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于我国五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2022-04-27 07:06刘新智张鹏飞史晓宇
改革 2022年4期
关键词:城市群高质量经济

刘新智 张鹏飞 史晓宇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并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果和方式的历史总结,明确了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思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是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推进经济体系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着力点。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战略和相关政策的提出,国家旨在提升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基本发展思路已然确立。产业作为这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最为重要的实施载体,是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产业发展问题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水平和程度。另外,技术创新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就我国产业集聚类型和产业布局来看,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产业集聚程度不尽相同,就某些地区而言,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可能并不显著。同时,即使区际之间形成了产业集聚,这种集聚的推动作用也可能会被由其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所抵消,这也说明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有可能随着集聚程度的增强而呈现减弱趋势。

基于此,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分析五大城市群2008—2019 年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程度,并通过考量五大城市群各城市产业集聚程度,验证各城市产业集聚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否具有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本文研究的问题包括: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是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集聚能否通过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同的产业集聚类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各城市群发展水平和各城市规模均存在不同,是否导致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产业集聚对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否存在门槛效应?

一、相关文献综述

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应厘清其内涵与基本特征。就内涵而言,经济高质量发展既包含经济发展,又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服务等方面密切相关;既体现在经济发展结果方面,又注重经济发展的过程与方式。这种发展应该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必需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树立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思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城际之间、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协调、持续、健康发展。从发展的基本特征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具有系统平衡性特征,需要建立包含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领域的平衡系统,达到各子系统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具有民生指向性特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在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人民的满意度和合意度。

学者们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深入解析,为测度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水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就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大致分为多指标测度和单指标测度两大类别。多指标测度主要是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五大子系统,构建评价和测度经济发展高质量水平的指标体系。也有学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延伸,从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效率、市场机制完善、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协调共享、产品服务优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成果惠民等方面构建经济发展高质量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应该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并认为应从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金融体系效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对其进行刻画。单指标测度主要是考察经济发展的效率是否得到提升,通常采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衡量。其测度方法一般采用传统核算、DEA、SFA 等方法。如王竹君、任保平采用三阶段DEA 模型从社会福利、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三方面进行衡量。

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研究的基础上,更多学者专注于对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程晨、张毅、陈丹玲从城市扩张所产生的极化效应、涓滴效应、约束效应入手,研究了城市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同时认为根据城市规模不同,城市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李光龙、范贤贤就财政支出、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财政支出和科技创新能显著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文、张羽瑶通过对长江经济带111 个城市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区域一体化对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认为区域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主要呈现倒U 型特征。

上述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益启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大部分研究的视角均集中于长江经济带或单个城市群,而立足不同城市群的研究仍有待丰富和深化。同时,现有文献中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即使少部分定量研究也主要将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单一指标,缺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衡量。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方面:将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讨论二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以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从不同产业集聚类型、不同城市群、不同城市规模的异质性视角分析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考虑到产业集聚可能引起负外部性,本文针对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门槛效应进行了检验;将我国五大城市群各城市作为总体研究样本,城市范围分布不仅有东部沿海城市,而且包含大量中西部内陆城市,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可以丰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同时也可以为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二、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而我国产业布局正经历从东部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分散分布向集聚分布转变的过程。产业和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方面,产业的集聚将会引起多元化的分工合作,并通过外部效应,形成知识和技术外溢,进而提高区域整体社会生产率;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形成了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集中,也推动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金融机构等的网络协同,这种因产业集聚形成的网络协同效应能有效地对城市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同时,伴随产业集聚发生的人口集聚,也会倒逼城市公共服务的完善,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和城镇化进程,形成规模效应,最终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经济高质量发展有赖于技术创新。首先,技术创新能够增进技术进步,推动科研理论转化为现实成果,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扩大生产活动边界。其次,技术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技术创新带动技术的不断进步,改造乃至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促使低能耗绿色产业不断涌现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再次,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和产品多样化生产,进而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和品质,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依靠技术创新,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成果共享,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协调发展。最后,技术创新能力能显著提升本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增强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提升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潜力,进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2:技术创新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就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内涵而言,前者一般以产业或企业自身发展需求或其发展趋势演进为内在动因,以政府引导或政策驱动为外部推动力,逐渐形成能产生外部经济的产业空间分布和发展态势;而技术创新则主要是企业以保持自身发展优势为目的所进行的改善生产工艺和产品功效、提升产品竞争力的一系列行为。从二者关系来看,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必然强化各相关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作用,这一作用在以往研究中均有体现。然而,对于一些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大的企业,往往寻求一定的技术壁垒,以期长期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而产业的集聚必然导致这种壁垒的弱化。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对于产业集聚并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从经济理论来看,产业集聚对于技术创新具有明确的单方向推进作用。

产业聚集通过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产业集聚能有效促进知识溢出。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借助知识关联将创新元素传导至整个集聚空间,使产品的整个生产链条因为产业的集聚而获得新型知识,进而形成知识网络,最终推进产业集聚区域的技术创新。同时,产业的集聚,减少了知识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损失,增强了知识外溢效果,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域技术创新,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其次,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各相关企业相互之间的联系更为频繁,在减少交易成本的同时,更容易强化各种要素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区际之间、城市之间的流动频率和流动强度,并通过资源配置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企业之间互动、合作、共享等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激发经济发展的新活力,从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集群区产业之间或企业之间联系频繁,相互之间更容易形成技术联盟,这一联盟更具有支撑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雄厚实力,因而产业集聚将有助于技术创新。同时,由各产业之间共同形成的联合创新,更易于将技术理论研究付诸实践,从而减少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之间的时间成本。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产业集聚可以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根据以上论述,本文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被解释变量,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为核心解释变量。

第一步,构建式(1),检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作用。

其中,下标i 表示地区,t 表示时间;hqd表示 经 济 高 质 量 发 展;agg表 示 产 业 集 聚;control为控制变量,包括地区人均收入水平(pi)、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ind)、劳动力就业情况(lab)、公共交通情况(com_ser)、政府干预(igov);ε为随机扰动项。

第二步,构建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回归方程(见式(2)),检验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作用。同时,为验证产业集聚会通过技术创新间接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采用Sobel 检验中介效应是否存在。由于中介变量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内生解释变量特征,因而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其中,patent表示技术创新,υ,ξ为随机扰动项。

第三步,将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同时纳入式(3),分析两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其中μ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hqd)。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对其内涵的刻画需要从条件、过程和结果三个层次进行度量。从条件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较大的人力资本投入和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为新的发展动能;从过程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伴随经济结构的变化;从结果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旨在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和改善社会福利。

基于此,本文采用曾艺、韩峰和刘俊峰的做法,从经济发展动能、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成果三个维度,测度五大城市群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在具体测算过程中,为消除各指标量纲和数量级明显差异带来的影响,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2.核心解释变量

(1)产业集聚(agg)。本文着重研究的是五大城市群各城市整个产业的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而并非针对某一产业。因此,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仅对第一、二、三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分析,直接采取第一、二、三产业的集聚程度作为该核心解释变量的衡量指标。具体而言,借鉴胡宜挺、高雅琪的做法,采用各城市第一、二、三产业区位熵与各自权重的乘积作为各城市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指标,其中权重采用熵值法进行计算。其公式如下:

(2)技术创新(patent)。在创新驱动背景下,技术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专利授权数是企业从研发活动到直接产出过程中创新投入的真实反映,也是技术创新的必然结果,因此本文借鉴李光龙、范贤贤的做法,选取各城市专利授权数作为城市技术创新的测度指标。

3.控制变量

考虑其他因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为保证本文实证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本文参考张凤超、黎欣与黄庆华等的做法,选取控制变量如下:(1)地区人均收入水平(pi),地区人均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风向标,本文采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加以测度;(2)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ind),工业化水平是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进行衡量;(3)劳动力就业情况(lab),本文用各城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与期初的平均人数表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其就业情况直接反映了地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4)公共交通情况(com_ser),本文用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与出租汽车营运车辆数之和测量,公共交通情况直接影响着城市要素的流动,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的通勤成本和运输成本,进而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5)政府干预(igov),政府干预行为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本文采用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进行测量。

(三)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表2 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

表3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四、实证分析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体而言,从时间维度来看,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升。处于低水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明显减少,其中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的提升程度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更为明显(见表4)。从空间维度来看,通过对比五大城市群内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东、北部地区高于西、南部地区。这种总体范围上的东、北部偏向,可能源自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目前,西、南部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赶超阶段,其经济发展可能会伴随巨大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之这些地区城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技术创新存在短板,因而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4 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化情况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对个体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Hausman 检验,结果显示p=0.000 0,同时对模型进行时间固定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存在时间效应,因而本文选择双固定效应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各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

表5 回归结果

从模型(1)的实证结果来看,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我国五大城市群产业集聚优化了各城市资源配置,进而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验证了H1。从模型(2)来看,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产业和企业的空间集聚有效促进了城市间分工合作,并通过外部效应,形成和强化了知识和技术外溢,进而提高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同时由模型(2)可知,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显著为正,回归系数为0.010,说明技术创新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品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城市经济发展潜力,进而推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H2 得以验证。同时,通过Sobel 检验,结果显示p=0.0011,说明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验证了H3。这说明产业集聚通过促进知识溢出、减少交易成本、推进技术联盟构建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城市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模型(3)中,将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纳入一个框架,从其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正向推进作用,回归系数分别为0.118 与0.010。在模型(3)中,就控制变量来看,第一,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提升了地区消费水平,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同时由于人均收入的增加,当地消费需求更为多元,从而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该区域生产多元化,进而有利于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第二,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对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业化发展过程往往伴随大量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程度的加深。同时,工业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不利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劳动力就业情况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其回归系数较小。其原因在于,城镇单位登记从业人员构成具有多元性,包括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这些人员中部分人员属于外来人员,其大量涌入会导致城市公共服务的拥挤,最终可能不利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第四,公共交通情况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三)异质性分析

1.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分析

本文从五大城市群总体样本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入手,分析不同产业集聚类型与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鉴于产业集聚划分类型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第一、二、三产业作为产业集聚的划分类型,变量名分别为aggagri、aggindu、aggserv。 具体而言,分别以五大城市群总样本第一、二、三产业区位熵作为第一、二、三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回归结果如表6(下页)所示。由模型(4)、(5)可知,第一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原因在于第一产业生产效率不高,生产技术较为落后,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模型(6)、(7)可知,第二产业的集聚不仅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反而显著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在GDP 总产值中占比不断降低,其集聚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效果不够明显;同时,第二产业部分产业生产技术不高、生产效能偏低、技术和资源转化率不高,导致区域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程度加深,进而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由模型(8)、(9)可知,第三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在1%的水平下具有显著推进作用。因此,就产业集聚类型来看,不同产业集聚对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不尽相同,其中第一、二产业集聚显著阻碍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三产业集聚则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表6 产业集聚结构类型异质性回归结果

2.城市群异质性分析

五大城市群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其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不同城市群的产业集聚对于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此,本文按照五大城市群将总体样本进行分组回归,分别分析第一、二、三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对各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见表7)。 由模型(10)—(13)可知,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地区第一、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为负,第三产业集聚影响为正,但均不显著。由模型(14)—(17)可知,珠三角城市群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其原因在于第二、三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两种不同方向的影响,致使产业集聚整体促进作用不明显。由模型(18)—(21)可知,长三角城市群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不显著,但技术创新对其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第一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二产业集聚对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由模型(22)—(25)可知,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显著,虽然第一、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负向作用,但第三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另外,从模型(22)中可以看出,该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作用,但不显著,其原因是该城市群技术创新的投入还未能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其技术创新与生产效能之间还未能形成良好互动,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尚未形成。由模型(26)—(29)可知,成渝城市群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在于该城市群发展时间较短,其产业集聚规模较小,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扩散效应并未完全显现,以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大。综上可知,就不同城市群而言,不同的产业集聚类型和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

表7 不同城市群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回归结果

3.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

表8 城市规模异质性回归结果

(续上页)

(四)稳健性检验

1.剔除样本

2.工具变量法

另外,本文基于上述工具变量所得回归结果,进行了基本模型内生性问题检验。通过对双固定效应模型与二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chi2 值为负,表示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本文模型中内生性问题并不影响最终结果。

(五)拓展分析

为检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具有门槛效应,本文借鉴Hansen 门槛面板模型,对产业集聚的门槛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其门槛模型设定如下:

式中,thr 为门槛变量,γ 为待估门槛值,I(·)为示性函数,其他变量与(1)式相同。

1.总体样本门槛效应检验

本文以产业集聚(agg)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检验。先明确是否存在门槛效应以及门槛数量。通过运用stata 软件检验,分别对总体样本的agg、aggagri、aggindu、aggserv 进行了单一门槛检验,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不存在门槛效应。接着分别就第一、二、三产业集聚进行门槛检验,仅有第三产业集聚存在单一门槛(见表9),其值为1.225。

表9 总体样本的单一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表10 总体样本第三产业集聚单一门槛回归结果

表11 门槛值分组回归结果

就第三产业集聚超过门槛值的城市而言,其一,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说明这类城市产业集聚规模的扩大对其生产成本减小、人力资本获取成本降低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然而大量城市人口规模的激增,使得人口集聚程度增加,由于人口集聚与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 型关系,技术创新效率和效能被激增的劳动力稀释,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其二,从产业集聚类型来看,第一、二、三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不显著,仅从回归系数符号来看,第一、三产业集聚影响为负,第二产业集聚影响为正。

就第三产业集聚低于门槛值的城市而言,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第一、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显著为负,第三产业集聚影响显著为正,其原因与前文异质性分析类似。另外,通过对比模型(40)与(44),可知第三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两组城市中呈现明显差异,相较于低于门槛值的城市组别,超过门槛值的城市第三产业集聚程度高,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已呈现一定的阻碍作用(回归系数为-0.025,但不显著)。

2.城市群分组门槛效应检验

表12 城市群分组样本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就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产业集聚整体对于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作用显著(见前文异质性分析),但随着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其推进作用有所降低,当产业集聚值超过1.011时,其回归系数由0.258 降为0.218,相应t 值从3.52 降为3.06(见表13)。其原因正如前文所言,城市产业的集聚导致生态环境、资源能耗等问题日渐凸显,同时流动人口的大量聚集,造成城市公共服务压力过大,进而减缓了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表13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集聚门槛回归结果

就长三角城市群而言,一方面,其第一产业集聚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随着第一产业集聚的不断增加,其负向影响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具体而言,当第一产业集聚小于0.061 时,回归系数为-0.056,相应t 值为-7.90;当第一产业集聚大于0.061 但小于2.216 时,回归系数变为-0.040,t 值变为-5.78;当集聚值超过2.216 时,回归系数变为-1.007,t 值变为-3.42(见表14,下页)。长三角城市群第一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负向影响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态势,其原因在于发展初期第一产业的集聚有利于规模化、机械化进程的加快,进而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但随着该产业的进一步集聚,相较于第二、三产业的集聚,其生产效率不高、生产技术落后等特点愈发明显,从而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模型(47)可知,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一产业集聚规模增加,其对该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由促进作用变为负向阻碍(在门槛值0.437 前后,回归系数由0.088变为-0.010),其原因在于,第一产业在GDP 总产值中占比不断降低,其集聚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效果不够明显,同时第一产业生产技术不高、生产效能偏低、技术和资源转化率不高,以致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表14 各城市群不同产业集聚类型的门槛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评指标体系入手,利用16 个指标对我国五大城市群107个地级市2008—2019 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评,分析了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进和特征,并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考察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均能显著推进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产业集聚能通过技术创新产生中介效应。第二,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第一、二产业集聚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第三产业集聚影响显著为正,且通过对比可知,第三产业集聚促进作用大于第一、二产业集聚的阻碍作用。第三,不同城市群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 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但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集聚的推进作用显著。第四,从不同城市群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来看,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一产业集聚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阻碍作用;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长三角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推进作用;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三产业集聚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五,五大城市群第三产业集聚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集聚存在门槛效应;长三角城市群第一产业集聚存在双门槛效应,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一产业集聚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各城市群应提升其产业集聚水平,加大产业集聚力度,促进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首先,加强城市群际产业之间以及内部城市产业之间交流合作,打破地方政府行政性壁垒,弱化城际之间市场分割。城市群各区域在产业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上应通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和市场分割形成的资源扭曲,保证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其次,建立生态环境约束机制,健全产业转移承接机制,对化学化工、金属冶炼、能源开发、传统制造业等高消耗、高污染,以及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的第二产业集聚要高度关注,提升环保、安全标准,促进第二产业聚集向高级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最后,各城市群应积极扩大第三产业的集聚规模。各城市群应根据自身优势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优化第三产业营商环境,为第三产业集聚夯实基础。

第二,各城市群应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各自创新能力,促进科技理论创新向现实成果转化。一方面,各城市群应在产业政策的协同制定和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中充分考虑区域技术创新政策的协同,充分利用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相互促进作用,提升各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各城市群应构建开放透明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破除阻碍城市群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制度壁垒,完善城市群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同时重视城市群产业间技术合作,推进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提升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第三,各城市群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应注重第二产业集聚规模扩大向集聚质量提升转变,进一步加大第三产业的集聚力度,有计划、有方向地提升第三产业的集聚水平,同时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投入的结构和方向,释放技术创新的强劲动力。长三角城市群应充分发挥第二产业集聚引起的技术创新外溢效应,加强互联网通信技术、大数据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互动合作,推进第二产业集聚的高端化、高级化,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螺旋式上升结构,推进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区,应以产业互补为基础,通过区域内部协调机制,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第二产业集聚质量,改善并提升第二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加快搭建专业服务平台,扩大第三产业集聚规模。 成渝城市群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各地区政府要强化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缓解因人口激增所带来的城市拥挤、交通拥堵、居民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另外,各地方政府应在制定产业政策和实施产业集聚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功能区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以产业集聚增强城市规模效应,以城市规模扩大促进产业集聚高级化、高端化发展,进而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城市群高质量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