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雯 刘金保
摘 要:研究生奖助体系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障研究生生活、引领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激励导向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具有重要关系。文章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基于系统多元化调控的理念,探讨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及资助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对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的思考和建议,揭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研究生奖助体系与人才培养在价值理念、评价标准与培养策略、发展互动方面的有效衔接,提出未来中国研究生奖助体系与人才培养将进一步强化向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指引研究生教育培养等方面转变。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奖助体系;研究生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系统多元化;调控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2)10-0131-04
Abstract: Graduate student award and assistan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ensuring the life of graduate students,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ts incentive orientation also h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Taking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air and just evaluation system and funding model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ystem diversification regulation,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ostgraduate scholarship funding system, revealing the value concept,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training strate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postgraduate scholarship system and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future, and China's graduate award and assistance system and talent training will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o focus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guid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Keywords: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 award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diversification; regulation
在2020年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其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一所大学的高度,更影响着当前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
从国际视角看,为研究生提供充足资助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也是全球各大高校竞争优质生源、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自2014年开始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后,研究生的经济负担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尤其是医学类研究生。他们由于既要忙于临床轮转,又要开展科研工作,则难以在课余时间开展勤工俭学。鉴于此,医学类高校改革与完善原有的研究生奖助体系,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本文将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基于系统多元化的理念,探讨公平公正评价体系及资助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的构建建议和思考。
一、系统多元化理念
系统多元化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流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1],并且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由统一向分散变化,以便于适应多种情况和类型。对比以往各高校的奖助政策发现,有些高校的资助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有些又性质雷同,有些导向性和评定标准不清,还有些资助金额有限。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应遵循系统多元化的原则,将奖励资助资源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门别类地排列。同时,在每一系统中又根据学生的特点等情况形成分支,从单纯的“经济资助”向“多元资助”转变,以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从而在解决经济困难、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的“基石”不断“叠加”和“分支”,形成“助学护航”“奖学领航”的局面,推动研究生思想进步、学业发展、潜心钻研。
二、调控机制
调控机制指在主管部门统一协调下,综合运用制定办法、计划和拨款等各种方式,对相关情况进行协调的运行方式。在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颁布和更新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办法规定和未来发展规划,以此来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各培养单位的多元主体能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研究生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各方的需求。
三、系统多元化调控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的构建——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以下简称“学校”)
(一)建立协调、高效、规范的经费支持体系
学校统筹使用各方面资源,建立了协调、高效、规范的经费支持体系。主要为四个方面的经费来源,包括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培养单位。设立了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南山助学金、红日南山助学金、沙井奖学金、紅日南山奖学金、学校补贴、勤工助学金、推免生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集、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培养单位补贴。近三年,我校专项资助经费资助率为100%。
(二)建立合作、责任、明晰的协同资助体系
经统筹,学校协同导师负责制、培养单位资助制,提高导师的成本和责任意识,学校着力发挥国家、社会和学校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三方面的作用,建立合作、责任、明晰的协同资助体系,促进研究生的培养管理。
(三)建立合理、分类、激励的奖助制度管理体系
学校按照国家文件要求,根据自身特色制定奖助学金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合理、分类、激励的奖助制度管理体系。比如制定了国家助学金、学校补贴、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以及学生重大疾病扶助基金管理办法,制定了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校级研究生评奖、新生支持、优秀学位论文等奖励办法。
(四)建立创新、强化、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以奖助学金为抓手,强化保障和激励,建立创新、强化、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管理体系。比如,一方面做好研究生的保障型助学金的制定,包括:(1)增设学校助学补贴,以此提高学校研究生的待遇。(2)将学业奖学金分年级进行评选并将其纳入助学金范畴,以此保证助学金和部分奖学金的奖励等级的合理性,最终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做好研究生激励型奖学金的制定,包括:(1)从学业成绩、学业成果、学生获奖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参与集体活动情况、参与志愿服务情况、品行情况这7个方面量化奖学金评选指标,不陷入“唯分数、唯论文”的误区,创新奖学金评选机制,以期做到综合客观评价。(2)根据学术型和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特点,制定可量化且较客观的评奖条件: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开评选论著和专利。(3)根据学校整理发展方向,将硕士生国家奖学金名额向“学术型”和“优秀导师”倾斜。(4)设置“新生奖学金”资助计划,支持优秀导师。
四、系统多元化调控的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体系的成效
(一)为医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较为充足的物质保障
作为未来医学工作的后备军,医学研究生承担着医院临床工作和科研攻关的双重使命,尤其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无数医学研究生作为抗疫科研攻坚和临床医护工作的坚实后备力量,积极投入到其中。
然而,由于年龄、社会关系、经济压力和家庭观念等原因,医学研究生大都希望在经济上实现完全独立或大部分独立,甚至有些人希望他们的生活能过得“体面些”。结合学生需求,学校资助工作不断完善,也做了进一步调整。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基本全部受到了资助;另一方面,其他在校研究生的基本生活需要也基本被满足。这样,研究生就不会顾虑读研而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更能安心学习潜心研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更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对医学研究生开展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2]。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想引领、学业发展为导向,秉承“扶困+扶志”的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第一,通过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下,督促研究生养成健康的品格和个性;第二,全面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业成绩、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第三,创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发挥学生党组织、研究生会和团委等学生组织的功效,引导优秀青年学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时以“雷锋月、志愿服务月、调研实践”为活动契机,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服务意识;第四,营造“以奖促学”的浓厚氛围,以国家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等评选活动为载体,发挥“朋辈群体亚文化”的功效,举行线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经验交流会”,开展线上“师兄师姐大讲堂——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经验分享”,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功效,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奋斗、励志成才。
(三)为医学研究生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
实现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奖助工作的最终价值依归。结合学校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秉承“扶困+扶智”的理念,搭建“学习+实践+社会”的三平台,坚持“分群体、分层次”的原则,建构“模块+平台”的多元化和发展型资助模式,服务于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3]。
1. 搭建学习能力训练平台
其一,创新融合激励平台。为提高受益学生的覆盖率,尽可能地兼顾更多学生的权益,学校创新性将学科人才培养和奖助学金结合起来,将科研奖助学金与在校期间的科研项目挂钩,使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激励了医学研究生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4]。其二,拓展境外交流学习平台。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科学研究和与中外交流,学校制定了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留学项目实施办法以及出国(境)管理规定。近几年,出国出境研究生达数十人次,访学的高校包括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耶鲁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日本长崎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等。出国(境)培养的研究生均表示除了在所学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收获丰富以外,在拓宽视野、文化交流、人际交往等能力得到提升。
2. 搭建实践能力训练平台
不仅医学生的医学理论知识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而且,科学研究结果也要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发挥大作用。因此,学校积极探索搭建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平台,比如通过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以及学科共建,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分班先后与多所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其中包括了国家机关、省内外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这不仅给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了动手能力和自我评价,完善了职业规划,提高了就业质量,而且让社会更加了解学校和学生。最终,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项目合作,而且也反向促进了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改革。
3. 打造社会能力训练平台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储备队,不仅需要过硬的知识本领,还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相对于国家普适性的奖励体系,结合自身发展和特色,学校引导性设立了多元化的详细的奖励种类。例如,为提升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能力,学校设立了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为激励研究生在勇攀学术高峰,磨练临床技能和撰写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同时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争做高素质的全方面人才,学校设立了“文体积极分子”的评选。
五、对医学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思考
(一)拓宽奖助学金来源和提高额度的比重,发挥整体实效,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
为保障在校医学研究生专心科研和磨练临床,学校应尽可能扩宽奖助学金的来源和提高奖助学金的额度。比如,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待遇跟社会统招的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学员的待遇相差较大的问题,学校可积极向上级反映和呼吁各临床规培单位提高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的补贴待遇;结合呼吸专业等专业特色和品牌效应,学校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和企业组织的经费筹措;通过校友设立奖助学金及企业构建长期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学校可获得较长期和稳定的奖助学金来源等。采取以上方式,不仅可让政企进一步关注和明确教育所包含的社会责任,也可以让优秀校友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更可以扩大各地方院校在当地或者企业间的影响力,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相互投入和输出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平衡状态,打造立体奖助体系[4]。并且,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多方共赢。
(二)发挥奖助体系的综合协同作用,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强调激励与权益
奖助学金牵涉到每一位研究生的切身利益,受到学生和导师的密切关注,同时对各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也有一个导向作用。为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实践,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可进一步优化奖学金结构,改进奖学金评估体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奖学金和助学金的申请条件,合理配置奖助学金,避免奖助重复。也可以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的奖助学金设立方法,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奖助学金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将科研奖助学金与在校期间的科研项目挂钩,将招生名额与科研成果挂钩,提高教师和学生科研积极性,使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发挥到最大化[4]。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奖助项目可以提高受益学生的覆盖率,尽可能地兼顾更多学生的权益。
(三)进一步强调导师的责任意识,落实导师资助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学校应进一步明确导师岗位权责,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首要责任人,促使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承担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而且,学校应健全岗位选聘制度,除了考察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指导经验外,还可落实导师资助制度提供经费基础,并借此吸引优质生源,改善研究生激励难的问题。比如,设置“助研”的岗位,让这个岗位成为导师与学生的连接点。导师明确该岗位的职责,研究生承担该岗位的工作并获得酬劳。导师可根据研究生参与科研的表現调整津贴的发放额度。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基础类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待遇较低的问题;另一方面,改善研究生激励难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督促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四)进一步优化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现奖助体系与人才培养的融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类别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机制环境、质量水平、体系建设等角度,提出了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其中提出了要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强化行业产业协同作用,健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提升行业产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教育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导师指导不区分、奖助评奖体系不合理等。在奖助评奖方面,以科研为导向的大环境下,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因其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其科研成果难以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竞争。由于上级层面对科研学术成果的重视,使全日制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奖助体系相差甚远,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激励作用。因此,学校应充分考虑专业学位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创新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完善评价和奖励机制,全面提升培养质量,为国家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六、结束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医学研究生奖助体系作为医学研究生的“立身之本”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基于系统多元化的理念,探讨资助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医学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制度的构建建议和思考。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学校立足自身、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定位,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建立了适合自身的研究生奖助体系,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即应当实现研究生奖助体系产学研协同发展,发挥奖助体系的综合协同作用激发和调动研究生实践创新的潜力,进一步落实导师资助制度,优化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奖助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张颖,孙鹤.基于系统化理念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7):24-25.
[2]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09/c_1119542262.htm?location=35.
[3]竺巧云.“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以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25):143-144.
[4]彭淼.地方院校研究生奖助学金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6):3-4.
基金项目: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学专业工作委员会)项目“统筹推进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新方案和举措”(C-YX20190102-02)C类课题;2016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基于‘卓越医生’教育理念的‘双轨合一’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改革”(2016JGXM_ZD_57);2018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统筹推进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新方案和举措”(2018JGXM78)
作者简介:练雯(1982-),女,汉族,广东广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生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刘金保(1965-),男,汉族,河南开封人,博士,教授,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病理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