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架起学生与文本之桥

2022-04-25 00:19徐松仙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老支书老汉文本

徐松仙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语言看似简单,但含义深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激活文本,让学生深入文本的语言中去,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让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语言,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心灵。这样,才使学生浸润于涌动的情思之中,让阅读成为学生心灵与文本的对话与感应,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智慧的火苗。

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的特点,敏感捕捉文本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去激活文本的语言文字,用阅读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从而使学生创造性地走进、品味、深悟、延伸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深层的体验与感悟中提升文本的价值,实现最大的教学效果。我在《桥》一文的教学中,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一、感知标点,走进文本深处

标点符号作为文本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为读者阅读文本提供了方便,更是作者表情达意的有效载体,所以在阅读教学时应聚焦文本的标点符号的运用,引导学生对作者最隐匿的情感倾向进行捕捉与体悟。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大雨的句子,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

课件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像泼。”和“像倒。”按照我们平时的语言习惯,后两个句子无论从语法还是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极为特别。“像泼”和“像倒”中间完全可以使用逗号,但作者却使用了句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请同学们反复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从句子中感受到环境非常恶劣,情况非常危急。这句子虽然很短,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下文老支书的性格做铺垫。

生2:句子简短,甚至只有两个字就单独成句,读着读着就能发现这样的短句也让我感受到形势的严峻。

师:是呀,这就是标点的魅力,标点是无声的情感,能让我们更有想象的空间,一下子就把我们拉进了故事的情境之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感知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蕴,将蕴藏其间的情愫凸显出来,让学生悉心揣摩、用心体悟,感知作者意欲表达的情韵,将僵硬的文字转化为画面,开掘出标点的情感,引导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深处,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紧扣词句,品味文本意蕴

语文教学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分析和体悟。词句是教材的最基本的组成材料,也是文章精神内涵的载体。语文教材中,作者用词精准,细细读来,不少词语对于营造故事气氛、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教学中,教师紧扣关键词句,进行文本细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好的引领与提升作用。

师:雨像泼,像倒;洪水来势凶猛。天灾没有丝毫的缓解,人们的慌乱使险情更加升级,就在此时,老汉出现了,请你再读一读课文,勾画出描写老汉言行的句子,哪些句子让你感动了?(指名说)

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读着这句话,你从老汉的言行中捕捉到了哪些信息?

生1:老汉不徇私情、铁面无私,恨儿子不争气,在危急关头只想着自己,贪生怕死,所以老汉才极其愤怒地大声吼道……

生2:“揪”动作体现出了老汉“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师:老汉这样对待儿子,他真的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吗?

生:(肯定地回答):不是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课文写了,洪水爬上胸膛的时候,死亡更近了,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老汉却让儿子先走,还把他推上木桥。

师:是啊,当年轻力壮的儿子让父亲先走时,他却大声地对儿子吼道……

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同学们又是一声吼啊!课文两次出现吼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次吼是他站在党员的角度,很生气,第二次吼站在父亲的角度是怕儿子有生命危险,很着急。

生2:第一次吼,老汉是极其愤怒的话,老汉的第二次吼关心儿子。此刻老汉把求生的机会让给小伙子,体现出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和作为父亲对孩子的坚定的爱。

课堂上,我紧扣“揪出”、“吼”、“推”等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老汉的威信和担当,也让学生感悟到老汉对人民群众的大爱中,也隐藏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细细咀嚼,能使学生走进文本,并与文本产生对话,创造性地感受、理解文本,才使学生更深入地去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意蕴。

三、着眼文题,深悟文本内涵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或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能折射文章的主题内涵,或能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或能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总之,课文好的文题是我們进行文本解读,不可漏掉的一个角度,能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化文本内涵。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是写老支书的感人事迹,那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呢?

生1:因为全村人是从桥上脱险的,这桥是全村人的逃生桥、救命桥。

生2:桥具有象征意义,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

师:是呀,题目中的桥,显然不是这座木桥,它是一个喻体。这个老汉用自己的所作所为为村民架起一座生命之桥,他的精神无桥之形却有桥之实。读这个“桥”字,使老汉的精神在读者心中物象化,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印象深刻,也领会了桥的生命意义。

教学中,有些课文的文题精妙,饱含作者的深意。教师要擅于紧扣课文题目,从文体着眼,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本,才能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领悟文章丰富的内涵。

四、读写迁移,延伸文本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语文能力中读、写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丁有宽老师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不写,就如过眼云烟。“读”与“写”的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恰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通过借鉴、迁移,逐步将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习作指导,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不本之木。

师:同学们,课文《桥》读完后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总想知道课文故事的结尾怎么样?我们就抓住课文提供的材料,依照故事发展的情节,在已结束的课文后进行补写片段:老汉和他的儿子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片段开头: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洪水退后,人们回到……

生1:老支书,您慢走!您不徇私情、铁面无私,在您心中,人民群众永远是排在第一位!这座桥虽然已断,但党员和我们连在一起的桥却没断,我们对您的思念没断。您虽然牺牲了,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生2:洪水褪去,老汉牺牲了,人们回到了住处,对着老汉牺牲的方向跪了下去,说:“老汉,您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您更像一座桥,一座保护村民的桥。党员,这个词在你的心中无比崇高。那座桥是什么,是你心中的党,是你心中的方向。”

……

学生的想像千奇百怪,他们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心底流露,真令人欣喜。学生们的心灵被放飞了,同时也激活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和激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空前释放,触动了学生的真实思想。学生在文本结尾处補写空白,既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又是对文本意蕴的进一步开拓,也延伸了文本主题,从而使文本的情感也圆满起来。

通过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巧妙地设计每个环节,找出培养和提高学生训练的切入点来激活文本内容,用阅读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使他们主动地学,大胆地说,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老支书老汉文本
执灯而立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秘密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举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