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是深化校企合作的现实选择

2022-04-27 21:34杜俊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基地

杜俊杰

社会服务功能是高校育人机制转型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高校要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加强校企实践基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当下,高校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领域主动性不强,规划不明确,校企合作深度浅层化,在师资、合作模式等方面成效不明显。要重视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广大高校,人才培养是基本任务,社会服务功能也是核心使命。国家通过政策方式,引领广大院校积极探索“联合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广大高校主动对接社会、行业、企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广大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来发挥高校的社会效益,为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一、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分析

在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拓展中,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就是要结合院校现有条件,着力拓展产教融合路径,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其他院校展开全面、深度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共建,互利、共赢,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提升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的能力。在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过程中,校企实践基地建设是重要方式,依托校外基地,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应用到行业领域,促进理实一体化教学。各院校在拓宽校外实践基地过程中,规模、软硬件设施、人才资源等配置还存在差异性,高校要树立“合作、互利、共赢”理念,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战略,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来满足人才培养实践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样,在校企合作中,实践基地本身与企业、行业的对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在校企基地共建、共管中,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深入一线岗位,了解生产流程,熟悉岗位环境,强化实践锻炼。在具体的实践项目中,直接服务企业,实现人才培养和价值创造的协同,也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二、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产教融合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学科专业,找准切入点,制定校企合作发展思路,健全相关教学服务体系,全面推进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一)职业教育改革需要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与转型需要更多技能型、综合型实践人才来支撑。国家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口号,而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是实现“中国智造2035”的重要条件。同样,职业教育改革要抓住“促进就业创业”关键任务,依托校企合作,搭建高水平校外实践基地,将更有助于提质培优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高质量发展需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党的十九大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响应《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更要提升教育质量。當下,高职院校在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中脱节问题严重,重理论、轻实践,割裂了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衔接。很多院校在课程讲授上与行业、企业对接不紧,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少,无法胜任职业岗位。依托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要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将实训与社会服务综合起来,利用校企合作项目教学倒逼高职院校提升实践教学素养,让广大学生能够从校外实践中真正掌握本领。

(三)高技能型人才需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要确立“高技能型”人才目标,不仅要具备应有的学科知识、基本理论,还要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实践素养。“高技能型”人才需要将实践技能、职业精神进行融合,而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多实践、多实训、多服务社会的需要。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边学边做,将知识与动手能力衔接起来,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习得了技能,提高了职业综合素养。

三、高校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立足社会服务功能,高校要重视校企合作,特别是与行业企业展开深度、协同育人,利用校外实践基地构筑利益共同体,提高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的能力。但在实践中问题依然突出。

(一)缺乏明确规划与建设

高等教育在服务社会领域,最初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但因建设目标不明确,功能定位模糊,实训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校企合作中,对校外实践基地缺乏明晰规划,建设周期短,实践基地功能布局不合理,导致实践基地利用率不高。国家和政府在高校服务社会方面缺乏明确的统筹与引导,对校外实训、实践基地的运营缺乏政策和制度支撑,导致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受限,面临诸多校企合作壁垒。

(二)校外实践基地硬件薄弱

从硬件层面来看,高校在拓展校外服务领域中,虽然主观上迫切需要拓宽校外实践基地,但囿于资金、政策等原因,校外实践基地硬件设施不达标。据了解,在高校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有90%的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不达标,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足,制约校外实践教学,也降低了高校服务社会的效能。

(三)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加大校企合作。但在实施中,企业作为合作的重要主体,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定位不清,认识不准,囿于相关政策的不健全,不愿意承担校企合作风险,担心影响企业正常生产。企业积极性不高,对校企合作缺乏内在动力,最终导致校企合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四)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对于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缺乏专职实践师资和社会服务专业管理团队。在教师构成上年龄大,学历低,兼职人员占比多,教师实践经验匮乏,岗位专业素能不强。在服务社会领域方面,产教脱节严重,教师整体能力达不到实践教学标准。

(五)课程内容陈旧、单一

在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中,面对行业发展的新趋向,很多院校在校企实训基地课程教学中课程规划不足,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老旧,要么侧重于理论,要么侧重于基本实践方法的训练,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企业工程师、技师与高校教师协作不深,对新知识、新技能融入少,学生无法适应岗位,缺乏必备的岗位胜任力。

(六)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服务社会功能上,高校因缺乏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导致实训、实践基地教学水平偏低,很多设施设备闲置,利用率低,制约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运行和管理不到位,无法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使得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也难以兼顾各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四、深化“校企合作”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完善建议

(一)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推进校企合作整体规划

校企合作作为高校拓展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政府要注重政策的科学引领,特别是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服务产业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支撑措施,鼓励高校要发挥产学研优势,从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方面提升高校社会服务整体能力。同时,政府要围绕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开展过程监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广大院校、企业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政府要发挥“桥梁”作用,要确立“多方共建、开发共享”校企协同育人原则,做好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的统筹、管理和监督工作。协同各部门,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优势,鼓励更多企业与高校达成人才培养平台,推进“政、校、企利益共同体”深度融合。

(二)整合物力、财力,加强高校校外实践基地硬件建设

高校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过程中,利用校企合作,积极开辟校外实践基地,要从资金、物质等方面保障各实践基地顺利建设达标。各地政府要善于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构建多样化校企合作经费保障渠道,特别是对相关行业部门、合作企业给予财税和经济政策支持,协同好建设经费问题。如对相关企业,鼓励以捐赠方式来更新实践基地硬件,引入先进设备,改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设施条件,优化实践教学环境,为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样,遵循“互惠共赢”原则,依托产教融合平台,通过政策倾斜、经费扶持、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更多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研发、设计、生产车间,增加更多标准化实验室、实训中心。鼓励行业企业与高校组建“校企合作班”“创业学院”“工作坊”“产学一体化工作室”等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引入实践实训项目,推进校外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

(三)激活企业参与主动性,校企共建实践基地

高校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企业诉求,激活企业参与积极性,特别是做好校企相关利益的协调,对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成本、责任、权利进行明确划分,共同承担实践育人成本。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高校要从招生、培养、就业联動等方面深入地方企业实际,拓展校外实训、实践基地。一方面,要做好社会服务机制建设。高校要成立专门社会服务中心,结合学科优势,制定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与广大企业合作,搭建实训平台。另一方面,做好产教融合机制协同。高校要在政府引导和参与下,围绕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共同明确学校、企业各自的职责、权限和义务。同时,高校还要拓宽校企合作深度和范围,主动与具备合作条件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学科师资、科技成果,真正让企业从校企合作中受益。

(四)优化高校师资结构,打造校企合作优秀师资团队

高校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对师资整体素能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师资结构的优化,特别是从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等方面注重高学历、高层次、专业师资的引进,特别是面向企业,公开选聘具有行业经验的专家、技师来充实高校实践教学团队。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特别是鼓励年轻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帮助广大教师积累行业经验。高职院校要结合现有师资队伍,有计划地遴选中青年教师,以“挂职锻炼”等方式参与到企业岗位,与企业技师展开合作、交流,共同承担社会服务指导工作,汇聚校企师资优势,提高合作育人成效。

(五)深入对接产业需求,完善综合性实践课程体系

在社会服务功能拓展上,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依托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优化实践教学目标,规范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确保学生获得应有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课程方面,注重集中实践、素质拓展、创新创业训练。加强综合实践项目的引入,围绕学科展开实验性教学、创新性教学,紧贴企业生产实践岗位,建立校外实训项目开发与管理机制,整合企业资源、院校资源,重点推进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任务、基于案例的实践教法。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前沿动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工匠精神”教育,对待工作要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六)优化运行机制,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保障

在校企合作中,要加大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要从资源整合上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定规范措施,明确领导小组和考评职能,切实解决校外实践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高校要做好社会服务规划,从人、财、物等方面完善监督机制,确保高校社会服务工作平稳运行。

五、结语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比重”,高职教育要重视高规格人才培养,要依托校企合作,着力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与区域产业、行业对接,构建多渠道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彰显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杜俊杰,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基地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