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蔷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结构观。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版义教课标”)确定了以培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的核心素养目标。目标确定之后,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及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就成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托和保障。下面我将针对新版义教课标中课程内容的选取、教研和师训等建议的要点进行解读,希望对广大教师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提供启示和帮助。
英语课程内容主要规定学生在英语课程中需要学习的、与课程价值观和课程目标相一致的相关知识、技能、方法,以及知识所承载的内涵和价值观。内容的选取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要求,也要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要从儿童的经验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征的、对学生发展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内容,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张华,2000)。
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以下简称“2011年版义教课标”)相比,新修订的义教课标(教育部,2022)在内容的选择上发生了本质变化,突出体现了全新的育人价值观和整合的内容结构观。
新版义教课标在课程内容一章的第一段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的持续发展(见图1)。不难看出,所选取的六个要素构成一个紧密关联的结构,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内容结构中不仅包含语言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包含了能够促进学生心智、情感、终身学习以及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所必须依托的学习主题和多模态的语篇内容。此外,还有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和提升学习效率所需要的学习策略。结构图的外圈是组织和学习这些内容的方式,即围绕课程内容六要素,其学习方式是要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活动进行组织。施良方(1996)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或观念,也包括学科知识的组织和学习方式,即这些事实、原理和问题等是如何组织并实现学习的。钟启泉(2007)也指出,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的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同样,王本陆(2017)也指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由此可见,课程内容的构成不仅包括基本事实、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等具体内容,还包括这些事实和原理是如何组织并实施的。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经过学习者个人的主动选择,并以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和个人经验为核心进行整合和认同,再转化为个人的认知、形成新的情感和价值观,学习才有意义。可见,课程内容要素与其相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成为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图1. 内容结构示意图(新版义教课标)
据此,语言学习不再仅仅围绕语言这一符号体系展开,而要同步关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与立德树人直接相关的主题和跨文化知识以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态度和价值观。将语言学习的目的明确地定位于能在特定情境中理解和表达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思维品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体现文化自信,发展终身学习必备的学习能力,改变长期存在的为了语言而学习语言、为了应试而学习语言的实践误区。
2011年版义教课标的课程内容由五个要素构成,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如图2所示,这五个要素处于一个松散关联的平面中,各要素之间用虚线隔开,分别指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不难发现,这五个要素之间貌合神离,缺乏有机关联,特别是缺少能够统领和整合各要素的核心知识。这也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整合课程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碎片化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效率不高的原因。
图2. 2011年版义教课标内容要素的示意图
新版义教课标的课程内容由紧密关联的六个要素构成(见图3)。其最大的变化是六个要素紧密关联,不再是一盘散沙。主题位于图的顶部,具有统领各要素的作用;语篇位于图的底部,作为载体发挥整合各要素的作用;主题和语篇上下呼应,统领和承载中间和左右位置的四项内容要素。在这四项内容要素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构成课程的核心知识要素,包含学生需要学习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呈现在太极图中,表明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构成课程的技能和方法类知识,具有动态特征,发挥盘活和促进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学习和习得的作用,同时发挥促进学习者对语篇类型和语篇结构特征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学习者对主题和对语篇背后文化内涵及其所传递的价值取向的认识,提高价值判断力的作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也是提高学习者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图3. 新版义教课标课程内容示意图
新版义教课标对六个要素各自的功能阐述如下:
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文体素材;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文化知识为学生奠定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提供内容资源;语言技能为学生获取信息、建构知识、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提供途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提供具体方式方法。
有意义的语言学习必然是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以意义探究为目的展开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获取和加工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在提高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加深对语篇结构和主题意义深层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达到提高语言能力、理解文化意涵、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目的。课程内容六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基础。
新版义教课标的内容结构图的调整体现了对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年版高中课标”)(教育部,2018)内容结构图的优化(见图4)。对比之后不难发现,两张内容结构图虽然都包含相同的内容要素,但是六要素中主题和语篇的位置在两张图中是不同的。后者不再将主题和语篇独立置于相对独立的外环,而且在六要素结构图的外环增加了内容的组织和学习方式。
图4. 2017年版高中课标内容结构图(左)与新版义教课标内容结构图(右)
主题和语篇在新版义教课标内容结构图上的位置调整体现了我们对六要素关系的重新认识。在2017年版高中课标内容结构图中,主题和语篇起到的是语境烘托的作用,置于四个要素之底层,承载其他四个要素,但没有与其他四个要素建立互动关联,特别是没有与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建立关联。而处于核心和左右位置的四个要素之间表现出密切的互动关系,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嵌入太极图中,同时二者也与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形成了动态的互动关系,即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发挥盘活和促进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在互动中发展的作用,还有推动主题意义探究不断深化、促进对语篇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理解不断深入的作用。
在新版义教课标内容结构图中,主题和语篇不再作为背景衬托其他内容要素,而是与其他四个要素有机融为一体。主题和语篇不仅承载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还与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形成了紧密的互动互促的关系。主题和语篇一方面发挥统领和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与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形成了互动关系。也就是说,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不仅具有盘活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作用,还有推动主题意义探究不断深化、促进对语篇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的理解不断深入的作用。
另外,新版义教课标的内容结构不仅包含作为学习对象的六个内容要素,还包含了学习对象的组织和学习方式,相较于2017年版高中课标的内容结构,增加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类互动关联的活动。其理念是英语课程的学习要通过精心设计,体现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能力融合发展的学习活动与内容六要素的有机互动和融合,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具体而言,学生围绕主题,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获取和梳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结构;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同时加深对所学语言形式和文化意义的理解,促进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尝试在新的情境、新的任务中运用所学所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问题,达到学用结合、会学会用的目的,促进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和有效提升。这一变化强调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联互动是持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
新版义教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六要素与2017年版高中课标保持了高度一致。但新版义教课标对六要素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更清晰的界定,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对课程内容六要素的功能和作用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六个要素的选取都是以促进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突出体现了各要素在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发展和素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要素的内涵和说明则对各自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要点进行了界定和说明,为内容要求的设计提供明确的框架和指导。
表1. 义务教育课程内容六要素的功能和内涵说明
新版义教课标与2017年版高中课标在课程内容要素名称的选取和价值导向上保持了一致,都强调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要凸显主题的引领作用,发挥好语篇的载体功能,要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使学生不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对语篇类型及结构的把握。但是,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与高中明显不同。义务教育覆盖从小学3年级到初中9年级三个学段(即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学生的年龄段和认知水平与高中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版义教课标在内容的选取和要求方面必须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要选择有利于该年龄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内容,凝练该学段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最具价值的知识,凸显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和适宜性。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课程内容选取的义务教育特征,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义务教育的课程设计。义务教育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立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发展现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起点、学习时限和学习条件的不同,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以及语言能力发展水平进阶的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异,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特点和需要的分级课程体系,确保课程的适切性。分级体系以小学3年级为起点到初中9年级设计了三个基础级别,即一级、二级和三级。3~4年级结束后达到一级要求,5~6年结束后达到二级要求,7~9年级结束后达到三级要求。为了兼顾不同地区小学英语起点不同,内容要求为小学1~2年级设置了预备级,同时还设置了三个“级别+”,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也就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选择(见图5)。具体的内容要求均以分级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中未对预备级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但在教学提示中为这个级别提出了相应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要求参考。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按照三个基本级别提出具体要求,对各“级别+”的内容用“+”标识。可以看出,新版义教课标的分级体系对2011年版义教课标进行了优化,修订后的分级体系适切性和灵活性都更强。
图5.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内容分级示意图
先以主题为例,分析义务教育课程内容选取的特点。主题包含三个层级,即主题范畴、主题群和子主题。主题范畴(高中称之为主题语境)和主题群基本沿用了高中的概念,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主题范畴或范围的。义务教育与高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子主题的选取上。由于主题范畴和子主题的确定是教材选材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主题的选取必须要有利于循序渐进地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言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主题范畴、主题群和子主题应具有鲜明的育人导向和明确的育人价值,要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和认识世界,学会与人相处、与自然相处、保护环境、保护自己;还要有利于他们开阔国际视野,了解世界文化,了解科技发展,学习科学精神,遵守道德规范,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发展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从表2-1中可以发现,在人与自我的范畴中,小学一级和二级的子主题都与学生的日常起居、学校生活、学习习惯、自我管理、饮食健康、健康心理和行为、情绪表达与管理、初步的理财意识、劳动习惯等紧密相连,体现对学生做人与做事能力的培养。三级的子主题凸显了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特点,增加了珍爱生命、抗挫能力、学习方法和策略运用,还增加了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职业启蒙和职业精神、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金融、消费与信用维护,最后是勤于动手、乐于实践、敢于创新。这些子主题的选择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表2-1. 义务教育一至三级主题范畴与内容要求——人与自我
表2-2中呈现的是人与社会的主题范畴,其中的子主题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的主题范围,也为引导学生学习团队合作、社区服务、文明礼仪、责任担当等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指引。此外,人与社会主题中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和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及其事迹;学习中外名胜古迹的相关知识和游览体验;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传统节日,丰富文化体验;了解家乡和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对未来的畅想;丰富人文艺术领域的知识,如中外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中的文化价值,学习优秀的艺术家及其艺术成就等,同时还关注科学发展。这些主题的选择为学生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体验异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范围。
表2-2. 义务教育一至三级主题范畴与内容要求—— 人与社会
表2-3中呈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主题范畴,可以看到其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逐步建构对大自然的热爱、保护和探索。一级的子主题从学习和了解天气与日常生活入手,关注季节特征与变化、季节与生活的关系、身边的自然现象与生态环境,以及常见的动物、动物的特征与生活环境等。二级过渡到学习中国主要城市及家乡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世界主要国家的名称、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绿色生活的理念和行为;还包括要热爱并善待生命、了解自然灾害、如何确保人身安全、具备灾害防范基本常识等。强调要体验和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建立绿色生活理念、保护环境和建立安全防范意识等。三级的子主题引导学生学习更多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生态特征与自然景观;学会热爱与敬畏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分析环境污染及原因,形成环保意识和行为;具有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和措施,确保人身安全与自我保护;最后,还涉及地球与宇宙探秘,航天事业发展等。
表2-3. 义务教育一至三级主题范畴与内容要求—— 人与自然
整体来看,主题分布与选择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所选内容从生活到社会再到自然,逐步丰富和深化,体现了学生在语言、认知和情感方面的进阶发展需要。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围绕这些主题,能够发展语言能力,奠定人文底蕴,增强跨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六要素中的第二个要素是语篇。语篇承载主题和内容。以语篇为载体实施语言教学,为破解长期以来英语课程中以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的碎片化低效教学问题提供了方案。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常见形式。生活中包含多种模态的语篇类型,学生只有基于语篇进行学习,才能真正发展运用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语篇类型与高中相比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一级和二级的要求上,新版义教课标尽量做到反映义教阶段少年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义教阶段少年儿童的学习的特点。具体内容要求见表3。
表3. 义务教育一至三级语篇类型内容要求
不难看出,一级和二级所涉及的语篇类型更符合小学生学习的语篇特点,多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熟悉的形式。如一级中包含了歌谣、歌曲、韵文,日常简短对话、独白,配图故事、叙事性日记等,人物介绍、物品介绍、地点介绍等以及日常生活常见和常用的书信、通知和生日及新年贺卡等,此外也包含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提示牌、告示牌、菜单、购物单、简单图表、图片等。随着年级的增加,小学5~6年级的学生和初中生所学习的语篇类型更丰富,也更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中有关语言知识的内容(如: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和语用知识)也同样是按照三个级别提出要求的,充分考虑了各个级别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层次和语言发展的规律。
关于语音知识的要求,新版义教课标强调语音和语义密不可分,语言依靠语音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一级的重点是要让学生感知简单的拼读规则,尝试借助拼读规则拼读单词;同时感知并模仿说英语,体会单词的重音和句子的升调与降调。二级的要求是学生要能借助拼读规则拼读单词;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学过的对话和短文;借助句子中单词的重读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情感;还能感知并模仿说英语,体会意群、语调与节奏;同时要求学生在口头表达过程中做到语音基本正确,语调自然、流畅。三级要求初中学生要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和在语境中的表意功能;辨识口语表达中的意群,并在口头交流中按照意群表达;能根据重音、意群、语调与节奏等语音特征的变化,感知和理解说话人表达的意义、意图和态度;还能借助重音、意群、语调、节奏等方面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意义、意图和态度;同时,初中生不仅要能够根据读音规则拼读单词,还要学习音标,要能够根据音标拼读单词;并能够在查词典时,运用音标知识学习单词的发音。
关于词汇知识的要求,新版义教课标强调,词汇指语言中所有单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学习不只是记忆单词的音、形、义,还要学习一定的构词法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篇中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理解和表达与各种主题相关的信息和观点。具体要求有:一级阶段,学生要知道单词由字母构成;要能够借助图片、实物理解词汇的意思;还要能根据视觉或听觉提示,如图片、动作、动画、声音等,说出单词和短语;要能够根据单词的音、形、义学习词汇,体会词汇在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二级阶段,学生要能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含义,在运用中逐步积累词汇;能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过程和特征,表达与主题相关的主要信息和观点;关于词汇量的要求是,要能初步运用500个左右的单词(见新版义教课标附录3),就规定的主题进行交流与表达,另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接触并学习三级词汇和相关主题范围内100~300个词汇以及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在三级词汇学习的要求中,学生要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能理解和领悟词汇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和语篇中的意义、词性和功能;通过识别词根、词缀理解生词,辨识单词中的前缀、后缀及其意义;要能在特定语境中,根据不同主题,运用词汇给事物命名,描述事物、行为、过程和特征,说明概念,表达与主题相关的主要信息和观点。新版义教课标关于词汇量的要求是,学生要能够围绕相关主题学习并使用约1600个单词进行交流与表达(见新版义教课标附录3),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接触并学习相关主题范围内100~300个单词以及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关于语法知识,新版义教课标指出,英语语法知识包括词法知识和句法知识。词法关注词的形态变化,如名词的数、格,动词的时、态(体)等;句法关注句子结构,如句子的种类、成分、语序等。词法和句法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同时,新版义教课标特别强调指出,在语言使用中,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与语音、词汇、语篇和语用知识紧密相连,直接影响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新版义教课标对三个级别的语法知识内容要求见表4。
表4. 义务教育一至三级语法知识内容要求
从表4可以看出,新版义教课标对小学3~4年级(一级水平)学生在语法知识的要求上,更关注学习的方式,即要通过感知、理解和运用三种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对小学3~4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应给他们讲解语法知识或要求他们死记硬背语法规则。从学习内容来看,小学3~4年级的学生(一级水平)要在语境中理解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同时围绕相关主题,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描述人和物,进行简单交流。
对于小学5~6年级(二级水平)的学生,新版义教课标要求他们要学习常用简单句的基本结构和表意功能,强调要在语篇中理解和学习。同时,新版义教课标还要求学生学习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语法形式、表意功能和具体的用法,强调了对语法知识的学习要在语境中进行。此外,新版义教课标还对学生运用语法知识做事情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描述、比较人和物,描述具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描述时间、地点及方位等。显然,要做到这些,学生必然要学习和运用有关比较级的语法知识,要学习和运用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的用法;同时还要学习过去时的语法知识,学习介词短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新版义教课标对于语法知识学习的要求凸显出学习语法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语法而语法,而是为了提高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体现对学习语法知识的表意功能的重视。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三级水平)而言,随着年级的增长,新版义教课标对语法知识学习的要求也更多一些。但是有关学习语法知识的理念没有变。三级语法知识内容要求的第一条就突出强调了要让学生初步意识到语言使用中的语法知识是“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体,明确学习语法的目的是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第二到第四条对语法的学习内容和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表现提出了要求。例如,要了解句子的结构特征,如句子种类、成分、语序及主谓一致。新版义教课标对初中生的语法知识学习补充了一定的理性要求,为学生举一反三,更准确地理解、特别是表达奠定基础,也是学生构建一定的语言意识的必备知识。对于语法知识的学习,新版义教课标要求让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篇中理解意义,并在理解的过程中,体会所学语法的形式和表意功能;最后要求学生要能够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描述、叙述和说明等。义务教育阶段具体语法项目的学习范围在新版义教课标附录4中呈现。
语言知识部分除了已经呈现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外,还有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这两项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的知识要求。这里的语篇知识与六要素中的“语篇”要素不同。六要素中的语篇是指语篇的种类,而语篇知识属于语言知识的范畴,具体指不同类型语篇的信息组织方式,如结构特征、语言特点和衔接手段等。学生要学习语篇知识是因为在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中,语篇是主要的学习载体,基于语篇理解意义,基于语篇进行有效交流成为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表征形式。因此,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了语篇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运用语篇知识开展阅读理解,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新版义教课标对语篇知识的要求见表5。
表5. 义务教育一至三级语篇知识内容要求
关于什么是语用知识,新版义教课标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语用知识指在特定语境中准确理解他人和得体表达自己的知识。那么语用知识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呢?主要包括对交际目的、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参与人的身份和角色等的了解,并能够据此选择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口语或书面语等语言形式,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由此可见,语用知识是使交流和表达得体有效的前提。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仅仅能够正确使用语法和词汇知识是无法保证其语言使用的有效性的,因为正确、得体、有效的表达取决于使用者能否根据交流的场合、目的、对象等,选择得体的语言形式、词汇和交际策略开展交流。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好语言使用的情境,明确交流情境中的人物关系,由此才能确保交流者所选择的语法形式和具体词汇是正确并得体的。新版义教课标对语用知识的具体要求见表6。
表6. 义务教育一至三级语用知识内容要求
在课程内容六要素中,我们比较详细地解读了其中的三项内容,另外三项内容,即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的分级内容要求,因篇幅有限 ,这里只作简单介绍,具体要求请老师们通过阅读新版义教课标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六要素中的第四项是文化知识。新版义教课标指出,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知识。前者指如饮食、服饰、建筑、交通,以及相关发明与创造等方面的知识;后者指如哲学、科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教育,以及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劳动意识、社会规约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是为了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家国情怀,奠定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判断文化知识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当认识到,文化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逐步由外向内的转化过程,是知识作为“精神种子”发育成为个体的思想、智慧和美德的过程(郭元祥、吴宏,2018)。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构或丰富,发展自身的思想内涵,辨别是非真伪,汲取文化精华,涵养内在精神,发展核心素养。
第五项内容是语言技能。新版义教课标与2011年版义教课标不同,关于语言技能内容要求的呈现,没有按照听、说、读、写分开呈现,而是按照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分别呈现的。而且在原来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补充了“看”的技能。 听、读、看是理解性技能,说、写是表达性技能。语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课标指出,理解多模态语篇除了需要使用传统的阅读技能之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
第六项内容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是学生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新版义教课标与2011年版义教课标有所不同,学习策略是按照三个级别,从四个维度,即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到情感策略规定内容要求的。将元认知策略置于首位是因为任何策略的有效运用都离不开元认知策略的作用。元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计划、监控、评价、反思和调整学习过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方法和技术加工语言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交际策略有助于学生发起、维持交际,提高交际效果;情感管理策略有助于学生调控学习情绪,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有的。新版义教课标的课程内容章节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课程内容六要素及其子项目分三个级别提出具体要求;第二部分是针对三个级别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语言发展规律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提示,旨在帮助各个级别的教师解决好在不同级别的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或者纠正长期存在的一些教学误区。此外,三个级别中的教学提示还针对预备级教学的特点,设置了以听做、说唱、玩演、视听为主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要求。
新版义教课标非常重视小初衔接的问题。三级(初中)的教学提示的第一条就专门针对如何解决好小初衔接的问题给出了建议。新版义教课标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要认识到衔接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层面的衔接,还要关注学生在能力、习惯、方法等各方面的衔接。教学提示建议教师针对当地小学生的语言水平实际达成情况开展调研,通过问卷、访谈、测评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分析并总结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体学习特征,并据此明确初中各年级学生语言水平发展的侧重点和达成度,做好教学规划,结合学情指导学习。此外,教学提示还建议教师要注意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目标意识并做好远、中、近期的学习规划,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性,提升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初中学习的特点和学习节奏。为了帮助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教学提示还建议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分阶段为学生示范不同策略的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模仿使用和组合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如查词典、记笔记、按规则拼读单词、梳理结构化知识、预习、复习等。教学提示还指出,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的语言实践、写学习日志、建立学习档案等方式,在完成学习活动后适时总结学习的得失,反思学习的效果,改进、优化并持续推进自己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针对初中7~9年级(三级水平)如何教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等,新版义教课标给出了具体且可操作的教学提示。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关键,新版义教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专门增设了对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指导建议,着力引导教师准确、深刻领会课程理念、目标和要求,并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教学实践,引导教研和教师携手从“课改”走向“改课”(刘月霞,2021),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针对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新版义教课标提出了七条建议。这七条建议分别聚焦学校教研活动的组织、理念更新与课标学习、分析教材和学情以实施精准教学、开展聚焦真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教师反思与专业发展、深耕课堂实施教学改进和创新教研与师训方式等问题,明确了教研内容,确定了师训方式和途径,为教研和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和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指向可持续的教师发展和教研机制的建立以及培训系统的搭建,构建了一个确保课程目标和任务要求有效落地的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平台。
这条建议要求学校要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守正创新”的良好氛围,为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创造便利条件,提供有力支持,包括从时间、人员、内容、形式等方面统筹规划和实施校本教研,凝聚全组教师的教育智慧,构建实践导向的学习和研究共同体,合力应对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建议学校要鼓励和创设团队学习的氛围,引导教师在读书、学习、思考和研讨过程中,通过对话促进交流,取长补短。建议还要求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聚焦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明确目标,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难点,以达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目的。
建议指出,课程标准是实施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开展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教研和培训活动要特别重视引导教师深入研读课程理念,全面认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和育人途径,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精髓,定位好课堂教学的功能。建议还指出,教师要将课程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中,改变传统的以孤立记忆和操练语言点为主的知识导向教学,从浅表性、碎片化和应试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向素养培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
教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建议强调,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材对于落实英语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作用,引导教师充分研读教材,熟知教材的设计理念、主题范围、语境创设、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资源配置等。同时,还要注意引导教师研读和梳理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特别是各册之间、各单元之间,以及单元内各课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进阶特点,为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奠定基础。除了做好教材分析,教师还要做好学情分析,要基于学生已有基础和学习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风格、生活经历、能力层次和语言水平,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的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建议还提醒教研和教师培训部门要注意引导教师在全面、准确、透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或取舍,实施精准教学,确保学生学习机会的最大化和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要在实践中改进,在改进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因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有很多难以预测到的问题会影响学习的发生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要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善于抓住关键问题,把所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小课题,依托理论指导,开展基于课堂真问题的小课题研究。通过基于证据的教学实验和研究,解决问题,突破瓶颈,创新发展,提升自身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建议还对学科教研组如何组织和开展教研活动给出了具体建议。
建议指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成功实施课程的关键保障,而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方法、信念和态度,除了通过外部培训和培养形成,还需要通过在实践中的持续反思逐步形成。例如,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反思:我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什么?该如何作出调整?我今天教给学生了一些什么内容?学生是否学会了我教的内容?我怎么知道他们是否学会了?我教的这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学习表现是否超出了我的要求,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预料之外的事情?为什么?学生为什么不主动回答问题?学生为什么在表达中没有运用到本节课新学的语言和知识内容?不断的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问题、实施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建议指出,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要引导教师从自身所处的特定情境出发,基于具体问题,不断对自己、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事件进行深入的反思,善于从实践中发现意义与价值,吸取教益,实现改进。教师只有在持续的反思中才能付诸行动并作出改变,在改变中继续学习和反思,实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条是专门为教研员提出的工作建议。很多教师面对新的改革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和压力。建议指出,教研员要成为教师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面对改革的新要求,特别是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理念,依靠一位老师单枪匹马完成是有较大困难的。教研员要带领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深刻理解其内容精髓,研究和思考核心素养目标如何落地课堂的问题、课程内容六要素如何整合的问题、如何设计和组织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的问题,以及如何在课堂层面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教研员要组织好教研团队,定期深入基层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深入一线,与教师一起共同设计单元教学,共同实践,基于教学现场,与教师开展磨课和试课,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带头与团队一同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要给予教师最大的支持、理解、帮助和指导,带领教师逐步将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
这条建议主要是针对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机制创新提出的。建议指出,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是推动教师转变观念、引导教师实践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研和培训要努力推动教师参与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和评价研究中,要鼓励教师分享、切磋、交流,不断创新实践,鼓励教师在反思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此外,要组织开展丰富的、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主题教研、课例展示、项目研究等,以满足教师的不同学习和发展需求。同时,建议还要求,围绕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教研部门和师训部门都要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要努力让教研活动成为联结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促进教师将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最终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新版义教课标秉承立德树人的先进理念,确立了培养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更新并整合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确定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教学途径,建构了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的评价机制,不仅代表了新时期英语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也明确了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对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资源开发、教材编写和教师培训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可操作的建议。相信新版义教课标一定可以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伴随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业的不断进步而体现出其宝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