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雨
(广西艺术学院)
道具一词起源于佛教语,佛家称一切可以修行的东西都称为道具,戏曲中称作“砌末”,那时这个词还包括布景的意思。最早在舞台上使用道具的是戏剧演出,有用于装饰和器皿之类的小道具和大道具,按照道具的使用性来说,又可分为装饰道具、手持道具、消耗道具等等。道具是个名词,是视觉的艺术表现手段,道具不仅丰富人的视觉感,还可以装饰舞台,让舞台得到修饰性。道具在舞蹈中很常见,不管是大到几米长的装饰道具还是小到几厘米的一片丝巾,而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常见的道具。在舞蹈中,通常小的道具基本上是为了渲染情绪所用,是动词的表现形式,当然也有例外;大的道具更多的是形成舞蹈中叙事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名词起到修饰手段。总而言之,道具在舞蹈中是个得力的好帮手,道具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加上道具的运用舞蹈作品只会更好,当然要用对方式和方法。
道具空间,顾名思义就是道具所有创造出来的空间,笔者认为,道具本身就是一个分割空间的工具,在一个空间里道具的出现必定会分割现有的空间,或者是分割道具自身的空间,当空间被切割后形成道具的外空间和内空间,不管是内空间还是外空间,它都是道具与舞台相交所形成的一个小空间,而这个小空间就是道具的空间。
道具空间与舞蹈的关系,就是见缝插针的关系,在道具产生一个空间后,我们需要通过肢体去探索这些空间从而形成舞蹈动作,最后呈现出一个舞蹈作品。
道具它本身是有空间的,像是马戏团《水中逃生》的玻璃钢道具,在舞台上放一个巨大的玻璃钢,它的内空间是玻璃钢的里面,反之外面则是外空间。这个道具是不常见的道具,那说说常见的道具。例如,凳子在舞蹈中都很常见,它正常放在地上的时候四个角出现的空间就是所谓的内空间,但一旦它倒下来放时它的内空间是可以移动的,内空间会随之发生变化。再有一个特殊情况是无空间的,只是渲染情绪的道具,像是棍子、水袖、扇子等等,是一种单一的直线无包裹感的道具,但是,一旦这些直线情感道具组合起来搭建起来连成一条条线所创造出一个个小空间时,搭建起来的道具就像是一个分界线把一个空间分割成无数个独立的空间,这算是在某种意义上会形成道具的外空间和内空间。
当肢体的动与道具的静所呈现的效果会加倍,再通过一些调度的变化和寻找空间的变化会改变一个作品的意境,道具和演员也会随着意境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舞蹈作品中有很多突显人物情绪时会使用动与静的对比手法,动与静也能凸显人物与道具的关系,当某一时刻时间相对静止时,舞者的造型在道具的衬托下才会渲染出特定的情感,动与静的出现必定是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一般我们使用体型较大的道具时,道具的状态差不多是静止的,也有移动的大道具,就比如,法国编导Yoann Bourgeois 的He Who Falls《坠落者》中用到的大道具转盘,在转盘转动时会与演员的静形成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在作品中演员先是与转盘跑着逆时针方向,这时有的演员停下来造型有的演员继续奔跑,两个演员会因为圆盘旋转的关系而碰面。这一小段就足以体现动与静的对比感和故事感,这就像是我们在某一个时空中逃都逃不出去又不断地相遇又错过。
道具的出现,赋予了舞蹈作品更深层次的变化又极大限度的丰富了演员的表现力和肢体美,在特有的环境下能让舞者突破肢体的局限性和思想的灵活性,从而发现空间并且合理地运用空间,让肢体穿梭在这些空间中去寻找人体的运动轨迹,出现反人体正常的运行轨迹,从而达到对空间的突破和对肢体的再认识。所以舞蹈中的道具要运用恰当且合理,在为作品添花的同时也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从而达到作品的利益最大化。优秀作品当中道具的出现无疑不是锦上添花,编导对道具的运用是深思熟虑,因为一旦运用的不恰当演员会被道具喧宾夺主的,所以,优秀的作品不仅要谨慎地选择道具的运用,也需要演员与道具的千锤百炼、日复一日的锻炼。由此可见,舞蹈道具与舞者的肢体是相互影响相互推敲的,二者在推敲的过程中需要相互协调和试探,一旦开始运用道具时必定是物我合一、相得益彰。
道具在作品中从来不是一个附属品也并非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品,是具有一定的欣赏性的同时又有叙述性存在,编导为道具定制了一个“身份”,而这个“身份”在作品中是必不可缺的;舞蹈《心尘》中的两把椅子,就体现了演员对于道具的想象力,椅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件或者物品等等,椅子就是女孩的一个精神世界而女孩另一边的椅子就是现实世界,在作品中女孩对着这把精神世界的椅子一直有种不敢接近又尝试接近的状态,面对着另一把椅子做出叫喊一般的动作,是倾诉,也是争吵,是情感的释放,是任何想象中的东西。
在作品中道具是可以拟人化的,这取决于观众和舞者把它看作什么,就好比一条条绳子布满整个舞台,它产生的作用无非是把一个舞台分割成无数的小空间或是形式感强烈的作品,但我们的舞者在舞动,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他们把一条条绳子想象成一道道生命之中的坎坷,舞者带着观众穿过空间去跨越这一道道坎,这时道具又再次“活”过来了。
不管是编导赋予道具的意义,还是舞者给予道具生命力,道具本身就不是一个装饰品,而是“活”的艺术品。
在呈现画面的基础上,我们需要会合理地运用道具所创造出来的空间,让现有的空间再生让肢体发现新道路。比如,一个包裹型的纱罩套着演员,道具与现有空间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这时道具又分割出来新的空间,而舞者在这个新的空间中需要去探索肢体的更多可能性,去感受道具的外空间和内空间给肢体带来的挑战和问题,这需要演员和编导对空间的认知意识加强;再如,一个3米乘3米的画框,框内是道具的内空间,框外则是道具的外空间,在这个小画框中我们需要开发手指的探索能力,因为可动的范围很小,只能展现一些身体器官,这就是在道具的内空间去开发肢体的可能性,那反之,在道具的外空间去运动,我们只能靠演员的手去移动带动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虽然能开发肢体会缩小,但细节会加强。那不管是内空间还是外空间,道具都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些新的空间中我们跟更多去发现身体的可能性;但是这个“新”空间与限制是有所不同的,“新”空间是限制着空间,不是“人”,因为空间的限制赋予肢体无限的想象与轨迹,而限制是对某个身体部位、动作和调度所限制,它与“新”空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新”空间是由一个外来的道具去把现有的空间去分割从而达到的限制空间,而限制是从本体出发。
在舞蹈中肢体、空间和时间是极其重要的表现形式,舞者需要舞动着肢体控制着动作时间在空间中流动,实际上,不仅舞蹈动作能表达情绪,在某种程度上空间的运用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整体的故事情绪。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达,舞台艺术在大步的前进,需要肢体好的演员,需要舞美的视觉丰富的呈现,需要道具的加持等等,而在道具中我们好像更注重的是道具的外观以及它本身的作用,当然道具它本身做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有特定的场景、年代和故事情节来支撑着它,所以我们往往会忽略道具它在赋予意义后还有可利用的空间。道具空间可以是道具本身的空间,也可以是道具搭建出来的细小的空间,而这些道具更像是一把刀,它把所谓的空间再切割成无数个小空间,前者,道具本身的空间是使得我们在特有的一个空间中去做肢体的可能性,后者,则是让我们去探索空间的可能性,两者都是探索着身体更多的可能性,因此道具的空间给编创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道具的空间运用也能很巧妙地将情绪更好地展现出来,这时,编导再在特定的空间上通过肢体艺术在空间中创作出新的生命力,不仅与时空说话,还要与观众对话产生共鸣,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了道具空间的呈现方式以及运用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该如何运用道具空间使得舞蹈作品的空间结构丰富,使得演员的肢体语言优美和创新,这与编导的思维和呈现有很大的关联,那么道具的空间该如何巧妙地运用呢?
肢体的运动轨迹就包含了空间的变化,这种轨迹就是编导在特有的空间中寻找出来地,当一个事物需要新鲜感时,必须是在打破后再重塑,就像是道具的空间一样,我们打破了原有的空间结构再去拼凑和寻找新的空间,这时新的空间中演员赋予新的运动轨迹,是编导对视觉感和空间感的一个新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作品的创新,还是思想上的创新。
新身体与新空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肢体的运动轨迹是无法再创新高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身体的轨迹才会发生改变,才会创造出更震撼的艺术作品,当然这与编导的细微的编导手法是离不开的。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下,舞蹈艺术也随之发展,人们情愿花时间去看一场电影也不会花时间去看一场舞剧,我们舞蹈界应该警觉了,我们既不能守着陈旧,也不能急于推新,我们需要的是“看得见”的新舞蹈,所谓“看得见”的新舞蹈,在用眼睛看的同时还要用心去看,更要用心做。当代舞蹈艺术因太急于求成反倒适得其反,太急于去哗众取丑地推一部符合大众口味的舞剧或作品,这时会出现在各大平台上,当然,不是说利用新媒体不好,只是在创造一个舞蹈作品的同时我们需要仔细斟酌,把多年沉淀的东西放到舞蹈作品当中再去推广,我们需要的是用生命孕育出的作品,而不是博眼球的作品。每个作品都是编导们认真且用心做出来的,现在我们需要坚持寻找舞蹈上的空间,也到寻找到舞蹈艺术合适的空间,我们既要尊重规则和程式又要不断地创新,因为只有不断地去打破空间再到建立空间,不断地去找寻缝隙中的空间,这样才会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舞蹈艺术品。
舞蹈,说到底是视觉的艺术,加上道具的运用无一不是加强视觉的满足感,能充分激发观众的视觉感,必须是在有内容的基础上还得有形式感,舞蹈的形式就是舞蹈的皮囊,而道具形成的多种空间就是加强皮囊的美观,内容则是骨骼、是想法、是意义、是表达,我们需要一副强壮的骨骼,才能长出结实的皮囊。不难发现舞蹈艺术发展至今,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不平等,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或者形式不丰富,一个好的编导需要会讲故事的基础上也声情并茂地朗读故事,讲什么故事用的什么手段,从来都是一个度的把握,两者需要衡量尺度,得用在对的地方,就比如,在《一条红领巾》的舞蹈作品中,故事紧紧围绕着一个道具就能把故事说得明明白白的,利用红领巾迁出兄弟之间的情谊和当时时代背景的尖酸,这就是用对地方。
道具从来不是一个附加累赘或是装饰品,它的用途是帮助编导去讲故事,丰富故事的内容和情感,平衡形式与内容的地位,这样会让作品发挥到最大限度的精彩。
人们无时无刻地处在空间当中,所以人类对空间的要求也不曾停止过。在舞蹈中,编导可以利用空间去诉说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从而反映世界与我们的关系,当然,好的作品会把握着度,度的衡量从作品的根去出发,再追随到形式的美观,看到形式后人们才是对内容的深思熟虑,这才是创作的最原始的根。在空间中,道具发挥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不仅仅是大的道具,小的道具也是能划分空间使得作品更加丰富。空间是个神奇的存在,合理地运用空间可以探索对现有的认知和未知的事物,就艺术而言,道具所创造出来的空间是人为的,利用道具把客观的空间分割成无数个主观空间,经过被编导重新编织,再到演员重新探索,最后被观众重新认知。
空间本身就是极具表现力的,在舞蹈中能让空间最大限度地展现是需要与舞者的肢体语言相结合的,舞蹈语言会让那些看起来不起眼不受用的空间变得丰富起来,在创作中编导会因为固有的程式化慢慢形成特有的一种编舞体系,在这固有的空间中去编舞,此时,道具是打破这个固有的模式的功臣,把现有的空间打破、把固有的体系肢解再重建,逆向的思维让编导发现新的创新思路,从而创造出新的舞蹈故事,而这是一场空间和时间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