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

2022-04-26 18:47刘保全
新闻爱好者 2022年4期
关键词:新闻奖形式主义主席

刘保全

2021年11月7日,第3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346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特别奖5件,一等奖67件(含12件新闻名专栏),二等奖104件,三等奖170件。这些作品体现了全国新闻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锤炼“四力”即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中,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过程中的成功探索。也是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辛勤劳作的结晶。它并非平常之作,是在与高手过招中脱颖而出的精品。

笔者从获奖作品中挑选出消息、通讯、评论各1篇进行赏析。这些作品主题重大,立意深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以小切口洞察大变革,反映了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贴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职业情操,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战脱贫攻坚中写就的优秀作品,奏出了最美的和谐乐章。通过赏析,试图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丰富新闻写作理论知识,提供学习范本,激励新闻从业人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把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精品奉献给伟大的时代,奉献给伟大的人民。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强做大做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篇新闻性、思想性、可读性很强的新闻精品

——评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

2020年4月8日新华社播发的《从“暂停”到“重启”: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一文,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文字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在抗疫斗争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中,新华社隆重推出的一篇重要消息。报道见证和记录了武汉“解封”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时刻。这是一篇新闻性、思想性、可读性非常突出的新闻佳作。从新闻采写上来看,它有如下三大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是主题重大,永存性强。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抗击疫情、决战脱贫攻坚是这一年新闻工作的主题、主线,是时代留给后人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报道抓住这一时代特征着笔,抓住武汉举世瞩目的“解封”重大历史时刻,进行生动、权威、翔实报道,其题材无疑是重大的。报道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抗疫斗争的相关精神和要求,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所揭示的新闻主题思想必然是深邃高远的,具有永远留存的作用。如文中写的:

△这是注定将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人员凭健康“绿码”安全流动。

△经过76天的举国拼搏、900多万人的顽强坚守,作为全国抗疫决战决胜之地,武汉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标志着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封一座城,护一国人。回顾1月23日10时起实施离汉通道管控以来的日日夜夜——

人们不会忘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八方驰援、众志成城,凝聚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

人们不会忘记,走过惊恐、焦灼、悲伤……在与疫魔的搏斗中,那些识大体、顾大局的武汉人,那些紧闭门窗进行的特殊抗疫战斗;

人们不会忘记,那些白衣执甲的医务工作者,那些闻令即动的人民子弟兵,那些坚守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層干部和挺身而出的志愿者……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武汉“封城”有效阻断了疫情蔓延,赢得了时间,也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积累了经验。

上述从历史视角、全局高度和人民情怀出发写出的宏大叙事稿件,自然具有永久保存的特质。

二是报道镜头化。所谓镜头化是指记者通过具体逼真的细节描写,把新闻事实的现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像自己在发生新闻事实的现场,亲眼看到、听到鲜活的真实故事。这篇消息在这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如文中写的:

7日深夜,在武汉西高速收费站,记者看到不少车辆提前在此等候。8日零时许,匡后尧驾车驶出武汉西大门,他说:“我们都对这一天期盼已久。”

武汉正在不断恢复“九省通衢”的活力。零时50分,经停载客的首趟旅客列车K81次缓缓从武昌火车站驶出;7时22分,复航起飞的首班客航MU2527从天河机场飞往三亚。

长江大桥桥头,车潮的涌动与火车的轰鸣、轮船的汽笛一道,奏出“重启”交响曲。东湖春和日丽,光谷复工繁忙,大街小巷中,有的市民“过早”时一边等候那碗最爱的热干面,一边互道“好久不见”……

上述“解封”之际的现场描写,非常镜头化。让人读后喜出望外,惊叹不已。

三是社会反响大,传播效果好。传播效果和社会反响的大小,历来都是评选好新闻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国新闻奖自然也不例外。中国新闻奖参评推荐表介绍,这篇消息播发后,先后被百余家媒体采用。互联网、新媒体浏览量累计破千万,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腾讯网、凤凰网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引发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一些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大美武汉,别来无恙”“值得铭记!真的太不容易了!”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记者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抗疫一线采访,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闯“红区”、入方舱、进社区、访病患;在“解封”的当天凌晨,在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之际,记者又深入高速路口、机场、火车站多地直击现场采访。在积累丰富的一线素材后,又对稿件进行巧妙的谋篇布局,精心提炼主题思想,精心打磨,字斟句酌地认真反复推敲,最后才形成播发时的稿件。记者这种追求精品的精神也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它不愧为新闻中的精品。

注重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

——评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类一等奖

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新华日报》2020年10月12日要闻第三版上的《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一文,荣获文字评论奖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注重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的新闻精品。它有如下两大特色值得点赞。

一是视角独特,刻画精准。被视为媒体“旗帜”和“灵魂”的言论,本该是作者的独到见解,但纵观时下一些言论,机械化的套路比比皆是,依葫芦画瓢地列出一二三四,就热点事件拼凑一篇篇千字文,如此没有灵魂的“八股腔”,自然也就扛不起媒体旗帜的重任。

行文贵在独特。没有独特就谈不上风格。清人郑板桥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写新闻不仅要删繁就简,更要领异标新。只有那些视角独特、见解独特、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产生强大的舆论影响。《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一文便是一篇视角独特、刻画精准的新闻精品。如文中写的:

△这样一些新闻,让人看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抓餐饮浪费,一些店家则推出“称体重点餐”举措、出台“‘N个人只能点‘N—2个菜”的规定;抓农贸市场精细化管理,个别执法人员便拉着直线检查摊位上菜品是否摆放整齐,甚至连鲜带鱼也要一刀剪齐;抓环境卫生,有管理者要求“一平方米内的烟蒂不得多于两个”“厕所内的苍蝇不得多于3只”,或把地面灰尘扫起来过秤“以克论净”。如此规定,看起来挺严格、挺精细,可稍作探究,有几个不是流于形式摆摆样子?

△形式主义已经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那种“开会摆鲜花,迎宾铺红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形式主义少了,打着“精细管理”“绣花功夫”的幌子,跟手机拍照一样用“美颜”功能修饰过的形式主义却多了。

上述对“精致”形式主义的剖析,概括得多么独特和精准。文章抓住社会热点,有破有立,有深度、有态度、有力量。不回避,不含糊,充满了正能量,洋溢着一股弘扬正气,引领社会新风尚之号声。

二是分析透彻,针对性强。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是一家主流媒体有担当、敢作为的表现,更是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实践场和检验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评论做得很成功。如文中写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摸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不同表现,紧密联系具体实际,既解决老问题,也察觉新问题;既解决显性问题,也解决隐性问题;既解决表层次问题,也解决深层次问题。而“精致的形式主义”就是形式主义的变种,是需要认真解决的新问题。

相比于那些典型的形式主义表现,“精致的形式主义”有些新特点:用“美颜”进行精心包装,似乎很“新鲜”,乍一看“不违和”,但通常“不经看”;往往打着“精细管理”“绣花功夫”的幌子,如果不琢磨,还真让人以为是作风细致。应该说,“精致的形式主义”也下了功夫,可功夫却没下在“啃硬骨头”抓落实上,而是下在了搞形式创新、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工程上。说到底,“精致的形式主义”依然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看表面热闹不看实际效果的典型,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形式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不管是什么形式主义,我们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反对形式主义,首先要坚持辩证思维,把必要的形式和形式主义区分开来。内容是形式的根本,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有些工作讲究仪式感是需要的,但过度讲究仪式感,甚至把形式当成工作的全部,只顾形式而不顾内容,只顾表面热闹而不管效果好坏,这就沦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對此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睁大“火眼金睛”。“精致的形式主义”讲究数的精确、形的精美、势的浩大,披着精美的外衣,尤其需要认真防范。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的“孪生子”、弄虚作假的“龙凤胎”,反对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就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

一株带刺的毒草,人们容易“识”而远之;一株带毒的鲜花,却容易让人中招上当。显性的形式主义人们一眼就能看穿,隐性的形式主义却常常迷惑人们的眼睛。要看到,形式主义越“美颜”、越“精致”,就越难以识别,浪费的人力物力往往越多,危害性也越大。这提醒我们,对“精致的形式主义”,任何时候都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坚决反对。

上述对“精致”形式主义多维度视角的分析,可谓短刀相见,快意恩仇,清新透彻,针对性强,让人读后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痛快淋漓。评论的舆论引导力、感染力,在此便得到了实现。

此外,这篇评论的标题制作也很成功。它是一则警告式标题。这种标题常以发人深省、内涵庄重、沉稳的笔调、犀利刚直的语言给受众视觉、心理上强烈的警示与提醒,从而达到为文的目的。以《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为题,无疑就可以实现新闻标题“一语中的”“一鸣惊人”“一见钟情”的夺人眼球的效果,也是值得赞赏的。

该评论注重语言通俗流畅,论述深入浅出,体现了平实、准确,又不欠深刻隽永的好文风。有力彰显了党报正确的价值引领和评论的理性力量。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介绍,该文刊发后,引发多家媒体对“精致的形式主义”这一话题的讨论。比如,在文章见报的第二天,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脱口秀《评新而论》栏目,就采用“精致的形式主义”这一概念,点评个别学校“浪费一粒米做一道选择题”等制止餐饮浪费的形式主义做法。同时,众多网友跟帖评论,有网友评价认为:“精致的形式主义”表面看非常完美,而实际效果呢,天晓得。这叫:形式很好,结果不顾,文章提醒及时。可见评论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政治站位高,故事感染力强

——评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一等奖

刊登在《解放军报》2020年5月26日一版上的《统帅的深情牵挂》一文,在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这是一篇全面展示军委主席习近平统帅风采、军人情怀的新闻佳作。从新闻采写上看,它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值得学习和赞赏。

一是政治站位高,思想意蕴深厚。颂扬国家最高统帅,讲述统帅对部队官兵的深情厚爱,这样的主题思想无疑其政治站位是高的,思想意蕴是深厚的。通讯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回顾习近平关心基层部队建设的感人故事,展现了统帅的崇高人格魅力和爱兵情怀。

二是巧妙运用大量引语,使报道的新闻价值倍增。无数新闻精品成功的经验表明,引语是大多数稿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一样,巧妙引上几句话,就能使稿件生动活泼,使稿件立起来,从而使报道的新闻价值倍增。这篇通讯全文一共使用了23句引语,其中习近平主席的直接引语有7句,他人的直接或间接引语有16句。如文中写的:

△“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部队所有工作都要靠基层去落实,在第一线冲锋陷阵也全靠基层”。

△习主席语重心长地说:“要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部队所有工作都要靠基层去落实,在第一线冲锋陷阵也全靠基层。”

△习主席告诫全军:“我们党在建军治军长期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建设,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广大基层官兵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依靠基层、建强基层这一条永远不能丢。”

△习主席深情地说:“作为军委主席,我应该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多地到部队走一走,到官兵特别是基层官兵中看一看,就军队发展带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

△习主席视察海军机关时深情地说:“基层官兵常年战斗在海上,工作很辛苦,身心压力比较大。要满腔热情关心关爱官兵,加强心理服务,解决实际困难,激发官兵扎根海疆、建功大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而奋斗。”

△习主席担任军委主席后第一次离京到部队视察,语气铿锵、掷地有声:“我们能够无往而不胜,最终战胜一切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压倒,坚决听党指挥是我们的建军之魂、强军之魂。过去我们是这么做的,现在是这么做的,将来还要这么做。”

△“法纪严、风气正”,习主席为建设过硬基层立起了作风标准。

文中引用他人的话语有16处之多,如文中写的一小部分在此摘录如下:

△“对基层,对士兵,习主席看得特别重、牵挂特别深!”连日来,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谈论起习主席关心基层建设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幕幕动人情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习主席一以贯之,历来如此。”陆军杨诚代表说。

△“作为军队统帅,习主席下基层的频率如此之高、到过的基层连队如此之多,让我们深深感动!”代表们由衷赞叹。

△“軍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无论是视察部队,还是出席会议,习主席关切最多的是能否做到攻必克、守必固,强调最多的是能打仗、打胜仗。

△“近年来,与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相配套的条令条例和法规制度陆续出台,确保了基层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陆军习朝峰代表说。

△“近年来,上级为部队开展制供氧建设,高原高寒部队官兵吸上‘氧二代,实现了按需供氧用氧,看病、吃新鲜蔬菜等实际困难也得到有效解决。”马和帕丽代表高兴地说。

……

通过上述引语的巧妙运用,使报道栩栩如生,真切感人。使人感到中国军队的精神,中国军人的力量,中国军队统帅的人格魅力和风格。

三是故事短小精炼,传播效果好。通讯全文写了习近平主席短小精炼的感人故事有15个之多。如文中写的几例:

△永远铭记今年春节的,还有驻守在西南边陲的某边防营官兵——1月19日,习主席刚刚结束对缅甸的国事访问,就风尘仆仆来到这个营,走进战士宿舍,同大家亲切交谈,详细询问官兵工作和生活情况。

注定难忘这个庚子春天的,是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军队医护人员们——3月10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主席亲临医院看望慰问大家,强调一线医务工作者最辛苦,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并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统帅心系百万兵,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关注最多的是基层,牵挂最多的是士兵,数十次走边防、上哨所、进班排,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为基层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全军基层面貌格局为之一新。

△张小燕代表内心深处一直珍藏着这样几个数字——四天,一天半,三分之二。2012年12月,担起中央军委主席重任不到一个月,习主席风尘仆仆来到广东视察。

“四天时间,到部队考察占了一天半,其中去基层又占了三分之二。习主席在部队吃了两顿午饭,都是在士兵餐厅同战士们一道吃的自助餐。”这位来自南部战区的基层代表说,这彰显了基层在习主席心中的分量。

△海军赵岩泉代表忘不了——在海口舰水兵舱室,习主席详细了解水兵们的住宿条件。走到水兵谢永祥的铺位前,当得知谢永祥和张鑫是前一天值班当天调休时,习主席带着歉意说:“那我来不是打搅你们休息了?”

陆军齐虎广代表忘不了——在原广州军区某装甲团装甲步兵一连洗漱间,淋浴龙头里喷出了热水,习主席伸手接水,温热的水哗哗地打在习主席的手掌上,也溅湿了他的衣袖。习主席边试边说:“多好啊,战士们训练完了能够随时洗上热水澡,真好!”

空军李鸿代表忘不了——习主席走下飞机,在机场接见基地官兵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一直惦记着大家,特地来看看大家”。那天天气很冷,当看见大家只穿了冬常服时,习主席说,“大家都没穿大衣,我也脱了吧”,说着便脱下大衣,和官兵们一起合影。

……

上述故事不可谓不短小,行文不可谓不独特。在如今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受众偏好“快餐式”阅读。如果你的文字多,故事讲得很长,读者是不买账的。这篇通讯在这一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代表作。由此,通讯刊出后,受到读者的广泛青睐。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表介绍,此文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北京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党报均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先后被580余家媒体采用,累计阅读量超过4600万,各网络平台网友留言评论1000余条,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它荣获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是情理中之事。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新闻奖形式主义主席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跟着”习主席去大阪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主席致辞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