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文博界掀起云传播的热潮,公众体验了不同形式的在线服务。通过云传播,博物馆以更多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公众开放。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博物馆“有馆无市”的状况,但是其也存在忽视文物内涵价值、传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文章针对目前博物馆云传播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就如何促进博物馆讲好文物故事、做好公共服务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云传播模式;新媒体技术
一、云传播模式在文博领域的应用
云传播是在云计算基础上提出的,是云计算环境下传递和分享信息的一种模式,是对人们通过“互联云”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过程的总体描述,其本质是网上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1]。在云传播模式下,新媒体应用提供商只需要根据自身需求获取云服务,并无须关心该云服务是由谁提供的[2]。在云传播时代,人们通过各类社交软件就能“云游”任何地方,以“云”为主的各类产品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云传播在各个领域备受青睐。
在20世纪90年代末,文博界便开始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云传播模式更是早早地应用于博物馆,再加上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以“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为主题,其从理念上促进了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也为博物馆的云传播指明了方向。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是博物馆云传播的催化剂,它倒逼博物馆从“线下”迁移到“云上”,使博物馆开辟了文博展示、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新空间、新模式[3]。2020年1月27日,国家文物局紧急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文物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并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鼓励博物馆利用已有文物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家博物馆以传统博物馆为文化基础,以云博物馆为窗口延伸,多方位、多手段地展示博物馆文化,让文物走进大众生活。从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首的多家博物馆联合在抖音、淘宝直播间等推出了“云游博物馆”的系列活动,到众多博物馆在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纷纷以云展览、云授课、云直播等新形式开展活动,博物馆为公众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体验。
二、云传播模式下文物活起来的困境
在云传播模式下,文物进入寻常百姓家,给博物馆带来了流量,形成了文旅结合的新模式,为文物活起来注入了新鲜活力。但是,随着云传播模式在文博行业的长足发展,文物活起来仍面临部分困境。
(一)过分依赖数字化,忽视文物内涵价值
在云传播模式下,博物馆纷纷加强自身的数字化建设,但其存在过分依赖数字化、忽视文物内涵价值的情况。通过线上展示,文物虽然能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但是其内涵和价值却难以在窄小的屏幕上充分展现,公众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文物产生共情。同时,“云游博物馆”并不是简单地将线下陈展搬到线上,其对云传播的内容、技术、资金、人才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多家博物馆云传播的呈现方式普遍存在技术手段单一、内容枯燥、与公众互动少等问题。并且从线下陈展转为线上时,部分博物馆对文物的介绍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字说明和图片展示上,并没有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在博物馆云直播过程中,公众虽然可以围绕直播文物进行互动交流,但是受限于直播间观展人数等原因,部分具有思考性和建设性的互动未能深入开展,使得公众参与感弱化。此外,博物馆文创作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延伸,在部分博物馆的云直播过程中,其仅满足了公众对文物的材质、形状、历史年代的知识普及需求,且过于固守文创本身,并未对文物资源的内涵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未融入文创产品,文物没有真正活起来,进入大众生活。
(二)面对多重挑战,传播效果不明显
当前,在“云看展”的热潮下,部分中小型博物馆纷纷尝试线上直播。一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博行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方式,但是如何在云传播模式下让博物馆文物真正活起来?这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博物馆布局线上发展,却仅在官网植入虚拟数字空间,既不主动策划展览,又缺乏与公众互动,疏于管理,使资源闲置,这也无法使博物馆云传播达到显著的传播效果。
从其发展态势来看,博物馆云传播向专业化、正规化的方向发展是文物活起来的必要条件。这对博物馆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博物馆部分讲解员的科普传播素养不足。一方面,其缺乏文物相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能很好地将文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向公众普及;另一方面,其不了解大众话语的传播规律,无法将文博界的专业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让公众全面了解文物故事、感悟文物价值。此外,公众对博物馆云传播的认同感还有待加强。部分公众认为把庄重、严肃、神秘的博物馆搬上快餐文化的直播间,是对文物的消解。这也有可能引起公众对博物馆直播目的的误解,即为文创产品直播带货做铺垫,从而曲解了博物馆最基本的功能定位[4]。
因此,在云传播模式下,文物要活起来,博物馆云传播要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常态传播和主动互补,就需要文博行业各方共同努力,对时代的发展趋势形成共识,进而实现博物馆的长足发展。
三、云传播模式下文物活起来的建议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讲好文物故事
“酒香也怕巷子深”,传播决定传承,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是文物活起来的最终目标。未来,博物馆的发展需要立足线下线上相结合、共同推进,实现博物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博物馆要让文物活起来,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全方位、多手段地讲好文物故事。
第一,博物馆要培养优秀的职业讲解员,无论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优秀的文物讲解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线上讲解,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凸显文物的价值,让公众亲近并认可文物,就需要博物馆讲解员激发公众的主观思维以及想象力,让博物馆中的人文价值更好地体现[5],从而让公众真正地亲近文物、感知文物价值,形成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大部分博物馆讲解员身兼数职,受限于自身的时间和精力,其讲解未能充分地从公众的需求出发,且讲解的内容也未能直击公众内心。同时,部分讲解员因不了解直播操作流程或是不适应网络直播环境,其线上讲解也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因此,博物馆要加强对职业讲解员的培养,充分发挥职业讲解员作为博物馆宣传窗口和代言人的作用,使公众对文物故事产生共鸣,让文物活起来。
第二,博物馆要紧跟时代步伐,打造智慧博物馆。在新媒体时代,公众不再满足于博物馆常规的陈列展览,其更希望以智慧的内容创造、表现形式、互动手段和传播方式參与进来,在与文物互动中见人、见史、见生活。智慧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物—数字—人”之间的双向和多元的信息交互,并以人为中心,实现博物馆的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6]。因此,博物馆必须加大对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将过去的“物”与现在的“人”融合起来,进而让文物活起来,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此外,相较于传统博物馆,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博物馆更有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管理服务。因此,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大众需求转变的背景下,智慧博物馆是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式[7]。
(二)转变观念,注重个性化差异
第一,云传播是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的必然之路,博物馆云传播要朝着常态化和主动化方向发展。当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博物馆的线上发展,要从技术层面推动博物馆云传播,最重要的是改变观念,不能简单地进行“模式照搬”,应让云传播转为常态化发展。相比大型博物馆,中小型博物馆云传播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馆内资源紧张、减少文物损坏等,以低成本实现广传播。
第二,注重个性化差异,博物馆云传播要增强用户黏性。在任何时代,博物馆都要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才能更好地服务公众,获得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当前,博物馆在做好馆藏文物收藏、保存、研究、展示、教育的基础上,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满足公众需求,注重个性化差异。部分博物馆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尝试精准服务,在加强自身与公众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个性定制化服务让公众在看展时获得更多的交互式、沉浸式体验。以敦煌研究院的“云游敦煌”小程序为例,公众既能近距离欣赏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又可以参与“私人定制”壁画故事等互动活动,这为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有关数据显示,该小程序上线10天,总访问量已超500万人次,其中80后、90后占比超六成[8]。此外,博物馆必须改变“千馆一面”的模式,要注重宣传策划的理念创新,避免馆内陈列的色调单一,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用户黏性,全方位、多手段地打造一个与现代社会更加贴近的博物馆文化场所,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走进公众心里,让博物馆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三)重视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
要让文物活起来,不能只基于传统考古学、器物学和文物研究来介绍文物,更要以文化传播为导向,挖掘文物的内涵价值。
第一,深化信息传播意识,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博物馆不仅是文物保护者,更是文化传播者。做好基础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博物馆更要注重传播文物价值,让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目前,部分博物馆只注重馆藏研究,主动传播信息的意识不足。即展览和宣传教育活动从固有主题与内容出发,选定文物的讲解流于形式,难以让公众真正参与进来。因此,博物馆需要从多方面挖掘文物资源的内涵价值。如博物馆要加强专业科普团队建设,提升博物馆研究策展和传播宣教人员的科普传播素养,因为在科普缺位的情况下,学术成果就难以直接向陈列展览、教育活动等公众渠道转化[9]。也就是说,博物馆必须做好馆藏研究的同时,加大对文物故事的科普力度,促进学术成果转化为馆内陈列,进一步将博物馆的收藏展示功能向科学研究和文物再生(文创产品)转变,实现其“文物研究者”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职能,从而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服务公众,促进博物馆的发展。
第二,加强与公众互动交流,增强公众参与感。公众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激发博物馆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博物馆的活力[10]。当博物馆从被动传播变为主动交流,公众开始参与博物馆,从文化体验中建构自己的理解及意义[11],博物馆文物资源的内涵价值才会被真正凸显。只有当博物馆与公众处于同等地位,双方平等地开展对话协商,公众才能更主动地参与博物馆的场景式体验,并认可云传播模式[12]。因此,博物馆要始终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理念,积极呼吁并促进公众投身于博物馆事业,让公众成为博物馆的拥有者[13]。
四、结语
聚焦当下社会发展趋势和博物馆的发展需要,云传播模式已经成为博物馆长足发展的风向标。因此,文博行业应重新审视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市场+技术”的全面驱动下,让博物馆云传播朝着主动化、常态化方向发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来引领文博“新业态”,从而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走进公众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张昆.云传播的概念模型和运行机制[J].当代传播,2016(01):63-66.
[2]Vecchiola C,Pandey S,Buyya R.High-Performance Cloud Computing:A View of Scientific Applications[C]//2009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vasive Systems,Algorithms and Networks (ISPAN),2009:4-16.
[3]王德刚.从“故宫文创”到“国博专列”[N].科学社会报,2020-4-16.
[4]简工博.“云游”博物馆,观众观感为何不同[N].解放日报,2020-04-20.
[5]张萍萍.浅谈博物馆讲解员的艺术与修养[J].科技资讯,2020(02):244-245.
[6]陈刚.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与挑战[C]//北京数字科普协会.融合·创新·发展—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2013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74-280.
[7]张华英.让文物“活”起来的思考与探究[N].科学导报,2019-12-20.
[8]姜伟超,张玉洁.“云游博物馆”启示文保与传统文化“数字化”[N].新华评论,2020-03-06.
[9]冯立松,汪炜,陈阳,等.不能“请进来”,如何“走出去”:博物馆抗疫闭馆催启未来发展“六大转变”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20-04-07.
[10]林雯雯.“互联网+”思维下博物馆虚拟化发展对公共价值的影响[J].工业设计,2020(03):105-106.
[11]妮娜·西蒙.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M].喻翔,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12]王静,李何庆.数字时代参与式博物馆的传播转向[J].中国广告,2020(02):94-97.
[1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综述[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05):20-24.
[作者简介]赵玉琴(1995—),女,甘肃白银人,新疆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