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兰宗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学生所有学习的科目中最关键的科学之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奠定良好的文学素养。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实际上语文教师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结合,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对写作的基本模式给予了解。同时,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课外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开拓自己的阅读视野,增加自己的见识,让学生能够掌握不同方式以及综合性的写作知识,以便在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得以获取更多且全新的写作学习体验。
一、增长学生见识,激发课外阅读写作兴趣
通常来说,语文写作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才能用心投入,写出一篇优质作文。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内容,还要利用课外阅读的方式进行补充,让学生对更多的写作技巧给予了解和掌握。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所以不管是阅读量还是作文素材积累量都相对来说不足。再加上课本上所学习的内容相对有限,所以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语文的写作技能,而课外阅读本身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补充和拓展的作用。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从而对不同文章的写作特征以及主要的表达模式进行了解,从而强化自身见识。一旦学生有了足够的“见识”,在写作时就有话可说,当学生发现自己在作文本上能够“侃侃而谈”时,便会慢慢对写作产生兴趣。只要让学生尝到一些写作的甜头,就会发现作文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
若教師在写作教学时,直接向学生提供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这一题目含义写出作文内容,由于学生对这一题目毫无概念,所有在写的过程中很难真正写好,但是当学生在创作之前,先阅读一篇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之后再进行仿写,就会发现很容易就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
比如,《我要做个好孩子》这一课外阅读,主要讲的是金铃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的六年级学生,但自身却非常善良且正直。为了成为一个家长和教师眼中的“好孩子”,她做出了很多努力,保留了属于自己年龄应有的纯洁和天真,并且与教师也作了很多“抗争”。最后,她与同学自信满满地一齐步入了升学考试的考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可以让其书写一篇与之相关的观后感,或者是让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发挥想象,将金铃升学之后的事情写出来。利用课外阅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多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后再结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内容布置写作任务,以此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帮助学生积累,提高学生作文鉴赏水平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属于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语文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知识,并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当教师在传授写作技巧和方法于学生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的模式带领学生展开积累式学习,鼓励学生将其灵活运用到写作之中,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面对一些生僻词或者是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文章上下文的含义,对字词展开理解,从而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对于课外阅读内容中使用到的一些好词好句,以及歇后语或名人名言等,学生都可以将其摘抄并记忆,从而灵活使用到自已的文章内容中,以便丰富作文内容,为作文添色加彩,从而优化学生的写作结构以及创作模式。
另外,阅读训练的过程中,一般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一些优秀作品以及其他地区的风俗文化,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断受到优秀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慢慢形成独有的鉴赏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将一些优秀的文化内容与自身创作的文章进行结合,以此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水平。比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到与风俗相关写作时,教师可将作文题目的内容大众化,如:生活特色以及特色饮食,或者是最有趣的民族文化等。让学生结合这些主题,再通过相关资料进行整合,从而写作高质量的作文文章。教师可以将一些与民俗风情相关的阅读内容整理出来,推荐给学生,比如《风俗通义》《世界民俗与传统文化》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对我国各个地方的风俗文化和人情进行感受和体验,并将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了解东、西方文化之间有哪些差异,体现在写作之中。
三、提高学生想象力,充分积累课外阅读素材
通常来说,小学生本身就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学习不同学科知识时,很容易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阅读的存在主要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将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和拓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以及写作时,得以充分发挥自已的想象力。
有很多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时,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课本内容,并不会主动阅读课外书。因此,写作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件令其头疼的事情,关键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好的且丰富的词句积累,在写作时因为不知该怎样下笔只能想到一句写一句,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语句不够通顺或者是句子不连贯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课外阅读知识积累量过少,在没有阅读素材积累之下,自然就无法创作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来。要想做到出口成章以及下笔成文,展开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小学生天生有两个优势,其一记忆能力;其二模仿能力,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两个优势,让他们一边阅读一边积累作文素材。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古至今都是要想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课外阅读少不了。
比如,《秋天到了》这篇文章开头就写到“我喜欢五彩缤纷的夏天,爱夏天的炎热,但是相比之下我更爱秋天的硕果累累。秋天到了,苹果树长出了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梨树也透出一个个黄澄澄的梨,正在调皮地眨着眼睛。看!柿子懒洋洋地伸了一个懒腰,并说’怎么不让我多睡一会呢?’此时玉米也偷偷地睁开了双眼,静静地等着农民来采摘……”该文章开头主要使用了比喻和似人的手法。当学生在阅读时,就可以记录下这样的写作手法,从而展开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运用到其中,使用拟人和比喻的方式丰富文章内容,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篇高质量作文。
四、阅读现代文学,全面学习人物刻画描写
现代中西方文学均有短篇小说,该小说特征有篇幅短小,且情节十分简洁,人物比较集中,以及精巧的结构等。其一般描绘的内容是比较经典且有意义的生活片段,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彰显生活中的某一侧面,让读者能够“借一斑略知全豹”。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讲述的是在美国发生的一次地震中,以为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同学从废墟中救出来,主要是对父爱的崇高与伟大给予了赞扬。并且该文章含有很多人物语言、心理和动作上的描写。又如《金色的鱼钩》,也主要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利用简单的语言描写,表达了其对老班长的缅怀。但,若只依靠这些简短的教材,提升学生的人物刻画写作质量,对写作而言还有很大的距离。
因此,教师要主动带领学生对课外阅读进行广泛学习,从阅读中学到更多人物刻画的细节,从而使得人物更加灵活,进一步强化作文的生动形象性。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观看《鲁宾逊漂流记》或者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一些小说。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让学生对其中人物描写的表达方式进行学习,从而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作文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在户外,还要让学生主动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并将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关的书籍进行整合,推荐给学生,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强化自身的写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