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王迪 陈莹
〔内容提要〕当前,“软件定义”已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软件创新引擎作用更加凸显。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正迎来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的新阶段。新时期,辽宁正在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为软件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辽宁软件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成为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回顾辽宁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阐述新时期发展软件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就下一阶段的发展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此推动辽宁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辽宁 软件产业 高质量发展
众所周知,软件产业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软件已成为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对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软件产业发展早期的佼佼者,辽宁软件曾创造出中国软件史上的多个“首创”。如今,在全力提振辽宁工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的主基调下,辽宁软件更要发挥其赋能赋智的重要作用,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一、辽宁软件产业发展回顾
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发〔2000〕18号”)出台,拉开了中国软件产业迅猛发展的序幕。当时,辽宁走在了产业发展的前沿,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关于印发辽宁省加速发展软件产业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在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辽宁的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从小变大、由弱变强。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软件业务收入从2000年的40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073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1%;软件业务出口收入达到27亿美元,位于全国首位。目前,拥有规模以上软件企业近1700家,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沈阳和大连作为全省软件产业的主要集聚区,软件业务收入占全省总量的90%以上,辐射带动全省软件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龙头,鞍山、丹东、锦州等区域产业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二)园区集聚效应凸显
软件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已成为产业、技术和人才集聚的坚实平台和有效载体,辽宁已先后建成大连软件园、沈阳国际软件园等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大连软件园是国内首个“官办民助”软件园区,入驻了软件企业千余家,包括简柏特、IBM、埃森哲等世界500强企业86家,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沈阳国际软件园连续4年荣获“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曾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中国骨干软件园区十强”,园区内拥有世界500强企业48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22家,入驻企业员工4万人。
(三)产业发展屡创佳绩
辽宁拥有全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全国第一份软件产业政策、全国第一笔嵌入式软件退税、全国第一个“官助民办”软件园区模式。沈阳、大连作为辽宁软件产业的摇篮,孕育了很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沈阳还被列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全国营商环境排名中,连续两年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全国标杆城市。大连是第一批10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第一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第一批软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
(四)产业创新动能强劲
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73个。东软集团、辽宁华信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企业面向自动化控制、数字化制造、云计算等领域建成10余个软件创新中心和技术联盟。沈阳机床i5智能控制系统、新松机器人多项核心技术分别荣膺2016、2018年度“CPCC十大中国著作权人”称号。东软集团、心医国际、鞍钢自动化等9家企业的项目先后入选国家大数据优秀软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安新自动化、英特仿真、鑫海智桥等7家企业的项目先后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拥有量位居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首位。
(五)软件出口国内居首
辽宁省软件出口连续9年保持全国第一。东软、华信、文思海辉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离岸服务软件企业前三甲,其中东软集团位列2020国内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排名双冠。沈阳、大连被列入全国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IBM、惠普、思科、SAP、埃森哲、聚思鸿、日立、松下等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陆续落户辽宁,并保持着每年至少5家世界500强或全球行业领军企业来辽兴业的喜人态势,行业服务对象遍布东北亚、北美、欧洲等众多国家。
(六)服务支撑不断完善
完善的经济形态离不开服务支撑机构的保障。国发〔2000〕18号出台后,省软件行业协会、省测评认证中心应运而生。省软件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开展“双软认定”,并出台了全省第一个省级社团标准,全面落实软件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已累计认定软件企业3000余家次,登记软件产品1.2万个。协会还承担了《辽宁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规划》等报告的编制,充分发挥了企业和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省测评认证中心先后打造了软件评测、信息安全、认证评估、人才培养等服务平台,开展测试服务万余项,认证评估服务3000余项,成为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公共服务支撑。
(七)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辽宁省连续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關于软件人才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把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重要的位置。鼓励高校开办软件专业,支持加强社会力量办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省内高校纷纷在全国率先开设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全省已创建15所软件学院,其中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示范性软件学院,东软信息学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民办软件学院。全省积极开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等人才评价工作,已设置27个专业资格,考试规模持续增长。
辽宁软件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丰厚的产业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辽宁数字经济浪潮的来袭,为辽宁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面临着一些制约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财税政策支持需持续落地,产业金融结合应进一步推进。二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需持续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有待实现突破。三是企业发展尚不平衡,企业规模结构应尽快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四是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尤为缺乏,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亟需培育。
二、新时期辽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十四五”期间,辽宁软件产业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以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推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为路径,以发展工业软件、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新兴软件与服务为重点,持续培育壮大新动能,营造高端产业生态,提升关键软件供给能力和行业赋能效应,为加快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将软件产业打造成为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聚力重点软件领域突破
振兴工业软件。加速工业软件研发能力提升,重点支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以及嵌入式等工业软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快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支持通用基础资源平台建设,助力工业技术、工艺经验、制造方法的知识显性化、数字化和工具化。培育工业软件标准体系,强化工业软件的适配验证,提升软件通用性和可集成性。发展国产化行业专用工业软件,面向装备、石化、冶金等重点行业需求,打造一批特色行业优秀工业软件示范。
发展新兴软件与服务。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展车联网、北斗导航、智慧医疗等新兴软件的研发。加快构建自主软件生态,推动新兴软件与服务在交通、医疗、能源、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示范。积极争取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试点,加大行业信息数据深度挖掘和利用,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巩固软件外包业务优势地位,重点发展以研发服务、工程技术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鼓励软件外包企业向软件国际化高端服务迈进。
壮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挥辽宁省在系统集成领域的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在信创产业链发挥核心牵引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升辽宁信创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软硬件企业、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参与建立适配服务体系,建设基于国产软硬件的研发平台和验证测试环境,开展软件、硬件、测试、验证、应用和服务的一体化适配。培育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推动产业集聚,营造信创产业发展生态。
(二)推动产业创新能力跃升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关键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制定重点领域技术瓶颈清单,组织实施专项突破计划。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探索“政产学研用”新机制、新模式,培养“专精特新”软件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将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协同与运用。
培育新兴产业领域。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围绕新兴产业链进行创新链培育,提高体系化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培育新兴特色领域。
布局前沿技术研究。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和主导,面向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虚拟现实、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前沿性技术、共性关键技术,超前规划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加大投资保障力度,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夯实基础技术储备,争创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新高地。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整合集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优质创新资源,建立和扩大一批高水平的软件研发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创新创业共同体,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三)推动融合应用赋能
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对制造业全流程的管理和改造,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软”产业为装备、石化、冶金等“硬”产业赋能,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加快推进对接应用。加强重点行业供需对接,推动工业软件在辽宁省重点领域和典型场景的国产化应用。鼓励用户单位和软件企业联合开展应用适配验证,协同推进关键软件在重大信息化工程中的应用。从而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软件产品或解决方案,解决行业高质量发展难题。
提升工业互联网效能。充分发挥软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赋能、扶持、复制的作用,打造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应用面向工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业务场景的工业App,加快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有效集成和管理,助力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换挡升级。
深化两化融合贯标。进一步夯实两化融合管理基础,深入推进贯彻国家两化融合系列标准,持续开展两化融合行业对标和水平评估,发挥贯标企业标杆示范作用,积极探索符合辽宁省实际的融合发展路径,提升融合应用水平。
三、促进辽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必須充分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当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软件产业发展战略,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政府相关部门更应进一步研究制定新时期适应辽宁软件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强化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作用。大力推动“四名”工程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创建软件名城,打造一批知名软件园区,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软件产品,造就更多的新一代软件名人,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为新时期辽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一)加强政策引导扶持
引导培育重大项目。依托国家科技计划等,聚焦补齐产业短板,提升基础能力,面向软件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领域,通过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引导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示范效应强的重大项目,撬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带动产业整体规模迅速攀升。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积极落实国家软件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统筹全省工信、科技、发改等部门软件产业专项资金,持续完善惠企举措。针对辽宁省软件产品首版次、信息化项目首合同的研发与应用,出台扶持政策,给予资金奖补。
深化产业金融对接。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积极参与产业创新,加大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重大应用示范、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的支持力度,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拓展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
(二)推进“四名”工程创建
支持创建软件名城。支持沈阳、大连两市高水平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加快科技、企业、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形成创新驱动策源地、产城融合样板地,加强对全省软件产业的带动作用,构建“双城引领,多点突破”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做优做强软件名园。支持从沈阳国际软件园、大连软件园为代表的重点软件产业园区扩容提质,不断增强其在产业规模、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集聚效应和领先优势。创建新兴、特色软件园和产业集群,提升辽宁省高端软件品质。
外引内培软件名企。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引导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中小软件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培育软件细分领域的“小巨人”和“单项冠军”。指导一批优质企业进入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清单,积极推动一批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上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品牌企业来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
倾力打造软件名品。扶持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版次”软件产品,树立辽宁自主软件品牌。依托软件名企,打造1000个以上的技术先进、市场认可度高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软件品牌。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服务载体建设。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发展一批创新创业
基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质量标准、测评认证、产权交易等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服务支撑保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作用,有效服务行业管理。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支持省内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制订与修订,提升行业话语权。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服务先进标准应用推广,鼓励企业进行CMMI、ITSS、DCMM等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评估认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强化软件质量品牌。支持配置管理、测试验证、质量分析等工具研发,推动企业建立对标国际的产品开发、质量控制体系,提升软件开发和质量管理能力。开展软件价值评估和定价机制研究,引导软件价格回归价值。支持软件产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优先审查,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提升软件价值保障能力。
(四)加强产业人才引进培养
扶持特色软件学院。鼓励高校加强软件基础学科教育,深化新工科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加大软件编程、大数据分析、 5G应用等高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建设人才实训基地。支持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与软件企业开展学科共建、深化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实训创业基地,培养产业急需应用型人才。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组建人力資源共享平台,为企业提供人才解决方案。
强化高端人才引育。持续完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省级软件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多措并举引育产业领军人才。支持社会组织举办软件技能大赛或专题活动,为优秀软件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人才使用、评价体系,为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红利效应,利用东北应用场景等优势,招引一批高层次优秀人才。
综上,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软件定义世界,智能引领未来”已成为社会共识。2020年,国务院出台的《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20〕8号),标志着中国软件产业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辽宁省委省政府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以数字产业化培育新动能,以产业数字化孕育新动力。因此,做大做强软件产业也成为新时期辽宁振兴的重大命题。辽宁软件产业一定要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软件产业赋值、赋能、赋智作用,有力推动辽宁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1.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中心智能制造部;2.辽宁省软件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