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甬剧现代戏《众家姆妈》作为一部为建党百年献礼的大型原创作品,于2021年6月5日在宁波逸夫剧院拉开帷幕,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该剧以著名宁波籍女性革命家陈修良母亲陈馥为故事原型,讲述了主人公以群众身份为地下共产党人做掩护的英雄事迹,塑造了“姆妈”这一伟大的革命形象。作为主旋律戏曲作品,该剧在叙事策略方面大胆尝试,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情感呈现等方面找到新颖角度,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做到了有机融合,开辟了甬剧红色革命题材创作的新模式,为观众呈现了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审美盛宴,对当下同类题材在叙事策略创新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甬剧;众家姆妈;叙事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宁波财经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宁波财经学院为例”(21jyyb3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情节结构:双线并进
双线并进的叙事结构并非甬剧现代戏《众家姆妈》首创,早在南戏《张协状元》《琵琶记》中就得到了充分运用,后来的元杂剧《西厢记》、传奇《长生殿》《桃花扇》皆因此备受关注。甬剧《众家姆妈》能够从古典戏曲中汲取营养并结合剧情和时代需要将其运用,有效提炼了故事内容,使得故事情节进展更加合理,故事线索更加清晰。
在该剧中,姆妈作为守护者为保护年轻革命青年所做出的诸多行动直至革命的最终胜利乃是贯穿全剧的主线。故事是在充满巨大矛盾斗争的背景下展开的,舞台大幕拉开,让我们看到姆妈的本家侄儿因吸食大烟迫切要与其争夺家产并进行变卖的情形,为我们呈现了主人公姆妈所处的家庭环境。紧接着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姆妈的女儿小敏及同学与敌方展开了激烈的革命斗争,姆妈为了保护这些年轻的孩子,以非共产党人的身份与敌人进行周旋抗争,在此过程中为我们展现了充满大爱的母亲形象以及为争取革命胜利做出巨大牺牲的革命者的形象。可以说,在这条主线中,所有的矛盾冲突归纳一点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故事看似是一群年輕人在与敌方斗争,实际上都是依托姆妈这一主要人物而展开的。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寄》中对“结构第一”有着深入的论述,他在“立主脑”里说:“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1]可见,这里的主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心人物。纵观甬剧《众家姆妈》,全剧的中心人物即姆妈,因此主线即是围绕姆妈展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全剧并非由主线一线到底,而是在勾勒主线的同时,将副线穿插其中,极大丰富了舞台表现的内容,调节了舞台气氛。所谓副线是指在紧张的革命斗争过程中穿插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在剧中具体表现为姆妈的女儿小敏在革命过程中与另一位革命青年产生的情愫。笔者认为,作为一部原创剧,编剧设置这一副线的原因有二:一是从人物塑造角度来看,剧中人物多为青年男女,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爱情萌芽实乃正常,亦是符合人物发展之要义;二是从观演关系角度来看,观众跟随情节起伏之变化情绪多处于紧张的观看状态之下,中间穿插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实乃放松观众情绪之需要,以充分做到舞台的“冷热相济”,也即刘祯先生所说:“双线结构在舞台上呈现出时间、地点、场景、人物的不断变化,既能有效调剂冷热场,避免舞台演出的沉闷呆板,也能使观众的欣赏有松有弛,从而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2]因副线是为主线服务的,最终应与主线相融合,因此编剧在此环节上只是点到为止,并未展开描写。
二、人物塑造:凸显真实
过去的红色革命题材作品中,主要人物通常以“高大上”的形象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甚至被塑造得毫无缺点。归根结底,是未能处理好英雄与群众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的。换言之,英雄人物离开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群众),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被当下的观众认可,也就自然不能够深入人心,并被观众所诟病。
甬剧《众家姆妈》虽为红色革命题材,但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打破常规,力求展现真实化、生活化的人物形象,让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与剧场的观众展开对话,也即将人物塑造成一个“有温度的人”。正如刘雅铭在其文章中所言:“有温度才能塑造炽热的人物,有温度才能演绎人物的本真。以往在主旋律艺术作品中,主人公通常没有被赋予生活的本真,而是一味飘在空中。这种飘实质上就是没有找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与人物本来真实性之间的矛盾。”[3]的确,只有将剧中英雄人物放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才能散发出巨大的人格魅力,观众才能够被其伟大的行为和背后的精神价值所感染,否则观众所感受到的无非是舞台上冰冷的人物形象。姆妈作为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在周老师被捕入狱后试图通过个人关系助其脱身,本以为大功告成,于是便回家等待周老师归来的消息,谁料收到的却是周老师被杀的噩耗,面对此情形,姆妈内心除了产生对周老师被杀的悲痛和对敌人的悲愤情绪之外,因个人力量的薄弱并无他法。这个情节一方面是彻底促使姆妈决心向共产党转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将英雄人物的真实性表达了出来,体现出姆妈在面对困难时也会无能为力的真实状态。英雄人物也是人,更何况姆妈本是普通人,剧作将主要人物置于巨大的矛盾之中,试图通过困难经历展现出主要人物性格的多方面特征,此种方法塑造的人物会显得十分真实。对于该剧而言,姆妈及其众多革命青年在与敌斗争的过程中本处于劣势地位,剧情发展中如若有人遭遇困境,姆妈都能将其克服,反而无法推进剧情发展,亦不能让观众体会到剧中人物的真实性。
姆妈这一人物形象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她原名是袁玉英,化名陈馥,因利用群众身份帮助共产党人打掩护而被其亲切的称呼为“姆妈”。历史上的姆妈作为一位并不起眼的普通人物,为了革命倾尽家产,其行为至今令人肃然起敬。本次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原创戏剧《众家姆妈》,并非要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高大上的姆妈形象,而是希望对姆妈人物的塑造,让观众感受到姆妈对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进而深刻体会姆妈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而引发观众对革命精神的深刻思考,加深爱国爱党之情。对于红色革命题材戏曲而言,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本就是很难把握的,但并非不能够做到平衡,而此窍门很大部分便在于对剧中英雄人物的处理上,具体途径就是要摆脱“主题先行”的思维意识,切记故事内容政治化,应着重转向对人内在的关照,真正做到塑造人。在这方面,甬剧《众家姆妈》是成功的。
三、情感追寻: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是指作品能够借助对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技巧触及观众的内在情绪,从而引发观众与剧中人物同样的心理感受,达到情感共鸣。因此,能否做到以情感人已然成为衡量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对于红色革命题材而言,如果剧中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打动观众,便失去了该题材最为价值的东西,而寄希望通过作品让观众受到精神洗礼之功效便无从谈起。甬剧《众家姆妈》为了做到以情感人,充分发挥戏曲唱腔的优势,力图通过感人至深的唱词打动观众,正如裴小松在评论现代豫剧《焦裕禄》时所说:“唱作为戏曲表演的第一要义,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形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戏曲塑造鲜明人物形象,以情感人的主要优势。”[4]甬劇《众家姆妈》中姆妈的扮演者是著名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王锦文,在表演方面擅长通过婉转细腻的唱词表达人物的内在情绪,极具感染力。该剧为王锦文安排了多处唱词,有两大段唱词是较为突出的。一处是姆妈听闻周先生被杀害时,一处是姆妈在面对自己的“孩子”薛飞叛变时。前者是姆妈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突然不知所措,通过大段唱词表达对周先生被杀的痛苦之情和对敌人的悲愤之情,以及自身未能够将周先生救出的自责之情,同时通过唱词如“真理是什么?信仰又为谁?为什么矢志不移?为什么视死如归?为什么抛家舍业?”等表达了姆妈的情感转变原因,可谓情感真挚,无不让观众动容。后者是姆妈面对一直以来最信任和疼爱的孩子倒戈崔作义的无可奈何,借助大段的唱词如“杀你恩师周俊杰,骗了姆妈你的娘,他穷追不舍赶尽杀绝,你的同志战友因此把命丧,他放出鹰犬堵我家门,你的兄弟姐妹四处逃窜把命亡,你你你投靠他,认贼作父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充当犬狼,敢来此次抓捕同党,忘记过去羞辱师长,戕害兄弟背叛信仰”,进而表达了对薛飞叛变的痛心,同样发自肺腑,令人感动。
戏剧是情感的艺术,又是与人交流的艺术。对于演员而言,需要以真挚的情感走进人物,通过对人物的内在体验并借助外在形体动作表现出来,去感染观众,达到与观众沟通交流的目的,也即中国戏曲常说的“代角色立言”。同时,情感表达的前提是基于情感真实,促使剧中人物因情感所做出合理的行动。纵观本剧,一方面剧中人物姆妈是从真实的历史人物中改编而来,扮演者王锦文可以实地走访其曾经生活、斗争过的地方,并通过对其后人的采访,亲身感受当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从而有利于舞台表演时真实情感的塑造。另一方面,王锦文饰演的姆妈在剧中由最初的普通百姓演变成倾尽所有、以群众身份为共产党人做掩护的革命人士,其情感转变的动机来自于对国民党信任的缺失以及对于身边朋友被迫害的愤怒。因此,当听闻周先生被杀的消息时便快速进行了角色转换,投入到革命当中。这种转变是建立在事件基础上的,是合理的。所以,当姆妈通过大段唱词表达内心情绪时,观众自然会深受其感染。又比如全局的高潮之处是姆妈女儿小敏被捕入狱,审理此案件的正是姆妈当年疼爱的孩子且今已叛变的薛飞,幕后指使崔作义明知薛飞与姆妈、小敏二人之间的关系,仍将案件交由其审理,并要求薛飞对小敏严刑拷打逼问。这种情形下,姆妈、小敏甚至薛飞的紧张心理被无限放大,人物间存有的复杂情感达到了顶峰。这种情感也是通过前面的铺垫一步步完成的,观众会被剧中人物情感所代入,产生强烈的情感波动。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上曾提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5]诚然,作为一部为建党百年献礼的现代戏,甬剧《众家姆妈》在叙事策略上大胆创新,摆脱了传统红色革命题材戏曲创作的旧模式,塑造了一群以姆妈为代表的革命义士形象,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杰作。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面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甬剧在红色革命题材叙事方式上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未来该剧种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众家姆妈》的成功也为同类型题材现代戏的创作提供了参考视角。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37.
[2]刘祯.戏曲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3.
[3]刘雅铭.“主旋律”作品在新时代的叙事创新——以话剧《谷文昌》为例[J].戏剧文学,2020(4):102-105.
[4]裴小松.豫剧《焦裕禄》的情怀与担当[J].戏剧文学,2020(4):97-101.
[5]习近平.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EB/OL].[2014-10-16].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164113-25845080.html.
作者简介:李钢,硕士,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