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培养师范生核心技能的路径研究

2022-04-26 13:02王申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学师范生

摘 要:新高考的推行为部分专业师范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注重与地方政府、中学合作,共同探索提升师范生核心技能的路径。高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的实习管理,健全实习管理体系。高校教师要提升专业能力,积极主动了解中学教学的需求。教育实习单位要积极探索系统的准教师成长方案。地方政府应敢于担当,做好属地高校与中学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校地协同;师范生;历史学;核心技能

师范生核心技能不足,使得部分专业如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其核心技能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对师范生的教育實习管理比较粗放,部分实习单位缺乏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引领的动力,部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还未适应快速变化的中学教学,校地合作也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基于此,笔者从校地合作的视角,以南阳师范学院与南阳市宛城区政府、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的合作为实证,探索协同培养历史学专业师范生核心技能的措施。

一、历史学专业师范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新高考的推行,多数省份选择了“3+1+2”高考模式,其中物理和历史必选其一,历史学科地位得到有效提升。河南省也已明确,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部分中学开始有计划地储备历史教师,以应对高考改革的需要,这为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与之不相称的是,目前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诉求不匹配。用人单位期望招聘到一入职就能站稳讲台的历史教师,而当前部分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在业务不精的情况下,反而更加关注工资和福利等待遇问题,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分歧。

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在校期间要提升教学核心技能,掌握真本领,做到入职能站稳讲台,才能有效消除两者之间的分歧,进而实现高质量就业。刘娟在研究中指出,“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在向教师转变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角色转变和新课改的要求。究其原因,除自身因素外,还与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师职前教育和入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关”。以往学界对提升历史学专业师范生核心技能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高校教学方式改变、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水平的提高等方面。笔者则立足校地协同的视角,探索提升师范生核心技能的路径。

二、师范生提升核心技能的制约因素

(一)部分高校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管理较为粗放,实习流于形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学界以往已注意到教育实习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赵建华敏锐地指出,“查阅多所高等师范院校公开发布的教育实习规章制度,不难发现相似或几乎相同的文件,这些文件不是基于高校和实习学校的自身条件及情景进行自主建构,而是简单移植,改头换面,高校没有把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当成一个严肃的科学活动来对待。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规范,把教育实习完全寄托于教师的良知与主观责任感,让教育实习变成单纯依赖教师、实习生的自主自觉的任意活动,致使教育实习处于一种失去方向、失去控制的放任自流的状态”。从组织上看,高校对师范生的实习管理主要由教务处负责,由二级学院具体落实。常规下,教务处会本着加强对教育实习工作管理、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目的,出台《关于××届师范类毕业生实习工作的安排意见》《××届毕业生常规教育实习方法》《教育实习工作条例》《教育实习暂行规定》等文件,部分二级学院则结合本院系的情况提出具体建议。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具体的过程性管理又比较粗放,导致文件和建议常常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一是缺乏奖惩措施。学生只要按时上交学校所需的材料,便意味着完成实习,对于实习的成果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二是过程管理比较粗放。很多情况下,实习带队教师与实习单位对接完之后,很少再去监督学生的实习过程,实习单位对实习生也没有严格的管控体系,从而导致实习生处于两头不管的“真空”状态。教育实习分为校内试讲、校外实习和回校验收三个环节。其中校内试讲环节较为简单,一些院系只是组织一次试讲活动,缺乏有效的备课、研课和教学指导。对于回校验收环节,很多高校也没有落实。

(二)部分实习单位对师范生的培养功利性比较强,缺乏教学实践上的系统引领

实习单位接收师范生实习的主要原因在于弥补师资的不足。以笔者所在的城市为例,初中和小学教师严重缺乏,除了中心城区的几所老学校师资能满足需求,新建学校、乡镇中学师资均存在很大缺口。为了补充师资,这些学校不得已使用尚未毕业的师范生任教。由于功利性的导向,实习单位尚未建立系统的师范生培训体系,主要靠师范生主动参加课组教研活动、跟随指导教师听课,对他们缺乏切实有效的指导。实际上,凡是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白,听课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很多师范生由于没有受过训练,不会听课,不清楚从哪些角度评判一节课的优缺点,因此这种听课活动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同时,实习单位缺乏对师范生进行有效指导的动力,主要原因在于师范生教育实习一般是一个学期,持续时间较短,实习单位不愿意花费精力对他们进行系统培养。

(三)部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脱离中学一线教学,难以对师范生形成有效指导

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提升,需要高校教师尤其是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的引领。然而现实的困境是,高校现有职称评审体系和教师发展路径更多侧重科研,对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视程度不够。据笔者了解,部分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很少接触一线中学教学,多数是基于自己过去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活动。近年,随着“国培”“省培”等活动的开展,高校教师对中学的了解渠道增多,但仍然是隔靴搔痒,缺乏对中学一线教学的切身体会。

(四)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学的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

近年,“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为高校提供教科研实践平台”的校地合作理念推动了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但很多情况下还是停留在协议层面,切实有效的合作并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比如,高校与中学的合作,既然是合作,就要落实到活动上,那么活动的开展必然会有资金的花费,经费的来源需要有制度保障。现实情况是一事一议,随意性比较大,这样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校地合作关系。

三、校地协同培养师范生核心技能的意义

校地协同培养师范生既能推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又能助力本地中学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在缺乏定期交流机制的条件下,高校教师讲授的专业内容往往会脱离中学教学实际,或者滞后于中学教学的发展。定期的协作交流有利于高校教师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与中学教育的无缝对接。二是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大量合格的师范生进入中学并迅速站稳讲台,节省了中学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成本,也降低了试错成本,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推动师范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师范生进入大学学习只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环节,大学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将合格的毕业生送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优秀的师范生更受用人单位的信赖和欢迎,校地协同对于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四是推动大学和中学一体化发展,提升全学段育人水平。

四、校地协同培养师范生核心技能的实施路径

(一)高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的实习管理,健全实习管理体系

师范生实习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高校和实习单位的合力,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制度。一是高校应建立强有效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比如,高校应要求实习单位严格考勤,定期检查听课笔记、备课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严格督促师范生真正体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育实习不合格的师范生,坚决判定为不及格,令其重修,甚至延期毕业。高校还应加强对实习带队教师的管理。师范生实习效果好不好,带队教师是关键。在常规操作中,一名带队教师负责一到两所实习学校实习学生的管理。实习学生来自不同院系,教育实习相当于重新组建一个虚拟班级。在这个虚拟班级中,带队教师要发挥辅导员的角色,在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和心理建设的同时,还要改变原来较为松散的实习管理方式,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等活动,增强对学生的管控能力,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组织的约束。

(二)高校教师要提升专业能力,积极主动了解中学教学的需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及青少年成长环境、心理认知的变化,高校教师要及时调整思维,主动对接中学一线教学,发现中学教育的变化。历史学是历史感很强的专业,富有时代感。正如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新高考的实施,中学历史教学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教材有所改变,统编教材采取了两本必修加三本选择性必修的方式。其中,两本必修《中外历史纲要》内容比较多,教学课时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将知识讲清楚讲明白,不仅需要中学教师去研究,更需要高校教师认真钻研。因为就研究能力、意识和素养而言,后者要胜过前者。高校教师要积极发挥这些优势,始终站在中学历史教改的前沿。

(三)教育实习单位要积极探索系统的准教师成长培养方案

教育实习单位承接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对师范生培养有重要贡献。然而,教育实习单位仍然有一些工作需要改进。比如,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要真正让师范生实现从师范生到合格教师的身份转变,实现从台下听课到站稳讲台的角色转变。就历史学科而言,教育实习单位要探索制订系统的培养方案,让实习生参与各种课型的技能训练。比如,如何讲好习题课、新课、复习课等。同时,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历史学科指导,既要讲清楚历史课标、考纲、教材和教参等之间的关系,又要讲明白历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这种教育实习过程,能够为师范生入职后站稳讲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探索合力编撰师范生培养方案,合作编写教材,合力开展教学

随着师范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探索师范生分类培养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未来想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在其培养方案中要设置个性化课程。高校可引进中学教师参与其中,共同编写教学计划和教材,共同上好一门课。比如,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只有1学分,这与该课程的地位很不相称,需要及时修订培养方案,还可以引入一线中学教师进入高校课堂,共讲该课程。张雪曾提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去优化历史学科教学论和历史教学技能训练课,提升教学质量”,也是为了探索解决这一问题。同时,现在公开出版的《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训》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理论性内容过多,难以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求,迫切需要编撰新教材。目前,笔者正在组织八位中学教师编撰该教材,每人编写一章,希望通过两个学期的试用,达到公开出版的标准,以解决现行教材内容陈旧和理论性内容过多的问题。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强校地合作,推进大学和中学合作的进程。

(五)地方政府应当敢于担当,做属地高校与中学之间的桥梁

在大部分合作案例中,高校通常与中学直接对接,地方政府处于缺位状态。当然,也有些地方正探索三者融合的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9年,南阳师范学院与南阳市宛城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为试点进行教育合作,南阳师范学院派遣三名教师兼任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各个学部的副校长,实质性地参与学校管理。双方在课题立项、校本课程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并积极探索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公开出版了《教育新变革 南阳新模式:新时代如何建好十五年一贯制完全学校》。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地方政府的牵线搭桥、敢于创新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刘娟.新课改下历史师范生向教师转变问题调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2]袁亚丽.地方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师范生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历史教学,2016(8).

[3]赵建华.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教育实习管理制度改进的审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9(5).

[4]张雪.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的师范生教师教育必修课优化策略:以历史学科教学论和历史教学技能训练课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20(7).

[5]王申,王赟.教育新变革 南阳新模式:新时代如何建好十五年一贯制完全学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责编:瀚 海

基金项目:河南省2020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校地协同培养师范生核心技能的实证研究”(编号:2020-JSJYYB-003)

作者简介:王申(1988— ),男,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交流、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历史学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历史学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军事历史学认识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