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妮
(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广州 510642)
线上服务通常是指依托互联网完成的服务行为,高校图书馆传统线上服务主要是以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为基础,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特别是数字资源优势、专业的信息咨询人员优势,为读者提供文献资源或专题信息检索、在线教育等服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在线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相关研究和实践也向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获取、参考咨询、信息素养教育、学科服务、阅读推广、科研数据管理等各个领域延伸。
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全世界范围内的实体图书馆服务普遍受到影响,线上服务越发凸显其重要性。相关的跟踪报道和研究显示,疫情期间世界各国高校图书馆都加强了线上服务力度,支持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多媒体资源的远程访问,提供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文献的开放获取。国际图书馆联盟(ICOLC)、欧洲研究型图书馆协会(LIBER)、加拿大研究型图书馆协会(CARL)等纷纷发表声明,呼吁出版商和教育资源供应商在疫情期间开放其在线资源的访问权限,以支持大学的远程教学、学习和研究。我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图书馆成立相关工作组,对疫情期间的线上服务提出指导意见,开通数字资源校外访问渠道,利用多种渠道向师生推荐相关的网络学术资源、学习资源,开展网络咨询和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等,在满足师生的在线教学及科研需求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在2020年指出,疫情之后,未来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的在线教学将长期共存并深度融合。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无论影响实体馆舍服务的疫情何时结束,线上服务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因为与线上服务密切相关的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在不断变革,数据化正在成为图情机构的新常态,数据驱动正在成为图情机构服务发展模式变革的核心动能[2]。基于数据驱动的智慧化线上服务如今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充分利用数据与数据技术,实现线上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数字化程度的提升,数据已经演变为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最重要的生产要素。2021年3月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2030数字罗盘:欧洲数字十年之路》(2030 Digital Compass:the European Way for the Digital Decade)计划,内容包括拥有大量能熟练使用数字技术的公民和高度专业的数字人才队伍,构建安全、高性能和可持续的数字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等[3],为欧盟到2030年的数字化转型愿景指明方向。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将数据作为与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相并列的第五大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中提出未来发展规划: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4]。2021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5]。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提出高等学校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以半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基础设施运行数据,以及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文化资源和管理服务资源[6]。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并确定了构建新型数据中心、促进教育数据应用、升级网络学习空间等重点发展方向[7]。
图书馆学界对数据的关注持续较长时间,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涉及大数据对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影响及其应用[12-14]、小数据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15]、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16-17]、关联数据研究[18-19]、数据素养[20-21]和开放数据等[22]。研究视角和重点各不相同,有的是研究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机制,有的将数据作为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一种理念和手段,有的将数据作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对象。据此,笔者认为,图书馆依赖的知识创造、传播与利用环境正在从信息时代进入数据时代[23],数据将为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的线上服务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
近年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工作效能已经成为各行业、各组织的普遍共识,对于基于网络和数字化信息开展的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更应在工作中凸显数据价值。具体来说,可以从资源、技术、服务机制三个层面审视数据赋能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线上服务的特征。
首先,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化。20世纪后期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于出版领域之后,越来越多的出版社转向数字化出版,Elsevier、Wiely、Springer、Taylor & Francis等著名的国际出版集团纷纷推出数字化出版平台,Springer于1996年推出Springer Link,Elsevier、Wiley则在1997年分别推出Science Direct、Inter Science,目前Springer所有出版物已经全部以e-First的形式出版[24]。出版形态的改变使得科研人员传统的文献获取或信息索取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互动性和创新型较强的知识服务以及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服务成为新的需求。国际科技医学出版社联盟(STM)2015年发布的技术趋势报告指出,科技出版领域的主要变化是从出版内容的可发现走向出版内容的可处理(From Discoverability to Actionability)[25]。
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走向数据化已成为科技出版领域的基本出版模式,与之相应的是,高校图书馆采购经费向数字化资源的倾斜和馆藏资源的数据化。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中的历年基本业务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之后,各高校平均电子资源购置费已经超过平均文献资源购置费总额的50%,且逐年提升。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通过调查认为,在某些学科中越来越多的支持研究、教学和学习的信息是数字化的,因此该馆把将近90%的馆藏预算都用于购置在线期刊和电子书资源[26]。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自2018年起持续进行文献资源购置经费的结构调整,停订了所有纸质学术期刊,电子资源购置费在文献资源购置费总额中的占比超过80%。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得以数据化或者馆藏数字资源之所以能被称为数据资源,是因为其数据量、数据类型都形成了较大规模,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都可以通过分析、整理、计算、编辑等进行加工和处理,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其价值。传统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化主要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将文献资源重新组织成为细粒度知识元,其核心方法是将文献资源的具体内容置入按照一定规则设计的新的文本或数据结构中,并将众多细粒度的知识元按照一定的语义链接在一起,揭示它们之间的各种关联,实现知识内容的规范化、语义化、关联化、智能化,让这些知识对象都可计算、可重组、可融汇、可再创造,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连接、更智慧的交互、更深度的计算、更有价值的发现和更智能的显示,并通过和使用者进行个性化、动态化的交互形成新的数据对象和知识内容[27]。
其次,数据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数据思维在逐步发挥主导作用。从技术角度来看,高校图书馆所有的数字化内容都是数据,例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图表、数值数据、流程、公式、工具、关系、过程、方法、结果等,而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人工智能等都是跟数据有关的前沿信息技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同时也使得数据产生的速度更快、数据量更大、数据种类更多。从前沿信息技术开放、共享的核心价值来看,其与图书馆长期提倡并践行的共建共享理念是相通的。
张晓林教授在10年前曾提出诸多“颠覆性”问题[28],其核心即技术对传统图书馆的“颠覆”。图书馆行业一直行走在不断应用新技术的道路上,例如机读书目数据格式MARC、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数字学术出版、科学数据、语义化出版等也已逐步走入乃至“颠覆”图书馆服务场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使现代图书馆从资源到服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研究者和工作人员努力基于图书馆线上服务的具体需求创新信息技术的运用场景、技术和方法,并且努力通过对既有数据的“学习”与“训练”,探寻匹配未来数据的机器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或提升线上服务的整体能力。目前学界对图书馆线上服务的思考模式,已经跳出传统的文献服务范畴,有研究者认为,在数据技术成为理性的“系统性知识集合”和“方法的总和”的情况下,应着力以数据智能计算为中心,着眼于数据的搜集、组织、挖掘、应用的全过程,并关注到数据技术所带来的隐私管理风险,推进隐私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从而在数据价值与数据隐私之间实现平衡[29]。
最后,借助海量的数据及对数据的加工,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可以对主体、行为、组织制度各方面进行科学解析,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与智慧决策机制。信息资源的数据化,颠覆性数据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提供具体服务的形态,甚至图书馆基础设施和整个行业的业态。在行业深度整合、推进共建共享乃至跨机构的合作方面,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空间资源等方面都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合作。2008年,美国中西部大学联盟的13所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和弗吉尼亚大学等联合建立了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目的在于保存和分享成员机构的纸质馆藏的数字化资源。目前它已成为一个成员达120多个,致力于通过合作收集、组织、保存、沟通和分享人类的知识记录,满足公众数字学术资源需求以及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数字仓储机构和高效能的资源服务平台[30]。哈佛大学图书馆数字存储库服务(Digital Repository Service,DRS)在不断强化其核心功能的过程中,还与校内信息技术部门、在线课程制作部门Harvard X、美国国会图书馆、JSTOR等校内外机构进行合作开发与建设[31]。此外,在加强与用户合作,共同构建新型学习和学术资源共享体系方面,高校图书馆更是出现了很多新模式,从简单的在线用户需求采购到共同参与内容创建和机构知识库建设,再到基于使用数据统计分析的资源自动匹配采购或收集,馆员与用户的角色在一定时候可以随意转换。数据已经不再仅仅被视为资源和技术,而是从“工具”转化成了发挥重要作用的“本体”,对信息资源和用户行为进行数据化分析,实现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协同一致,并依托各类网络终端设备实现资源或服务的无障碍推送,成为推进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逐步完善的新机制。
对于恶性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瘤无法实施手术者,可实施联合化疗,半数以上的患者可部分或完全缓解达两年左右。
基于数据赋能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的特征,笔者构建了数据赋能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的逻辑框架,如图1。
图1 数据赋能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的逻辑框架
首先,基于问题导向原则,从数据赋能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需要面临的主要挑战构筑其实现基础,并提出破解思路。一是通过技术接入,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内容关联、多层次、多维度、多粒度的数据资源体系,为智慧化服务提供可用的内容;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关系网络,重构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连接,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精准化沟通和有效协同。二是通过智慧化的线上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出版商、数据商、内容、作者、图书馆、读者的全知识生态链整合,并可根据需要装配各种应用,打造一站式智能互动平台。三是通过智能化、便捷化、实时性的信息交互,实现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交互的转型,扩充数据资源的来源,提升在线服务的资源匹配能力和场景重构能力。
其次,基于目标导向原则,从实现智慧化的数据赋能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模式提出具体的服务策略,并揭示其工作路径。智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的终极目标,也是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从本质上来看,数据赋能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促进了服务从决策驱动和需求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作为服务基础的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和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交互数据互相融合;依据资源关联关系、用户和资源关联关系、用户关联关系乃至服务机构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数据重组与重构,搭建机构、用户、资源、技术的多元协作体系,促进多元主体的高效协同;同时在数据与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学习支持、科研支持等各项业务全面结合的基础上,在线上服务的理念、方法、工具、内容等方面都形成协同效应和一体化机制,达到线上服务上下游相关业务间的深度融合。相关业务包括图书馆的核心服务业务如采访编目、流通借还、电子资源管理、知识库管理、用户管理、空间管理、知识发现服务、学科服务、情报服务、统计分析等,还包括数据环境下创新性的开放应用支持,例如多主体参与的智能采选、灵活可定制的活动管理、智能化的参考咨询、实体文献和实体空间的在线预约或交换处理等。
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线上服务本质上是一个智能化生态体系,数据基础、数据管理、智慧化线上服务以及相关的设备设施、人员、管理制度等共同构成了基于数据管理的智慧化线上服务体系架构(见图 2)。
图2 数据赋能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线上服务体系架构
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的数据基础不仅包含购置引进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或者本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后产生的数据,数据的开放访问、开放更新,各类机构的专家、用户以及普通的社会终端用户也可以产生数据。图书馆的书目控制和规范控制、知识组织、文献循证等方法,与语义网、大数据、关联数据、知识图谱等新技术结合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催生出大量的智慧数据资源;科学数据管理、数字人文项目的兴起,以及在线教育的实施与系统性支持等也对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的数据收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海量网络数据,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用户行为数据、各类服务数据、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数据、高校的学术成果数据、科学数据、辅助决策的各类评价数据、社会机构或个人的第三方数据等,都成为数据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
数据管理是实现数据价值的必要条件,其核心功能就是实现数据的高效采集、规范管理、安全存储。主要包括:根据数据基础的范围、规模,采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和数据集聚对分布在不同平台的不同格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然后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清洗,形成标准化的数据集合,并通过分类算法实现数据的归类合并,通过关联分析、相似度计算、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起不同来源数据的关联关系和交换路径,将数据进行系统地融合和重构,进而确保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平台、项目、资源等能精准化、智能化地匹配用户需求。
在数据管理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可以实现个性化支持、可视化呈现的线上服务以及创设各种服务场景,例如智能化的在线搜索和在线咨询、资源精准匹配与推送,以及有强大交互功能的学习支持、科研支持、分享与交流支持等。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管理和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设备设施、人员、管理制度等基本条件的保障。首先,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海量的存储空间、良好的网络环境、优秀的统计分析和决策分析工具以及稳定的容灾备份系统和安全保障系统是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的基础。其次,馆员是开展数据管理和线上服务必不可少的角色,应当建立适应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线上服务的馆员人才队伍和高效的组织机构,使馆员不仅能胜任数据处理和数据服务工作,还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最后,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人员、设备设施、服务等各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保障馆员的工作符合标准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以上这些基本保障条件与数据基础、数据管理、服务内容共同促使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成为泛在化、智慧化的综合服务平台,成为贯通知识生产、知识聚合、知识服务、知识利用过程,集学习、交流、创新于一体的虚拟生态系统。
随着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的普及和数据赋能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不断创新线上服务形式,相关实践探索主要体现在数据基础建设、服务平台和内容两个方面。
近年来,科学数据、数字人文、在线教育资源等相关项目逐渐在高校图书馆兴起,成为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数据基础建设的重要创新发展方向。
科学数据方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在2007年启动DataNet项目计划,要求以图书馆为主体实施科学数据管理[32]。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有一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在科学数据管理方面有了较好的应用实践。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网站上设置了开放数据栏目,构建了具备开放数据目录导航与检索功能的开放数据存贮平台,以供公众免费获取该校大量开放数据[33];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均设置了科研数据管理网站[34-36];北京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北京大学开放研究数据平台,目前收录了北京大学中国调查数据资料库、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研究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中心等跨学科的开放数据[37];复旦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复旦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平台,现已创建40个Dataverses、279个课题并上传了486个文件,还建立了“复旦能源”“长三角社会变迁调查”“人口普查”“居民消费和碳排放”等专题数据库[38]。
数字人文方面,高校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建设的最初切入点主要是手稿、古籍善本、档案、口述历史、图片、音频、视频等特藏文献,以最大限度开发其历史、人文、学术价值。近年来人文社科的研究领域在数字人文的帮助下不断扩展延伸,高校图书馆开始更多地关注面向数字人文的知识服务、嵌入数字人文过程的科研数据服务,甚至直接主持具体的数字人文项目。数字记忆方面的资源,尤其是互联网信息、活态记忆资源等也成为了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要的保存和处理对象。例如剑桥大学图书馆主持的剑桥数字人文中心(Cambridge Digital Humanties, CDH)配备有专门的数字人文实验室(CDH Labs),该实验室负责在剑桥数字人文中心项目的概念形成期、启动期、实施期和可持续发展期等各个阶段提供研究支持和成果应用维护支持[39];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记录16—19世纪西半球犹太人历史的数字人文项目——杰西森-卡普兰美国秘库数字化项目(Jesselson-Kaplan American Genizah Project)是由图书馆直接主持[40];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基于“推动数字人文发展”的理念, 与多个中外机构联合推出了敦煌研究、中医药数字化、数字化遗产等数字人文项目[41];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充分开发利用民间文书资源,也正在开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地方历史文献索引数据库[42]。
在线教育资源方面,作为一个参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机构,高校图书馆对教育资源的关注由来已久。数据环境下的在线教育资源建设有更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对网上公开课程资源、机构内部在线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也包括对更大范围的开放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即开放内容(open contents)、开放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和开放许可(open license)[43],例如课程、课程参考材料、教科书、试卷、软件以及用于支持获取知识的工具等,还包括基于支持教育教学目的而开展的高校图书馆已有馆藏资源的组织整合。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将开放教育资源纳入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加强电子教参建设等方面都开展了一些探索实践[44],尤其在疫情之后更加重视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例如清华大学2015年就已全部上线新雅书院的通识类课程指定参考书,2020年疫情期间更是多途径收集各院系需求,电子教参在短时间内从3 100种增加到6 600种[45]。
高校图书馆智慧化线上服务平台和具体服务内容的相关创新实践主要体现在资源服务,学习支持、科研支持、分享与交流支持,在线咨询、在线教育以及线上活动组织等方面。
资源服务主要是通过整合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元数据,结合本校读者的实际需要,建设资源搜索发现平台来实现。随着个人信息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建设资源精准匹配推送平台,通过从海量信息中高效选取有价值的部分,并将其加工成知识来满足读者个性化、专业化、动态化需求。
学习支持、科研支持、分享与交流支持等主要是基于读者需求的类型进行划分,一般是在资源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也有些直接依赖资源搜索发现平台,或者是通过在更加细粒度的知识组织基础上建立新平台并增强平台的交互功能来实现。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基于Primo系统建立的思源探索系统,可以通过功能拓展自动获取用户学历、专业等信息,并实现学科化资源排序以契合用户需求,用户还可以为资源添加标签、发表评论或者个性化定制自己所需的内容[46];上海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对学校、院所、课题组和个人的知识产出、知识关系等进行多粒度、多维度的实时分析[47];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目前正在启动学术成果数据库及服务系统建设,建成后的系统将支持本校学术成果的存储、管理、服务,具备ESI学科对比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分析、学术贡献度分析等功能,可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情报分析服务。
在线咨询、在线教育以及线上活动组织等主要是基于服务的方式进行划分。这些服务从表面上看是将线下服务转移到线上,但是基于海量数据的智慧化服务方式又使其与线下服务有着本质区别。例如智能化的在线机器人咨询已经取代了一部分人工在线咨询的工作,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先后使用不同的平台和技术构建了各自的智能咨询系统[48];在线教育和线上活动组织也在充分掌握读者数据和相关资源数据的基础上,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资源自动匹配和自动推送。
以纸质文献收藏为主的传统图书馆运作模式逐渐式微已是不争的现实,未来图书馆的形态也暂时未有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线上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当下的主要服务方式。推进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的深入发展,首先应该重视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回归。图书馆的独特性质是公众熟悉、信任的社区中心的集散场地[49],高校图书馆更应如此。现实的研究和实践基础充分证明,以数据为中心和以用户为中心的高度统一,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价值的回归。数据时代,图书馆规范的分类思想和核心的知识组织技术,在持续推进高校图书馆前行,知识的中心、权威数据的中心始终在图书馆,而不在信息混杂的公共互联网。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合作推出的“‘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每日快报”,通过提供最新科研论文线索、摘译科研论文主要内容来服务我国的科学研究。这些最前沿、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大多被刊载在Science、Nature、NEJM、LANCET等学术期刊和bioRxiv、medRxiv等预印平台上,是高校图书馆的重点线上服务资源[50]。
高校图书馆是基于知识内容开展工作的知识服务机构,也是符合高校二级单位定位的教育机构。当知识本身走向数据化和计算化,在线教学和线上教育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环境下,线上服务便不可避免地成为主要的服务阵地。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高度重视并重新审视其线上服务的目标与方式,再造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线上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从理论上来说数据赋能的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能解决很多重要问题,例如资源的精准推送、资源建设的绩效评价、服务效果评价、服务场景扩展等。但是高度融合、高度智慧化的线上服务体系首先需要解决数据孤岛、数据黑箱等问题,打通从资源到服务应用乃至线下的用户、馆员、设备、环境等之间的壁垒,这个过程中,数据无法单独发挥作用,而是要有相关的制度、人员、设备条件作为支撑。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说,大数据时代我们收集的所有数字信息现在都可以用新的方式加以利用[51],但是我们不能迷信数据,避免走入数据依赖或者技术依赖的误区。数据赋能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并使其实现智慧化是技术应用的结果,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风险,例如数据安全风险,知识产权风险,用户肖像权、隐私权风险等,特别是为推进精准化服务而开展的基于读者个人信息的大数据分析与利用,应避免读者因其之前的行为而被贴上某种身份标签,进而产生算法歧视或进入自治困境(autonomy trap)[52]。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线上服务,基于任何已经产生数据或者可能产生数据的组织或个人,建立完善的上下游协作机制和面向创新服务的发展管理机制,并充分重视馆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学习培训不断提升馆员的知识水平,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来完善馆员知识结构,着力培养一批适应数据环境且具备良好服务意识和多学科知识储备的“智慧”馆员。
我们应该认识到,智慧化的线上服务发展空间广阔,而大部分图书馆目前还处在线上服务智慧化的初级阶段,关键技术环节和制度建设支撑尚且不足,缺乏顶层规划,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推进智慧化线上服务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从在线文献检索、文献传递,到在线咨询、在线预约、在线活动,再到智慧化的知识搜索服务、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在线教学支持、科学数据服务等,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的发展整体上是一个逐渐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和收集、利用数据能力的过程,各高校也应该对自己的线上服务能力有合理的定位与预期。
程焕文教授曾提出“资源为王,服务为本,技术为用”的观点,初景利、高春玲则认为需求为本、资源为基、技术为翼、服务为王[5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资源的数据化、服务的泛在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只有主动适应新环境,主动利用数据赋能图书馆智慧服务,才能解决处于网络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入馆人数减少、图书借阅量下降、影响力下降等问题,进而不断完善新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效能,提升用户知识信息获取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