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芳 劳咏莺
内容摘要:艾丽斯·沃克在其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将文中的场景,物品,人物都赋予了象征意义,形成了一系列包含意义的符号,故事围绕母女三位为了争夺象征黑人文化财产和文化的日用品展开,主要探析了非裔美国人应该如何对待本民族的文化遗产的问题。作者通过这种象征手法将这些符号中所蕴涵的文化观念和思想表达出来。
关键词:日用家当 象征 文化遗产
艾丽斯·沃克是小说家、诗人和社会运动人士,她在作品中反映黑人妇女为自身权利而奋斗,获得广大反响。她的代表作品《紫色》使他成为首位获得普利斯策奖的黑人女性。她的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也很出色,这篇具有反叛意义的小说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1]小说的背景正值黑人运动时期,黑人女性由于受到美国奴隶制的压制和歧视得不到真正的解放,他们试图通过黑人权力运动来为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再受白人的欺压。作为当时美国黑人运动的领军人物,艾丽斯·沃克对小说中的人物母親,大女儿,小女儿及百纳被和搅乳棒,房子等描写不是停留在浅层的意义而是赋予象征意义,并通过这些人和物及空间的刻画来揭露非裔美人对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的态度。小说中吃苦耐劳,没有受过教育的母亲是黑人文化遗产的坚守着和保护者,聪明漂亮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女儿迪伊对待本族文化遗产的认识是肤浅的迷失的,而相貌平平、自卑怯懦的小女儿麦姬才是文化的继承者,母亲最终也因为麦姬的一番话突然醒悟,将象征家族遗产的百纳被传给了真正的继承者。母亲的做法体现出了对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不能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而是应该真正从心底爱它。
一.三位女性的象征性分析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首先要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非裔美人不愿长期受到白人的欺压,所以他们试图通过黑人权力和文化运动来解放自己。黑人为了保护美国黑人的文化遗产发动了文化运动,很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黑人也开始受到了文化的冲击,开始文化寻根,保护文化。但是黑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的认识停留在浅层,很多人对化遗产的保护只注重形式上的欣赏,而不明白真正的文化遗产的内涵,也不能真正继承法发扬和黑人文化。
1.母亲——黑人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
《日用家当》中的母亲是个大块头,大骨架的妇女,有着干男人活的粗糙双手:能像男人一样狠狠地宰猪并收拾干净;穿戴工作衫,每天在户外工作;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太会说话,但是乐观有头脑。她从小就被剥夺了教育的权力,但却对本族文化文化和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比如她能够记住她的祖先的名字,也能将迪伊的名字追溯到南北战争时期,还能对日常用的来历记得很清楚。她虽然身形强壮,但是在白云面前,她却抬不起头来,不敢说话,没有自信,恨不得马上从白人面前消失,她认为白人在书里写的都是“谎言”和与“黑人无关的生活”,这说明母亲在和人和白人之间划了界限,在她看来种族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2]她对待两个女儿态度的象征着对黑人文化遗产的态度。母亲对于迪伊的感情是复杂的,大女儿迪伊让她感受骄傲又无奈,骄傲在于她在外面取得的不错的成绩,无奈在于大女儿的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对文化遗产的肤浅理解和认识。在迪伊到来的前一天,母亲把房子打扫得很干净等待她的到来,在她来了之后她身穿了她觉得新潮的刺眼的衣服,母亲仍然觉得好看漂亮;在Dee拿着手机随意拍照的时候,不太明白的时候母亲还是让她拍了;迪伊给自己改了名字,让母亲学着念,母亲还是念了;迪伊对家里的家里东西历史不太了解,但却仍然想带走,母亲虽然不舍但还是同意了。直到最后迪伊想要带走母亲已经许诺给麦姬作嫁妆的那个块她曾经觉得过时了的百纳被时,母亲才知道了她的真正目的,母亲坚决拒绝了她。母亲对迪伊的态度的变化象征着她对黑人文化遗产的态度的改变。她对文化运动不太了解,但是迪伊是文化运动中的一员,母亲从迪伊那里看到只存于形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她知道了迪伊没有理解到文化保护的内涵,也明白了她不是真正的家族遗产继承者。所以她坚定的把被子从迪伊手里夺过来给麦姬。小说中的母亲象征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继承者。母亲最后做的坚定的选择象征着作者对于文化遗产的方向,她希望黑人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保护和继承。
2.迪伊——黑人权力运动的先锋和失败者
迪伊是黑人文化运动中的一员,是典型的代表。沃克笔下的迪伊是跟其他非洲女性不同,她有着姣好的面容,漂亮的身材,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她确实一个止不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内在本质的人。在当时黑人群里运动中,回家寻根和改名换性成为这一种潮流和时尚,而迪伊也想跟上这种时尚。在她看来,只要给自己象征性的名字,穿上非洲女性的衣服,使用非洲的语言就可以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可事实是她不知道她的名字的由来和意义,她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Wangero,一个非洲味十足的名字,她不知道她的名字是被家族中几代人使用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了,而是家族之间连接的纽带,迪伊在改之前没有去追寻她的名字的历史,这说明她对自己的祖先是轻蔑和不尊重的,对非洲文化她也只是盲目的崇拜,没有深层的理解。迪伊这次回家时特意模仿了非洲女性的穿着,在很热的天穿着色彩艳丽花哨耀眼的拖地长裙,金耳环垂到肩上,手臂上的手镯叮当响,像羊毛一样竖起的头发,边上抓着像小蜥蜴那样的辫子。这种打扮其实并非非洲女性的打扮,而是穆斯林妇女的打扮。她跟母亲打招呼的时候用的是母亲听不懂的语言“Wu-su-zo-tean-
o”,但据学者考究,这是乌干达语的“早上好”,并非非洲的语言。迪伊不仅想向母亲展示自己的学识,还想展示她紧跟时尚潮流。由此可以看出迪伊对非洲文化并不了解,对自己本族的文化遗产一无所知。在回到家里的时候,迪伊拿起手机将家里的日常用品拍照保存,这些家具以前是她觉得厌恶嫌弃的,但是现在她却觉得这是值得纪念和保留的东西,她甚至想把他们带走。迪伊对待文化保留的方式是拍照记录,展示和炫耀给她的朋友看,这一点跟母亲和麦姬的想法是不一样,他们认为文化遗产是实实在在用的东西。 沃克笔下的迪伊黑人文化的叛逆者,她象征着的是一群外表华丽,受过高等教育,积极参与黑人文化运动的人。但是他们对于本族文化了解甚少,只是盲目的追赶潮流,不理解保护和捍卫文化遗产的深刻内涵,他们对文化的保存只是存于表面和形式,不懂得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黑人文化。
3.麦姬——黑人文化的继承者
麦姬跟姐姐迪伊的形象,性格及经历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在小说中象征着美国黑人的伤痛文化。母亲眼中的麦姬“丑陋的脸上和身上伤痕累累”“瘦小的身躯躲在角落哩”“像一只跛了的小动物”“下巴贴近胸口,眼睛盯着地面,走路还拖着脚”,[3]可看出母亲也不是很喜欢的麦姬,嫌弃她也不信任她。麦姬对黑人文化运动也充满未知,但是她面对远动既敬畏又害怕,她见到姐姐回来时“拔腿就跑”“说话几乎听不到声音”,其实她很期待姐姐的到来能够给她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然而她发现姐姐的嘲笑让她更加的痛苦。麦姬和母亲一样虽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是她却有热爱家,深知家的历史和传统,她跟母亲一样能够记住祖先的名字和他们的历史,在谈论迪伊的名字时,她能够把迪伊的名字追溯到南北战争时期。对于麦姬来说,家族遗产不是过去遗留的东西,而是每天的生活用品,比如百纳被和搅乳棒,她记得搅乳棒是姨妈的第一个丈夫做的“他的名字叫亨利,但人们总叫他史大西”。家庭遗产对麦姬来说是她对感情的记忆和情感,从麦姬身上可以看到她对家族的深沉的爱及对文化遗产的甚恶理解。以此同时,麦姬又是宽容的,懂得忍让的,在姐姐嘲笑“记忆像大象那么好”,她并没生气,而是像母亲一样,以一颗宽容的心包容了。麦姬对于家中的遗产是尊重并且深爱的,并将祖先留下来的东西视作珍宝,而且她还学会了针线活,知道怎么样维护好这些珍贵的遗产,在她看来,每天能和这些珍贵的物品在一起生活是一件很开心幸福的事情。她认为家族文化遗产就像是血缘般的存在,永远割舍不断,已经不是表层和形式了,所以当姐姐迪伊想要带走那块百纳被的时候,她虽然很不舍但是还是愿意给姐姐,她说“让她拿去吧,不用被子,我也能记得迪伊外婆”。这充分体现了黑人女性的善良和本真,正是这样的一句话让母亲幡然醒悟,麦姬才应该是民族文化的拥护者和继承者,因为只有她才是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和深爱祖先的文化遗产的,只有她能够用心的爱护和守护他们。所以麦姬象征着是一群人是这样的:过着传统生活,民族文化不是高深莫测抽象的概念,它是具体的可触摸的,是生活的日常用品,这些生活用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寄托着他们朴素而又热烈的情感,正是他们文化遗产才得以继承和发扬。
二.场景的象征意义
沃克将小说中的院子赋予重要的象征意义,本篇小说多次提到了母亲和麦姬曾经以及现在居住的地方。小说的开头,母亲将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等待迪伊的回来,母亲很喜欢院子,她觉得院子是客厅的延伸。院子象征的不仅是黑人居住的环境,而且象征母亲对家庭主妇角色的背离:母亲是的身材强壮,手脚干净利落,经常在院子里干男人做的粗活,支撑起整个家。[4]生活中充满了艰辛,院子就成了母亲的避风港一样,母亲在院子里能感觉到舒心和宁静。小说的中间,又出现了一个院子,在院子里跟在外生活的大女儿迪伊见面,小院子见证了黑人家庭的内部斗争,此时又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在小说的结尾再一次出现了院子,母亲和麦姬在迪伊离开后待到很晚,母女俩在夜晚的微风中细细地品尝着草莓酱,着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惬意地画面,可以看出院子带给他们内心的平静。小说中对于院子的描述体现了作者对于院子的重视,房子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存空间,还是精神空间,一个人有了房子才会有归属感和安全感。之前的房子的烧毁,烧毁的不仅仅的居住场所,还烧毁了家人身心放松的地方,母亲记不清楚是什么烧,却记得清楚它烧成什么样子,可见母亲是多么的伤心,对于麦姬而言,这场火更是给她带来了身心永久的伤疤。而在原地重建房子,体现的是母亲和麦姬对故土,对亲情的眷恋。
三.日用家当的象征意义
小说中的黄油碟,搅拌乳和搅拌器上的盖子以及两块纯手工缝制的百纳被几乎构成了家里的全部家当。艾丽斯·沃克在小说中给予这些家当赋予了特别的象征意义,这些家当象征着黑人文化和财产,还体现了黑人们在痛苦中顽强生存,创造生活,开创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对于这些日常家当,小说中母亲与大女儿迪伊和小女儿麦姬的理解有所不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女兒迪伊看来,这些日常家当是文化遗产,是用来纪念的,应该被很好的收藏起来给,它们具有美学价值,可供别人欣赏,而她觉得母亲和妹妹没有读过书,因此对他们把这些祖上传下来的东西拿来当日常用品来用是愚蠢的,迪伊觉得母亲和妹妹并不能明白这些家当本身包含的历史价值,也不懂得怎么保护文化遗产,只会将这些家当当普通物品用,直到用坏。但是拥有知识和品位的她可以承担起这项重任。
母亲和麦姬认为这些家当,尤其是那两块百纳被是维持家族感情的重要物品,是维系亲友和继承家族财产的重要象征。百纳被在黑人文化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黑人女性的创造性三项创造性活动包括:缝寸裤,唱歌和缝被子。[5]被子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它象征着宝贵的黑人文化遗产。黑人妇女有着久远的缝被子的历史,一是因为生活所需,二是因为他们情感交流的方式。[6]黑人经常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被子在贩卖的过程中流传,所以被子中承载的不仅是非洲的文化还有非洲人的伤痛文化。
小说中的百纳被是由外婆,婶婶,母亲共同缝制的,被子的布料来自几代人身上的旧衣服上剪下来的,是经过多年积累的小布条。“其中有一块褪了色的蓝布色,大小只相当于小火柴盒,那是从曾祖父在南北战争时穿的军服是拆下来的。”所以每一块小布条都是独特的,有特殊记忆的,每一块布条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母亲甚至能说的出每块小布条的历史,来自哪位亲人,说明他对家族史非常的了解。所以每当用这些被子的时候,她总会想起自己的亲人,想起曾经共度的艰难而快乐的日子。显而易见的,这些被子不是没有生命的物品,它是有灵魂的。这是百纳被珍贵的原因,母亲想将他们当作麦姬结婚的礼物。这些大女儿都不了解,当母亲知道她想要被子的目的只是想把它当作艺术品挂起来,而麦姬说不需要被子也能记得住迪伊外婆的时候,母亲坚决地把被子留给了麦姬,因为这个时候母亲明白了,只有麦姬才是那个明白被子的真正意义的人,只有她才明白这种家族生命的融合的情感沟通的人,只有她才是家族遗产的守护者和继承者。她所继承的不仅仅是被子,更重要的是黑人文化遗产的精髓。
小说《日用家当》运用大量的象征,沃克将小说中的人物,场景和家当都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象征手法使用扩大了小说的内涵,深化了小说主题,使原本家庭内部矛盾上升为社会问题。小说讲述了家庭内部对于两块被子的纷争,暗示了黑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最后母亲觉悟坚决把被子传给麦姬,她明白了真正的文化遗产继承者是懂得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意义的人,是民族文化坚定支持和守护者。艾丽斯·沃克通过象征手法来揭示在黑人文化运动中黑人对于文化的误区,批判了他们盲目的追赶潮流,虚假的虔诚和盲目。作者用这种方式来说明黑人文化遗产的真谛,从而引导他们更加的尊重,守护,继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王艳霞,冉凡敏.简析艾丽斯·沃克《日常用品》中的象征意[J].边疆经济文化,2016(6):100-101
[2]张瑛.艾丽斯·沃克,《日常用品》中的人物解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9):11-14
[3]金莉,张剑.文学原理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张瑛.艾丽斯·沃克《日常用品》中的象征意蕴[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12)
[5]周晶.解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象征手法[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专科学校学报,2016(1):34-35
[6]赵晓囡.解读《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论[J].作家杂志,2010(4):037-038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