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对“中原画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4-26 03:39孙福林
美与时代·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美术教育

摘  要: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在发扬、传承、创新“中原画风”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河南省高校应抓住“中原画风”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原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原画风”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重拾“中原画风”不仅仅是为了延续历史与辉煌,更是为了表达中原人的心境与诉求。

关键词:中原画风;传承与发展;美术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对‘中原画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021YB0480)研究成果。

“中原画风”是指在中原地区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上形成的绘画艺术风格。在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秉承“中原画风”的画家紧扣时代主题,深入现实生活,用细腻、雄壮的笔触描绘太行山系、大别山系、黄河、黄土等具有中原特色的地貌以及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将雄健、浑厚、富有张力的中原文化特点与审美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原画风”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重拾“中原画风”不仅仅是为了延续历史与辉煌,更是为了抒发中原人的心境与诉求。中原连接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文化。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对“中原画风”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中原画风”的界定

“中原”作为地理区域,大的概念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省大部和陕西、山西、安徽、山东、湖北等省一小部分,小的概念特指河南。前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曾指出:“河南又称‘中州’‘中原’,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有九州,河南称‘豫州’,因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因境内平原多,故又称‘中原’。”[1]河南人喜欢将中原理解为河南,历史上“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皆泛指河南。近年来,河南省省委提出“中原崛起”发展战略,也把“中原”缩小至河南范围,即“中原崛起”就是河南崛起。河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殷商古都”“九朝古都”“八朝古都”等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地域大多数都在河南。“中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还是一个文化名词,源自于中原地区的品格,博大精深、宽广包容是其显著特点。

从美术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绘画是要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传承、创新,从而达到一个又一个的艺术高峰。从师承关系上来看,一个大师级绘画者会影响一批人,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画风”。“画风”指的是作画的风格,指画画的笔法与构图对相同的意境用不同的风格表现出来,把自己的理解用艺术手段突显在画面上,留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现在把“风”理解成一种风格,这是西方的概念,“风”其实是一种艺术类型,源自于春秋时期的“风雅颂”,不同于现在理解的技巧上的风格。

由于地域、人文环境的不同,也就导致了绘画风格的不同。在山水绘画领域中,历史上早就有南北画风之别,如北宋的“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就是指以河南为主要空间的中原画派,他们以太行山为主要描绘对象,澄怀观道,创作出了众多独具地域风格的艺术形象,这便是雏形的“中原画风”。

“中原画风”整体上是一种精神和内在质的構成,贾涛在《“中原画风”源流》中指出:“中原画风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也代表着一种历史,是北派画风的典型与核心。在取法上它追求沉雄、丰厚,在造型上它力主形似、逼真,在技法上它提倡端严不苟、大刀阔斧,而在精神上,中原画风既有如荆浩、关仝一样的大气朴貌,又有如马远、夏圭一样的灵动鲜活,甚至还有如赵伯驹、赵伯骕一样的丰富咸远。中原画风起于中原又不止于中原,它像中原的太行山一样巍峨挺拔而不失雅秀合度,它像中原的黄河一样奔放浩瀚而不乏坦荡舒缓。中原画风就是整个中华绘画在北方的代表,是与南方文人画派相异共生的又一重要风格,是中原水土养育而来的特殊艺术文化。”[2]

2007年1月8日,由河南省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省美术家协会、省书画院、省国画家协会联合承办的《中原画风中国画邀请展(人物山水篇)》在郑州美术馆开幕。参加此次画展的31位画家均为河南省在全国画坛颇具影响力的画家,也是“中原画风”的领军人物,其中包括丁中一、马国强、方照华等人。此次展出的159件中国画精品,皆为他们的代表作。河南日报载:“一个地域的美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发展。在全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浓厚氛围中,中原画坛以河南深厚文化底蕴为依托,注重传统,注重生活,注重创新,在全国画坛强力打造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中原画风’。‘中原画风’旨在挖掘、复兴中原古代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传承唐宋画风,以大山大水全景式构图为主,注重以线造型,笔墨并重,南北兼容,刚柔相济。”[3]

2012年5月15日河南省省委宣传部李庚香提出:“中原绘画在河南美术史乃至中原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创作成就对河南乃至全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原绘画渊源深远,特色鲜明,名家如云,大师荟萃。”[4]这里的中原绘画特点,无疑是“中原画风”意识形态,为今后一系列的中原画风展览作出了导向。

二、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原画风”的传承发展

“中原画风”在文化强省战略思想下,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为“中原画风”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地域风格来说,“中原画风”并没有把厚重的河南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融入到艺术创作中来,也没有形成强烈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为了中原崛起,对于文化强省战略来说,“中原画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一)“中原画风”应汲取中原传统文化精髓

通过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理论的学习,汲取了中原文化中的精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哲学及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美”与“善”、“文”与“质”的统一,而以“和”作为审美标准使艺术美学达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艺术欣赏境界。《易传》突出了“象”这个范畴,提出了“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两个美术命题,其“阴阳刚柔”的辩证思想为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为宇宙万物在不断发生变化,即所谓的“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强调美和艺术生命在于变化,奠定了正确的艺术发展观。

道家思想认为艺术的产生、发展与艺术审美、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老子在美学范畴中提出的 “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由庄子发展成为“心斋”“坐忘”,与此一脉相承的还有宗炳的“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法则。

佛家思想中,“禅宗”对中国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如“空无”“顿悟”“明心”“见性”等思想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儒”“释”“道”的哲学观、艺术观蕴含着对艺术审美、艺术创作的指导精神。对其深入体会,不断提高“中原画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才是对中原文化的继承,才能为中原崛起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

(二)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应继承“中原画风”传统笔墨

在美术的学习上,对传统经典的笔墨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中原人来说,优美的环境养育了我们,也造就了我们的审美观,因此,我们应努力挖掘具有中原特色的经典作品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临摹获得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同时,还要撷取前人的笔墨技能,深入体悟大师对于造化之表现,从笔墨中体会“中原画风”的艺术精神和文化传统。在文化修养中,融入中原文化优秀的基因,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旗帜鲜明的绘画作品。

以太行山山脉、大别山山脉、伏牛山山脉、黄河流域、黄淮平原为主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中原文化的豪放、朴实、苍古和厚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绘画体系。传世名作《朝元仙仗图》《溪山行旅图》《早春图》《读碑窠石图》《万壑松风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均体现出中原的历史,这也是中国画最大的财富。对于这片土地上灿烂辉煌的绘画艺术,我们要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对“中原画风”的自觉打造,不仅弘扬了地方文化,形成了品牌效应,扩大了河南绘画的影响力,同时也形成了以线造型、笔墨并重、南北兼容、刚柔相济、注重传统、注重生活、注重创新的极具河南特色的“中原画风”。

(三)“中原画风”突出了文人意识

美术作品是歷史文化积淀的艺术化、形象化再现,是艺术家精神世界、学识修养的集中展现。艺术作品与文化属性紧密相连的是文人意识,对“中原画风”来说,文人意识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原很长时间都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涌现出宗炳、郭熙、范宽、张择端等文人巨匠,还有最高文人代表的宋微宗赵佶。文人意识强调诗、书、画、印有机融合,绘画作品具有一种文化气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当今“中原画风”的实力派代表画家,大多出身于名校美术学专业,有着深厚的文化理论和专业技能。文人身份认同不存在任何问题,美术作品也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文人气质。任何画风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规律,其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是文化积淀形成的产物。“中原画风”实力派画家长期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下,势必会展现出河南绘画的特点,形成代表性艺术风格已成为时代必然。

(四)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应走出“中原画风”的建设困境

“中原画风”是经过长期积淀、继承、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河南省高校应着重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进一步提升河南美术的整体实力,抓住美术工作的重点,树立大局意识,以务实的举措、作风推动“中原画风”的发展,使“中原画风”真正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流派。

推动“中原画风”的建设,首先是人才的建设。人才的建设主要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没有高校的美术教育,很难成就“中原画风”的传承与发展。美术人才的培养多数是河南籍或是本土高校培养的人才,但是,河南省美术人才的培养却是比较薄弱甚至落后的。作为人口大省,河南没有独立的美术专业高校,美术人才的培养只能依附综合大学的分院,如郑州大学的美术学院、河南大学的美术学院等,这和“八大美院”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是有一定差距的。

河南大学作为老牌学校,虽为全省美术的重要支柱但却并没有发挥最大的优势和作用。由于其地处开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费紧张等,处境十分被动。郑州大学位于郑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发展迅速但起步较晚。河南画院的成立也没有显示出它的优势,人才匮乏,力作不多,从某种意义来讲,信息不对称,很难成就河南美术的领导力。

高校美术教育既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又是创新性、艺术性教育。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解决美术作品创作深层次的内涵建设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和提高文化综合学习能力。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往往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课分开上,美术教育课枯燥单一,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受到限制,无法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出创新个性,导致作品单一而缺少内涵,略显“匠气”,很难有“知行合一”“自然天成”的优秀作品出现。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美术技法的同时,还要进行美术内涵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原因、师承关系、思想意境等内容。高校美术教师要做一名“全能型”人才,即理论知识厚重,技法超一流,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美术人才。

目前河南省高校正在积极创建“双一流”大学、“双一流”专业,引进、培养美术学博士100余人,美术学硕士学历的画者、教师、研究员不可胜数,有了这些人的参与,河南省的美术创作、学术理论等将有大的起色。

以上客观现实影响着“中原画风”的发展,要想改变这些,就要从高校人才培养中找到突破,如加强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并投入到“中原画风”建设中来。调动河南省高校美术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加强创造意识,通过挖掘河南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打造具有独特气质、性格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时,还要积极鼓励高校搭建“中原画风”学术交流平台、美术展览平台,通过参加国家级展览,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原画风”的独特魅力。

三、加强“中原画风”建设,

推动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改革

纵观“中原画风”的老、中、青三代人,不难发现这些人大多毕业于知名高校,而后又从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和创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美术人才。因此,应针对这种状况,通过“中原画风”的建设推进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改革。

(一)提升高校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师德建设

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以授课教师作为学习标杆,往往风格鲜明的教师能够带出一批风格相近的学生,看似教出一大批人才,其实是一种教学失败。因为这种情形的出现,说明教师没有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没有领悟艺术规律的精髓。还有就是有的教师只会画,不会讲,让学生看自己画、照着画,这样的结果只会误人子弟。“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5]作为一名画家,他的自我内在的思想精神如果很高的话,那么他所作的画自然就会极其富于思想性和具有高贵的精神品质。一旦一幅作品有了这种丰富的内涵,那么它自然就生动起来了,变得美不胜收。这就要求画家既要有高超的画技,又要有深厚的修养,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此处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师,既要注重自身水平的提高,还要注重德行的修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发展观。

(二)建立“中原画风”的教学体系

在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美术教育知识分散,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置不能形成专业体系,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中原画风”的建设能够深入挖掘河南文化的历史脉络,对于建立一套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的教学体系,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通过这个教学体系的学习,能够全面了解绘画作品的“来龙去脉”,掌握美术发展的规律,不管身处河南还是外地,都能“举一反三”地进行美术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在美术创作中,学生既能借鉴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汲取“中原画风”的优秀基因,又能融入新鲜的时代元素;既能将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融入到绘画创作中来,又能拓展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观赏者的共鸣,拉近创造者和观赏者之间的情感距离,并通过创作灵感的引导,逐渐消除传统绘画的模仿性。对于古人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当代绘画大师贾又福先生曾經说过:“入古者深,出古者远”,这句话对于美术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学习古人的笔墨经验,与古人对话,找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共鸣,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身的绘画特色。

(三)美术技巧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的成败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河南厚重的中原文化与美术作品的梳理和分析,找准其发展的脉络、规律及思想内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完善学生的创作方法。高校美术教师应通过对“中原画风”的建设,让学生意识到在创作过程中学习中原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思想觉悟的提升。

“中原画风”的建设应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进入一个高层次,促进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原画风”也可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比,找到相通之处,触类旁通,启迪智慧,在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提升个人创作水平,表现出更高的综合素质。

(四)通过“中原画风”的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中原画风”的建设,放弃了原有的功利性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美术人才,投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以传承、发扬、创新传统的优秀文化为核心,挖掘、培养出具有艺术天赋、高素质的学者型艺术家。好的人才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中原画风”走向世界的引擎。

“中原画风”的建设促进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推进了教学模式、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改革。在课堂中积极运用绘图软件、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的先进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并通过多种视频资源,为学生带来丰富多样的视觉体验,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升了教学效率,推动了教学发展。高校应以艺术学科为原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交叉学科为特色,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人才培养链,引领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不拘泥于传统艺术教育,与时俱进,培养“道”(人文内涵)“艺”(艺术修养)“技”(艺术技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美术人才。

四、结语

河南省地处中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创作出了众多具有中原地域特征和中原审美意识的优秀美术作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原画风”。通过学术交流以及系列展览,“中原画风”的艺术理念和风格已经得到认可。“中原画风”建设已成为传承和发扬中原文化、中原精神的载体,也是河南形象软实力的文化品牌。

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在发扬、传承、创新“中原画风”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河南省高校应抓住“中原画风”建设的契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中原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为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J].领导科学杂志,2007(11):4-6.

[2]贾涛.“中原画风”源流[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 (4):70-75.

[3]陈茁.中原画坛树立起“中原画风”[N].河南日报,2007-01-09(2).

[4]李庚香.努力打造“中原画派”积极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J]. 美与时代(下),2012(6):38-41.

[5]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343.

作者简介:孙福林,硕士,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美术教育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