黏膜的炎症等。”所举药物为鞣酸、硝酸银、次硝酸铋、次没食子酸铋和次柳酸铋。这些药物均为人工加工品,与传统中医惯用动物植物和矿物药材有显著差别。

可见本书为西医药学著作,属误收的西药著作,不当列入。

2.2 《药物要义》[9]本书书前小引明确说明该书“就西医常用之药,记其作用之大要及用量”,可见本书论述范围限于西药,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认定本书应当属于西药著作范畴,不当列入。

从本书正文内容来看,其关于药物的定义“凡物质入人体内,因其化学作用,能治愈疾病者,曰药物”。作者将药物产生作用的机理归结为化学作用,而传统中医药学则认为中药治病机理在于改变人体阴阳属性。在这一点上,作者观点与传统认识不同。而在其目录分类中也不乏西药专有分类。例如:第二章兴奋剂、第八章麻醉剂、第九章镇静剂、第十一章铁剂等。这些分类与三品分类、药物属性等分类方法均不相同。本书所举药物,无论是功能及适应证均与传统中药认识有显著差别。仅举一例,第七章祛痰剂中记录的远志根,“本品作祛痰剂,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漏脓、肺炎等病。其作用能催进咳嗽,使滞留于气管及支气管中之痰排出。”

由小引内容、目录和全书正文可以看出,本书绝非中药著作。《总目》实属误收,不当列入。

2.3 《实验药物学》[10]本书绪论中对药物疗学做了阐释“所谓药物疗学者,乃专就药物分别依其行效于人体之某一系统,或某一器官,详述其疗病之用途及对于人体之作用而已。”这里的“系统、器官”显然属于西医概念,由此可以看出本书的立场无疑是站在西医西药的角度上。

从目录上看全书首先详细介绍药用度量衡学,并介绍称重与量容之器具,药用数学及其应用,溶液之定义及其制法。然后依据西医关于人体系统分类方法依次介绍表皮及黏膜用药类、消化系统药类、神经系统药类等。从这些分类方法可以看出本书是按照西药著作通行体例编著而成。

本书所举药物,无论主治还是应用均与传统认识不同。聊举一例,黄连在本书中被归至苦补药中,著者首先介绍了黄连的主要成分并将其效用归纳为“健脾助消化之效”,而目前以《中药大辞典》为代表的药学书籍认为其功用主治为“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等”[11],两者显然是不一样的。

由绪论、目录乃至正文可以看出,本书绝非中药著作,《总目》实属误收,不当列入。

2.4 《药料注释》[12]本书为“DRUGS AND SOLUTIONS”的中译本,原著者Julia C.Stimson,R.N.,A.B.(陕西图书馆译为司蒂姆生),翻译者为H.B.TAYLOR,M.D.和余冠瀛。全书无序言无题跋,但从内容来看,本书全篇介绍西药知识,与传统中药无关。《总目》实属误收。

一书目录可以较好地反映本书论述内容,从本书目录(表1)中可以看出本书论述内容与传统本草学著作差距较大。

表1 《药料注释》目录

从正文内容来看,以全书主体第三篇药之实用分类为例,本书将药物分为激心药、阻心药、缩络药、涨络药、麻醉药及睡药、激呼吸部药、阻呼吸及司动药类、利小便及发表药等共二十类,这种分类与传统本草类书籍分类有较大的差别。而关于分类药物的含义也与传统本草含义不同,例如,激心药有增加心力及动作速度之功。不仅这类药物没有在传统本草书籍中出现,在传统本草概念中甚至没有心力概念。可见本书药物分类与传统中药有显著区别。

本书所列举药物也与传统本草无关,论及药效以及用法用量时与传统本草均有较大差异。例如本书收录激心药毛地黄论述功效时,认为其功效为“激心,利小便,惹胃肠……有直接激惹心肌之能力。能增加心力,惟时常减少心跳之速度,且能收缩其外面之络”。从单味药论述可见,本书并不是中药著作。

由目录、正文和对单味药物阐释等可以看出,本书绝非中药著作,《总目》实属误收,不当列入。

2.5 《中华药典》[13]关于本书之性质,前人早有论述。在《中国医籍大辞典》中记载“本药典收载约七百多种西药[14]”,此处明白无误地指出本书收载药物均为西药,因此应该视为西药著作。

写作本书的最初原动力是因“晚清以降,海禁初开,旧学替衰,新医代起,入药笼之选,暝眩居多”,所谓“新医”即为西医。全书除了收载西药外,在附录部分还介绍了试药、试液、标示药、定规药一般试验法等内容,不仅介绍了西药内容,还建立了一套标准化检药、制药流程,这些检验方法与传统中药的检验方法“口尝、鼻嗅、火试、水试”有本质差别。

对药物的介绍也与传统本草著作不同。本书重点介绍药物的有效成分并给出鉴别检查法和含量测点法。这一点与传统中药“辨性论质”不同。

综上所述,本书并非本草著作,属《总目》误收,不当列入。

2.6 《新医药辞典》[15]作者在序言中写道本书“材料均采自东西洋参考书籍”,此处“东西洋”材料显然不可能是中国传统本草。本书为将西医与中医分开,将西医称为“科学医”,所列举的词汇与中医中药关系不大。例如,本书十一画前十个词汇为干性水泡音、干草热、干酪、干酪性肺炎、干酪性副鼻腔炎、干酪原、干酪制剂、干酪样物质、干酪变性、干热灭菌法,全部为西医西药学词汇。

书中对于词汇的解释也并不涉及中医药内容,以丁香为例。“丁香……除含有百分之十五—二十之挥发油(丁香油)外,并含有阿依格林,及鞣酸化合物等……能兴奋消化器之机能,并有多少之杀菌作用;主用于健胃”。本品虽然中西医均有运用,但本书中不论是有效成分、药物功效和主治病均与中药应用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因而本书并非中药学著作,《总目》实属误收,不当列入。

2.7 《英拉德中药名对照表》[16]全书无序言、无题跋、无目录。以药物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共收录了一千余种药物英文名、拉丁名、德文名和中文名字。

粗看本书书名,容易认为本书为英语、拉丁语和德语与中药名字对照翻译的一本工具书。但本书实为英语、拉丁语、德语和中文关于西药的对照翻译工具书(图1),所列举药物均为西药,例如英文F部分所列药物为发烟硝酸、福尔马林水、液浸膏、麦角液浸膏、三氯化铁。这些药物并非中药,而全部是西药或西医药学家所使用的试剂。因而本书并非中药类工具书,因此不当列入。

图1 英语、拉丁语、德语和中文关于西药的对照翻译图例

全书论述内容与中药没有关系,属于《总目》误收。

2.8 《食物常识》[17]本书作者在《总目》《中医大辞典》等书籍中著录为上官语尘,但经笔者考察本书作者应为上官悟尘。著者具有现代医学背景,1920年赴日本、欧洲留学,相继获文学学士、医学硕士学位[18]。

全书介绍了食物消化的顺序、消化不良的原因、食物中的营养素,并分章详细介绍了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和人工滋养品,在全书最后给出了对于食物的鉴别方法以及食养的注意事项。

具体而言,本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米饭的成分、可预防的疾病和腐败原因。

米饭大概成分为“水分64%、蛋白质3.1%、脂肪0.5%、淀粉糖类32%、木纤维0.23%、灰分0.17%”,显然这种成分定量必定是建立在化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对于消化过程也与现代医学认识大体一致,与传统中医中药没有直接关系。

因而,全书论述内容与中药没有关系,属于《总目》误收之著作。

3 致误原因

综上所述,《总目》确实误收了部分西药著作,当然误收西药著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本书是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基础之上,增删部分内容修订而成的一部联合目录。书成众手,加之没有细细考察全书内容,偶有误收在所难免,这也是联合目录书籍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此阶段处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具体表现在医药学发展方面就是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开始大规模传入我国,在此影响下出现了“中医中药科学化”潮流,产生了很多借鉴西方医药科学知识著作。这些“中药科学化著作”与西药著作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这客观上加大了著录时的区分难度,造成这一时期目录书籍收载药物学著作的困难。

4 研究意义

目录书籍之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分而言之目录学的价值和作用大约可以细分为二。对于专家学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学术发展历史,一部好的目录书可以“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锐思咸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19]”;对于后辈学生来说则可以将目录书籍视为一份“得门而入的书单”“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深,方能得其门而入[20]”。但无论学术还是求学,著录准确是第一位的,著录讹误不仅不会推导出正确结论,反而会引导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依此读书求学者来说也不免缘木求鱼。

《总目》为目前收载中医古籍最多的目录书籍,不少学者以此为准开展学术研究。如果将著录作者、成书年代有误这样的问题认为是微观问题,那么著录书籍类型有误则是宏观核心问题上出了问题。误收的书籍不仅会对具体的研究造成困扰,更重要的是会干扰学者对于民国时期本草学术发展概况的判断,影响研究者对于民国时期本草学术史的整体宏观把握。也正因此,对于著录书籍的收录不得不采取审慎态度。

笔者除希望为学术大厦之添砖加瓦,指出几部《总目》误收的西药著作外,更重要的是以误收西药书籍这一视角,提示学者注意考订原书,不至学术论断出现偏颇。《总目》著录书籍信息有误,指示我们一定要注重考察原始材料,“一一追寻其史源,考证其讹误”以达到“警惕著论之轻心[21]”。

《总目》作为目前最全的中医古籍目录书籍,对发展中医学术起到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笔者指出《总目》误收西药学著作的问题绝非吹毛求疵,苛责前人,更无意否定《总目》之价值,更不愿割裂中医与西医,造成两者对立。只希望通过剥离《总目》中误收西药著作的过程,明确中药与西药的本质区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甚至做到中西医药学相互融合,共同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本草著作西药
西药临床应用中合理用药对其安全性的影响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地道风物·本草进化论》
《本草博物志》
《本草博物志》
秒变戏精
相宜本草小红瓶精华液全新升级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画家的数学著作
小青龙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