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永生 李海艳 黄文君
关键词:高职院校;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农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人文精神形体,是广大乡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充分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乡村治理与乡村文化协同发展。当前,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困难。要解决好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难题,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需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重要职能,积极开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一、高职院校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重要意义
(一)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是高职院校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类型,同样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作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实施乡村人才振兴和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等重点任务。同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对高职院校开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有着重要指导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设置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5年过渡期,指出到2025年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1]等目标任务。在这样关键的过渡期,高职院校必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主动探索作为,积极开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积极创新建设高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服务体系,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在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服务乡村社会发展、传承创新乡村文化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培养、文化服务战略支撑。
(二)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是高职院校助推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举措
当前,广大乡村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许多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广大乡村经济社会也在随着发生快速变化,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广大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加之市场经济在农村逐渐发展,一些不良的风气与文化逐渐侵蚀着乡村社会,使一些乡村社会或多或少产生了金钱至上、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逐渐把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遗弃。高职院校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探究,有助于培育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淳朴乡风民风形成,净化乡村精神文化。通过持续开展送文化、送教育下乡等活动,用民族民间戏曲音乐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形式,开展传统乡村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团结互助、积极进取、勤俭持家等人文精神资源,引导村民树立新时代思想观念,逐步提高新时代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积极促进乡村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心存友善的社会风尚,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是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植根于乡土社会,源于乡土文化。”[2]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3]因此,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抓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创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有助于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承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高职院校以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为抓手,促进现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融合,来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以进一步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二、高职院校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路径探析
高职院校要发挥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积极开展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积极探索新时代乡村人文精神内涵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村民们自觉保护利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为群众搭建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创新乡村文化建设模式,发挥乡村优秀文化凝聚民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积极作用,用文化力量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开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研究
一是深入實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高职院校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4]高院院校要紧扣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体现劳动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团结互助、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和处世规范,发挥农耕文化在凝聚村民力量、形成良好民风、推进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引导高职院校师生树立服务“三农”意识,自觉投入乡村建设,自觉在实践中落实农耕文化保护与研究要求,不断丰富农耕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是建设乡村优秀物质文化遗产收藏馆室。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仍面临许多挑战,一些不良风气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民文化生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村民对先辈们留下的承载着乡村优秀文化的物质遗产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保护意识不强,导致乡村优秀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破坏而消失。在开展乡村文化研究和保护过程中,收藏保护乡村优秀文化产品,对增加乡村文化新活力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办学特色,建设乡村优秀物质文化遗产收藏馆室,在满足教学研究的同时又起到保护的作用,为乡村“留得住乡愁”有着重要意义。
(二)抓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
一是开展乡村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5]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可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和相关研究项目平台建设,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邀请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到校开展培训教学,将乡村优秀文化教育传承创新融入到学校各专业教学中,将乡村优秀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融入到职业教育中,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和相关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形成高职院校、乡村民间艺人、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共同培育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的育人模式,培养精通乡村文化的优秀人才,并引导他们参与乡村建设,通过示范引领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从乡村娃娃抓起的目标。
二是开展乡村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教育。结合乡村人才振兴实际需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订单培养,为乡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本土人才。将乡村特有的民俗、民风以及精神气质与道德追求融入职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具有乡村文化精神、适应乡村发展、能扎根乡村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这支主力军,结合办学特色,积极承担乡村传统技艺传承人培养,挖掘培养乡村传统艺人并引导他们回到乡村建设工作平台,开展传统技艺教育培训,形成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脱盲再教育”,进行现代自媒体技术培训,促进乡村干部和广大村民掌握基本知识、技术和实用技能,让农民掌握电商、直播带货等的现代信息技术文化知识,用现代技术文化力量助农增收。
三是认真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6]将中华五千多年的农耕智慧融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把田园当教室,将乡村当课堂。每年在春耕、秋收时节,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开展农忙时节劳动生产实践,形成耕与读、学与劳深度融合的育人环境,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养接地气、有担当新时代乡村建设人才。
(三)积极推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开展文明实践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积极引导师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组织师生借助“三下乡”等平台,深入乡村进行文艺巡演、书写宣传标语、绘制墙体宣传画、书写颂党恩对联等,将党和国家的政策送进村、送进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用画笔书写美丽乡村。支持师生“三农”题材文艺创作,开展文化下乡巡演等惠民演出,协助办好农民丰收节,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深入民族地区乡村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引导农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积极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高职院校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平台,积极组建师生宣讲队,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深入乡村开展普通话、国学经典阅读、健康养生、文明礼仪、居家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强化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指导选树新时代农民模范,发挥身边榜样教育力量,引导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指导乡村持续开展移风易俗,结合乡村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协助乡村开展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助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职能,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N].光明日报.2021-03-23(第01版)
[2]王磊.鄉村文化振兴的国学思考[N].光明日报.2018-07-07(第11版)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7-01-26(第01版)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光明日报.2021-02-22(第01版)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7-01-26(第01版)
[6]潘鲁生.乡土文化根不能断[N].人民日报.2017-12-10(第10版)
注:本文系2021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立项课题“贵州高职院校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项目编号:2021ZC08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