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目瑙纵歌”中民族器乐教学思想研究

2022-04-28 08:43刘力源王一川
戏剧之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景颇族器乐师父

刘力源,王一川

(云南艺术学院 文华学院,云南 昆明 650304)

一、云南德宏地区景颇族“目瑙纵歌”的背景

生活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是一个从青藏高原一带不断迁徙而来的民族,他们从高山进入城市,他们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抗争、勇于创新、与大自然相互磨合的过程。景颇语中“景”表示“盐”,“颇”表示“开”,所以,景颇族又被认为是开盐的民族。1953 年,根据他们各支系的共同意愿,才确定“景颇族”的叫法。

景颇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经久不衰,存在了上千年的历史,“目瑙纵歌”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瑙纵歌”也是一场盛大的歌舞盛会,被看作是万人狂欢舞,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人们都会在目瑙场跳起目瑙纵歌,以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方式祈福着、欢乐着。景颇族人民血液里流淌着音乐细胞,听到音乐和鼓点便踏歌而行。当你亲身参与到“目瑙纵歌”中,一定会被景颇族这样一个团结、热爱歌舞的民族所震撼。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追忆共同先祖的重要方式,在目瑙场跳舞的路线即他们先祖迁徙的路线。传说,天上有九个太阳,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类、鸟类受不了炎热酷暑,就派孔雀和犀鸟作为使者去太阳宫殿与太阳神“木代”商量,将太阳减去八个,只留下一个太阳。这时候,太阳宫殿正在举行“目瑙纵歌”,太阳神邀约了这两名使者一起参加“目瑙纵歌”,太阳神发现孔雀和犀鸟舞姿优美,太阳神便答应了只留下一个太阳的请求。当孔雀和犀鸟返回以后,便召集人类、鸟类、兽类一起温习学到的“目瑙纵歌”。从此,在德宏州景颇族地区,“目瑙纵歌”成为了每年最盛大的庆祝活动。过去,德宏地区每个地方跳的“目瑙纵歌”不一样,没有完全统一,现在,景颇族跳的“目瑙纵歌”是结合了德宏地区各个地方的“目瑙纵歌”并有所创新之后的“统肯目瑙”。

如今,“目瑙纵歌”不仅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歌舞盛会,更是集中展现景颇族悠久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盛会,象征着景颇族的繁荣昌盛。透过“目瑙纵歌”,人们能看到景颇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景颇族人民秉持“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在景颇族的迁徙史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他们始终追求天人合一,一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者。因此,在“目瑙纵歌”开场前,先祭拜太阳神“木代”以及目瑙示栋,之后由董萨(祭司)负责“目瑙纵歌”的“目瑙斋瓦”仪式,通过念诵经文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畜兴旺,保佑族群中一切有生命的物种免受苦难。随后,身着长袍、头戴孔雀翎的“脑双”(武双、文双)开始领舞,景颇族人民踏着鼓声和景颇“文崩音乐”的节奏,沿着先祖们迁徙的路线,在目瑙场中围绕着目瑙示栋有序舞蹈。

二、景颇族“目瑙纵歌”中器乐的使用

景颇族人民信奉神灵,他们认为应当与神共同分享“目瑙纵歌”这场盛宴,音乐就是他们之间对话的语言。景颇族音乐的丰富性和他们的迁徙是分不开的,在吸纳当地音乐文化的同时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在景颇族“目瑙纵歌”中使用的乐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景颇族本土乐器,一类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外来乐器。本土乐器有:

(一)气鸣类乐器

1.勒荣

勒荣是景颇族传统吹奏乐器,用竹子制作,由主管和副管两支管身并排组成,一般在“目瑙纵歌”和平时娱乐活动时吹奏,演奏多数为即兴演奏,在“目瑙纵歌”现场和生活中吹奏的调子不一样,音色较低沉,有凄凉之感。

2.勒荣宋坎

勒荣宋坎是景颇族传统吹奏乐器,用竹子制作,演奏时需要搭在肩膀上,一般在“目瑙纵歌”和平时娱乐活动中演奏,与勒荣的区别在于管身稍长,主管和副管之间有一定距离。音色较低沉,有凄凉之感。

3.直管勒荣

直管勒荣是景颇族传统吹奏乐器,用竹子制作,演奏时需要席地而坐,用脚拇指夹住管身末端,且只有一个管身长于勒荣和勒荣宋坎。

4.吐良

在辽宁省红山文化遗址的展览室里有一件文物,它只有一个音孔,被称为玉笛。这件化石般的古乐器和景颇族传统吹奏乐器吐良在形态上如出一辙。吐良在形制、吹奏方法和音色方面都极具特色。吐良用竹子制作,它只有一个音孔,用拇指和手掌控制管身两端,靠气流在管体内振动发声。吐良一般在放牧、田间驱赶野兽野禽时吹奏。

5.锐作

锐作是景颇族传统吹奏乐器,用竹子制作,通常由两支管身组成,在“目瑙纵歌”、平时娱乐活动或者青年男女谈恋爱时吹奏。

6.比宗

比宗是景颇族传统吹奏乐器,用竹子制作,也是由两支管身组成,副管比锐作稍大一点,在“目瑙纵歌”、平时娱乐活动时吹奏。

7.比龙

比龙是景颇族传统吹奏乐器,又名“胡凹”,用竹子制作,一般在庆祝秋收或者平时娱乐活动时吹奏。

8.勒南

勒南是景颇族传统乐器,又名“比龙长”,用竹子制作,一般在庆祝秋收或者平时娱乐活动时吹奏。

9.洞巴

景颇族传统吹奏乐器,管身由木头雕刻制成,末端由掏空的牛角两部分组成,秋收、“目瑙纵歌”时吹奏。

(二)吹奏类乐器

1.竹口弦

竹口弦是景颇族传统弹拨吹奏乐器,又名“歌瓦保”,用竹子制作,将竹口弦放在口中用拇指弹拨演奏,一般在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或者青年谈恋爱时吹奏。

2.铜口弦

铜口弦是景颇族传统弹拨吹奏乐器,又名“木割保”,放在口中用拇指弹拨演奏,一般在谈恋爱时吹奏。

三、景颇族“目瑙纵歌”中器乐教学主要思想

(一)景颇族“目瑙纵歌”器乐教学现状

在采访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地区民间艺人丁麻胖老师的过程中了解到,上述乐器在教学中没有专门的乐谱记录曲谱,主要靠口传心授,师父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方式,即兴吹奏的比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目前愿意学习这些乐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在器乐演奏传承方面不容乐观。

(二)景颇族“目瑙纵歌”中器乐教学主要思想

丁麻胖老师是陇川地区会制作上述所有乐器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他认为学习制作这些乐器有助于了解乐器的构造、发声原理、吹奏特点。所以,作为学徒最好能够从学习制作乐器入手,并且长期跟在师父身边,耳闻目染,贴身学习。

由于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注重生命主体的实践性以及一元论的、主客合一的哲学方法论,人们形成了以主体去整体把握事物的哲学认识论,在音乐创造中注重“神韵”“此时无声胜有声”和“弦外之音”等美学思想,这些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音乐思想与美学追求,也影响到“目瑙纵歌”中器乐教学的教育思想,尤其关注受教者内心的精神感悟,追求“神韵”,只有“得心”才能“应手”,成为“目瑙纵歌”中器乐教学思想的主要观念。

第一,整个过程首先需要调动眼、耳、脑身体各感官的整体配合,在演奏“目瑙纵歌”中的乐器时,需要整体式的直觉把握,希望由此带来对意境的直接感悟,所以要各个感官同时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吹奏者的眼神必须专注,一方面是关注自己,一方面是关注师父的示范引导;耳朵必须专心聆听琴声,因为不仅要注意音乐外在形式的音高、音准,更要透过乐器声揣摩演奏者内心的细微变化,以获得内心感悟式的心灵升华。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师父吹一句、徒弟跟着吹一句的方式,受教者并不是简单重复地模仿传教者,受教者要有自己的二度创造和即兴发挥的能力。当受教者向师父学习掌握了吹奏的基本技法之后,需要徒弟通过聆听、体悟、思考加之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人生体验的感悟相互融合,最后吹奏出来的音乐才是具有个性魅力和精神品格的。

第二,师父尤其注意徒弟对“意韵”分寸的把握,以培养“音乐以意味为主”的思想追求。丁麻胖老师认为,吹奏不在于曲目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把一个曲子的韵味、奥妙、精髓领悟到,这需要在精益求精地把握作品内涵和技艺层面之后加之人生体验的感悟。音乐的表达会由每个吹奏者的内心感知与生活体验的不同,导致音乐意境的领会上也大不相同,因此会产生出无限的意蕴。师父对徒弟技艺、指法上的传授虽然重要,但内心体会更关键,要能够在作品中有气韵生动地体现才达到了学技最高深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第三,自学、自悟的方式是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与过程。师父教的知识有限,在师父传授、引导之后,技术、艺术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只有靠徒弟在长时间的积累之后,才能获得一种潜心悟道的感悟。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父强调徒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

第四,作为学习者,一定要有平静安宁的内心,要有不为纷杂世界所干扰的态度。在吹奏教学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只是音乐外在的形式部分,演奏的奥妙之处必须得在大自然中,经过长年累月的感知与体会形成一种整体的思维,才有可能顿悟其音乐中的精华。因为音乐的美妙之处就在于难以言传之处,只有靠自己去感悟,靠自身与大自然的交融,这是对于生命的感知与体悟。作为学习者,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作为支撑,学习者需要在师父教授技法之后,在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人生感悟之后生成对音乐的深层领悟。学习者表面是用耳,但实则是用心,理解其中的奥秘要靠心领神会,“音”与“心”不可分离,二者是统一的整体,万物皆由心起,音源于“心”,心手相应,“得心”才能“应手”,最终才能达到忘我的状态。正如道家思想讲究的“听不以耳而以心”,就是要求学习者超越耳、手,进入更深层次的心灵境界,追求意犹未尽的韵味。简而言之,在教授“目瑙纵歌”中的民族器乐过程中,学生对于乐器的体验与表达,是在师父点拨、启发之后,主要靠自己个人的领悟和长期练习,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中达到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景颇族器乐师父
德宏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师父穿越啦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景颇族文学概论》的编撰研究
对“景颇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倒霉的师父
我的师父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