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茜梦 于浩楠 林天棋 曲 涛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 连 116000 中 国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线资源的丰富多样性,在线学习方式的灵活个性化,并非传统课堂的对立物,而应被视为传统课堂额扩充与延伸,由此,把面授的传统课堂与自主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着眼于整合不同的学习理论,技术手段以及应用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而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空前发展,为了适应全球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契合了“教育为先”的要求。作为一种实施教学的策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综合不同学习理论、运用不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更将面授的传统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优化互补(刘西娟,2018: 23)。
信息素养理论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1Zurkowski)于1974年率先提出的: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在信息时代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文盲是缺乏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放眼现在的数字时代,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的人也许会被认定为现代的文盲。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理论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能力,终生学习的核心。
对于21世纪的人们来说,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信息素养也可以促进人们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信息的运用能力入手,在社会实践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知识创新的本领,从而实现信息向知识转化、知识向能力转化、能力向技术转化的飞跃。而关于信息素养理论的研究却不足以满足如今的人们更好的拥有这项技能。为了大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一理论,以便以后应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项目组就此重点研究信息素养能力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至今,混合式教学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清晰的演变过程。混合式教学其中包含学习和教学两大目标,在多种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习内容、学生以及老师的自身条件,混合“面对面教学”“网络学习”和时间三种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
2000年,此阶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被理解成一种新的学习模式,重点强调技术在教与学中的核心作用。琼斯(Jones,2000)依据信息技术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比例,将这一时期的混合式教学进一步划分。在此阶段,学者将混合式教学看作是纯面授教学与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结合之间的过渡阶段,而技术应用的深度和比例成为关键性划分标准。2007年。斯隆联盟首先对混合式教学重新进行定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定义逐渐清晰化。敏思(Means,2013)等人则进一步将其明细为“纳入考核部分的教学内容中,25%以上的学习方式以上采用在线教学”。此阶段对混合式教学在教学特性维度的界定有了重要发展。所以,此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重点关注“交互”,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布莱克(Bliuc,2007)等人的界定。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有了新的突破。在物理层面上,移动技术被完美融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在教学层面上,混合式教学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学习体验”。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的技术视角、教师视角之后,人们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终于落到了混合式学习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混合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技术结合,而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参与性高的、个性化强的新型学习体验。古德伊尔(Goodyear,2015)强调: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仅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结合,更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念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结合。
早期的图书馆检索是信息素养理论的起源,这个时期的信息需求量相对较少,检索是由人们亲自完成的。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成一种能力。随后,信息素养的内涵被进一步扩展了,它开始强调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素养的内涵开始强调了信息素养中人的社会属性,更加重视了人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概括性描述的一个概念。(王景珍,1998:41-43)信息素养的概念提出以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素养由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即意识(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知识(信息和信息技术知识等)和技能(信息应用能力等)。信息素养包含了一系列的技能、态度和知识:识别信息需求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甄别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理论有利于提升我们信息获取和甄别的能力,使我们摄入的是高质量的信息,高效吸收利用信息(徐澎 卢涛,2009:27)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在没有了解到混合式教学时,为了更好的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我国高校逐渐引入西方的混合式教学理念,祝智庭和孟琦首次将混合式学习引入到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们只是基于基础理论、应用价值等较为宏观的问题进行讨论。(祝智庭 孟琦,2003:19)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打开视野,鲁云风等依据生物科学专业,提出建立基于“师生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案例试点实施表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鲁云风,2016:15)李赛红等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MOOC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得出,混合式教学可以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基础的不统一和教学量少的突出问题。
国内开始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比较晚,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国内的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多个方面。2001年,钟志贤教授提出信息素养表现为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等能力。孙平、曾晓牧认为信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智慧、信息道德、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多个方面。(孙平 曾晓牧,2006:3)仇诚诚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3个方面建立6大评估标准设立了25个项目。尽管国内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表述百花齐放,但是在内在的本质上基本是统一的。(仇诚诚,1996:6)
综合国内外信息素养内涵的研究,可以得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基于时代特征对人的基本要求而言的:随着社会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变化、创新行为的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等因素,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要求。
国外大学实施混合式教学的过程是结合信息素养理论的内涵,除了有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的宏观指导外,还有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微观支持。国内对信息素养模式的研究有三点不足之处:1.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研究和信息素养的逻辑内涵、信息素养标准体系相分离,导致信息素养模式的设计不合理。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较弱,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研究没有结合大学生日常生活,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无法顺利地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3.信息素养实践模式单调不能同时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考试形式、不同性别等差异的学生的需求。本研究将基于信息素养理论进一步研究混合式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为了深入挖掘在二外英语混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师生的半结构化和开放式问卷了解问题存在的程度及范围,通过个别专业课英语的学生老师的访谈及半结构化访谈找到解决问题的要素。通过开展学习有效性效果和信息素养评价等一系列评估调查,为基于信息素养有效性的探索提供了事实基础。(徐澎 卢涛,2009:27)
对将要开展的课题进行分析,提出三个研究问题方向:英语学习者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了信息素养的哪些能力?信息素养理论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哪些促进作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有效性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本文研究方法分为两个部分:问卷和访谈。回收了三百份问卷,并由图表的形式一一展开分析。研究对象为在二外专业英语中随机抽选三百名学生,访谈则是随机抽取四名学生,三位英语专业老师进行单独采访,收集数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学生在混合教学环境下如何有效学习。在这一方面,针对是否采用过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式学习英语中,93.11%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教师使用网络设备的频率[图1]:较少和几乎没有的概率仅有7.87%。
图一:教师使用网络设备的频率
图三 :听课效率
问卷继续调查了混合式教学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图2]仅17.05%和7.54%为较少和几乎没有利用学习者。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同学们听课效率褒贬不一,但是整体上:[图3]77.06%的同学表示效率较高。在课内学习中,总体上来讲,大部分学生通过线上尚未能够很好地利用时间提高效率,仍旧对于这种环境不太适应。
图二: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图四:小组合作性
在小组合作性的问题研究中:[图4]78.36%的同学觉得十分方便,表示这种模式会让合作更加容易。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中:80.329%的同学认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于这种能力的提升效果十分显著。
项目组成员还专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专项采访。针对专业日语或者二外英语方向的学生以及主教英语方面的教师进行了一对一的线下访谈,反馈如下表:
?
不可否认的是,线上教学进度会快很多,那是因为线下的互动环节眼神交流更多,线下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反映做出进度调整。绝大多数同学觉得线上检查作业会无法及时提醒,有时截止时间已经过去了才想起这回事,与线上相比,还是在老师的督促提醒下更为方便。综合个例采访来看,线上虽减少了时间损耗,但是个别教学环节还是离不开线下的配合。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有效性,同时也培养了信息素养能力。如图[2],71.15%的学生在课下可以在课下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学习课本知识,更是潜移默化培养信息素养能力。如图[4]在学生层面,学生们的小组合作能力也有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激活并重构自身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践性知识。通过大学生与老师的访谈内容中的文本挖掘,以及图表[1]这需要老师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教师除了要提供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认知支架、情感 支架(王雪猛,2020:156),可能首先要为学生搭建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技术支架(吴丹,2020:1)。
本研究也发现,基于信息素养理论,老师和学生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建立了师生互动的长期有效机制,学习有效性显著提升。信息素养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心理学,是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但不同于传统的学习理论的是,它需要在社会文化互动中不断地对已有经验、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常虹,2020:64)。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通过老师潜移默化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心,藉此提高了老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课程的考核采用的也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这些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有显著提升,是很好的鼓励方式。
当然老师和同学们在对这种教学模式提出积极的态度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对于这些弊端,我们讨论出以下策略:一、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首先应切实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这一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敦促的作用,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在自觉的不断的尝试摸索中提高。二、线上网页操作应更加人性化,及时修复更新,保证线上学习的流畅性,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成就感:线上的内容设计应趋于个性化,即内容要与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相适应。三、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效力感,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线上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尤其要对植入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课视频和相关课外知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适时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
信息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显而易见,融合了不同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去百家之长,达到了“1+1>2”的混合。而对于信息素养能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无疑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老师和学生们可以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的合理高效听课模式,建立了师生互动的长期有效机制,学习有效性显著提升。
当然本项研究还是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二外英语这一课程在一些同学的学习计划中可能不是很重视,不能和一些重点课程相比,数据的收集对象也有着一定的范围,只局限在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数据数量较少,没有达到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硬性指标,访谈人数较少,数据不足。
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的发展,使得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信息素养理论逐渐走到大众视野。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确提高了学习有效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何减少弊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使学习有效性最大化便是该项目的未来研究趋势,相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信息素养理论的结合会让素质教育迎 来更大的市场发展,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必将成为常态,相信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一定会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长足的进步。
作为新时代发展中的新生事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有缺点,更有待断完善,信息素养理论也必然成为之后教育学的重点,是学生们重点培养的素能之一。而基于信息素养理论后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将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