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军 张振平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6)
2019年1月,国家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2019年开始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随后相继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是国家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划的蓝图和具体举措。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召开,孙春兰副总理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开展1+X证书试点,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教育部现已发布四批1+X证书试点名单,以培养试验检测人才为目标的路桥工程无损检测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列入第四批试点名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对高职检测专业来说,将1+X证书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与“X”有机衔接,改革人才培养路径,是当前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
当前国内针对1+X证书实施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蒋晶容[1]以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践为基础,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服务经济的发展。王晓丽等[2]
着力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在1+X证书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1+1+N”企校新型育人教学模式、“院-系-专业-课程”联动机制等措施。徐国庆等[3]指出1+X证书是智能化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要实施好需要完善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并重新构建教育的内容,需要创新职业教育办学形态。张建等[4]从1+X证书制度的目标定位、报考条件、考核标准、课证互通、体制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叶晴[5]针对1+X证书制度的实施,从人才培养模式、混编师资团队、教材和教法、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实施路径的探讨。杨堆元[6]针对1+X证书制度中“X证书”考核标准进行了分析,从考核题库、培训评价、监考教师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措施。于进亮[7]对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证书标准、内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成长五方面阐述了推进书证融通的对策。目前国内对1+X证书制度政策、人才培养模式、考核标准等层面开展了研究。2021年,以培养试验检测人才为目标的路桥工程无损检测、土木工程材料检测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开始正式实施,检测类专业急需对接“1+X”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改革。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对行业企业、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调研发现,高职检测专业在“1+X”证书制度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
随着传统基础设施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交通基础设施进入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阶段,对路桥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课程知识体系更新明显滞后,不能适应智慧检测行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当前路桥检测专业教师多数是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育岗位,缺少职业技能和职业实践训练,随着检测行业的飞速发展,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明显较快,教师的专业知识也亟须持续更新。
3.1.1 检测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分析
调研发现,检测专业毕业生50%在检测单位工作;42%在施工单位就业;4%在监理单位就业;1%在设计单位工作;3%从事其他专业工作。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辅助服务岗位等,职业岗位比例见图1。
图1 职业岗位分布情况
3.1.2 主要就业岗位专业能力调查
通过座谈及走访,调查企业和毕业生对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统计结果情况见表1。
表1 受访单位、毕业生对专业能力要求程度统计表
3.1.3 试验员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要程度
项目组通过企业调查问卷,获得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要程度统计情况见图2。
图2 试验员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要程度统计表
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转型升级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确定专业面向的“产业链”和“岗位链”,分析试验检测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构建智慧检测“1+X”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检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面向公路、铁路等行业,培养从事道路、桥梁、隧道工程试验检测与施工质量控制等工作,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素质,掌握道路材料试验检测、公路、桥梁、隧道检测等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精检测、善施工、能管理”高素质技能人才。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育人理念,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接职业岗位链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党史国史学习、工匠精神、企业文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校企共建的教学平台,精选典型工程项目,实施产教融合、项目载体的教学组织模式,构建“1233”人才培养模式,即:1是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2是学校与企业两个育人主体;3是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融合、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3是能力培养由“基础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三层递进。
依托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开展“山东交通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劳模工匠精神扎根学生心灵。针对路桥检测企业职业岗位特点,在检测专业教育、校园景观、文化宣传中融入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劳动创造,将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聚焦劳动素养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
面向交通建设行业智慧检测“产业链”和“岗位链”,基于智慧检测“1+X”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融合行业认可度高的试验检测工程师,路桥工程无损检测、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检测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重构专业通用平台课程、技能课程、拓展课程,实施课程结构化模块化改革,系统设计构建“课证融通、岗位衔接”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了“岗、证、课”有机衔接。重构专业教学标准。推进专业“三教”改革,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开发活页式新教材和配套优质教学资源,将行业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引入课程当中,校企共建共享基于1+X证书培训制度的模块化课程资源包,开发活页式教材等新媒体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检测专业的智慧学习平台,将1+X标准内容直观呈现,形成“课证融通”新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检测专业整合公路工程检测中心、智慧建造实训基地,省交通运输重点实验室、公路工程智慧检测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育人载体,搭建由“协同创新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成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以综合实践教学创新平台为依托、创新“教(教师讲解,规范操作要点)、学(平台支持,线上线下自主学习)、练(虚拟仿真,掌握操作技能)、做(真工实做,解决工程问题)、赛(以赛促学,培养创新能力)”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植入“企业文化”,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协同培育、优化教学团队梯队结构、强化团队成员协同意识,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途径和举措,落实学校“凤凰于飞”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构建基于职业规划导向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实施分方向、多平台、立体式的专兼职教师职业能力精准培养。按照重视数量更加重视质量的原则,培养工匠型兼职教师队伍,启动“互兼互聘、双向交流”为特征的双向认证制度,邀请企业专家对新生入学第一课专业教育宣讲、能工巧匠进校园专题讲座等方式,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并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分析高职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与企业、学生、职业教育专家等,共同制定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建设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验(训)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考试质量标准、学生学习质量标准等6个方面。综合评价高职检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推进专业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保障专业“1+X”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通过构建“123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练-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检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智慧检测专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效推动高职检测类课程改革和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助力高职院校检测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促进产教融合,课证融通,为相关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促进检测企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