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可视化分析*

2022-04-28 01:41邵文雪许二平
中医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发文聚类菌群

邵文雪,许二平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直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以发作、缓解、复发交替为特点,典型症状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部分患者可见关节、皮肤、口、眼、肝胆等部位损害的肠外表现,并可伴见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具有一定癌变倾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病[1-2]。UC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亚非等相对不发达地区发病率低于欧洲国家[3],据推测中国UC患病率为11.6/10万[4],且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UC病机尚不明确,西医治疗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但不良反应明显,远期疗效欠佳[2],部分制剂应用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价格昂贵,临床循证依据不足[2,5-10]。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方法多样、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成本较低的独特优势。

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分别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及荷兰莱顿大学Nees Jan van Eck和Ludo Waltman所开发,用于展现一定时期内某一领域或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11-12]。为充分了解中医药治疗UC的发展现状,促进中医药治疗UC优势的充分发挥,使之惠及更多国内外患者,本文结合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相关文献资料绘制知识图谱,概括和梳理UC中医药治疗的研究现状、热点、未来趋势,为中医药治疗UC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文献选自中国知网和WoS数据库,纳入建库以来所有UC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文献。中国知网文献以主题“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学)”进行高级检索,时间范围为1915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2日,共检索到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 7 418 条记录,排除摘要、杂志介绍、书目简介、专家介绍、更正、无作者文献及其他不相关条目并去重,获得7 141篇文献,时间为1959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2日。外文文献主要选自WoS核心合集数据库,时间为1950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2日,检索式为“TS=(UC OR Ulcerative Colitis)AND T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TCM OR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R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去重筛选后纳入语种为英语、文献类型为论文或述评的有效文献190篇,时间为2004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2日。

1.2 数据处理将中国知网所筛选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保存为“download.txt”格式,WoS文献以纯文本格式导出后亦以“download.txt”格式保存。将文献分别导入CiteSpace(5.7.R2)和VOSviewer(1.6.16)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时间参数设置与纳入文献时间跨度保持一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分别选取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寻径选择pathfinder,prunningsliced networks图谱修剪算法,其他参数选择默认设置。

2 结果

2.1 总体分布特征

2.1.1 文献时间分布及年度发文量经中国知网和WoS数据库筛选的中医药治疗UC的年度发文分布见图1和图2。整体而言,中医药治疗UC相关文献呈显著上升趋势。中国知网首次收录的文献为1959年,1980年后,相关文献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990年至2011年发文量快速上升,由1990年发文量16篇增长至2000年138篇,2011年达436篇,之后维持一定基数呈现上下波动,而发文量年均保持在350篇以上。WoS数据库首篇文献见于2004年,2004—2011年为相关文献萌芽时期,表明中医药干预UC已开始受到国外关注。2011年后文献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尤其至2020年快速增加(49篇)。

图1 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医药治疗UC年度发文趋势

图2 WoS数据库中医药治疗UC年度发文趋势

2.1.2 文献作者与合作分析经统计,中国知网和WoS分别有11 334、1 223位作者发表中医药治疗UC相关文献,排名前10位作者见表1。中国知网发文量排名第1位为沈洪(68篇),其次为王新月(44篇)、唐志鹏(31篇)。WoS发文量前10位作者包括两位美国作者,两者主要从事中药复方治疗UC的分子机制研究。其余8位均为中国作者,说明WoS文献关于UC的中医药研究以中国学者为主体。

表1 中英文发文量前10位作者及其合作强度

中国知网中发文量5篇以上可筛选得328条记录,其中227条记录存在相互关联,对主要作者合作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见图3。结合整体统计数据可知,中医药治疗UC的文献作者存在大量散在合作关系,同时也形成多个产量较高的稳定合作团体,即以发文量前10位作者为主体形成6个主要团体,且高发文量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对WoS相关文献发文量阈值设置为2,则127位符合条件作者中33条记录存在合作关联,见图4。结合整体数据,WoS文献作者间亦存在大量散在合作,同时可清晰地看到主要文献作者分为5个聚类,Thomas J.Sferra所在作者合作群发文量最高,且该团队与其他团体存在合作关系。英文文献国外作者参与虽少,但合作较为密切。

图3 中国知网文献主要作者合作关系图

图4 WoS文献主要作者合作关系图

2.1.3 文献机构与合作网络分析对知网文献研究机构绘制合作关系图谱,见图5。该网络密度值为0.000 6,密度较低,说明机构间合作较分散。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中医药大学高产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南京、北京、辽宁、山东、湖南等地区,相关附属医院以江苏省中医院为最多,其次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且中医药院校在与其附属医院的合作关系中通常处于主体地位,主要发文机构中跨省合作较少。

图5 中国知网文献发文机构合作关系图

WoS相关文献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见图6。主要合作发文机构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16篇)、广州中医药大学(13篇)、南京中医药大学(12篇)、福建中医药大学(9篇)、北京中医药大学(8篇)、中国中医科学院(8篇)、中国药科大学(8篇)、华中科技大学(8篇)、美国凯斯西储大学(7篇)等。高产发文机构主要为国内机构,排名前5位均为中医药大学,总发文量58篇,占所有研究机构30%,说明WoS文献发文仍以中医药大学为主体,此外药科大学及一些综合类大学也参与其中。发文量5篇以上的主要国外机构仅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其最早发文时间为2013年,最近为2021年,其他国外机构尚有日本庆应大学(2篇)、加州圣迭戈大学(2篇)等,表明随着对中医药治疗UC的重视,国外机构已逐渐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WoS文献机构合作密度值为0.013,合作不甚密切,主要以大学机构(中医药大学、部分综合大学和药科大学等)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为核心,形成多个研究团体,不同团体间存在合作关系。

图6 WoS文献发文机构合作关系图

2.2 关键词统计分析

2.2.1 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能够反映文章的研究主题,对关键词在文献中的共现情况进行分析,可反映某一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关键词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以中心性(centrality)评价,大于0.1代表该关键词在网络中具有良好的共现性,是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对中国知网和WoS文献关键词分别进行共现分析,得出频数排名前20位以及中心性大于0.1的关键词。关键词共现强度及网络图谱见表2和图7、图8。中国知网和WoS文献共现性较强的关键词均包括与UC相关的“中医药”主题词,而WoS关注炎症性肠病之克罗恩病及相关细胞层面的研究较多。

表2 中医药治疗UC的高频及高中介性关键词

图7 中国知网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8 WoS关键词共现图谱

2.2.2 关键词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指对数据集中所包含的变量按照一定的相似度聚集为若干类别,通过归类发现不同类别的特征,从而揭示数据集所蕴含的潜在信息。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在繁杂的数据中发现该研究领域主要的研究内容。中国知网关键词聚类后形成14个类别,Q值为0.506 3(>0.3),S值为0.789 4(>0.5),表明聚类结构合理,效果显著。将聚类结果按照研究方向归纳为4组,所列标签为聚类权重占比较大的关键词,见表3。由表3可知,A组由#0、#2、#5、#6、#7、#8、#9、#10组成,主要为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相关研究;聚类#1单独列为B组,主要从临床疗效观察的角度探讨UC的临床治疗;#3、#4、#13为C组,主要研究中医药治疗UC的辨证用药规律及其作用机制;D组由#11组成,主要涉及UC的实验室检查、结肠镜像、病理等相关诊断指标的观察研究。

表3 中国知网关键词聚类明细表

WoS关键词共聚为12类,Q值为0.594 9(>0.3),S值为0.854 6(>0.5)。按照研究主题分为5组,见表4。A组包括聚类#0、#9、#11,主要从中药和复方干预UC的角度研究相关治疗措施,B组包括聚类#1、#2、#7,主要关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补充替代疗法等方向的疗效和安全性等相关研究;C组由聚类#3、#5、#6组成,主要涉及UC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关变化;#4单组构成D组,主要为中医药治疗UC的现代机制研究;E组由聚类#8组成,主要涉及药学领域相关研究,包括中医药质量控制、植物化学、药理学等内容。

表4 WoS文献关键词聚类明细表

2.2.3 关键词突现分析关键词突现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关键词词频有较大变化的情况,通过对突现词的检测可反映该时段的研究热点、预测新兴趋势。中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治疗、锡类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在早期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研究关注热点,近20年,中医药疗法、临床疗效、美沙拉嗪、炎症因子、肠道菌群成为本领域的突现词,见图9。早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近年来的“美沙拉嗪”为中医药治疗UC主题领域中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表明在UC治疗过程中,中西并重是重要举措。目前,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肠道菌群的影响是研究热点。由WoS最突现词显示可知,对UC的治疗、相关体外实验的开展,尤其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这与知网文献所探测的突现现状基本一致,见图10。

图9 中国知网文献关键词突现

图10 WoS文献关键词突现

3 讨论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和WoS数据库中医药治疗UC相关文献为资料来源,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从相关文献发文量、作者、机构以及关键词等角度对中医药治疗UC的研究现状、主题和热点进行统计分析。

3.1 研究现状中医药治疗UC的中文文献在1959年已有收录,1959至1980年文献数量较低,可能与早期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较低,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未能引起医务人员充分重视,慢性泄泻伴黏液脓血便易被误诊为慢性痢疾有关。1980年后,发文量逐渐增多,尤其2000年以来该病报道显著增加,这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一致。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以及中医药独有的临床治疗优势,该病的中医药相关研究主题逐渐丰富,除临床观察和理论探讨外,中医药干预UC的分子机制、名老中医经验分析研究逐渐增多。WoS总发文量虽不甚多,但总体亦呈明显上升趋势,发文作者以中国学者为主,出现国外学者的合作参与。中英文文献发文作者及机构之间合作密度均较分散,发文机构主要以中医药大学及其他大学机构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为核心,形成各小型合作团体。因此,基于同类研究主题的不同,合作团体及机构间加强协作以推进相关研究的整体深入发展值得关注。

3.2 热点主题与前沿趋势对关键词整体分析可知,中医药治疗UC的方法主要为中西医结合。中医可通过辨证论治的个体化优势有效调节机体状态,改善患者典型临床症状,并发挥良好的远期疗效,而针对重度患者治疗措施,最新版中医专家诊疗共识明确提出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1]。临床应用安肠愈疡汤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脾虚湿阻型UC以及肠愈宁颗粒联合美沙拉嗪灌肠液治疗老年UC等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疗效比单用西医或中医疗法都高,并能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实验室相关指标[13-14],降低复发率、推迟复发时间、减少复发次数、减轻复发时病情活动度[15-16],使患者维持良好的缓解状态和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治疗UC具有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能是目前及今后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

中医药疗法以口服中药、中药灌肠或中药联合西药灌肠治疗为主要干预措施。中医药对UC的治疗蕴含辨证论治理念,中医专家诊疗共识提出7种证型,包括大肠湿热证、热毒炽盛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审定方药分别为芍药汤、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乌梅丸、痛泻要方合四逆散、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驻车丸合四物汤。病变累及直肠或左半结肠采用中药灌肠治疗,广泛结肠型则以中药口服加灌肠联合给药[1]。临床根据病情采用相应的中药和灌肠治疗,如真人养脏汤治疗轻、中度脾肾阳虚型UC在中医证候评分、疾病活动指数评分、临床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等方面均显著好转,且优于西药对照组[17]。对于病变部位距肛门60 cm以下肠段的轻、中度寒热错杂型UC,乌梅丸口服结合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效果尤佳[18]。此外,李佃贵基于浊毒理论角度分期辨治UC,认为其发生责之脾胃后天不足,感受浊毒之邪,肠道痈疡为局部病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治疗UC当清理浊毒之源和给浊毒以出路,发作期以泻浊解毒为主,缓解期健益脾肾为重,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采用相应方药化裁治疗[19]。有学者认为,UC总的病机特点为瘀滞,并且贯穿疾病全过程,因此,治疗应重视“通瘀”,或泻通,或补通,或温通,在此指导下采用中药或灌肠治疗,为UC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指导[20]。

WoS中中医药治疗UC的研究包括系统回顾、Meta分析、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研究等,而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中医药治疗UC的现代科学机制研究,即体内外实验揭示中药单体、单味药或复方通过抑制或激活相关信号通路、炎症因子、分子表达或调节肠道菌群的途径对实验诱导模型发挥保护作用、修复UC肠上皮细胞功能等以促进疾病恢复。

中英文关键词聚类所显示的研究主题互有交叉,各有特点。对比可知,整体发文研究重点在临床疗效观察方面、现代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叠,而知网文献临床研究方面包括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关注患者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变化。英文文献多是针对临床研究或药物、成分的系统综述和评价。此外,尚有药学相关研究内容及肠道菌群研究主题,表明药学领域交叉参与对中医药治疗UC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而针对肠道菌群开展相关研究可能成为中医药治疗UC的一个热点。

从最强关键词突现强度和时段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及中医药疗法早期作为突现热点后,近年来又持续受到较高关注。因此,UC治疗过程中中西并重是重要举措,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肠道菌群的影响是研究热点问题。肠道菌群研究作为中英文文献近年共现的突现词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已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在UC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不同的中医证型其肠道菌群特点不同。研究发现,UC脾虚湿热证组、寒热错杂证组、肝郁脾虚证组、脾肾阳虚证组的肠道菌群中短杆菌属、副拟杆菌属、热单胞菌属和斯卡多维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23]。而中医药干预可调整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变化,如四神丸可增加脾虚小鼠粪便和结肠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通过对有益菌和致病菌数量及种类的调节以平衡肠道菌群和免疫反应,发挥治疗UC的作用[24]。参苓白术散干预脾虚湿蕴型UC大鼠发现,治疗组大鼠结肠菌群优势菌种显著高于模型组,表明中药复方参苓白术散可恢复肠道菌群稳态,从而改善UC的病变程度[25]。因此,肠道菌群或可作为疾病分型的诊断标志物及中医药防治UC的重要靶点,其在UC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及未来如何更好地从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干预UC的病变过程可能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和WoS数据库中医药治疗UC相关文献发文量、作者、机构及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知识图谱呈现,直观展现中医药治疗UC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主题,并预测研究趋势。由于数据库选择的局限性,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偏倚,根据目前初步分析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现阶段中医药治疗UC的重要措施,中医治疗以口服中药及保留灌肠为主要方式,中医药发挥疗效的机制研究是持续关注的热点主题,肠道菌群在UC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是最新研究热点,同时也可能是未来关注的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发文聚类菌群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从畜禽粪便菌群入手 降低抗生素残留造成环境风险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我是一个小小的菌”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细菌群落的“资源共享”
出生环境影响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