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领顺
“吃过饭了吗?”和“How are you?”都是问候语。汉语和英语中的问候语还有多个,如汉语中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家里都好吧!”,英语中的“How do you do?”“Hello!”“Hi!”“What’s up?”。我们主要就“吃过饭了吗?”和“How are you?”之间的翻译转换进行一些讨论,其他大同小异。
当我们进行汉译英时,我们习惯把“吃过饭了吗?”等值转换为“How are you?”,觉着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把“How are you?”再等值转换回“吃过饭了吗?”,却明显感觉不自然。这是两个问题,我们分别予以讨论。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吃过饭了吗?”转换为“How are you?”?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一是,担心如果把“吃过饭了吗?”直译为“Have you eaten yet?”外国人可能会误解问话人要请客吃饭。但这样的顾虑有些多余,特别在信息交际频繁和多媒体并存的今天。这样的担心最初来自1989年邓炎昌教授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此后风靡全国。实际上,英籍华人韩素音在她的英语作品中经常用“Have you eaten?”之类表达重庆人打招呼用的“吃过饭了吗?”,也没有见到有谁误解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问候方式,一般熟人见面仅仅这样简单打个招呼,是不可能有人去较真的,这和汉语打招呼问“你去哪儿?”、英语问“What are you doing?”而答话人答非所问是一样的。
二是,采取归化的做法省时省力。归化是要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使交际的信息快捷传达,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像“How are you?”之类,英美人常用,既然是没有实际内容的一句寒暄语,从交际有效性角度等值替换为英语中没有实际内容的寒暄语自然没有问题。打招呼就是为了预热交际、增加感情的。归化省时省力,所谓的“言以简为贵/文贵简”(Brevity is the soul of language.)就是就交际的省力而言的,但在文学创作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只有细腻的描写,才能表现作者的写作功力,不然就不会有“冗言”修辞格的用武之地了。因此,口译场合(比如答记者问)常用归化的做法,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三是,采取归化的做法是为了迁就对方的文化和接受习惯,这是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靠拢的普遍做法:怎样方便人家怎样来。就拿姓名的拼法为例,因为英语中名在前姓在后,所以中国人时时都要提醒自己注意这一点。我曾经在美国一个商店里向美国销售员解释信用卡的签名顺序,她说:“不要再听中国人解释了,都把我们绕晕了,我们才不管哪个是姓哪个是名呢。”因为总要牵涉姓名的写法,所以为了方便英语国家人们识别,中国人特别发明了一种做法,就是把姓大写,比如把我写成Lingshun ZHOU或ZHOU Lingshun,至少我们自己做到了心安理得,管他外国人是不是真的明白个中真意。但君不见,我国领导人的英语姓名写法一如汉语中的顺序,而民间投稿和名片上的写法常要写成英语的顺序,这是因为前者在坚持文化个性和尊严,后者在迁就对方的接受习惯,这是文化态度,所以从根本上讲,异化、归化算不得语言转换的翻译方法,而是文化态度的表现方式。我们把“吃过饭了吗?”等值转换为“How are you?”,既為了交际的省力,也是方便与人的态度,更是心理上位不为尊的流露。
四是,认为我们中国人把吃挂在嘴边,有些俗了。这样的理解也有些多余。打招呼是为了表示礼貌的,除了纯粹的虚话外,再就是拿身边与生活相关紧密的事说事,表现体贴和关心,也容易引起共鸣,就像过新年问发财、英国人问天气、牧区问牲口、雪区问雪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打招呼说天热天冷、温度高低的也司空见惯,更不用说疫情期间全员核酸检测时人们见面常说的“你做了吗?”。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把“How are you?”等值转换回“吃过饭了吗?”会感觉别扭?原因如下:
一是,因为我们明知英美人见面不说“吃饭”的话题,把“How are you?”转换为“吃过饭了吗?”就感觉不自然。但是,当我们把“How are you?”转换为我们常说的“你好!”时感觉却很自然。这是因为“你好!”是个西化的产物,我们传统上是从来不说“你好!”的,开始说“你好!”,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事,至于谁先把“How are you?”转换为“你好!”已无从考证,反正是一句问好的话,这样翻译,习惯了就接受下来了。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外来的风愈来愈猛,而在1981年拍摄并反映上世纪70—80年代的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当主人公小豹子向存妮说外国电影里有“亲嘴”情节时还被存妮斥为“不要脸”,而我发表在美国Cleveland Daily Banner(March 31, 1987)上的短文题目还是Never say “thank-you” to a close friend in China(《在中国亲密朋友之间不说“谢谢”》),时光如白驹过隙,文化迁移已致习焉不察。再说,“你好!”这个表达也没有实质内容,和“How are you?”作用相等。只是“How are you?”用的是问号,而“你好!”用的是感叹号,准确地说是和“Hello!”“Hi!”相当,但“Hello!”和“Hi!”纯粹是寒暄语,而“你好!”多出了“好”的评价语,如果谁要是把领导打招呼用的虚的“你好!”理解为对你的评价,那就实在是较真过度、太过多情了。另外,“你好!”大行其道是因为放在口头语和书面语场合都行得通,而“吃过饭了吗?”的时效仅限于一天内,在写信时若开头这么来一句,是无论如何也不合时宜的。
二是,“吃过饭了吗?”是一句打招呼的虚话,这是大前提,而之所以用“How are you?”再现“吃过饭了吗?”感觉别扭,是因为我们这句表达中尚有两点实的内容,一是表示东西的“饭”,二是表示时体的“了”,这两点都能让话轮继续下去。比如问:“你吃过饭了吗?”答:“吃过了。”问:“吃的什么饭?”答:“吃的大米饭。”等,持续交际,有话可说。或者问:“你吃过饭了吗?”答:“吃过了。”问:“吃过了来帮我做点儿事。”但“How are you?”直译是“你怎么样?”,是凭感觉问话的,当然回答也可以很主观。除了重复“How are you?”之外,回答完“Fine, thank you.”之后,就只能转移话题,否则便无话可说,因为本身不含实质的内容。而后续谈话,只能从答语中寻找可以继续的话题,比如回答的“Never been better.”“So far so good.”“Alright, I guess.”“Overworked and underpaid.”等。当然,在亲人、恋人之间,这样表面上无内容的问候可能会让对方感到有实质的内容,但并不因此改变一般寒暄语的性质。
三是,追求“洋气”的结果。现在文化交际课上再讲“吃过饭了吗?”似乎有点过时,因为我就很久没有听到周围人谁再这样打招呼了。城市人本来就比农村人说得少,其中也有生活节奏快、更务实的原因。连我们自己都感觉这样的问候太土,因此才让舶来之物并更显洋气的“你好!”大行其道,所以“How are you?”和“你好!”之间并不发生干戈,因为原本就是一家人。
“吃过饭了吗?”和“How are you?”,虽有虚实切换问题,但终究是文化问题,甚至也有心理、态度上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