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研究
——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

2022-04-26 13:54彭晓静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产率城市群京津冀

彭晓静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不仅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而且工业实力也不容小觑。2020 年中国主要城市工业增加值前20 位的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占一半以上,而工业成绩的取得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站在“十四五”开局的新起点,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变动情况对于“十四五”时期优化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完善创新政策、加快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述评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作为第一引领力在工业转型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利用多种方法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研究。如张坤(2020)利用Olley-Pakes 生产率分解方法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得出私人企业生产率高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结论[1]。二是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研究。为了实现工业绿色创新协同发展,特别是实现“双碳”目标,学者们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研究日益增多。如丁显有等(2019)利用全局超效率SBM 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三角18 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及两者的协同效应进行测算[2]。郭姣、李健(2019)利用SBM 模型对中国三大城市群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对节能减排潜力进行研究[3]。三是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学者们不仅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静态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还着重分析一种因素或几种因素对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如李琳、刘琛(2018)研究了互联网和禀赋结构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4]。张可云、何大梽(2020)研究了城市收入分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5]。徐强(2020)研究了高铁开通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6]。

综上所述,关于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多元化,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启发和借鉴。但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实施,三大城市群的协同创新步伐加快,工业企业创新要素投入加大,创新政策日趋完善,创新效率发生变化。因此,文章利用Malmquist 指数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比较,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 研究方法

为更好地反映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引入Malmquist 指数法。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假设下,其公式如下:

它是用来反映t到t+1 阶段效率变化的指数,是反映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的非参数方法之一。Malmquist 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7]。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情况下,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8]。

从t到t+1 期,若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则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反之,则下降。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的变化亦是如此,若指数大于1,处于增长状态。若小于1,处于下降状态。

2. 指标选取

文章的决策单元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38个城市,由于技术创新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根本的路径,所以选取创新指标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以此反映创新效率的变化。按照可获取性和可比性原则筛选指标,最终确定R&D 经费和R&D 人员作为创新投入的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创新产出指标[9]。

3. 数据来源

文章所用数据来源于历年《浙江科技统计年鉴》 《安徽统计年鉴》 《广东统计年鉴》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河北、江苏各地市的统计年鉴。研究范围为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由于部分城市的数据存在严重的缺失,在选取样本时,将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廊坊、张家口和邢台予以删除,决策单元为北京、天津、石家庄等10 个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剔除了苏州、南通、盐城、常州、扬州、镇江、台州,决策单元为上海、南京、无锡等19 个城市。珠三角城市群决策单元为广州、深圳、珠海等9 个城市。对其他不可剔除但缺失数据的样本采取平均值处理的方式,样本选取时间为2010—2019 年。

三、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测度分析

1. 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每年的变化情况

利用deap version 2.1 测算,可以从时间维度得出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在每个时间段的变化情况。从表1 可看出,2010—2019 年,京津冀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均值为1.085,大于1,说明全要素生产率10 年间增长了8.5%,增幅较大。这意味着从2010—2019 年京津冀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是增长的。原因在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值为1.055、,增长了5.5%。技术变化指数均值为1.029,增长了2.9%。说明这十年间京津冀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投入要素不仅配置日趋合理,而且企业也注重采用新技术。从每个时间段来看,2011—2012 年、2013—2014 年、2015—2016 年、2016—2017 年、2017—2018 年、2018—2019 年6 个时间段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都大于1,分别为1.018、1.261、1.413、1.108、1.153、1.424。这6 个时间段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几乎都在10%以上,除了2011—2012 年全要素生产率只增长了1.8%。十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下降的只有2010—2011 年、2012—2013 年、2014—2015 年3 个时间段,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分别为0.929、0.899、0.757,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均小于1。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来看,平均值为1.029,十年间增长了5.5%,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上升态势。其中,2010—2011 年、2011—2012 年、2013—2014 年、2015—2016 年、2016—2017 年、2018—2019 年6 个时间段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说明与上一年比较,技术效率是提升的。2012—2013 年、2014—2015 年、2017—2018 年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分别是0.825、0.793、0.940,都小于1,说明与上一年相比,技术效率是下降的。从技术变化指数来看,平均值为1.029,大于1,增长了2.9%,说明十年间工业企业技术处于进步状态。其中,2012—2013 年、2015—2016 年、2016—2017 年、2017—2018 年、2018—2019 年5 个时间段的技术变化增长指数是大于1 的,特别是自2015 年后,技术变化指数相较于上年增长幅度比较大,都在10%左右,尤其是2017—2018 年技术变化指数为1.228,增长了22.8%,增长幅度最大。

表1 2010—2019 年京津冀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

从表2 中看出,从2010—2019 年,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平均值为0.999,略小于1,虽然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其中,2011—2012 年、2013—2014 年、2014—2015 年、2015—2016 年、2017—2018 年、2018—2019 年6 个时间段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大于1,分别为1.060、1.917、1.012、1.120、1.025、1.030。说明这6 个时间段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上升状态。而2010—2011 年、2012—2013 年、2016—2017 年3 个时间段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小于1,分别为0.657、0.652、0.948,说明这3 个时间段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下降状态。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来看,平均值为1.008,十年间增长了0.8%,技术效率处于增长状态。主要归因于纯技术效率增长了1.2%,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的平均值为0.996,小于1,规模效率略有下降。从各时间段来看,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 的时间段有2013—2014 年、2014—2015 年、2017—2018 年、2018—2019年,其余5 个时间段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均小于1。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同时受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的影响,二者在不同时间段对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影响是不同的。从技术变化指数来看,从2010—2019 年,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技术变化指数平均值为0.991,小于1,略有下降。其中,2011—2012 年、2012—2013 年、2013—2014 年、2015—2016 年4 个时间段的技术变化指数大于1,意味着工业企业采用了新技术。其余5 个时间段的技术变化指数小于1,意味着工业企业利用新技术不足。同时,从表2 中也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所以略有下降,是由技术变化指数均值小于1 引起的,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虽然大于1,但增长的幅度不到1%。

表2 2010—2019 年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

从表3 可以看出,从2010—2019 年,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为1.029,大于1,说明这十年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上升态势,增幅为2.9%。其中,2010—2011 年、2012—2013 年、2013—2014 年、2014—2015 年、2015—2016 年、2017—2018 年6 个时间段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大于1,分别为1.021、1.052、1.056、1.055、1.235、1.040,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增长状态。仅有2011—2012 年、2016—2017 年、2018—2019 年3 个时间段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小于1,分别为0.904、0.942、0.990,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下降状态,但下降幅度较小。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来看,平均值为1.035,大于1,十年间技术效率增长了3.5%,归因于纯技术效率增长了1.5%和规模效率增长了2.0%。从技术变化指数来看,平均值为0.994,小于1,略有下降。只有2011—2012 年、2012—2013 年、2015—2016 年、2016—2017 年4 个时间段的技术变化指数大于1,其余5 个时间段的技术变化指数小于1,说明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新技术应用还不够。同时,从表3 中也可以看出,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主要归因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增长。

表3 2010—2019 年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

2. 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比较

虽然三大城市群的整体定位中都突出了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比如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定位之一是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长三角城市群的目标之一是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珠三角城市群的目标之一是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但是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变化差别比较明显。从表4 中可以看出,从2010—2019 年,就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平均值而言,三大城市群都处于增长状态,但是增长的幅度不同,其中,京津冀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5.5%;其次是珠三角,增长了3.5%;最后是长三角,增长了0.8%。说明在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工业企业要素投入的规模和结构日趋合理。从技术变化指数平均值来看,仅有京津冀城市群处于上升趋势,增长了2.9%。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都略有下降。说明在三大城市群中,技术进步对京津冀工业企业创新推动较大。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平均值来看,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都处于上升状态,分别增长了8.5%、2.9%。长三角城市群略有下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势头较好。

表4 2010—2019 年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对比

从图1 中可以看出,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波动。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变化在“十三五”期间表现好于“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在2015 年后,每个时间段的增速都高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虽波动较大,但“十三五”期间整体处于平稳状态。珠三角城市群的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都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

图1 2010—2019 年三大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

3. 三大城市群内38 个城市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变化情况

三大城市群包含城市较多,每个城市的工业基础、创新要素投入、资源配置情况、技术应用及组织管理创新千差万别。因此,文章运用deap version 2.1.软件程序计算,根据对三大城市群内38 个城市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将38 个城市分为六类地区:第一类地区是三个指数都大于1;第二类地区是技术变化指数小于1,其余两个指数大于1;第三类地区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小于1,其余两个指数均大于1;第四类地区是技术变化指数大于1,其余两个指数小于1;第五类地区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其余两个指数小于1;第六类地区是三个指数都小于1。

根据六类地区的划分标准得出的结果见表5。由结果可看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10 个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的排名依次是承德、邯郸、石家庄、衡水、唐山、秦皇岛、沧州、保定、北京、天津。其中,属于第一类地区的有8 个城市,分别是承德、邯郸、石家庄、衡水、唐山、秦皇岛、沧州、保定。从2010—2019 年,第一类地区8 个城市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技术变化指数都大于1,意味着三者都处于增长的态势,创新效率提高。第三类地区仅有北京1 个城市,其技术变化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都大于1,说明这十年间北京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是提升的,而且企业还采用了新技术。但北京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小于1,说明技术效率下降。第四类地区仅有天津1 个城市,其技术变化指数大于1,处于增长状态,但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都小于1,处于下降状态。说明这十年间天津市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是下降的,主要由技术效率下降引起。京津冀城市群没有第二类、第五类和第六类地区。整体上看,这十年京津冀城市群10 个城市中有9 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大于1,占比90%,企业创新效率处于增长状态。

表5 京津冀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城市排名及分布类型

从表6 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的排名依次为:铜陵、合肥、南京、无锡、杭州、滁州、芜湖、嘉兴、湖州、金华、宁波、上海、宣城、安庆、绍兴、台州、池州、马鞍山、舟山。其中,属于第一类地区的有3 个城市,分别是铜陵、合肥、芜湖,都属于安徽省。这3 个城市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技术变化指数、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都大于1,即技术效率、技术变化、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上升的态势。属于第二类地区的有8 个城市,分别是南京、无锡、杭州、滁州、嘉兴、湖州、金华、宁波。这些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都大于1,处于上升状态。但技术变化指数小于1,处于下降状态,说明这些城市工业企业采用新技术的程度还不够。因此,这8 个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可以归因于技术效率的变化,也就是创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促进了效率的提升。属于第四类地区的有3 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池州、马鞍山。这3 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小于1,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下降状态。虽然技术变化指数大于1,处于上升状态,但仍然无法抵消技术效率下降带来的影响。属于第五类地区的仅有宣城1 个城市,其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处于上升状态。技术变化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小于1,处于下降状态。说明,技术衰退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大于技术效率的变化。属于第六类地区的有4 个城市,分别是安庆、绍兴、台州和舟山,这4 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变化指数均小于1,三者都处于下降状态。与京津冀城市群比较,长三角城市群分布的地域类型较多,除了第三类没有之外,涵盖了其余五个种类,尤其是属于第二类地区的较多。同时可以看出,这十年间,长三角城市群19 个城市中有11 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大于1,占比57.9%,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增长状态。

表6 长三角城市群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城市排名及分布类型

从表7 中看出,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排名为东莞、中山、肇庆、江门、深圳、佛山、广州、珠海、惠州。其中,属于第一类地区的仅有广州1 个城市,其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技术变化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都大于1,处于上升状态。属于第二类地区的有6 个城市,分别是东莞、中山、肇庆、江门、深圳、佛山。其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大于1,处于上升状态;但技术变化指数小于1,处于下降状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效率的增长。属于第五类地区的仅有珠海1 个城市,其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处于上升状态;技术变化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小于1,处于下降状态。全要素生产率之所以下降是因为技术衰退引起的。属于第六类地区的仅有惠州,其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技术变化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都小于1,处于下降的状态。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群没有第三类和第四类地区,大部分都分布在前两类。虽然第一类地区仅有1 个广州市,但是第二类地区的城市数量最多,说明在这十年间珠三角城市群9 个城市中有7 个城市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是增长的,占比77.8%,只有2 个城市的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是下降的。

表7 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城市排名及分布类型

四、结论与建议

文章采用Malmquist 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全面分析了2010—2019 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和区域差异,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变动差异比较明显。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平均值的对比中看出,2010—2019 年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大于1,处于上升态势,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是不断提高的。而长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小于1,略有下降,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基本是稳定的。而从各城市创新效率的地域分布看,京津冀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增长的城市占比最高,其次是珠三角城市群,最后是长三角城市群。第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受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京津冀城市群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共同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长三角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出现略微下降是由技术变化指数下降导致的,虽然技术效率处于增长状态,但由于技术变化的影响程度强于技术效率变化,所以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下降。珠三角城市群中,技术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程度强于技术变化的影响。虽然技术变化指数处于下降状态,但技术效率处于上升状态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上升状态。第三,“十三五”时期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发展态势好于“十二五”时期。虽然十年间三大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变化,但从每个时间段来看,也是在曲折中前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已显现,充分体现了创新在工业发展中第一引领力的作用,也得益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这些都为“十四五”时期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快推动城市群内工业企业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优势,重塑产业链和创新链,发挥各地区产业链与创新链的优势,强化链条分工与协作,构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比如,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北京与河北要加快形成“北京研发、河北转化”的格局,打通产业协同创新的阻点和断点,在重点产业协同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此外,要发挥地区政府和大企业在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中的黏性作用,积极推动上、中、下游产业链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第二,继续加大工业企业创新要素投入。经费和人员投入是工业企业创新的重要保证。虽然很多城市工业企业创新效率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大于1,但是研发投入强度却很低。比如,2020 年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研发投入强度为6.44%,高于全国4 个百分点。河北省研发投入强度为1.75%,比全国低近0.7 个百分点。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在1.13%,低于全国1.41%的平均水平。第三,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城市群内的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推进技术成果就近就地转化。完善金融支持工业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开发更多科技金融产品,支持企业创新。

猜你喜欢
生产率城市群京津冀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跟踪导练(三)4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