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岩
科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开展科学教学时,需要积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研讨、实践多样的的教学方法,来给予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下面,以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如何有效通过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来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现小学科学课堂实效的具体方法。
一、丰富科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可以提升学生乐学的素养。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科学的学科特征与学生的个体实际相结合,结合学生的平时的生活实践,创造丰富多元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能有效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塑造其乐意学习的素养,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学习《能量》一单元中的《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一节时,需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认识并分析家庭中有哪些能量的使用形式,学生通过回家调查、统计,介绍了光能、声能、电能、磁能、太阳能、热能等诸多种类型。为了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介绍平时自己和家人的出行工具有哪些?学生从电动车、自行车、家庭小汽车等出行工具罗列。接着让学生探讨:你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能量形式是什么?能量的来源是什么?学生的学习兴致被激发,他们积极展示自己的认知、见解,学生的思维活跃,活动的参与率高,学生从汽车(汽油)——机械能、电动自行车(电)——电能,自行车(人力)——机械能等逐一进行分析。对于使用这些交通工具付出的环境代价有哪些?学生异常兴奋的介绍的自己的观点,从小汽车的污染介绍,即二氧化碳和废气的产生;电动车的环境代价,多数学生不知如何陈述,有些学生从发电厂的角度介绍其环境代价的付出,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介绍自行车时,诸多学生挠头皮,说不出其环境代价,最后有学生用环保进行概括。通过这些科学实践活动,学生的乐学素养提升。
(二)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科学学科的有效教学,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基础上,积极组织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是为了有效落实“面向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目标。通过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引导、组织每一位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主动发挥其思考、探究、展示等学习的主体性,从中体验科学知识点生成过程,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学习《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学习,展示其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放学回家后,仔细观察、记录自己家庭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能量状况,并且做个细心的记录员,将其整理、记录下来。学生在第二天返校的时候,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他们的实践成果,他们多数从家庭的电灯、电脑、热水器(太阳能和燃气两类)、电视机、洗衣机、电饭锅、空调等方面入手调查,在展示之后,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其能量类型、是否可以再生、是否可以替代或节能办法来进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很高,他们积极的开展质疑、探讨、释疑、归纳总结活动,并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论述平时应该如何有效减少对某些物品的依赖。如电脑,应该将其主要作为工作、学习的辅助性工具,而不是长时期的进行娱乐,这样无论对自身的身心健康,还是能量消耗的减少都有益。还有些学生从电器电源的关闭角度进行阐述,冰箱中储存的物品数量应当适度为好,不需要储存大量的食物在里面,彰显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的提升,益于学生的发展。
(三)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围绕此目标,在开展科学课程教学时,积极给小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平台,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操作性、实验性、研究性、探究性、应用型等多种类型践活动,来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来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崇尚真知、理性思维和积极勇于探究的素养。
在《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这一课,教学难点为:“了解家中使用的能量形式及家用电器的耗电情况,提出合理的节能建议”,所以在开展教学时,在学生了解了家中使用的各种电器、用品的能量形式基础上,为了有效解決教学难点,从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组织了实践活动——统计家里电能的消耗。学生都能罗列自己家中的家用电器。那么如何有效而又安全的统计各种电器的电能消耗呢?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具体操作如下:先引导学生查看每一个用电器的功率,明确“功率”指电器工作时单位时间内消耗电量的大小,即如果功率标注为1千瓦,如电饭锅,那么它的一个小时的耗电量大致为1度,功率的符号是w,依据电器的功率信息来初步进行估算,先估算每一天的耗电量,再估算一个月的的耗电量,最后询问家中父母家庭一个月的电费支出数字,试着制作一张有关自己家庭的“家用电器耗电情况记录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探究,交流自己调查的家用电器耗电情况统计,并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表进行修改和完善,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积极勇于探究的素养得以提升。
二、丰富科学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明确科学实践的目标
科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需要教师明确开展实践活动的意图、目标(即结合实践教学状况),及教学的准备材料,围绕开展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及情感的教育方面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实践预期目标。目标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或者教师口头陈述都行。然后需要教师以明确的科学实践目标为指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实际,去选取、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类型。
例如学习《工具与技术》单元中的《灵活巧妙的剪刀》一节时,对于剪刀这个工具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这一课时的内容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来了解剪刀的分类、外形特征和作用。所以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要积极准备多种类型的剪刀,如剪裁衣服的剪刀、理发剪刀、医学解剖剪刀等,以及插图、布料、纸张、废旧的网线等材料。在教学准备就绪后,学生看到这些教具,一定会充满好奇。教师以剪刀的展示来有效引入新知,提出问题:剪刀的特征和作用有哪些?学生会带着疑问进行新知的第一步学习——剪刀的结构认知。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此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剪刀,知道它是一种复杂精密的工具,其材质是金属制造而成,质地坚硬耐用、作用较大;通过观察剪刀,了解剪刀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征。在明确了目标之后,围绕目标组织了第一个实践活动——观察剪刀。教师出示剪刀,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剪刀外形,从中进行找一找:找出剪刀和前面所学工具的相似之处?学生积极活动起来,他们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步骤,教师适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剪刀的结构示意图,从中有效引导学生认知剪刀的结构组成和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二)精选科学实践的类型
关注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指导教师开展科学教学的宗旨。在此宗旨的指导下,选取何种类型的实践活动,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首先应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考虑学校的教学资源状况;再次结合任教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综合上述因素考虑,积极选取益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理性思维素养等实践活动。如探究实践、应用实践等诸多类型。
仍然以《灵活巧妙的剪刀》一节为例,在学生了解了剪刀,即认识了家用剪刀、医学用的剪刀、修剪花木的剪刀、理发剪刀、指甲刀、裁缝剪刀等诸多类型后,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为:通过观察、模拟测试实践操作等方式,来了解剪刀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为了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各种剪刀的作用,在上课之前就准备了相关的教具,即剪刀、纸、布、插图等材料。首先组织实践观察活动,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再组织实践测试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测试的过程中,来更好地了解多样剪刀的功能。同时通过实践测试活动的开展,来从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致、动手实践能力。例如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剪刀将圆形的和方形的纸以及布料进行裁剪下来,上一个活动侧重于观察,现在给与他们动手实践的机会,所以兴致很高,学生都愿意接受这个实践任务,他们选取相应的剪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仔细、认真的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在实践操作中很好地领悟了知识重点。
(三)关注科学实践的过程
在明确了科学实践的目标基础上,针对选取的教学实践实行有效地关注,这才是组织实践活动的核心。如何关注、怎样关注?这需要师生围绕活动目标,进行有步骤的逐步推进开展。比如活动的次数,每一次活动的侧重点、意图,学生的实践历程,在活动展开中学生存在的亮点和缺陷有哪些?学生科学素养的塑造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以开展《灵活巧妙的剪刀》中的“测试剪刀的功能”活动为例,告诉学生应围绕两项任务来完成:任务一,运用手中的剪刀将圆形、方形的纸和布料剪下来;第二项任务,模拟医生做外科手术。明确任务后,引导学生按照学习小组来开展实践活动,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跟踪每一个小组的活动历程,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如能够较为安全、灵活、精确、快速的裁剪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让其进行活动的示范,介绍裁剪的技巧;对于裁剪有困难的学生,实施学生之间互助原则,提升其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开展第二项活动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突显。例如,有些学生运用头部比较圆或者方的剪刀进行操作,活动的难度可想而知。因为他需要将废旧网线的塑料外皮剪开,而上述的剪刀比较困难操作,有些学生不知道去更换剪刀,在那里费时、费力,任务完成的不理想;有部分学生能够去更换那些外形小巧、头部较尖的剪刀,这样操作起来较为顺利,顺利地将里面的两根导线间断,完成了活动任务。
(四)分析科学实践的实效
开展实践活动课的意图是提升學生学习兴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彰显科学课堂的活力,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来检测教师的活动课成效、来督促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这需要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多个角度,围绕活动目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例如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等综合因素。
《灵活巧妙的剪刀》的几项实践活动开展,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科学概念,即:形式多样的剪刀是多项技术组合的产物,能够用以解决不同任务的需要,同时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在学生的操作测试实践中,学生通过个体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较为顺利的完成了利用剪刀进行裁剪和模拟外科手术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模式,从剪刀使用的时间、用力状况、安全系数、灵活性、方便等多项指标,给予学生个体和小组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比如学生从自己是否顺利完成任务,自己是否剪出了所需要的形状,是否顺利剪开我们需要的部位等进行总结、陈述,在交流探讨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他人表达,善于分享自己观点,以及通过积极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的科学态度,并且通过实践操作测试,学生切实体会了剪刀在人们生活中的各自的用途,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形式多样的剪刀是多项技术组合的产物,能够用以解决不同任务的需要的科学概念内涵。通过这节课的实践学习,使学生养成在平时生活中善于观察的科学习惯。
总之,小学科学学科,重在从小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活动是契合学科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创设丰富多元的科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依靠教材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生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