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桂华
从近几年的诗歌考查来看,主客观题目更侧重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中主观简答题由原来比较直接的考查手法、情感等题干较为清晰明确的题目,转变为更加注重考查诗歌内容内涵的深层理解,题干的设置相对来说也较为含蓄需要细细分析解读。如何有效准确的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结合教学中的一点浅显的理解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要鉴赏一首古典诗歌,不仅要看它们字面上描写了怎样的客观景物、叙述了怎样的人物故事。因为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采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衬托,反语等手法,使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还应透过这些客观景物和人物故事,看到其中融入了的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透过表面词句来把握诗人创作的意图。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我们在理解诗歌时,不能仅仅依靠字面意思去理解词意,句意,而应该从诗歌的整体出发,充分借助诗歌题目中的有效信息,透过表象,只有理解“诗家语”,弄懂“诗家情”,才能懂“诗家意”。古典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产生的历史背景距离现代时间较远,要想准确解读这些作品的意蕴情感,这就需要设身处地,在品读诗歌的时候要有“入境”的意识,要有亲临其境,体悟其情。我们常说“诗缘情”“诗言志”,既然如此,我们读古诗的时候,不妨换位一下,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立在诗人的时代,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去认知,体悟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怀志向,如:课标一(2017)诗歌题目,宋代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试》“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这首诗描写的是几百年前的一个礼部会试的场景,我们不妨换位一下,进入那个历史场景,假设我们自己就是欧阳修,看到考场内考生们紧张认真地答卷,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作为身担重任为国家选才的诗人,能够集天下优秀人才,为国家所用,再联系到欧阳修平生奖掖后进的嘉言懿行,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就不难理解了。再如:唐朝诗人李白的《金陵新亭》“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四座楚囚悲,不忧社稷倾。王公何慷慨,千载仰雄名。”【注】①此诗做于安史之乱时。②周顗情:西晋灭亡后,南渡豪士在新亭宴饮,周顗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泪。唯有,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本诗是诗人选取了西晋灭亡的一个历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李白描写了不同的人面对国家灭亡时的态度,其中,肯定了王公的“慷慨”。结合李白平生的抱负和自我的期许,设想你是李白,面对安史之乱国家时局动荡,你会怎样,是做“四座”之人,还是像王导那样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由此,不难理解文中“慷慨”的意思,也不难弄清诗人的写作意图,即借对“山河异”背景下“王导”不同于“四座”的赞扬来表达自己面对安史之乱这一动荡时局,期望時人能够共同努力,光复山河。作为读者,本诗属于一首怀古诗,文中有“王公”与“四座”的对比,有对国家时局的关心,诗人借古人感怀,借古人言志。再如杜甫的《奉陪郑驸马韦曲》“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我们单从文字词句来看,“无赖”“恼煞人”“须尽日”“好禁春”“藤梢刺眼新”这些对韦曲春色的描写和感受,处处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最后两句“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流连忘返,不禁产生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也是自然而然的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知人论世,联系诗人杜甫一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可能还感受到一种委婉含蓄的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鉴赏古典诗歌,要想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就要了解诗人的人生遭际,政治理想,写这首诗时的心境与意图、时代背景,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有效信息,用我们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诗人的本意。当然,还需要平时的大量阅读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