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数字人文视阈下的中国岩画

2022-04-25 08:35张亚莎威丽斯张晓霞
贵州民族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花山岩画研究

张亚莎 威丽斯 张晓霞

(1.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北京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3.内蒙古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1517)

岩画的考古学研究早在20世纪初欧洲冰河时代洞穴岩画研究时代,便已经步入正轨,尽管欧洲洞穴岩画早期并没能从冰河时代艺术考古领域里脱离出来,却奠定了岩画研究考古学方法的基础。20 世纪中后期欧洲青铜时代岩画的调查与研究,同时在北欧沿海与阿尔卑斯山麓的河谷地带展开,其丰硕结实的研究成果,不仅让这些岩画遗址较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对学界重新认识欧洲青铜时代的古代民族与历史提供了新鲜而珍贵的图像资料。

随着世界不同角落岩画的发现与研究的展开,今天人们对于岩画,似乎已经不再陌生。然而,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岩画研究领域真正的挑战性在哪里?挑战性并不完全因为岩画的考古年代确定与岩画保护这两大世界性难题的存在,而是因为以我们今天已有的知识结构,同样很难解决岩画内容与意义的阐释。缺乏理论与方法,我们其实面对着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才是我们真正面临的最大挑战。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四十年来,中国岩画研究经历的挫折与困难,今天应该说仍然存在,而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岩画保护与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而在开发利用这个问题上,最为迫切的可能还在于岩画如何面对大众的教育宣传,就我们国家的人文大环境而言,对岩画这一学科的认识,应该说还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另外,保护与开发这一矛盾如何协调也在各岩画遗址地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还有,岩画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形态,学术界该如何界定,甚至岩画在其学科归属上,仍然存在着非常的不确定性。作为文化遗产,尤其是古代文化遗产,它们理应归属于考古学与文物管理部门,但考古学界对岩画认识与理解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样在岩画遗产的发现、调查及行政管理方面,虽然目前都由文物部门在管理,但文物部门要处理的业务范围大而繁杂,比较而言,岩画可能会被放在不那么重要的位置。而岩画的开发和利用,国内除岩画遗产数量庞大的诸省区(宁夏、内蒙古、广西等)在博物馆有一定数量的介绍外,许多地方尚未纳入到议事日程。至于岩画的研究,由于学科归属不明确,一直以来都缺乏真正有效的机构建设。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岩画事业的管理与运营,似乎仍处于一种学科上的无归属状态。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情形下,另一个大背景却是全球已进入电子网络的大数据时代,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岩画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又该如何界定,如何运营,如何发展呢?笔者以为,在讨论数字化时代下岩画的发展问题之前,首先还是需要对岩画这一现象本身进行一番剖析。

一、“岩画”的结构分析

笔者以为,岩画的事务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远比人们设想的要复杂。岩画的学科建设与事务管理,都与当今数字化过程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岩画事务可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可能有时间前后之别,也可以是平行发展的关系,分别为岩画调查、岩画研究、岩画管理(或保护)。可简称为“调查”“研究”与“管理”。

“调查”部分又可细分为两点:一是发现与调查,这主要是一种田野工作,数字化则主要关乎调查过程的标准化,尤其是数据采集上的标准流程的建立;二是资料整理与建档,这一阶段数字化更为重要,数据库的建立是岩画资源整理、归类与系统化的一个结果,而这个建立过程本身,又是岩画保护工作最为基础的部分。其次是“研究”部分,无论是资料梳理、数据统计还是内容解读、文化阐释,都与数据库、数字化关系密切,既可以看成是第一项工作基础上的推进,也可看成是它们的延伸与深入。至于“管理”,包括了宣传教育、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三个大的子工程,这些工作与前两大部分并不是前后关系,而应该是平行发展的模式关系。

结构貌似清楚,但实际操作层面上却更加错综复杂,其中的原因是三大块所归属的机构与门类不同,换言之,岩画看似是一个整体,但实际上真正从事岩画事务的机构来源不同,性质也不同。概括地说,“调查”主要归基层文物部门。“管理”的情况更为复杂,旅游开发、博物馆、工艺美术以及地方宣传部系统,也都会参与,这主要取决于某个岩画遗产对外宣传的力度与实际上旅游产品开发的程度。而“研究”相对面窄,参与的人员非常有限,有高校、研究所的研究者,更多的还是岩画遗产单位的工作人员。

“调查”这一块90%以上是由各地文物部门,尤其是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进行的,但基层部门人员有限,很难有时间有人员对本地的岩画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一些岩画研究机构因为教学与研究的需要,也会参与这样的基础调查,有时是受当地委托,也有时是自己主动调查,但所占比重极低,当然,这里还不包括调查流程与资源采集的规范性等问题。

“管理”可能是参与部门最多,但管理水平也最参差不齐的一块,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岩画作为文化遗产,其归属在文物部门,但开发时却主要由旅游部门负责,各地普遍存在要么是“束之高阁”,几乎完全没有纳入到公众视线,要么就是还没有做好保护的措施便已然有公众介入(这样会直接造成保护上的压力),另外,在笔者看来,岩画的公众宣传才是相对滞后的,许多国际岩画专家都十分强调岩画保护的基础是公众对于岩画的认识与敬畏,这一点我国应该是缺乏相应教育与宣传的。

至于“研究”,笔者常称自己为“岩画人”,但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岩画研究者,这就意味着笔者的主要工作仅限于“研究”,田野调查也只是服务于研究。笔者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也只是一个以岩画教学与科研为主的小型科研平台,所能做的工作极为有限。而类似于笔者这样的研究者,在中国的数量也极为有限,这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缺乏专门的岩画研究机构,学生即使毕业了也很难有发展的空间。有趣的是即使如此,大半个世纪以来,各地岩画研究的成果还是形成了数量与质量上的不断积累。

综上所述,可知岩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三大块彼此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促进,但就目前而言,一定是第一、第三大块更为重要,而岩画的所有事务又都可囊括到岩画的保护工程之中。岩画的“保护”,是所有工作中最为迫切与关键的,基础建设与研究进展最终也会成为岩画保护事业的重要一环。

二、岩画的调查路径

“调查”为第一大块,即岩画的发现、调查与建档。它又包括两个大的部分,首先是岩画的发现与调查,主要属于一种田野工作,调查过程的标准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各地虽然都在进行调查与记录,即资料的采集,但如何调查,记录的规范性,调查记录的基本流程,都需要有一个尽可能统一的标准。田野调查工作也可分为粗略与精细两种,就国外经验而言,细致调查的情况下,一块岩石一米见方的资料采集,最详尽者可达数日,因为需要非常精确地描绘每个图像的形态,刻凿的深浅,测量图像尺寸,对不同图像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行辨识分析等,而粗略者,同样大小的岩画资料采集可能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大多数情况下则更少。这样的田野调查工作所获得的数据,差别会非常之大。那么在这样的调查拿回资料(图像与围绕着图像的各种数据)的基础之上,所能形成的资料整理与数字化建档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显而易见,调查作为岩画研究与管理的基础,实际上应该是目前最需要统筹与建设的部分,但国内不仅缺乏调查采集资料的统一标准,在资料的整理建档流程上,也缺乏相应的标准。这部分工作至关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岩画资源消失是一个必然,近一个世纪以来,岩画资源随着被大量发现的同时,也在以较快的速度消失,因此岩画资源的调查采集工作,已经成为岩画系统工程中最重要与最为急迫的环节。

岩画虽然遍布全球,但为人们所普遍认识却只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新鲜事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岩画资源的国家,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便有20余处提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古代岩画遗迹。但岩画真正为人们所熟知也不过四十年时间,20世纪80年代,盖山林、陈兆复等先生开创中国岩画调查与研究的事业,各岩画省区的考古工作人员成为第一批系统调查岩画资源的中坚力量,也涌现出一批岩画调查研究的专著论文等成果。集四十年中国岩画发现、调查、记录与研究的经历,当今中国所有省区都发现有岩画,大部分省区也对辖内岩画资源进行过普查与档案记录,其中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2016年申请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填补了我国岩画类世界文化“零”遗产的空白。

岩画的调查记录与建档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各省区各自为政,有的已做了大量工作,如广西、云南、宁夏、内蒙古以及东部沿海省区的江苏、福建等,也有的正在奋起直追,如河南、贵州、黑龙江、新疆与甘肃等。但仍有些省区至今尚未能实现省区内岩画资源的调查记录与建档。可以说中国各省区岩画事业的发展有突出的参差不齐现象,此乃其一。其二,迄今为止,从国家层面,对中国岩画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记录,尤其是数字化建档工作,一直是一个空白,而这又是一个岩画类文物管理与保护亟待解决的重要前提。岩画作为一种重要的早期中国各地的图像资源,即是文献史料匮乏地区考古实物资料的重要补充,也可能是许多民族地区史前或历史时期留给我们的唯一文物资料,从全国角度,全面系统的“盘点”、发现、调查、记录与归档,应该是目前中国岩画事业中最重要的工作。

从国家层面而言,应全面系统地归纳整理各省区近半个世纪以来所有公开发表的岩画数据(包括岩画地点的环境、生态、历史与民俗背景的数据,岩画图像本身制作手法、主题内容及艺术表现风格等各项数据),建立以数字化为主的“中国岩画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岩画资料总体进行分区、分期、分类、文化性质、因素组合关系、相关数据统计及分析等基础研究,以形成对中国岩画的整体认识与宏观把握,进而与毗邻中国的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环太平洋岩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本土岩画的宏观认识(包括区域研究)与国外岩画的对比研究,只有在大量数据资料积累形成统计学的基础之上,研究才可能更具有实证性、全面性与准确性。

三、岩画的管理体系

第三大块的“管理”,貌似是岩画的后续性工作,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但实际上它与前两块也应该是一种平行发展的关系。如果说中国四十年来的岩画事业,前三十年里,前两大块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近十年来,岩画的宣传、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也有明显的进展,当然关于岩画的保护则在近二十年有了相当大的改观。这部分的工作实际上主要由岩画遗产所在地的文物、文化,尤其是旅游部门来主导的。

中国岩画遗产的管理保护除了调查建档之外,目前最主要的方式,有三种类型:一是岩画遗址的直接保护,这里还包括立法和制定参观规则等,最为常见的是修建护栏以避免行人或旅游者直接靠近岩画图像,并对损害岩画者追究责任。中国一些岩画大省区,如宁夏、广西与内蒙古都通过严格立法直接介入岩画的保护与管理。

二是通过博物馆来有效地宣传保护岩画,这种形式的宣传保护在北方诸多岩画大省区做得更好,内蒙古自治区诸岩画遗产地虽然尚无纯粹的岩画博物馆,但许多博物馆内岩画都是最重要的展品,如巴彦淖尔市的“河套文化博物馆”内设立了一个岩画展厅,无论是布展结构还是题材内容,都非常能够体现阴山岩画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多样而古朴的艺术气质,尤其是几幅货真价实的早期天体与神灵岩画作品,以极为强烈震撼的效果,为河套岩画博物馆增加了强大的史前文化的力量(图1)。包头市博物馆里也设有一个完整的岩画展厅,内容丰富,作品数量庞大,从岩画的各个题材到艺术表现手法,有全面的展示,很好地传达出阴山、阿拉善与乌兰察布岩画的多样性,艺术气质独特而强烈,也是一个成功的岩画展览的典型。乌海市桌子山岩画博物馆是建立在乌海召烧沟岩画遗址之上的一个博物馆,这里有中国最好的早期人面岩画遗址,为了有效地保护濒临消失的岩画遗产,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就在思考类似乌海这样酸雨严重的地区如何能够保护石刻岩画类不被侵蚀危害的有效方式,2013 年前后在乌海市郊最大的召烧沟岩画遗址处建立的一座地面博物馆,将这里地表上的人面岩画群全盘放入博物馆。另外,阿拉善盟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也都不同程度地展开岩画的布展与宣传教育工作。

图1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文化博物馆岩画厅内的“镇馆之宝”——阴山人面岩画

三是通过岩画旅游业的开发推进来宣传岩画,让更多群众认识并喜爱上岩画,在这一点上,宁夏贺兰山岩画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宁夏也是中国目前在岩画的管理、开发、利用与研究保护上,在建设工作机构上做得最好的省区,二十余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宁夏率先形成了管理与研究分离的机构设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下属单位宁夏文化艺术中心在1999年增挂宁夏岩画研究院牌子,现为宁夏岩画研究中心,主要工作为开展区内外岩画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宁夏现存岩画发现与研究工作;银川市政府设立直属单位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专门负责贺兰山北部地区的岩画管理与开发。管理处直接建立在著名的贺兰口一带,这里是整个贺兰山脉岩画分布最为密集与集中的区域,贺兰山最为壮观的人面岩画群也在这里。由于岩画地点集中,图像内容丰富,造型与艺术风格多样精美,是岩画旅游开发极适宜的遗址群,现在贺兰山岩画旅游业也开展得非常好。另外,早在2008年起,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便在著名的贺兰口岩画遗址群之外的沟口一带创建了“银川世界岩画馆”,这也是我国首座岩画博物馆,且是一个全面系统介绍展示全球岩画的唯一一座博物馆。为了能够让古代的岩画文化与当代造型艺术在精神上形成链接,还在世界岩画馆不远处建立了韩美林当代造型艺术馆,在古代岩画与当代文化创意之间建立起桥梁。贺兰山岩画管理处还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合作建立起岩画研究的博士工作站(2017年贺兰山岩画艺术节揭幕),在岩画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上,形成了一整套规模。

图2 银川世界岩画馆中的广西左江岩画图像

四是通过科技手段保护岩画所在岩体、画面以及环境,在这方面宁夏贺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及广西花山岩画等管理部门,都有过很好的业绩。尤其是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工程,在近二十年内取得突出的成就。1963年,宁明花山岩画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江流域的其他岩画点也先后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政府关联的保护体系,为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990年,相关研究部门又对宁明花山岩画进行了遥感测绘,1991 年初,在测绘的基础上,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广西文物工作队搜集宁明花山地区有关气象、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地震等方面的资料,对花山岩画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提交了《广西花山岩画地质环境病害及防治对策研究报告》,对岩画环境地质病害进行了分析。所以,在针对岩画的保护工程中,也涉及到其所在的地质环境的调查,保证了岩画所在景观的完整性。

2008 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在南宁组织召开花山岩画脚手架专项设计和花山岩画堆积平台勘察方案专家论证会,同意并建议尽快实施。到2009年初,进行了花山岩画堆积平台钻探等勘察工作,搭设了第一期区域的脚手架,并完成了岩画山体的边坡加固工程。目前,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38处岩画点及其他岩画点的保存现状均十分良好,其保护工作采取了以宁明花山岩画为先导和重点的保护策略。在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前提下,以宁明花山岩画保护和研究为试点,逐步探索左江花山岩画的科学保护之路。

四、结语

数十年来,中国岩画的研究,经历了早期的艰难起步,中期的渐有起色又到后来的趋于低迷。总体来看,研究队伍尚显单薄,研究成果还不算多,岩画研究还走在继续探索的路上。但从近十年的研究情况来看,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出现了中国岩画研究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不但研究成果逐渐增多,还不断有新的研究者加入到岩画研究的队伍,为岩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了国内更多的青年学人开始关注岩画。对于中国岩画而言,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岩画面对调查、保护与研究等诸多方面的现实问题,利用数字化方式建立涵盖岩画调查、管理与研究的“中国岩画数据库”,将成为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岩画发展的最好路径。

猜你喜欢
花山岩画研究
这儿真美
“五花山”的由来
观岩画
岩画诗
出神入画——全国知名画家走进花山作品选登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