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花
(梁山县人民医院/儿二科 山东 济宁 272600)
【拽要】目的:分析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将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纳入本研究中,根据治疗采用的无创呼吸模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记录与比较两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率、雾化吸入治疗率。两组患儿在治疗前以及疗程结束时均采血进行了动脉血气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等动脉血气指标分析结果。统计两组患儿鼻粘膜损伤的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与对照组患儿无明显的差异,但观察组患儿气管插管率与雾化吸入治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与pH值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化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与pH值水平明显上升,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P<0.05)。两组患儿鼻粘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儿机械通气使用率以及雾化吸入治疗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安全性高。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在早产儿群体中发病率较高,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创机械通气是治疗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1]。但有创机械通气容易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等并发症,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以及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近年来经鼻正压通气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首选呼吸支持模式,可以促进氧气交换,改善患儿呼吸状况。随着对经鼻正压通气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研究指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可能取得更好的无创通气治疗效果[2]了进一步分析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对我院收治的80例患儿进行了临床对照分析。
1.1基线资料
研究符合医学伦理,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将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纳入本研究中,根据治疗采用的无创呼吸模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出生体质量1.7~2.5千克,平均(2.10±0.52)千克;胎龄29~34周,平均(31.60±1.59)周。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出生体质量1.7~2.5千克,平均(2.00±0.49)千克;胎龄29~34周,平均(32.10±1.53)周。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差异较小(P>0.05),能比较。
入组标准:(1)均为早产儿;(2)影像学以及其他检查确诊为呼吸窘迫综合征;(3)凝血功能正常;(4)患儿监护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2)肝肾功能不全;(3)心、脑等严重器质性病变;(4)精神异常或伴有严重感染。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气管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仪器为VN500无创呼吸机、国外进口双腔短鼻塞以及湿化器。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吸气时间设置为0.4~0.5秒,呼吸频率设置为20~40次/分钟,吸气峰压为15~20厘米水柱,呼吸末正压为5~8厘米水柱,后续根据患儿血氧饱和度调整吸入氧浓度[3-4]。
观察组患儿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通气方式设置为双鼻塞环路通气,参数与对照组患儿基本一致。发现患儿动脉血氧分压低于50毫米汞柱时,调高吸入氧浓度与吸气峰压[5];若患儿动脉血压氧化碳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上时,调高呼吸频率与吸气峰压。带到两组患儿症状基本消失、血气指标未见异常,吸入氧浓度在30%及以下即可停止无创正压通气治疗[6]。
1.3观察指标
记录与比较两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率、雾化吸入治疗率。两组患儿在治疗前以及疗程结束时均采血进行了动脉血气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等动脉血气指标分析结果。统计两组患儿鼻粘膜损伤的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与计数资料使用均值、例数表示,经组间比较、卡方值检验后P<0.05上面两组结果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无创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率、雾化吸入治疗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与对照组患儿无明显的差异,但观察组患儿气管插管率与雾化吸入治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气管插管率、雾化吸入治疗率
2.2两组患儿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与pH值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化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与pH值水平明显上升,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两组患儿鼻粘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呼吸衰竭与死亡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与足浴而相比更高,主要是因为早产儿肺部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有创机械通气是治疗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患儿的死亡率,但容易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等并发症[7]。而无创通气方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有创机械通气带来的并发症,从临床上看,对呼吸衰竭的早产儿尽早应用无创通气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气管插管率,欧美多个国家指南中均推荐无创机械通气作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式[8]。
经鼻正压通气最早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这一种治疗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与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等方案连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9]。目前,经鼻正压通气治疗包括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与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关于这两种无创通气方式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与安全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有的部分研究指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可降低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窒息及心动过缓发生率,而且拔管后的失败率更低,与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相比有一定的优势[10]。从临床上看,虽然部分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尽早使用了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但仍有部分患儿需要重新气管插管,约有25%的患儿治疗失败[11]。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与对照组患儿无明显的差异,但观察组患儿气管插管率与雾化吸入治疗率均为17.50%,低于对照组的37.50%与40.00%。
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会出现呼吸性酸中毒现象,甚至部分患儿会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这些都会造成患儿肺灌注不足,影响动脉血管的分流,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成为诊断与评估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方式[12]。本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与pH值差异较小(P>0.05),观察组化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与pH值水平明显上升,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P<0.05)。在王太艮的研究中,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为(74.38±11.54)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为(37.81±6.13)mmHg,优于采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患儿,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动脉血气指标,从而减轻患儿低氧血症与呼吸性酸中毒症状。
当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还是有可能会给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带来并发症,例如鼻粘膜损伤、肺部感染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15.00%无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不会增加患儿鼻粘膜损伤、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期间应该尽可能地在患儿鼻梁粘贴保护膜,寒冷季节使用加温湿化器,预防鼻粘膜损伤[13]。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儿机械通气使用率以及雾化吸入治疗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动脉血气指标,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