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审美与文化意义

2022-04-26 12:13:05王荔
河北画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田小娥关中地区陈忠实

王荔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白鹿原》是当代作家陈忠实所著的长篇小说,其主要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作为缩影,描写白鹿两大家族的明争暗斗,展现我国农村地区的历史变化。该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彰显了具有浓厚关中区域的文化内涵和史诗风格,具有较高的地域文化审美价值。

一、《白鹿原》折射的地域文化审美特征

任何小说创作都是以一定的地域文化作为创作基础的,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关中人,《白鹿原》小说中的白鹿原虽然是一个书名,但是其在现实中真实存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行政区域划分分别为蓝田、长安、灞桥三县管辖,具有具体的地域性。特定的地域环境造就了生活在白鹿原地区人们特有的人格品质,是小说创造者的外部形象标签。例如我们在提及北京味时就会想起老舍、谈到湘西风情就会想到沈从文,自然阐述关东印象时自然就会与陈忠实相挂钩,尤其会自然而然的想到《白鹿原》。

《白鹿原》是一部彰显关中地域文化发展的恢弘巨作,在《白鹿原》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诸多代表关中文化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原上风光与窑洞印象

白鹿原具有典型的关中地域特色,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在《白鹿原》作品中得以完美体现,黄土地的层层递进流露出关中地区独有的特色。例如在《白鹿原》作品中对西域高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读者通过阅读《白鹿原》关于黄土高原的地貌描写可以瞬间感到无拘无束的心态,寻找到一方独特的心理圣地。窑洞是陕北地区的典型产物,是黄土高原古老的居住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民俗。窑洞是农民奋斗向往的追求,在农业繁荣时期,农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修建几孔新窑洞。例如在影视作品中黑娃和田小娥居住的房间就是独具关中特色的窑洞。

(二)宗族观念与祠堂记忆

《白鹿原》是以关中地域作为基点,构建了虚拟的白鹿原,集中展现了关中地区农村百年发展的里程,形象地将关中地区满月、祭祖、治丧等宗教传统展现了出来,让受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关中特有的宗教文化。《白鹿原》中关于“婚姻礼俗”的描写具有传统的宗教文化色彩,体现了我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思想。例如白嘉轩一生娶了七房媳妇,都是托媒人完成的,并且经过下聘礼、结婚等流程,整个过程都是按照父母的命令完成。可见传统的宗教民俗文化在白鹿原广大人们心中具有无与伦比的约束性。白嘉轩成为族长后以族长的身份主持儿子的婚礼,并且带着儿子、儿媳去祠堂叩谢祖宗,表明了传统文化理念中的身份问题的重要性。另外在《白鹿原》作品中“祠堂”非常重要,无论是婚嫁丧娶都离不开祠堂,其不仅是传统祭祀的场所,承载接受和调的功能,也是家族权利象征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中国浓厚的家族观念。在整个故事发展中多次描写了祠堂场景,祠堂在《白鹿原》中记录了整个村庄的存在和发展兴衰史。关中祠堂是西域黄土高原地区人文的根基,为我们读懂关中地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白鹿原》中的祠堂更多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凝聚、抚慰族人的内心。例如在日本人侵略中国时,白嘉轩召集年满十六周岁的族人到祠堂仪事,商讨族中大事。

(三)秦腔与唢呐等民间艺术

《白鹿原》将封建社会中的陕北文化细节展现得十分丰满,关东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我们在谈到陕北地区时经常在头脑中浮现出“信天游”“秦腔”等词汇。秦腔是中国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在现代生活中,秦腔独特的表演形式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西域黄土高原地区的秦腔口音古老,保留了较多的古老发音。秦腔来源于生活,借助生活、农业劳作中的各种工具进行表演,反映了劳作人们休闲时期的娱乐形式。在《白鹿原》中关于秦腔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特别是在白嘉轩和鹿三关于看戏的推让中,可以窥视出关中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之高。当代作家陈忠实将秦腔艺术形式巧妙的融入创作中能够起到塑造人物、烘托气氛的效果。例如作品中的《走南阳》巧妙地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关系,将小说情节推向高潮。而且在《白鹿原》结尾处更是以白嘉轩表演秦腔为主线,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

当然除了秦腔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之外,《白鹿原》中重点描写了唢呐和铜锣班子。唢呐在我国诸多地区都广泛存在,例如河北、东北地区唢呐较多,但是受限于地域文化影响,唢呐的表演形式大同小异。关中人性格豪放,唢呐一般在婚丧嫁娶中多见,《白鹿原》中通过唢呐的声乐表现出人们喜悦或者悲伤的心情。

(四)关中地域方言特色

方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受到交通、山脉以及河流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区域内形成了不同特色的语言体系。陈忠实在《白鹿原》著作中巧妙的运用关中方言,增加了《白鹿原》的地域文化。例如通过“大”“碎娃”“雀儿头戴不起王冠”等凝聚关中特色的口语化方言可以让我们在阅读书本知识时自然而言的融入《白鹿原》所描写的情境中。另外陈忠实巧妙地运用了关中方言将脏话进行巧妙处理,更加突出了人们对反面人物的反感之情,弱化了不良言语对读者的影响。例如在《白鹿原》书中,当黑娃听到“蒋介石动手杀共产党,北伐失败后”大骂“我日他妈,我们受闪了,挨黑挫了”,让我们看到了黑娃叛逆野性的青年形象,使得人物情感表达得更加真实。

二、《白鹿原》的地域文化意义

《白鹿原》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出发,将文化和历史的沉淀浓缩到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在阅读《白鹿原》时会给作者带来强烈的艺术震撼。让读者感受到关中地区雄伟的文化底蕴和雄健的生命力。《白鹿原》的地域特色具有广阔的文化意义,在当代文学作品发展史中留下清晰的足印。纵观《白鹿原》整部作品的地域特色,其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弘扬我国儒家思想,彰显关中地区特有的文化思想

《白鹿原》描写的是我国关中黄土高原地区农村发展史,书中的“白鹿书院”是知识文化的空间,是儒学的教化空间。根据小说的描写,白鹿书院坐落于县城西北方向的白鹿原原坡上。此处相对于地势起伏的白鹿原而言是较高的山丘(预示着其高瞻远瞩、远离世事的思想)。而且白鹿书院距离白鹿原村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通过书中描述“白嘉轩因为一个迫切想要解开的梦,而半夜动身前往白鹿书院找朱先生。第二天天亮才抵达”可见距离之远。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白鹿原》中关于“白鹿书院”的描写可见白鹿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深厚的儒家传统文化。朱先生通过重新挂起白鹿书院就说明白鹿书院要弘扬儒家思想、教化族人。纵观整部作品无疑体现了弘扬儒家思想、彰显关中文化的气息:一方面朱先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通过对朱先生的行为举止无形中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渗透到读者的脑海中。例如朱先生通过一首诗化解了白鹿两家的土地买卖纠纷、以《乡约》约束村民行为礼仪,自身一人到兵营说服方巡抚退兵,使得村民免遭涂炭。这些描写无比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肯定。另一方面通过对白鹿原青年一代的描写批判了儒家思想的不足,肯定了关中地区特有文化的内涵。例如在白鹿村接受儒家思想的青年一代从白鹿书院走向“洋人学堂”,这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接受了“个性解放”的青年们,从根本上彻底与白鹿原上的儒家文化相背离。《白鹿原》中关于朱先生作为作为设塔人之一镇压田小娥的描写又矛盾性地批判了朱先生的儒家思想,让田小娥死于传统伦理和封建秩序。

(二)通过女性悲剧的文化冲突,弘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悲剧结局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通过否定重新达到肯定。《白鹿原》作品将封建时期的女性悲惨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男权至上的宗法社会中,女性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她们不仅受外界人们的嘲讽,而且还有来自家人的不理解。在陈忠实的作品中就连白嘉轩的妻子都最后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为了照顾感染瘟疫的人而去世。田小娥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出生于秀才之家的田小娥从小长相就好,然而年轻漂亮的田小娥却嫁给了70岁的老举人,出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制约,田小娥不得不忍受各种屈辱,甚至为了基本的温饱问题而做出有违内心的行为,最后被自己的鹿三杀掉。陈忠实通过对田小娥的细微描写,尤其是对其死前表情的深入描述,容易触发读者的思绪,是读者产生共鸣。白灵是现代女性的代表。“三纲五常”是封建女性的基本准则,但是白灵在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后,勇于突破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成为新一代年轻女性的典型代表。从《白鹿原》作品中关于三个女性的描写可以看到封建文化给女性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中的女性无论是否顺从封建传统观念都无一逃出悲惨的命运。尤其是当田小娥去世后白鹿原发生的瘟疫,使得人们认为瘟疫是田小娥带来的,因此人们纷纷纪念田小娥,甚至提出要给田小娥建碑。陈忠实通过对当时人们的落后思想容易让读者产生对比情感,从而衬托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男女平等的理念。

(三)传承关中语言特色,挖掘地域特色艺术文化

陈忠实《白鹿原》充分利用了关中当地的方言和土话,纵观整部作品,使用关中方言的地方多达1100处,例如咥”(die)字就在整个作品中重复使用,其可以将关中人大碗盛食,吃出快乐,吃出气氛表现出来。虽然《白鹿原》中使用了大量的粗俗口语和关于性的描写,但是正是因为陈忠实使用这些土得掉渣的语言将作品中的人物演活了,形成独树一帜的作品。“白嘉轩”是《白鹿原》的主人翁,其言行举止无不体现了关中“汉子”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一是通过运用关中语言可以让整个作品充满乡土气息。陈忠实所创作的《白鹿原》是一部反映陕西农村的故事,既然其描写的农村故事,自然要运用当地的语言,这样才能在心理深处让读者产生共鸣。二是通过使用方言可以进一步挖掘我国特色文化,弘扬陕西民族文化。根据调查在现代生活环境下,人们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逐渐弱化了方言,导致诸多语言消失。例如坝上人们将“裤子”不叫“(kù子)”,而叫“fū子”,将书不念“shū”,而念“fǒu”(fu)。正是基于其特色文化,导致现代人们对特色方言不了解,因此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运用大量的方言,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关中方言的特点,从而激发探究关中地区方言特色及规律,从而弘扬我国地域特色文化,增加作品的趣闻性。同时陈忠实《白鹿原》使用大量的方言在当时也属于创新,有效突破了现代派语言的垄断地位。

艺术文化是丰富作品的重要形式,在《白鹿原》作品中,陈忠实通过运用秦腔、唢呐等民间艺术形式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外在表现。在作品中,白嘉轩与朱先生在清兵军营中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唱得深沉浑厚,催人泪下,令观众直呼惊喜。

(四)探析民族精神,寻求创作空间

好的作品在于有真正立在读者心中的人物,能够让读者可以记住灵魂人物。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可以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人们将《白鹿原》拍摄成电视剧、话剧等艺术形式充分表明了《白鹿原》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白鹿原》通过对白鹿原地区的历史发展变迁,通过变迁中显出的历史痼疾与谬误,反思百年的历史,思考民族命运。例如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以鹿三、田小娥等为代表的封建礼仪的牺牲品,以及站在封建社会对立面的鹿兆鹏、白灵等,通过对经典人物的塑造侧面反映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历程。《白鹿原》全景式的展现了我国乡村社会,真实的描绘了我国真正的乡村社会,将我国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典型人物展现出来。陈忠实是在寻根文学的启发下去寻找民族精神的本质,其认为越是基层的东西越能体现出民族气息,因此陈忠实从人口密集的关中地区着手,寻求文学作品的“根”。陈忠实说过一句话:“悲剧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是这个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过程中的必然。这是一个生活演变的过程,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通过陈忠实的介绍我们可以认为陈忠实创作写法继承了马克思的优秀精髓,历史发展是每个人的观念、行动、追求“合力”形成的历史。《白鹿原》中的典型人物复杂多样,通过人物的相互冲击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三、结束语

《白鹿原》是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生动反映了我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事件,以宏大事件和史诗性,通过对白鹿两家的恩怨纠纷生动展现了我国乡村的发展。《白鹿原》具有典型地域文化,通过深入解读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白鹿原》的时代文化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猜你喜欢
田小娥关中地区陈忠实
关中地区李树遥感辨识的最佳时相与方法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从“缩影”回到“本身”
北方文学(2019年35期)2019-12-24 09:02:00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流行色(2018年11期)2018-03-23 02:21:40
还是有那么点儿恍惚
雨花(2017年12期)2017-12-28 16:58:03
还是有那么点儿恍惚
雨花(2017年23期)2017-12-07 11:17:42
李沁 媚而不妖
时代人物(2017年3期)2017-07-16 21:27:56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延河(2016年6期)2016-08-04 19:43:28
参考资料
当代作家(2016年6期)2016-07-02 21:59:58
陈忠实与我的家事往来
文学自由谈(2016年3期)2016-06-15 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