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局剧变之下,世人很容易感觉秩序崩塌。
2016年11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时任法国驻美大使热拉尔·阿罗德发推特说:“世界在我们眼前坍塌,令人头晕目眩。”在他看来,特朗普的当选,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新自由主义的终结。
现在回过头来看,特朗普的混乱执政,乃至肆虐全球的新冠危机,在世界范围内造成的秩序崩塌感,与如今的俄乌战争以及美西方对俄罗斯的绞杀式制裁,可能不在一个量级。
从全球治理角度看,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冲击了全球化,但美西方对俄罗斯祭出现代史上未曾有过的制裁,撼动的是全球经济秩序。因为这样的经济制裁,已经与保护主义没有任何关系,依据的是赤裸裸的政治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崩塌与重塑在同步进行。中国学者周方银指出,美国可能借此将自己的圈子“全球化”,把一些国家排除在外。但美国的企图很难得逞。而这个过程可能导致不同速度的全球化,或者说全球化的流向,以及供应链的方向都将被它强行扭转。
俄罗斯的反击,除了不能实用的核武器,几乎只剩石油和天然气。较量已经转向了这个领域。但能源依然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未来的世界能源格局,不可能不触及经济秩序。
战争发生在欧洲,但在亚洲产生了“共振”。主要原因,不是俄乌战争对亚洲或印太地区直接造成了多大负面后果,而是美国的战略运作。美国学者迈克尔·格林说:“面对俄罗斯在欧洲的侵略,政策收缩将损害而非提升美国与中国的战略竞争能力。”
针对这场乌克兰危机,拜登政府站在“维护秩序”的道德高地上,实际上进行的是重搞一套,并以维护美国对秩序的掌控力为目的,本质上还是美国优先那一套。不过,正如美国学者艾米丽·塔金所说,拜登政府上台时遇到的是一个宏大、根本性的问题,即世界应该怎样、我们打算如何塑造它,“但我们所看到的是,世界在塑造我们、塑造我们的战略”。
继对外制裁后,欧盟国家在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上也展现了“整齐划一”。但这样的团结,难掩欧盟内部的裂痕。最近波兰与德国在制裁是否加码问题上的争吵,暴露了欧盟“德法轴心”正在失去动力。欧盟的内部,正面临重新洗牌。
俄乌战争还在继续,并开始向代理人战争方向演变。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劝和促谈、终止悲剧。但从战争爆发以来各方的反应来看,“止战”的动力几乎都不来自美西方。
4月1日,中国—欧盟峰会如期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说,希望欧盟“同中方一道,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一些稳定因素”。
在当前形势下,欧安组织最早确立的“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具有特殊意义。乌克兰问题归根到底是源于欧洲安全失衡,必须本着安全不可分割原则,重新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框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欧洲的长治久安。
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这次中欧峰会,意义尤其不一般,因为世界重回稳定和有序,需要新的“正能量”,中欧理应而且能够成为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