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莎 杨瑰瑰
内容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文言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使用方面有明显差异,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积累、探究、运用。本文以《〈世说新语〉二则》教学为例,阐释在文言文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应该积累文言知识,夯实文言基础;整合零散言语材料,把握文言规律;注重语言表达得体,提升读写迁移能力。力图减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和提升语文素养,从而实现学生真正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语言建构与运用 文言文教学 《〈世说新语〉二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基础。王荣生先生曾说过“文言文的特点是‘一体四面’[2],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相辅相成”,即文言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是文言教学的起点。那么,本文从核心素养下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落实,着力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从而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文言知识,进而能够阅读浅显的经典文言篇目,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此,针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切入,为落实对文言文的积累、探究、运用,提出了三点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积累文言知识,夯实文言基础;整合零散言语材料,把握文言规律;注重语言得体表达,提升读写迁移能力。下面本文将以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为例。
一.积累文言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语言积累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是言语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没有对语言的语感、语义的认知和理解的前提下,很难顺利地把握其语言的使用规律,也就谈不上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中以语言作为突破口,立足于课标要求和学情现状,一方面要加强多元诵读文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拉近学生对文言感知的距离;另一方面,要着重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的“语言库”,才能更好地对理解语言、联系语言、运用语言,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升文言文素养的品质。
1.诵读感知文言,培养良好语感
培养学生语感是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夏丏尊先生提出“语感就是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3],叶圣陶先生在其基础上指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4]因此,语感的重要性在于学生面对一篇有阅读障碍的文章时,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缩短感知语言的“陌生化”距离,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韩军老师说过:“扯开嗓子,忘我吟诵,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即美读吟诵。千百年教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包括背诵。这是学语文的根本大法。”[5]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打开语言世界的大门。那么文言文教学,只有采用多种诵读的方式,并要求读准字音,将无声的陌生的文言字词和句式转化为有声的语言的力量,拉近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体系与文言文古汉语之间跨时空的距离,才能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文言的韵味之美。
《世说新语·咏雪》的文言诵读教学,在学生自由泛读的基础之上,首先教师教学生划分文言朗读节奏,如“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点拨引导学生,通过人名、时间、事件等角度划分句子,需停顿处,对本文的诵读有了基本的了解;其次,通過对关键句式或字词的重读、轻读或连读,读出感情。如谢太傅的提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句话是反问句式,应在“何所似”读出强调的语气。最后,通过适当地增加配乐,全班齐读、男女生结合读等方式,读出文言的字词凝练而有丰富意蕴,句式简短而有节奏之美,结构严谨而由精巧之势。因此,通过划分文言停顿节奏、关键字词重读、配乐全班结合读的多元诵读方式,力图引导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节奏、音韵之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为文言文教学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提供基础。
2.圈点摘抄字词,建立文言材料库
“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6]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基础之上,首要之处抓住文言的关键文言实虚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摘抄的方式,旨在积累一定的文言字词、语义、语法等知识,减少学生阅读文言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世说新语〉二则》的文言文课后练习题有文言重点词句翻译题为文言字词的积累和梳理提供了参考。文言文课堂教学,学生会遇到学生不认识的文言实虚词的含义,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大胆地“猜想”。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圈点勾画不会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并写下“猜想”的释义,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阅读和思考。例如,对《咏雪》中的反问句与判断句、实词与虚词的圈点。另一方面,结合课文下的注释,摘抄重点字词义和批注写下自己对该字词句的疑惑或理解。如《陈太丘与友期行》,学生对古代文言常识敬词与谦词的了解和积累。
二.整合零散言语材料,把握文言规律
高中课标指出语言建构是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即语言的建构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语言的语料积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掌握一些学习语言运用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对语言的品鉴和评价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独创性、批判思维。所以说,文言文的语言建构首先落实在探究文言词汇语现象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逐步掌握语言规律;其次,落实在探究品析文言修辞的妙用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1.探究文言文现象,把握语言规律
“建构,是要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语言体系,包括属于个人的言语心理词典、句典和表达风格。”[7]语言的建构是调动语言的积累、梳理、联结为一体的,由语言的表层化学习到深层次的学习,引导学生融入已有的知识,对语言规律的学习的过程。换而言之,学生学习文言文要调取自身储存的文言知识,在探究文言现象基础之上,把零散的文言材料整合梳理系统的文言知识的过程。
根据学情现状,七年级学生掌握的文言规律较少,对出现的一些文言现象把握得不准确,这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预设的情况。《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有一些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适时适宜地点拨,与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相联系。学生在圈点勾画批注的预习基础上,教师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解释汉字“引”的演变,推测本义是拉开弓。引申义是牵、拉,如“下车引之”;通过联系熟悉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文言词汇,例如“元方入门不顾”,“顾”字与成语“瞻前顾后”的“顾”是相同的意思,回头看;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如“太君舍去”,“去”字是古今异义词,随着词汇的发展古汉语“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达某地。可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探究文言现象、连接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梳理整合文言,既能引领学生学习和丰富文言知识,又能为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求知欲,实现富有活力的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品味文言妙处,分析巧用修辞
王荣生教授曾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说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要领,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8]通过对一定文言词汇和常识的积累并梳理,减少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俗来说,文言文的语言要注意留心运用多种手法之处。立足于语言的品析和鉴赏,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文言文教学文言内容表达的运用体现在巧用修辞手法。
《世说新语·咏雪》是选自《世说新语》三十六个门类中其二《言语》篇,该篇语言简练,虽然修饰成分少,但是却讲究修辞,富于文采。如《咏雪》篇的文言教学,结合教学目标和课后练习题,谢太傅面对此景“白雪纷纷何所似”来发问,就有兄子“撒盐空中之拟”与兄女“柳絮因风起”之比较,哪种说法会更好。从语言的表达技巧上看,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谢道韫是将大雪纷纷扬扬的样子比作柳絮在风中飞舞的样子,并白雪与柳絮都是轻盈之态,形同神似,本体与喻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外部情境与内部涵养的统一。反之,“撒盐空中”之态只是与白雪纷纷外在的相像,内部没有和谐统一。从选取的意象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上看,盐是生活食用之物,柳絮是大自然之物,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比较。
三.注重语言表达得体,提升读写迁移能力
温儒敏先生曾建议:“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9]可见,文言文课上仅仅只是教文言字词或者形式化地文言训练,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偏离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对经典文言文本的积累、梳理、吸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言的文本表达的精妙处,逐步形成个人丰富的言语经验,从而实现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得体性。笔者认为,落实到对文言的运用: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落实培养学生语言口头表达交流能力和读写迁移文字输出能力。
1.注重语言表达得体能力
运用语言的第一个表现在“说”,准确得体地相互交流。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较为大的区别,在文言教学过程中把距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遥远的文言文转化运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积极梳理、分析、整合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那么在课堂上落实对文言文的运用,要展开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得体的表达、交流、分享能力,需要借助具体情境的设定和知识的积累。
如《咏雪》中“空中撒盐”与“柳絮因风”的哪个比喻更好,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内部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又如根据课后思考探究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陈太丘与友期行》,学生根据文言词汇的积累以及结合课文的语境,得体地表达出这则故事。这篇文言教学,对文中的重点字词“期”、“舍去”、“尊君在不”、“顾”词语的学习,课堂上可结合这则故事的具体语境,把人物对话用现代汉语得体的表达出来。同时,文言内容中元方的说话艺术是值得学生学习的,有礼貌且得体的回答客人,并从“信”和“礼”两方面有理有据地使友人哑口无言。这种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的转化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激发学习文言文的興趣,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2.注重读写迁移能力
运用语言的第二个表现在“写”,这是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的重要表现。统编本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其语言凝练而内蕴深厚。从教学目的来看,文言文教学中,以经典文言作品为载体,通过创设语言表达交流和说明语言规范的要求,深入探析文言的语言规律,旨在学生能够对语言的运用表达,促进读写能力的迁移。从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促进学生对经典文本的语言材料组织加工后,进行必要的写作素养的训练,以达到读写能力全面发展。所以,读写迁移能力培养是会运用语言的表现,是可以通过对习得整篇文言的收获和见解来实现,也可以采用形式灵活的微写作来实现。微写作体现在习得一定的语言材料,灵活快速地生成语言,师生相互评价与交流,如有改写、仿写、扩写等方式进行微写作的训练。
《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文言教学中基于文言文的读写能力的迁移训练,其目的加强语言的运用能力,提升语言素养。《咏雪》全篇仅有71个字,语言十分简洁精炼,但结构严谨完整。在读写的训练中,明确其微写作的要求: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学生扩写该则故事,写一篇字数不少于300字的记叙短文。学生在微写作时调动文言积累的材料库,有步骤地打开学生对写作的思路,添加扩写的人物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等,驱动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更加细腻和生动。这是充分挖掘经典文言文本的在语言和结构方面的写作特色,以转化迁移运用于现代白话文的写作,侧重培以写作的形式来培养学生整合优化语言材料的能力,促进文言文教学课堂是积极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
在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必备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落实积累语言、探究语言、运用语言的一个过程,是语言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深入的过程。这种教学切入点既为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之文章、文学、文化的深层次的教学打下基础,又符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由浅到深的过程,更有效地回归“语言”的本真和提升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参与性、主体性,从而达到文言文教学更具有效率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3]杜草勇,商金林.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韩军.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05
[7]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J].语文学习,2018(1).
[8]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9]温儒敏.温儒敏语文讲习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161.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