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玲
(青州市中医院心理科 山东 潍坊 262500)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漫长、复发率极高,也是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原因尚无明确说法,大部分学者推测与生物因素、遗传倾向等有关[1]。近些年来,随着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关于精神分裂症的报道显示,该病应采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开展综合治疗,治疗效果不应看重临床症状,还要关注有无改善患者自身的生活水平,是否可以回归社会、适应社会。可见,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临床需求,本文择取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研究,探究了康复性心理治疗的效果,现将结果作出如下对比:
1.1基础资料
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我院2017年2月到2021年12月接诊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是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1.58±5.69)岁,未婚15例、已婚12例、离异或丧偶3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2.54±5.78)岁,未婚16例、已婚10例、离异或丧偶4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对比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利培酮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使用剂量2~6mg/d;可联合使用的药物有抗抑郁药、抗胆碱能药、β受体阻滞剂、催眠药。使用情况: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可使用苯二氮卓类或其他催眠药物,每月使用次数应低于两周;若患者存在锥体外系副作用可联合使用就抗胆碱能药物;对于抑郁或强迫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抗抑郁药。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康复性心理治疗,患者每月接受1次心理治疗,为期6个月。治疗方法参照国内文献中学者提供的方法[2],分为健康教育和家庭干预两部分。与患者及照料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本人及照料者对疾病发病情况和有关事件的体会;为照料者讲解精神分裂症可能存在的应激性因素或患者存在、可能出现的破坏倾向的事情,同时制定对应情景的策略;指导家庭制定应对计划和改进现有的预防应激措施,提前做好自己能够处理危机的双重准备;指导照料者和家人如何处理突然的紧急情况,包括严重的症状和冲动自杀的行为;指导照料者和家人正确对待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提高家庭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家庭功能;帮助患者的家属制定合理的计划,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方式。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中断率、临床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不良反应。临床症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PANSS分为7级评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自知力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调查问卷(ITAQ),该量表分为0~2三级评分,总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自知力越好;社会功能采用大体评定量表,该量表主要测量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总分100分,分数越低代表患者社会功能越好;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该量表平分为14~64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功能水平越低。
1.4统计学方法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对比
两组均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治疗,研究组患者的研究中断率为3.33%(1/3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6/30),P<0.05,X2=4.0431说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更高。
2.2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自知力能力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ITAQ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自知力、社会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PANSS、ITAQ对比情况
2.3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对比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量表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社会性退缩、婚姻职能、父母职能以及生理自理能力几项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对比情况
2.4两组患者的ADL量表对比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分数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ADL量表对比情况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情况
本次研究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锥体外系、头痛、口干、体重增加、头昏,但是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对比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情况(n,%)
临床上将病程低于2年的精神分裂症且没有接受过系统治疗的患者称为首发精神分裂症[3]。患者首次精神病发作的长短与治疗效果和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精神分裂症越早接受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小,预后效果也就越好。在患者发病早期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能够缩短疾病症状的持续时间,阻止疾病向慢性病转换,同时也可以降低患者的自杀率,对于提高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4]。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康复性心理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和家庭干预两个方面。主要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解除后多选择在社区和家庭继续接受康复治疗,家庭干预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但是照料者和家属缺少正确的指导,很难应对患者在发病后产生的问题。另外,家属对患者的态度以及患者在生活中所受的心理应激也会影响治疗预后。此外,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差也是造成病情恶化,无法重返工作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家庭干预。
(1)治疗中断率:药物治疗中断是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通过随访的方式对比了两组患者6个月内的药物治疗中断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研究中断率为3.33%(1/3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6/30),P<0.05。说明通过心理康复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少了中断危险性,这对于保持患者长期接受治疗,预防疾病的复发、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2)症状和自知力:本次研究中使用PANSS量表评价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ITAO量表评价了患者的自知力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ITAQ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疾病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在持续改善。自知力指的是患者对精神疾病本身的认识力,也就是是否能够判断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是正常的,能否正确分析自己过去或现在存在哪些疾病的症状。急性发作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无法正确意识自己的疾病,更无法知道严重程度,所以会坚持认为自己没病,拒绝接受治疗[6]。健康教育和家庭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自知力有重要作用,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能够获得疾病知识,提高对疾病症状的识别能力。首先引导患者体验药物治疗的好处,虽然让他说出治疗后的改善,这个过程可以就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是在不断好转的,这对于建立治疗的信念非常重要。通过提高患者的自知力,患者会主动、自觉的使用药物,也就降低了治疗的中断率[7]。
(3)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是本次研究关注的重点。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受损,几乎少有患者再就业。除了社会的歧视以外,患者无法恢复社会功能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仅要控制症状,最终目的应是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本次研究中使用的大体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尽管不是专门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是在精神疾病方面的评估应用广泛。通过结果显示,研究患者的ADL评分及社会功能缺陷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健康教育和家庭干预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功能。家庭干预实际上就是参与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都会提高,也有了参与社会的主动性,社会功能自然会提高。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药物联合康复心理治疗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控制临床症状,对于促进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