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科花
【摘 要】教师要关注儿童经验,促使儿童艺术创作的自然生成。本文基于“情境创设,对接儿童初始经验,自然地观察和认知;兴趣激发,唤醒儿童已有经验,自我地感受与表达;寻根溯源,改造儿童固有经验,自觉地探究和学习;分层作业,生成儿童新的经验,自由地尝试和创作;回归生活,内化儿童综合经验,自在地运用和拓展”,促使儿童艺术创作的自然生成。
【关键词】对接 唤醒 改造 生成 内化
在长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设计创作时,常常会苦恼地告诉教师:“我没有灵感!”还有很多学生的作品就是对范作的临摹与再现,缺少童稚与灵气、个性的表达和感染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以儿童人格的发展为前提条件,注重儿童经验的获得,既要培养儿童的兴趣与情感,更要通过各种活动让儿童获得多方面经验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自身人格才能得以完善,美术创作才会拥有灵魂与儿童的气息。
下面,笔者结合苏少版美术二年级设计应用课《会变的花树叶》一课的教学,就如何关注儿童经验,促使儿童艺术创作的自然生成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情境创设,对接儿童初始经验,自然地观察和认知
从课题《会变的花树叶》即可发现,其教学内容与自然树叶紧密相关,学生平时就生活在自然中,他们天性活泼,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借此机会,教师在课前就做了铺设:“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吗?请在课余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捡拾一些树叶,进行观察,有些什么形状和颜色。你还能在树叶上发现什么。”于是,学生走入自然,对生活中的树叶进行观察和发现,并用文字和画面在学习单上细致地记录。
与生活接轨,从自然中获取,儿童在一种完全开放与愉悦的状态下,对原生树叶进行观察和认知,所得的感受和发现来自他们潜意识的初始经验,是原生态、本我的一种表达,也是在教师引导下为之后的艺术创作做准备与积累。
二、兴趣激发,唤醒儿童已有经验,自我地感受与表达
新课开始,一片小树叶的自述立即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我是一片小树叶,我来自自然,大自然赋予我神奇的力量,使我产生了奇妙的变化,瞧!变变变变变,全都美美的!”音频和画面同步展示同一片树叶不同图案的变化,“小朋友仔细瞧一瞧,小树叶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在课前观察的基础上,学生下意识地把树叶进行对比,通过观察,他们发现小树叶的外形、花纹、色彩产生了变化。
此环节依托儿童已有的认知基础,以恰当的方式和问题激发学生思辨,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事物、自己的经验判断事物,唤醒学生以往美术知识的记忆。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找到了本次创作的三个重点要素,也激发了兴趣,调动了他们继续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小朋友们,你们想拥有这样一片会变的花树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神奇的本领!”揭示课题:会变的花树叶。
三、寻根溯源,改造儿童固有经验,自觉地探究和学习
“小树叶的神奇本领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听听小樹叶自己的介绍吧!”课件以小动画与儿童配音将学生再次带入自然情境,回顾树叶的自然生长规律,也给出下一步的思考方向。“阳光给我温暖,雨雪给我养分,风霜使我坚韧,四季让我轮回。我在自然中蓬勃生长,也在自然中悄然变化。我的变化一半来自自然,一半源于创造。”“你听到了吗?花树叶变化的本领从哪里来?那我们也到自然中去找一找!”“让我们先来做个找自然伙伴的游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花树叶上有什么?”
通过观察,学生找到了点、线、色彩(面)。
“那么,花树叶在自然中对应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
学生一边观察、对比、研究,一边在下面七嘴八舌、争论不休,最终他们发现了自然中树叶与树叶纹样的最相似处,以此来确定对应的伙伴。
“真厉害!同学们的观察力都很强!这些花树叶的排列组合基本都是对自然的模仿。点、线、面就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法宝。”
点、线、面是最常用的美术元素,学生见得多了,也就在脑海中渐渐形成了固有思维,甚至有些机灵的学生在找到点线面几个元素后,已经开始盘算着怎样在树叶上运用。然而,教师把大家的思维带进了与自然树叶的对比中,“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点、线、面不同的形式、变化以及设计上的运用都不是空想出来的,树叶纹样上的点、线、面从哪里来?到自然中寻根溯源就会有所发现。
“再来观察一下,跟自然界的小树叶相比,这两片花树叶有什么不同呢?”“在其他树叶上能找到相似处吗?”
随着学生的好奇与探究逐步增强,问题逐步推出,学生又发现点、线、面与树叶纹样有联系但是又有很多区别:有的更胖更大,有的自然树叶上弯弯的经脉到纹样上就变成直线条了,有的颜色不一致……于是,夸张、变形以及想象等方法随之浮现出来。
“看来这些图案不仅仅是从自然界的树叶上得到启发,艺术家又进行了加工和想象。运用自然中的法宝,加上自己的想法,才能拥有这么美丽的花树叶。所以,小树叶的变化,一半来自自然,而另一半源于创造。”
此时,再把视角回归更广阔的自然中。“生活中的树叶外形各不相同,仔细观察,还能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叶脉的线条、缤纷的色彩、露珠雨水以及虫咬的痕迹,非常丰富。它们也可以用大自然的法宝来变变变吗?”
笔者相信,这时候,学生们眼中看到的树叶与第一次的自然观察一定有很大的不同,带着欣喜、带着审视、带着小激动,那些树叶原有的形状、经脉、露珠、色彩在学生眼中已经与纹样进行了对接。教师再以示范和讲述结合的方式展示运用这些素材创作一片花树叶纹样的全过程,以成全和完善学生脑中的遐想。
不知其解的生搬硬套,或者教师建立的固有模式,不仅使儿童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产生阻碍,而且对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造成不利影响——打击儿童的自信心、泯灭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和保护儿童初始的体验所得;另一方面在粗浅认知的基础上,我们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发掘深层的内在,加强他们细于观察、敏于感受、善于体验、勤于思考的能力,激发探究欲望,最终进行自觉自发的探究与学习。
四、分层作业,生成儿童新的经验,自由地尝试和创作
接下来,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的尝试创作。“选择一片树叶,运用点、线、面等美术元素进行设计分割,并巧妙运用夸张、变形、添加、想象等方法装饰。”随后,教师让学生自己来阐述作品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哪些地方进行了改变。
新经验形成的关键不是找到方法,而是把方法进行尝试和运用。每一次体验,都是塑造新经验的一部分。现有经验和方法通过自由的创作、调整、组合能产生一种新的经验,从而让新经验触动内心,启发自己改变。学生运用之前获得的设计方法,从一片树叶入手,自主进行尝试创作。学生通过作品介绍,回顾自己创作所用的方法。同时,也向周围的同学推广,进行经验的分享。
新经验还需要不断去调整和强化,从而使新的经验变成新的习惯。
“花树叶还能再变吗?我们再到大自然中去找找灵感吧!”这两种树叶是怎样排列的?不同在哪里?学生的观察力很敏锐。“对了,排列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随意的,一个是有秩序的排列。”“自然给予它们不同的生长法则,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美感。这样的现象自然中还有很多。”
“我们刚才的花树叶也可以变化。可以添画同样的花纹,也可以添画不同的花树叶,当然还可以进行有秩序的排列。”
“你能选择一种方式,把你的花树叶像自然生长一样,继续添加创作吗?”
第二次的创作在第一次作业的基础上再加工,要求明显提高,從一片树叶纹样到树叶组合纹样的设计,既有纹样设计的思考,又加入了组合方式的考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和了解程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创作。
递进式的探究和思考,可以使儿童艺术创作的审美认识得到积累叠加并整合加工。
五、回归生活,内化儿童综合经验,自在地运用和拓展
“同学们,从古至今,叶子纹样就普遍运用于生活。这么美的花树叶,老师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装饰在自己的衣服上了!”教师课前特意穿了一件纯色黑汗衫。这时,教师把自己设计的花树叶留出白边,快速地剪出外形,然后,请学生一起出主意,贴在合适的位置,起到装饰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次花树叶主题的汗衫展示吧!”接下来,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树叶纹样也装饰到了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纸样小汗衫上面,一场独特的花树叶汗衫秀呈现在眼前。“今后,大家还能将花树叶更多地运用到生活中去!也能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将儿童经验内化于儿童教育之中,是儿童教育的基础。当儿童发现新经验的生活意义时,这就达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这种理解就是经验内化的体现,与机械记忆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通过联系生活,学生把知识迁移,将原有经验、改造后经验与新获得经验整合内化,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随感、会研、巧思、活用的灵性经验。
注:本文系2019年无锡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促进儿童自然生长的小学田野式课堂教学实践”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