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历史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2022-04-27 06:18王冬青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阶级革命

王冬青

【摘要】当今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唯物史观排在了核心素养的第一位。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思维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就是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编写的。唯物史观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国家、革命,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基本原理,运用唯物史观引领历史教学,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唯物史观  核心素养  社会存在  阶级  国家  革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2-0001-03

唯物史观排在了历史学科诸素养的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要落实其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教师再指导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所发生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最后对历史事件作正确的评价。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就是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编写的。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历史思维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就历史学科的考试而言,则是初步的史论结合能力的要求。学习历史不是为了机械地记住一些琐碎的历史知识,而是要求理解历史概念,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在历史考试中,不能要求考生答出具体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要求作纯理论的分析,只要求考生在答题中体现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史实作出正确的回答,就算具备了初步的运用唯物史观的能力。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在历史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唯物史观联系历史教学作简要的分析介绍。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研究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是生产方式,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生产方式的变更,必然引起整个社会制度的变更,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关系是人类在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的变更也对意识形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分封制崩溃、土地由“公田到私田”、“百家争鸣”等都是这一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这些知识已经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但教材没有进一步阐释,学生就无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革,如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教学中怎么用这些基本原理来分析这些问题呢?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分析: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中国进入铁器时代,同时我们的祖先也开始用牛耕地,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铁制工具的使用,用牛耕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土地被大量开垦出来,出现许多公田以外的私田,土地主人也开始改变了剥削方式,引起井田制的崩溃。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承认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产生,这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的基本原理。面对社会的剧烈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同时主张贵贱有序,维护周朝的“礼”;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与“无为而治”,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孟子反对苛政;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墨子从平民利益出发,强调“兼爱、非攻、尚贤”,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说明社会制度的变更也对意识形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个发现,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制成电动机,爱迪生一系列的电气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奥托的内燃机、本茨的汽车、诺贝尔的炸药,这些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使这些国家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資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也不感觉枯燥,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前后逻辑关系理解得更加深刻。

1.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怎么深入浅出地把这些原理和历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呢?

以英国为例,笔者指导学生整合历史必修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必修二“英国的崛起”、必修三“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启蒙”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唯物史观对英国的崛起进行正确全面的客观分析:15世纪末,新航路已经开辟,英国利用其有利位置,海外活动更加便利,商业贸易飞速发展。手工工场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也随着发展起来。从15世纪晚期起,英国的贵族地主大肆圈占农民的土地,通过圈地运动,英国农村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英国从16世纪末开始参与殖民掠夺,贩卖黑人奴隶,积累了大量资本。这一系列措施使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大大增强,与斯图亚特王朝的矛盾尖锐。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起来,反对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并先后进行了两次内战,打败了王党军队,推翻了英国的封建统治。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国王逐渐成为“虚君”,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和洛克的“分权”学说也为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就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改革,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会席位,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法国大革命也是这样的,18世纪下半期,法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起来,但受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法国大革命历经五年,结束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会深刻理解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从而做到“史论结合”。

2.阶级、国家、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因为人们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的不同而分化成的集团。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在阶级社会中,当阶级矛盾尖锐到不可調和时就会爆发阶级斗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暴政,农民赋税、徭役、兵役沉重,法律严苛,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的残暴统治。西汉统治者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中国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争夺政权的武装斗争,如1870年巴黎人民成立了巴黎公社,采取了一系列的革命措施,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斗争既是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的反映,又反过来给其以巨大的影响,常常为重大的政治斗争起着舆论先导的作用,如辛亥革命经历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了论战,唤起了人民的觉醒,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形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爆发社会革命,推翻旧政权,废除旧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因此,巴黎公社以法令的形式宣布自己是唯一合法的政权,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成立了十个专门委员会。同时公社还实行了许多旨在改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措施和防止国家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人民主宰的措施,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

3.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文化等方面,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在生产斗争中,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促进社会的进步,没有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元朝民间棉纺织能手黄道婆在家乡松江传播了海南黎族人民的先进棉纺织技术,使松江地区成为了当时的棉纺织中心,推动了中国纺织技术的进步;没有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就没有今天交通的便利,是这些普通的人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在阶级斗争中,人民群众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人民群众英勇斗争,为推翻秦的残暴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监狱,揭开了大革命的序幕,巴黎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把大革命不断地推向高潮,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波士顿的民兵袭击了英军,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从而改变了北美大陆的历史。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中国人民挺身而出,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力量。在这些斗争中,人民群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科学文化方面,华佗用高超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病痛;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丰富了中国的医药学;在北宋的开封,说书的、唱曲的、耍杂技的各种普通艺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

人民群众是一个与历史范畴相联系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而且由于人民群众的活动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因人民群众所处的地位不同,创造历史的作用也就不同。如中国近代史上,农民、工人、资产阶级同属“人民群众”的范畴,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别。只有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成长壮大时,无产阶级才有可能通过他们的政党,在政治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威武雄壮的话剧来。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不否认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一切伟大的历史人物总是时代的产儿,时势造就了英雄。杰出人物的历史活动都是受他们的阶级地位和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的,只有在他们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行动符合历史潮流,并反映人民群众利益时,才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如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减轻农民负担,勤俭治国,开创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吸取了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贞观之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昌盛。反之,则阻碍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如商纣王的残暴统治,破坏了社会的发展;隋炀帝的暴政,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农民起义。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不能不研究秦始皇;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史,不能不研究汉武帝。他们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其他历史人物难以比拟的,无产阶级政党成立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比如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人民群众都起了巨大作用。

运用唯物史观引领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能力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讲解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掌握矛盾的分析方法、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等。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山林.浅谈核心素养在中考历史专题训练中的运用——以《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12):21-23.

[2]胡振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9(13):198-199.

[3]仇艳丽.灵活引入唯物史观培养历史核心素养[J].山西教育(教学),2021(6):77-78.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阶级革命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