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娜,乔良,吴建林,刘潇霞,马婧,钟志刚,许佳豪,包郁,程幼夫,周鹏, 刘洋,卢漫
610041 成都,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 预防部/癌防办公室(李丽娜、乔良、刘潇霞、马婧、钟志刚、许佳豪),院长办公室(吴建林),内镜诊治部(包郁),健康管理·肿瘤筛查中心(程幼夫),影像诊治中心(周鹏),病理科(刘洋),超声医学中心(卢漫)
癌症严重威胁群众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1],早期筛查、发现“早癌”、及时治疗是预防癌症的重要手段[2-6]。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防控重大疾病,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提高癌症5年生存率及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等指标。四川省肿瘤监测登记数据表明,四川省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高于全国和其他省份[7-8],提示癌症防治应加强对重点癌症的早诊早治,从而降低癌症死亡率,提高癌症5年生存率。为树立和加强医生早癌防治理念,提高对癌症高危人群识别和癌症早诊早治能力,提升医生对癌症防治“预警”能力,四川省肿瘤医院作为全省癌症防治中心,结合国家卫生健康人才培训项目(即慢病健康管理-癌症筛查与早诊培训项目),在全国皆无成熟有效培训模式下,大胆创新,探索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培训模式以建立“预警医生”队伍,推广并提高早诊早治理念和技术,实现了较好的效果,可为卫生健康人才培训项目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
以四川省从事癌症防治相关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作为培训对象,培养其成为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即能熟悉高发癌症的高危人群标准和癌症早期表现,学会独立进行癌症高危人群识别,掌握重点癌种适宜筛查和早诊技术的规范化操作,并能适时提出规范化医疗转诊建议。
1.2.1 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组织体系 以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作为全省癌症防治“预警医生”线下培训单位,在预防部/省癌防办公室设立培训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培训办”),在从事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的相关科室设置线下培训点,形成以分管院领导为组长,培训办及各培训点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培训协调管理小组。组长负责确定培训的发展方向,为培训提供政策性指导和支持;培训办负责统筹管理“预警医生”培训,就培训内容、目的、师资要求、培训课时、学员考核等做统一要求和规划;各线下培训点负责安排师资,按照要求设置课程并落实具体培训。培训组织架构图见图1。
图1 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培训组织架构图
1.2.2 制定培训计划,精心设置课程 培训办根据实际工作与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收集的培训需求,结合卫生健康人才培训项目要求,确定招生计划及培训工作安排,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围绕培训内容、目的和需求,召集各培训点设置培训课程表,并综合培训及考核要求等内容,分专业制定《学员手册》,保证学员人手一册,便于学员全面了解培训安排。
1.2.3 多种方式结合开展培训 采用线下与线上、理论与实践、观摩与操作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培训。线下培训方式包括:操作演示、手把手操作教学、专题或跨专业联合讨论及读片、现场观摩、实地参观考察等,并开展基于活体模型(即活体猪)的内镜模拟手术操作等特色培训,同时辅以相应理论知识讲解。理论授课主要依托“国家卫生健康委慢病健康管理-癌症筛查与早诊培训项目培训平台”开展线上培训。
1.2.4 开展培训效果及需求评估 以培养“预警医生”为导向,对学员、师资及培训需求开展多重评估,以调整与改进培训计划。对学员评估考核方式包括:纪律与考勤、专题报告撰写、随堂小测、笔试考试、汇报考核、操作考试等,重点考核学员对癌症防治“预警”的理解和应用,80分及其以上视为合格;通过微信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员需求反馈,以及对带教师资与课程满意度评价;走访带教师资及学员,收集其培训建议和意见;召开培训总结会,各培训点分析各自培训的成效及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培训办综合以上评估内容和培训需求,修订新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并反馈至各培训点,由其调整培训课程。
1.2.5 建设培训信息化平台 “预警医生”培训形式多样、各培训点课程体系及考核方式不同,学员招收和管理等都需要信息系统做支持。培训办通过打造四川省省级培训信息平台,统一发布培训招生计划,便于学员提前选期、选课并合理安排时间;各培训点及其师资介绍、课程安排也通过该平台发布,方便学员随时查询;同时,开通了线上学习功能,以应对疫情等突发情况造成的学习中断;系统自动统计学员学习进度及个人情况,便于学员管理,为规范化的培训实施提供信息化保障。
四川省自2020年开始开展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培训,并同步开展卫生健康人才培训项目全国试点,其培训负责单位——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被评为全国优秀省级技术负责单位;至2021年共计培训421名“预警医生”(表1)。
表1 参训“预警医生”基本情况统计表
2.2.1 医院统筹,分工合作,推动培训落地 “预警医生”培训协调管理小组的成立,将该项培训管理提升至医院管理层面,从医院管理层到职能部门(即培训办)及相关业务科室(即各培训点),层层落实,分工协作,保证了培训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执行层的目标高度一致,推动培训有序开展。
2.2.2 需求导向,注重反馈,确保培训实用性 培训始终围绕培养癌症防治“预警医生”为目的,将提升和培养癌防“预警”意识及早癌筛查技术作为培训重点,同时紧扣学员反馈的需求,调整培训计划和内容,开办特色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020年线下培训分2期、未分专业,学员线下培训考核均分84.70分,培训总体满意度为98.34%;经学员及教师反馈、总结经验与不足,2021年采用分多期、分专业、小班制开展线下培训,大幅增加了学员参训时间的灵活性、对学员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及培训互动性,学员线下培训考核均分提高至89.73分,对培训总体满意度提升为99.75%。
2.2.3 整合资源,完善制度,打造省级培训信息平台 医院将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培训与国家卫生健康人才培训项目、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申请、学员进修等工作整合,以增强“预警医生”培训认可度和吸引力。制定下发了《培训点工作制度》,对培训点的设置、人员职责、师资要求、课程筹备、教学实施、评估考核等方面进行统一要求,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规范、同质化的在不同培训点开展。由培训办牵头打造的省级培训信息平台,将学员招收、教学资源、培训管理等融为一体,既便于学员及时、全面地查询和获取培训信息,又利于培训办及各培训点做好学员管理与考核,掌握学员培训进度及反馈意见。
目前到医院就诊的癌症患者以中晚期居多,患者生存率低,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9-11],如能正确识别高危人群,通过筛查尽早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及时干预和治疗,便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这就需要医生具备癌症高危人群的识别能力,掌握相应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为此,四川省创新提出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并探索开展相应培训,以打造癌症防治“预警医生”人才队伍,传播癌症早诊早治理念,推广规范化、同质化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四川省癌症早诊早治效果。经过两年的培训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某些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川省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培训,是结合国家卫生健康人才培训项目开展,线下培训时长根据要求达到的培训课时数进行安排。为避免学员来回奔波、保证培训效果,四川省采用集中时间、脱产培训的方式开展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培训,并按照8课时/日、5日/周、40课时/周的进度,调整线下培训时间。2020年线下培训课时数要求为80课时,四川省根据本省课程进度安排,调整线下培训时长为2周,学员普遍反馈培训时间短、临床实践体验不够,这与其他省类似培训调查的结果一致[12-13]。向国家培训项目办反馈学员需求后,2021年线下培训课时数提升为120课时,四川省便调整线下培训时长为3周,95.43%的学员对培训时长满意。
由于无成熟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借鉴,2020年培训试点时,为让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全面了解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全流程,四川采用分期、不分专业的方式开展培训,“预警医生”到所有线下培训点进行轮转实践,同时集合优秀师资集中讲解癌症防治通用知识及政策。但教师及学员反馈,当培训内容、轮转培训点与学员实际从事专业不一致时,学员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这与其他类型的医师培训反馈的问题类似[14-15]。根据培训反馈,培训办召集培训协调管理小组及部分师资总结讨论,修改了培训方案并调整了线下培训模式。2021年分期、分专业招募学员,学员登陆四川省省级培训信息平台,选择适宜的培训期别及与其专业对口的培训点报名参训;单期培训规模缩小为20人左右,培训师资根据各培训点课程安排,到各培训点流动讲课,各培训点之间根据需要联合开展教学或讨论读片等。经四川培训实践及相关文献发现[16-18],学员在各培训点接受一站式、全流程、重实操的培训,大幅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了教师和学员的互动性及学员的积极性。
参考临床学习环境评估项目评估流程[19],四川省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探索适宜推广的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培训模式。“预警医生”培训既不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不同于进修培训,学员提出线下脱产培训,对其门诊及临床工作有所影响,如何更好地将培训与学员实际工作相融合,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推动培训常态化、持续化开展,提示还需继续优化培训方式与内容。四川省省级培训信息平台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更加智能化地推动“预警医生”培训管理。每年仅培训200余名“预警医生”,对于人民群众迫切的癌症防治需求[20-21],犹如杯水车薪。建议可逐步总结形成一体化、标准化的培训教案,保证培训同质化前提下,将受训学员培养为当地癌症防治“预警医生”培训师资,由其负责在当地传播早癌防治理念、推广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开展二次培训,以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作者声明:本文全部作者对于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并承诺论文中涉及的原始图片、数据资料等已按照有关规定保存,可接受核查。
学术不端:本文在初审、返修及出版前均通过中国知网(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学术不端检测。
同行评议:经同行专家双盲外审,达到刊发要求。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文章版权:本文出版前已与全体作者签署了论文授权书等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