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浦
〔内容提要〕语言使用问题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通用语言在少数民族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普及,语言使用如何影响民族地区农户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学界关心重点。研究通过构建经济模型来明确普通话水平提升能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推普活动广泛开展的措施体系。
〔关键词〕语言使用 社会经济发展 实证检验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发展中国家,除汉族外,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除回族外,其他54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现今,语言的发展使用已超出了传统意义范畴,与公共治理、社会发展和经济促进等诸方面建立了紧密联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获得了极大的进展,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农村,在居民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等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发展较为缓慢,城乡差距扩大趋势较为明显。因此,语言使用如何影响少数民族农户社会经济的变化已成为现代学界进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求民族地区农村语言使用对当地农户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并结合语言使用趋势,探寻推进推普活动开展的策略体系。
语言文字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流的桥梁,语言生活的和谐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当前国家通用语言在少数民族区域尤其是農村地区的普及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仍有相当的不足。作为重要经济资源之一,语言在当下互联网经济发展下也可能成为严重制约和减少少数民族区域农村农户的发展机遇的因素。从语言使用、语言态度以及国家政策认知等维度出发进行研究,探讨语言多元发展态势,对推进和谐乡村文化建设有着理论意义。本研究致力于考察民族地区农村农户社会经济发展与语言使用之间的关系,预期能提供具有专业价值的基础和借鉴,同时为社会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基本情况
借鉴参照相关参考文献,本文通过对个体特征因素、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普通话推广及运用情况和地区人文因素的发展统计四个部分展开研究,选取辽宁省域进行问卷调查。
辽宁,坐落于我国东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辽宁少数民族人口总计664.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5.2%。辽宁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位居全国第5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居全国第10。辽宁拥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即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其中,满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0.3%,占全国满族人口的50.4%,居全国第1位;锡伯族人口占全国锡伯族人口的70.2%,居全国第1位;蒙古族人口65.8万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1.5%,居全国第2位;朝鲜族人口24万人,占全国朝鲜族人口的13%,居全国第3位;回族人口24.6万人。
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线上调研为主体,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进行了深度访谈。由于疫情原因调研组无法实地进行调查,所以通过线上问卷形式,为确保研究对象的真实性,调查员采用一问一答形式进行填表。共发放问卷554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有效率92.42%。
(一)个体特征因素统计
512份问卷中,个体特征因素情况包括性别、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及状况(见表1)。
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发现512份被调研主体多为男性,年龄多集中于20—50岁,占调研数量的43.75%,受教育程度多为中学,大多数具有务农经历,并具有非农就业经历。
(二)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统计
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主要用来研究普通话是否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研究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交流是否存在困难,以及普通话的日常使用情况。
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发现,56.05%的受访者承认自身所从事工作需要较高的通用语言水平,有68.16%的被调研对象感觉受当前疫情散点爆发影响,在城镇就业形势比以往困难,有89.06%的受访者承认当地区域行政窗口服务部门能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有75.3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在自己家庭仍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76.62%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普通话,有85.7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认识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朋友可以使用普通话流畅交流,由此可证明国家对通用语言的推广十分得力有效,国家通用语言基本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见表2)。
(三)普通话推广及运用情况
普通话的推广及运用情况调查能够展现出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农户对于普通话的认同程度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普通话的状况(见表3)。
根据调研,有89.65%认可国家进行通用语言的推广频率,承认当地经常进行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有53.90%的受访者认可其家人或朋友曾经尝试过使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经济贸易,说明受访者对我国新的交易模式较为熟悉,有90.43%的受访者认为其家人或朋友能流畅运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商品介绍与贸易,说明新兴的数字经济贸易方式在少数民族农村区域已深入人心,有65.82%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区域城乡差距较大,有61.04%的受访者认为普通话普及度已成为影响其所在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38.6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边仍存在因语言交流不畅而放弃经济贸易机会的个体,说明当地政府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还有优化空间,仍需加大力度。对于希望政府或企业对少数民族农村提供的就业培训,有49.41%的受访者认为最需要通用语言的人际交流技能,而对于管理技能和创业培训则紧跟其后,分别占受访者群体的23.05%和23.43%。调研中,对于外地商人与本地人进行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有84.37%的受访者选择了普通话,说明我国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的努力十分有效,但也有15.63%的受访者选择使用当地方言,说明该工作的力度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存在,仍需强化改进。
(四)地区人文因素的发展统计
该部分主要涉及当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群众对当地人文因素的认同情况,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对于普通话推广的举措(见表4)。
根据统计,有79.10%受访者熟悉当地建设的文化场所/空间,并有75.41%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文化场所/空间对群众语言水平提升有强化推动作用。而在调研中,有44.92%的受访者认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民族人群通用语言文化水平,其次为民族地区文化价值开发力度,占被访者的29.69%,说明扩大普通话教育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而对于语言扶贫,有45.31%的受访者认为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效果最好,说明数字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民族地区农村影响广泛。调研结果还显示,有35.94%的受访者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工作对民族地区的贸易业发展影响最大,旅游业和教育教培行业次之,由此可见,第三产业是推动少数民族区域农村居民社会经济状况的重点,可以通过贸易业或依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美景来拉动经济增长和推进社会发展。
三、实证模型构建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12个指标对被调研主体是否认同提高普通话水平能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因变量,其中t=0为认同提高普通话水平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t=1不认同提高普通话水平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见表5)。
式中,p代表主体人认同提高普通话水平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t=0)的概率,1-p则代表不认同提高普通话水平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t=1)的概率。i表示影响“提高普通话水平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度观点的变量数量,本研究将影响因素设定为13个协变量,β0表示截距参数(常量),代表每单位的变化对被解释变量估计值的影响。
四、模型验证分析
通过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结果与预测大致相符(见表6)。
可见,经对调研数据进行测算,本次分析预测准确率达到74.7%,Nagelkerke R2数据为0.531,说明模型整体效果较好,基本能够对被解释变量进行说明阐释。从结果中看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工作是否需要较高的普通话水平、是否感觉目前城镇就业形势越发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使用普通话、民族地区的朋友是否能流畅使用普通话、所在地区是否进行过普通话推广、是否有因语言交流不畅而放弃经济贸易的人和外地商人与本地人使用何种语言进行经济交流等指标都能够较优异地解释被解释变量。其中,所在地区是否进行过普通话推广的回归系数达到1.820,在设置的置信区间内能够通过验证,说明国家当前对通用语言的推广力度十分有效,使被调研对象都能够充分认同提高普通话水平能促进民族地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因语言交流不畅而放弃经济贸易的人”指标的回归系数为0.571,且其Wald值最大,说明被统计样本对于因语言交流不畅而放弃贸易的现象应该通过种种渠道都有所了解,从心底都认可语言沟通对经济社会重要性,从而其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意愿贡献也最强。
虽然,很多因素对被解释变量都有较强的解释,但研究也发现民族、工作经历及状况和身边的人是否能用普通话进行商品介绍与贸易3个指标没有通过验证。民族没有通过验证,可能是由于本次调研中有一些民族对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不够或掌握不强,从而导致该因素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较弱;工作经历及状况没有通过验证,可能是因为本次调研中,无业及僅从事农业的客体较多,占总体数量的32.81%,这部分人群可能很少出外,仅仅活动于自身的狭窄地域,眼界和认识有限,难以了解国家通用语言对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身边的人是否能用普通话进行商品介绍与贸易”没有通过验证,可能是因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商品介绍和贸易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不是一回事,民族区域农村居民虽然掌握了普通话,但使用普通话进行商品介绍和贸易需要十分专业的话术和经验,而民族区域农村农户对商品进行介绍和贸易的经验少而浅,难以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应用,最终导致该指标对被解释变量的贡献度较低,通不过验证。
五、对策建议
1.创新推普活动,强化推普力度
普通话是维系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增进兄弟民族之间团结友谊的桥梁。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民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基本前提。通过强化推普活动,来增进各民族人们的交流,促进社会交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2.优化培训机制,科学制订培训规划
做好前期准备,通过对推广地的经济、人口、教育等方面的基础情况进行摸排调查,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加强对于推普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创建良好的学习普通话的平台,营造在公共场合使用规范性语言的氛围,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兴平台和广播电视台等传统门户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公民形成使用普通话交流的良好气氛。因地制宜制订培训规划,在地域现实条件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任务,满足培训需求,突出区域文化特征,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创新机制,推进推普工作开展
推普工作已经得到各民族的广泛认可。首先,采取多种有效的活动,通过互动提升少年儿童对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与认知,营造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然后,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机制推进推普活动的开展,比如强化教师的普通话标准考核、采用人才引进来提升教育力度,通过定期组织大学生下乡宣传普通话推广的重要性等多种途径来推广普通话。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