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琳 王雪 李晓萍
游戏是幼儿的第二生命,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的活动形式。通过游戏观察、了解幼儿,支持和促进他们的发展是教师的基本功。数学游戏不仅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游戏观察、指导能力,还需要教师具备系统的数学学科知识,熟知幼儿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路径,能在实践中准确判断幼儿的概念理解层次、能力发展水平并予以有效指导。现结合数学游戏“命中红心”来谈一谈教师怎样观察与指导幼儿的数学游戏。
一、研究玩具,深入理解玩具蕴含的核心数学经验
“命中红心”是一款可以用来培养幼儿测量能力、计算能力的数学玩具,主要材料包括:游戏布1张、不同颜色的方块3个、与方块颜色相对应的等长木棍若干、曲别针若干、等长线绳若干、直尺1把。该玩具的主要玩法为:2~3人同时游戏,每人持1个方块,从游戏布上的圆圈外向中间红心处投掷方块;游戏者可利用木棍、线绳或者直尺测量各自投出的方块与红心之间的距离,最接近红心者为胜。
根据以上材料构成与玩法说明可知,该玩具涉及的数学核心经验是测量(自然测量和标准测量),需要幼儿具有长度经验、计数经验、分合经验以及测量单位经验等。等长木棍、曲别针以及线绳能够支持幼儿体验和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直尺能够支持幼儿运用标准量具学习标准测量的方法。该玩具所蕴含的教育功能是使幼儿会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木棍等进行简单测量,了解生活中常见测量工具如尺子的用途。那么,幼儿掌握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是什么呢?幼儿是否具备有关长度、计数等经验,表现在游戏中又会是什么样的?这些是教师有效观察与指导幼儿运用该玩具进行数学游戏的前提,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学习和预判。
二、研究幼儿,分析幼儿游戏操作所反映出来的发展水平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往往通过直接接触和体验认识事物。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系统性,因而以操作为主的数学游戏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玩具的操作性为幼儿内在思维的表现提供了机会,趣味性又有利于幼儿真实情感的流露。因此,观察幼儿操作数学玩具进行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了解幼儿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好机会。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表情、言语等,并根据观察到的内容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和存在问题,准确判断是否介入指导以及给予什么样的支持。以幼儿长度测量的发展水平为例,幼儿最初只能通过目测对长度进行比较,还不会利用中介物如木棒、尺子等去比较。之后,幼儿会使用一些中介物作为测量工具对长度进行简单比较。这需要幼儿具备等量传递的概念——假设B是测量工具,如果A=B、B=C,那么A=C。再之后,幼儿还需要通过各种测量活动或游戏获得分合、首尾相接摆放、等量替换、重复使用同一单位量等经验,从而发展运用多种自然物或任一尺寸的物品進行长度测量和比较的能力。最后,幼儿向正式测量过渡,理解原点及刻度的意义等。
在玩“命中红心”游戏时,有的幼儿摆放的小棒,或曲别针之间有间隔或重叠,不能首尾相接;有的幼儿在对应比较两根线绳或两根小棒时不能把一边对齐后再做比较;有的幼儿在用线绳测量时没有把线绳抻直……这些都反映了幼儿关于测量的概念或能力发展处于哪一阶段。因此,教师只有熟知幼儿测量概念和能力的发展过程,才能对幼儿的测量发展水平做出正确判断,提供相应的引导或支持:退一步,先让幼儿掌握与此相关的、基础性的概念和能力;进一步,思考接下来引导幼儿学什么,从而引导幼儿向更高测量水平发展。
三、研究游戏,在观察与分析游戏中促进幼儿发展
裴裴今天主动邀请我一起玩“命中红心”游戏。刚开始,她选择了用木棍测量,我也跟着用木棍测量。裴裴有意识地将第一根小木棍的一端对准小方块,并将其他小木棍首尾相接、连成直线进行拼接,一直摆到红心,然后数从小方块到红心一共用了几根木棍,与我的木棍数量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裴裴熟练地掌握了用木棍进行自然测量的方法。于是,我问裴裴:“除了用小棍测量,还可以用什么测量?”于是,裴裴拿出线绳来测量,但是绳子没有抻直,而是弯曲着将目标物与红心连在了一起,她在绳子的两端各贴了一小块胶钉以标记测出的距离。这时,我问裴裴:“你用绳子量的距离是多长?用木棍和用线绳两次测量的距离一样吗?”看到裴裴没什么反应,我建议道:“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于是,裴裴将4根小棍和贴有胶钉标记的线绳分别取下,将两者的长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用线绳测量的长度比用木棍测量的长度要长。我问她:“同一个距离为什么会是两个不一样的测量结果呢?哪一次准确呢?”她挠挠头表示不知道。我进一步建议道:“那我们一起再重新测量一下吧!”这一次,我和裴裴把两个测量工具同时放置在目标物上,比对的时候将绳子贴在了木棍上,我问:“两个距离一样吗?”裴裴看看我,我没有说话,递给她一个胶钉。她接过胶钉再次将绳子进行标记,核对后发现木棍和绳子的测量结果一样了。我指着两次绳子上的胶钉问:“这两次胶钉贴的位置哪一个是对的呢?为什么?”裴裴说:“这次是对的。”我接着问她:“两次用线绳测量有什么不一样?”“第一次我没有拉直绳子,第二次我拉直了绳子,结果才不同的,第二次测量的长度是正确的,和小木棍的长度是一样的。”裴裴发现了线绳的摆放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我向她竖起大拇指,引导她总结自己的方法:“你能说说用线绳测量方块到红心的距离要怎么做吗?”裴裴边指着材料边说:“用木棍测量的时候,木棍摆得直直的。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把一头放在方块这儿,拉到红心,这样才能测量出准确的距离。”
在这个游戏中,教师的第一次提问“除了用小棍测量, 还可以用什么测量”意在给幼儿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引导幼儿在原有测量能力水平上迈向更高水平,学习使用线 绳这一新的自然测量工具。第二次提问“两次测量的距离一 样吗?”意在引导幼儿反思、发现问题。之后提出建议“我 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意在帮助幼儿在反思中注意到线绳的特殊性。 第三次提问“同一个距离为什么会有两个不一样的测量结果呢?哪一次准确呢?”,意在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明白这样做的真正意义。当然,重新测量时教师是否应当直接示范还可以再讨论,但不难看出,教师每一次的提问与示范都基于观察与分析,意在引发幼儿思考,帮助幼儿发展测量能力。可见,教师只要注重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分析幼儿游戏行为背后体现出的发展水平,并基于观察与分析对幼儿的游戏予以有效支持和引导,就能使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向前发展,使自己成为幼儿成长最专业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学会2021年“十四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助力双向衔接——基于课题研究构建幼小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编号:SJSZD 2021-009)的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朱琳琳为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