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龟蒙《书书铭》研究

2022-04-27 21:53王景田
美与时代·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书法

摘  要:晚唐著名文学家陆龟蒙《书书铭》以鲜见的“铭体”为文,是受当时科举士人为表现诸体兼备的时尚影响下写就,并假托书法之事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操、政治抱负的一篇传世佳作。

关键词:陆龟蒙;书法;书书铭

一、陆龟蒙生平事迹

陆龟蒙(约830—881),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苏州吴县人,以诗文兼善闻名于唐咸通、乾符年间,与皮日休齐名,人称“皮陆”。他早年攻书苦读以科举入仕为人生目标,后屡屡不中,曾入幕为僚。历经打击后的陆龟蒙遁隐于山林,性格孤傲,不入俗流。正如鲁迅所言:“自以为是隐士,别人也称之为隐士。”[1]陆龟蒙在晚唐便享有“隐士”之名,其隐逸之风对后世文人有着重要影响。他的文章多借古论今、针砭时弊,或假托事物来标榜自己的高洁志向。此篇《书书铭》便是假托书法源流来表达作者崇尚“三代之治”的思想。

陆龟蒙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岁之前的人生初期,他在家族遗风的影响下,以儒家经典为本,怀揣着“兼济天下”的志向。陆龟蒙《甫里先生传》:“先生性野逸无羁检,好读古圣人书,探六籍,识大义,就中乐《春秋》,抉擿微旨。”[2]儒家学说直接影响了他积极出仕的人生理想。第二个时期是20岁至40岁之间,在这20年间为科举奔波,第一次科考落榜后依旧坚持原来的理想。但是大约在咸通十年时出现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因停贡返乡卧床不起,从此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第三个时期)便以归隐生活为主,不再与世俗交流。

据此来看,《书书铭》应该是其早期积极入仕阶段所做的文章,该文依旧延续了儒家回归“三代”的思想。夏商周被后人认为是“圣王政治”的时代,是体现儒家政治理想的乌托邦。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陆龟蒙,在这篇看似描述书法的文章中,他抨击各种文字、字体、书法载体的流传错综复杂,使“圣人”之旨难以准确传达于后世,其最终想表达的依旧是对“三代”的向往。

二、《书书铭》的成文背景与文体

陆龟蒙所生活的咸通、乾符年间已呈末世之相。

唐代科举考试的体裁多以诗、赋为主,常常出现举子临场发挥不佳而使自己当年不中,枉费年月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引起当局者的关注,举子们便想尽办法来表现自己。他们为了使自己能文善詩的名声得以传入宫闱、得到权贵赏识,便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合编为“行卷”这一形式发行于世。“行卷”中往往包含传、记、议、表、铭等文体,体现出作者才思敏捷、诸体皆擅的特点与能力。好的诗文“行卷”会引起当时能影响科举取士的达官显贵的青睐,为作者的仕途开辟蹊径,最终实现入仕为官的目的。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即是这方面的受益者。

皮日休第一次科举不中,后以诗文集《文薮》“行卷”被当时显贵所知,第二次便成功及第入仕[3]。皮日休的这套诗文“行卷”以其兼备诸体尤其是其中出色的箴铭文章大博世人眼球①,这当然会影响积极入世的好友陆龟蒙的文学创作。《唐才子传·皮日休》中载:“日休在乡里,与陆龟蒙交拟金兰,日相赠和,自集所为文十卷,名《文薮》。”日夕交好的挚友以“行卷”闻名于显贵之间,并且其《文薮》中最为精善的便是“铭文”这一文学体裁,所以,陆龟蒙理所当然地会关注“铭”这一文体的创作。

《文体明辨》言:“铭者,名也,名其器物以自警也。”[4]《说文解字》亦言:“铭者记也,从金名声。”可见“铭”是专指器物上用来记载史事、自我警示的文体。而“书铭”是以书法之事为铭,是书法文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三代”的青铜器上所铸刻的文字往往记录历史大事,以达到纪功述德、传扬后世的目的。我们将鼎彝上的文章统称为铭文,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所以《文章辩体序说》中这样说:“程事较功,考实之名谓之铭。”

后世的文人在选取“铭”这样的文体作文时可能并不是要铭刻于器物之上,而是为作文章而选取相应的体裁而已。传世的“书铭”还有刘邵和鲍照同名文章《飞白书势铭》,这三篇“书铭”都使用骈文。《书书铭》不仅体量大于前两篇,还不限于一体一书作文,在深层次上蕴含着作者的政治理想。

古代的书法文献同时又是文学作品,有着不同文体的划分,相应也有着不同的功用,从而出现以书法为主但文章题材变化多样的古代文献。这也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文风时尚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书书铭》的特点

陆龟蒙此作开篇便点出其主要论点——“太古之时,何尝有欺”,随后从结绳记事到“画卦造书”,讲述文字起源后出现的种种现象,继承了古人对于文字起源的一般说法。自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开始到唐代的各种书法文献中,以这类说法开篇的文章比比皆是。但是,这类书论大多都站在褒扬书法的立场,鲜有抨击者,而陆龟蒙却一反常态开篇便抱着回归太古的导向。这些都体现出此文的几个特点,其一,偏重文字学立场而轻视书法艺术本身;其二,偏重论述文字流传的弊端;其三:忽视具体的书法技巧。

(一)偏重文字学立场而轻视书法艺术本身

从书论史的角度观照书法理论的发展,魏晋时期是重要的分水岭。其前期书论大多只关注文字本身而没有自觉地讨论书法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的观点“书者,如也”这一论断,只是观照于文字的象形性而没有涉及人在书写文字时的精神状态。魏晋以后,书法理论与画论均开始发现并重视人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价值,出现了大量凭借自然事物来描写书法作品所体现出作者精神气格的论述,如:

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股风气。[5]73

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5]82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5]121

这种以一事一物譬喻书法的评论方法谓之“形象喻知法”。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这样说道:“借助自然的美来形容书法的美,把书法比喻作龙、蛇……这些自然事物是书法美的标准和根据。”[6]这在《书书铭》中亦有体现:“传录注记,雠美怜”,作为记录的文字也像人一样可以分出美恶好丑。正是使用这种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以自然或人事比况书法的评骘方法,才能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甚至是评价书法之美最为可靠有效的办法。

但是陆龟蒙此文并不着重于描述书法之美,而偏重从文字流传的角度来讨论书法艺术。一方面他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入手:“虫篆更隶,形模易宣。上下今古,卷舒蝉联。”另一方面从“珉石、简牍、玺印、盟契、诰誓、铭诔”等书法载体方面阐述文字变化的多样性带来大量的欺伪的弊端。最后,既赞同文字的流传功用,使文明得以“有死必继,流乎亿年”,也期盼能“复似太古,结绳之前。”这些都体现出他评判书法着重于文字学的立场,而不甚重视书法艺术本身的特点。

(二)偏重论述文字流传的弊端。

正如前文所言,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尊奉儒家学说、期盼能回归“三代之治”的思想。他揭露各种各样的书法形式下所产生的弊端,来追溯太古之时人们不会凭借文字来形成欺伪的理想政治境界。这种因立场的不同而形成對书法的褒贬已见于汉代,作为最早的一篇书法文献——赵壹的《非草书》,便是站在经世济国的角度,对人们浪费宝贵的时间、精力热衷于练习草书而大加批评。认为草书本就不值得学习,学之也难得法,学会亦无用处。可见陆龟蒙此文与赵壹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一种特定的立场下形成对书法的批评,以引起读者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在数量庞大的书法文献中屈指可数,有着鲜明的特色。

(三)忽视书法具体技法。

《书书铭》文末明确指出要“复似太古,结绳之前”,鲜明地表达他的中心思想是对“三代之治”的向往,并不是为书法而写文章,只是借书法为论述对象阐述自己的理想境界。这种借此喻彼的文学创作方法也常见于陆龟蒙的其他文章之中,比如他在同样是“铭”体的文章《马当山铭》中亦是如此。此文先描述马当山的奇绝俊丽、山高路险,后笔锋一转提出“仗忠信者,通乎吕梁”[7]的观点,将山水之恶比喻为人世之艰,劝诫读者仗依忠信才能走向正道。由此可见,怀揣儒家信条的陆龟蒙借书作铭时,当然不会论及书法技巧,阐述流派变化,因为他的本意并不是为了传播书法技巧,而是有着其它目的。正如从文俊所说的:“本不是为写书法而写,而是为了做文章而以书法作为一种美文的素材,所以有了书赋、书势、书铭、书赞、书评等各种各样的文体,就是不讨论笔法。”[8]

四、结语

《书书铭》在“铭”体的书法文献中具有代表性,是陆龟蒙在其早年追求出仕的人生阶段,受当时科举士子以诗文“行卷”传播文名的风尚下所作的一篇杰出的文章。他评价书法使用的“形象比喻法”延续了前期书法理论的传统,虽以书法之事作文,但深刻表达了作者向往“三代”的政治理想。其不足之处在于对字体演变、载体的多样化的否定,认为正是书体的日益繁多、载体的逐渐丰富带来了欺骗和作伪。没有看到各种各样的书体、丰富的载体有利于艺术的多样化和文化的广泛传播。

注释:

①参见《郡齐治书志》:“皮日休《文薮》十卷……以文章自负,尤善箴铭。”

参考文献:

[1]鲁迅.南腔北调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陆龟蒙.甫里先生文集[M].王立群,宋景昌,点校.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235.

[3]张嘉楠.唐代科举士子行卷诗文集考述[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4]吴纳,于北山.文章辩体叙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6.

[5]黄简,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6]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8.

[7]季羡林,总编.传世藏书[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8]丛文俊.从文字观到书法观[J].中国书法,2017(24):100-102.

作者简介:王景田,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书法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篇
图说书法(158)
图说书法
书法三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