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养成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问卷》对临夏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临夏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整体偏低,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之间的关系,针对调查结果,从学校、学生、家长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2018年,国家提出了德育、体育、美育、智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口号。然而,无论是什么教育,它的教育对象首先是活生生的人,是走进学校的学生,因此,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五育”的关键,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何谓健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首先应该是身体健康的人,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如何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身体健康兼具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本文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出发,试图揭示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并且探索在体育运动中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有效路径。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编制
国内学者沈德立(2004)认为心理健康素质即“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关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构成,国内学者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人在查阅以往资料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素质划分为认知素质、情绪素质、人格素质和适应素质4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问卷》。
在问卷编制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访谈法访谈了初中和高中的部分学生以及心理学方面的专家,通过访谈对于心理健康素质有了初步的构想,紧接着通过初测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分析和项目分析,最终认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四个维度。参加本次问卷初测的初高中学生总计630人,其中初中生319名,高中生311名,男生346名,女生284,平均年龄15.2。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的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7,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同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总共有四个,也符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想,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可以从认知、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四个角度测量。下面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第一,认知素质。认知素质主要和一个人的大脑思维、智力这些因素有关系。通过访谈发现,学生和专家普遍认为良好的认知素质应该包括正常的智力、合理有效的认知模式、积极敏锐的思维等等。例如,一个学生经常以极端化、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那么他的认识素质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再比如,智障学生一般存在一定的智力缺陷,这些都会影响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总是,通过访谈和问卷测试,最终确定认知素质包括认知灵敏性、认知过程、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元认知等维度。学生认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的高低以及为人处世、思考问题的深度和高度。
第二,情绪素质。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情绪稳定的人,人际关系良好,做事往往也比较成功。那么,情绪素质包括什么呢?通过访谈了解到情绪素质包括能够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能以积极乐观的方式应对消极情绪。心理学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情绪,情绪都是对需求的反应。当需求满足之后会出现积极情绪,需求未满足则出现消极情绪。人不仅要学会和积极情绪相处,也应该学会和消极情绪相处。最后,通过问卷测试,认为情绪素质包括情绪控制、情绪适应、情绪表达、情绪感知四个维度。
第三,人格素质。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包括的内容比较多。通过专家和学生访谈了解到,人格素质包括一个人的抗挫能力、心理韧性、意志力,同时也包括一个人是否自信、乐观、自尊自爱等因素。我们在生活中会说某些人“人格不健全”大多指这些方面。访谈确定人格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编制和问卷初测,最终确定了人格素质的几个维度,包括乐观、独立、自信、进取、意志品质、自我效能、责任感等方面。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标。
第四,适应素质。适应一词涉及的面比较广,作为学生而言要适应不断复杂的人际关系,适应日益增加难度的学业,适应自己所属社会提出的各种社会角色要求等等。如果不能适应各方面的要求,一个将无法自理自立,心理健康更无从谈起。根据与学生和专家的访谈,大致认为适应素质可以从人际、学业、社会、自我等角度开展。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了适应的维度,包括人际适应、学业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等维度。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适应能力和适应素质,才能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及时的调整自己的状态。
经过专家评判和问卷初测,即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不适宜项目进行修改或删除,确定了最终版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问卷》,总共包括四个因子,分别是认知、情绪、人格和适应,用于本研究的正式施测。
2 临夏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临夏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现状,本研究采用自编《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问卷》进行施测。正式研究中运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临夏州七县一市攻选取被试884名,其中初中生422名,高中生462名,男生498名,女生386名,被试平均年龄15.7岁。采用纸质和问卷星的方式共发放问卷884份,有效回收872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2.2 结果与分析
(1)临夏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总体情况分析
在本研究中,以认知素質、情绪素质、人格素质和适应素质的平均分为依据。结果显示,临夏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整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低,M值为3.12,其中心理健康素质的四个方面又存在显著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适应素质得分最高,M值为3.97,认知素质得分最低,M值为2.87,情绪素质和人格素质处于中间水平,无显著差异。
(2)临夏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临夏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状况,本研究以人口学变量、不同运动量为自变量,详细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
首先,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运动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本研究中的青少年为处于12—18岁的初高中学生,数据分析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得分也随之增长。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14-16岁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增长率较低,而12-14和16-18这两个阶段的心理健康素质增长较快。出现这样的增长趋势可能主要与青少年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有关系,青少年早期的学生,对自我往往有较高的正面评价,而14-16岁的学生正直青春期最敏感的阶段,对自身的评价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评价。同时,结果显示,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其心理健康素质得分也随之增加。这进一步说明青少年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其次,分析不同年级不同运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研究数据显示,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增,其心理健康素质得分也随之增长。与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变化基本同步,不同年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得分也呈现不同年级的差异,其中高一年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高一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环境适应等困难,所以心理健康素质得分较低。同样发现,不管是哪个年级的青少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其心理健康素质的得分也随之提高,这再一次证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再次,分析不同性别不同运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青春期以后,男女在各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差异,从数据来看,男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整体要比女生好,尤其是在认知方式、情绪控制和抗挫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男生都表现出优势。同时,男女青少年的不同运动量,也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健康素质。具体来看,女生倾向于小运动量的运动,且小运动量与女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密切相关。男生则刚好相反,倾向于中等运动量或大运动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男女生运动的差异。但是不管男女生的运动量倾向如何,都可以看出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存在紧密相连的关系。
最后,不同体育运动条件上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参加体育运动业余训练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素质得分明显要比不参加体育运动业余训练的青少年得分高;不同运动强度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素质得分也有差异,随着运动强度增加,心理健康素质得分也依次提高,但是当运动强度达到一定数值以后,心理健康素质得分反倒下降;不同体育运动时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也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单次运动时间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也随之增加,其中达到60分钟以上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素质得分最高;就不同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来看,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关系更为密切;运动频率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分析中发现,每周的运动频率越高,心理健康素质的得分也越高,其中一周三到五次是最佳的运动频率,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3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
通过对临夏州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现状的分析,发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皮儿逊相关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首先,人口学变量与心理健康素质的相关分析。本研究中选取的人口学变量有年龄、年级、性别、生源地、是否留守、班级类型等。数据分析发现年龄与年级和心理健康素质有显著的相关,其他变量与心理健康素质无显著相关;其次,分析体育运动变量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本研究中体育运动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项目、运动量、运动时间等变量。数据分析发现体育运动中的各变量都与心理健康素质存在显著相关,而且是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量的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也随着提高。
4 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关乎青少年的成长,如何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成为一个摆在学者专家面前的大问题。本研究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分析了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研究发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从体育运动的角度可以着手实施一些措施。具体可以从学校、学生、家长等角度来出发。
4.1 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增加体育运动时间
通过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素质关系的分析发现,体育运动时间、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等与心理健康素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因此,作为学校,一定要重视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足够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另一方面,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在业余体育活动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在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体育课“放养式”培养,学生不是自由玩耍就是原地休息,甚至好多学校的体育课被文化课老师占走,课外体育活动统统取笑,这些都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4.2 青少年个人要劳逸结合,增加课外体育活动量
青少年一般处于初高中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加之家长和老师的期待,往往会已牺牲自己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为代价来学习。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近视的学生,越来越胖的学生。他们往往学校、教室和家里三点一线,很少参加体育活动,这样也会慢慢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作为当代青少年,在五育并举口号下,一定要将智育和体育结合起来,做一个会运动的学生,做一个爱运动的学生,做一个经常运动的学生。
4.3 家长要转变观念,让自己的孩子劳逸结合
现代社会,内卷越来越严重,家长也越来越焦虑。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奔走在各种辅导班之间,很少带学生去参加體育运动。家长要转变观念,给孩子运动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和体育运动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其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体育运动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研究”(立项号GS[2021]GHB08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康乐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