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出土有领璧环初探

2022-04-24 07:59李玮涓
殷都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殷墟孔径同心圆

李玮涓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有领璧,又称有领环、凸好郭璧、T字形环等,为圆形穿孔器,孔周缘两侧均凸起或单侧凸起成领,有玉石、陶、铜质地,是璧、瑗、环的一种亚型。根据中央孔径所占器体直径比例的大小,这种圆形穿孔器又可称之为瑗或环。璧、瑗、环应是在周礼用玉制度基本形成后的规范用语(1)张强禄:《从华南所见有领璧环看夏商礼制南渐》,《古代文明(辑刊)》2019年,第57页。,在商周时期的礼玉制度中实则为一种器物。所以,本文将殷墟出土的有领璧、有领环、有领瑗或有领镯等,统称为“有领璧环”。

有领璧环时空分布范围广。中国出土的有领璧环最早可追溯至大汶口文化晚期(2)山东省文物管理处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第102页。,商周时期达到高峰,并一直延续到汉代。有领璧环在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甘肃省、青海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香港、澳门、台湾省等22省市皆有发现,甚至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等)。

殷墟内共有22个遗址出土有领璧环118件(图一)。出土有领璧环的遗址有王陵区侯家庄北地M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8年安阳殷墟王陵区侯家庄北地一号墓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17年第3期。、花园庄东地(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商代墓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花园庄54号商代墓葬》,《考古》2004年第1期。、安阳黑河路(5)丁思聪:《殷墟墓葬的用玉制度——以安阳黑河路墓葬出土玉器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小屯北M18(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妇好墓(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出土玉器》,科学出版社,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玉器篇》,科学出版社,2016年。杜金鹏:《玉华流映: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中国书店,2017年。杜金鹏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大司空(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86年安阳大司空村南地的两座殷墓》,《考古》1989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大司空——2004年发掘报告(上)》,文物出版社,2014年。、郭家庄东南(9)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安阳市殷墟郭家庄东南五号商代墓葬》,《考古》2008年第8期。、侯家庄M1001(10)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二本·1001号大墓(上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侯家庄M1004(11)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五本·1004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年。、侯家庄M1400、侯家庄M1443(12)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九本·M1129、1400、1443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年。、侯家庄M1550(13)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八本·1550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6年。、侯家庄M1002(14)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三本·1002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年。、侯家庄M1500(15)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七本·1500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4年。、侯家庄M1217(16)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六本·1217号大墓》,“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孝民屯(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孝民屯(四):殷商遗存·墓葬(上、中、下)》,文物出版社,2018年。、小屯丙区基址(18)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五·丙区墓葬(上、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0年。、西区M701(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新安庄M212(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出土玉器》,科学出版社,2005年。、后冈殷墓M15(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91年安阳后冈殷墓的发掘》,《考古》1993年第10期。、小屯村北地下式房址(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文物出版社,2010年。、郭家湾新村M58(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安阳郭家湾新村》,科学出版社,2020年。。其中,有领璧环属殷墟一期21件、殷墟二期67件、殷墟三期24件、殷墟四期4件、未明确年代2件。

图一 殷墟出土有领璧环遗址分布图(改自《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图6-1)

1.王陵区侯家庄北地M1 2.花园庄东地 3.安阳黑河路 4.小屯北M18 5.妇好墓 6.大司空 7.郭家庄东南 8.侯家庄M1001 9.侯家庄M1004 10.侯家庄M1400 11.侯家庄M1443 12.侯家庄M1550 13.侯家庄M1002 14.侯家庄M1500 15.侯家庄M1217 16.孝民屯 17.小屯丙区基址 18.西区M701 19.新安庄M212 20.后冈殷墓M15 21.小屯村北地下式房址 22.郭家湾新村M58

虽然关于有领璧环的研究并不多,但这些研究中都涉及到殷墟出土的有领璧环。吉开将人是相关研究的先驱。他就有领璧环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即进行类型划分、制作工艺分析和功能探讨(24)(日)吉开将人:《论“T字玉环”》,《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吴凡深入探讨了有领璧环采用旋转切割技术取料的制作过程(25)吴凡:《从殷墟妇好墓玉器探讨商代玉器的制作与风格》,《故宫文物月刊》1995年总148期。。黄翠梅提出殷墟有领璧环来源于长江流域的看法,并参考吴凡的观点对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简单分析,根据商代有领玉璧环多与玉质兵器或工具相伴出土的情况,引发对有领璧环功能的思考(26)黄翠梅:《殷墟出土的有领玉环及其相关问题》,《纪念殷墟发掘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5年。。朱乃诚对殷墟妇好墓有领璧环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年代分析,推测其可能为腕部装饰品或保护腕部的装饰品(27)朱乃诚:《殷墟妇好墓出土有领玉璧与有领玉环研究》,《江汉考古》2017年第3期。。喻燕娇和方刚对殷墟出土的部分有领璧环进行资料整合,简单梳理了其源流,推测有领璧环在商代或为重要的礼器(28)喻燕娇、方刚:《中国玉器通史·夏商卷》,海天出版社,2014年。。近些年来,一些新资料的发布为全面研究殷墟有领璧环提供了重要条件。比如,孝民屯(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孝民屯(四):殷商遗存·墓葬》,文物出版社,2018年。、大司空遗址(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大司空——2004年发掘报告(上)》,文物出版社,2014年。和郭家湾新村(31)(日)吉开将人:《论“T字玉环”》,《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的发掘报告披露了一些新材料。妇好墓出土玉器的相关图录和研究报告(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玉器篇》,科学出版社,2016年。杜金鹏:《玉华流映: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中国书店,2017年。杜金鹏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有助于我们更细致地考察殷墟有领璧环。

文章的研究范围框定在殷墟之内,即位于安阳小屯村附近的商代中晚期遗址。文章以殷墟出土的有领璧环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有领璧环进行类型划分、年代研究、起源和用途分析。

一、殷墟出土有领璧环类型划分及年代研究

(一)殷墟出土有领璧环类型划分

殷墟出土的可用于类型划分研究的有领璧环共有74件。依据器体形制差异和中央孔径所占器体直径比例的大小,笔者将殷墟出土有领璧环分为有领璧、有领环、有领瑗、异型有领璧环和改制有领璧环五型。(33)《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笔者借鉴清代学者吴大澂对《尔雅·释器》中璧、环、瑗形制划分的解读,即璧中央孔径所占器体直径比例的大小约为0.33、环中央孔径所占器体直径比例的大小约为0.5、瑗中央孔径所占器体直径比例的大小约为0.67,对有领璧环进行类型划分。

A型 有领璧,8件。中央孔径所占器体直径比例的大小约为0.33。根据纹饰的有无分为两个亚型。

Aa型 素面璧,4件。

标本1,侯家庄M1001:HPK1091:3.5(图二:1)。大理石质,白色。孔周缘单侧凸起成领。器身底面平直,正面由内往外逐渐变薄。外周侧面平直。器体直径9.15,孔径2.8,厚约0.4-1厘米。

图二 A型有领璧

标本2,妇好墓M5:1014(图二:2)。棕褐色。体型较大,制作规整。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孔璧较直。器体直径18.9,孔径6.2,厚约0.2-1.7厘米。

Ab型 同心圆纹璧,4件。

标本1,花园庄东地M54:352(图二:3)。浅黄偏白色,附棕色斑。制作规整,器体光滑。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内缘外凸呈弧形。四组同心圆纹等距分布于器身两面,每组由一粗三细共四条线构成。两条同心圆纹装饰在孔周围,有刻划痕迹。器体直径17.5,孔径5.5厘米。

标本2,小屯丙区基址R906,干543(图二:4)。白色。玉质酥脆,制作精美,器体光滑。孔周缘两侧均凸起。三周同心圆纹两两相距1厘米,均匀分布于器身正面。器体直径13.8,孔径5.4,厚约0.2-0.9厘米。重约9.8克。

1.侯家庄M1001:HPK1091:3.5 2.妇好墓M5:1014 3.花园庄东地M54:352 4.小屯丙区基址R906,干543

B型 有领环,27件。中央孔径所占器体直径比例的大小约为0.5。根据纹饰的有无分为两个亚型。

Ba型 素面环,12件。

标本1,侯家庄M1400:R21030(图三:1)。出土于铜尊之腹内。色泽灰绿,半透明,器体表面有黑灰色、灰白色斑。制作粗糙,但磨制光滑。形制不甚规整。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身由内往外逐渐变薄。器体直径12.2,孔径6.83,厚约0.18-0.72厘米。

图三 B型有领环

标本2,侯家庄M1443:R1570(图三:2)。色泽灰黄,带棕斑。制作不对称,但磨制光滑。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身由内往外逐渐变薄。孔并非正圆形。器体直径11.4,孔径5.3,厚约0.3-1.42厘米。

标本3,花园庄东地M54:356(图三:3)。黄褐色,受沁斑痕明显。形制为规整的圆形,磨制精细。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身由内往外逐渐变薄。器体直径10.56厘米,孔径5.21厘米,厚约0.23-0.93厘米。

Bb型 同心圆纹环,15件。

标本1,侯家庄M1550:4:1846(图三:4)。绿色,带黄斑。制作规整。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身由内往外逐渐变薄。器体两面均饰有五组同心圆阴弦纹。器体直径10.55厘米,孔径5.35厘米,厚约0.15-0.9厘米。

标本2,花园庄东地M54:361(图三:5)。牙黄色。制作规整。器表饰有四组同心圆纹。器体直径11.58厘米,厚0.29厘米,孔径5.83厘米,厚约0.29-1.18厘米。

标本3,侯家庄M1002:3:1222(图三:6)。大理石质,色白。器表两面均有七条阴周线。器体直径12.4,孔径6.6,厚约0.5-1.7厘米。

1.侯家庄M1400:R21030 2.侯家庄M1443:R1570 3.花园庄东地M54:356 4.侯家庄M1550:4:1846 5.花园庄东地M54:361 6.侯家庄M1002:3:1222

C型 有领瑗,17件。中央孔径所占器体直径比例的大小约为0.67。根据纹饰的有无分为两个亚型。

Ca型 素面瑗,5件。

标本1,黑河路M13:2(图四:1)。大理石质。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身正面由内往外逐渐变薄,内缘外凸呈弧形。器体直径9.4厘米。

图四 C型有领瑗

标本2,大司空M444:13(图四:2)。色泽亚白,略带青灰色。制作规整,磨制精细。孔周缘两侧均凸起。除凸起外,器体厚度一致。器体直径9.3,孔径5.9,厚约0.2-0.6厘米。出土于墓主人右腹下。

标本3,侯家庄M1002:3:3272(图四:3)。淡闪黄玉。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外周缘较薄。器体直径9,孔径5.9,厚约0.2-0.9厘米。

Cb型 同心圆纹瑗,12件。

标本1,妇好墓M5:494(图四:4)。透闪石质,色泽米黄色,微透光,局部受沁。制作精美,形制规整。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体两面均饰有两组同心圆纹,中有一条宽凹弦纹将其隔开。每组同心圆纹约由三条阴线构成。器体直径8.67,孔径5.5,高1.32,厚0.26厘米。重约40.3g。

标本2,妇好墓M5:1015(图四:5)。透闪石质,色泽碧绿,微透光,局部受沁。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体两面均饰有三组同心圆纹。每组同心圆纹约由二至四条阴线构成。器体直径11.25,孔径5.88,高1.4,厚0.22-0.32厘米。重约68.1g。

标本3,侯家庄M1002:2:3251(图四:6)。黄色,玉质。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身由内往外逐渐变薄。器体两面均饰有外阴线三组,内阴线二条。器体直径8.6,孔径5.3,高约1.8,厚约0.4厘米。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复原后略大于此件的器物,高约2.5厘米,但尚不知其宽,故在此不做讨论。

1.黑河路M13:2 2.大司空M444:13 3.侯家庄M1002:3:3272 4.妇好墓M5:494 5.妇好墓M5:1015 6.侯家庄M1002:2:3251

D型 异形有领璧环,4件。根据形制的不同分为四个亚型。

Da型 圈足形器,1件。妇好墓M5:1049(图五:1)。透闪石质,色泽青绿,微透光,局部受沁。上小下大。底部与口沿皆平直。中为形制规整的圆孔。器表饰有距离相等的六条宽凹弦纹,在接近口沿部分的两条宽凹弦纹之间,分布有三个距离相等的小孔,孔外侧大内侧小。器体口沿直径6.98、孔径6.28,底部直径7.65、孔径6.5,高约2.2,厚约0.28-0.52厘米。重约37.8g。

图五 D型异形有领璧环

Db型 镯形器,1件。妇好墓M5:1042(图五:2)。透闪石质,色泽青白,光泽油润,内含絮状物,微透光,局部受沁。器体制作精美,内外抛光。器体表面中部凸出一周约0.13厘米的领。器体外径6.99,内径6.32,厚0.29-0.42厘米。重约23.8g。

Dc型 圆箍形器,1件。小屯北M18:26(图五:3)。放置于墓主人(女性)腰间,靠近左手边。色泽蓝褐,半透明,料质较少见。形制较规整,中有大圆孔。器体表面饰有凸弦纹,中部微内凹,有一周凸出的薄领。器体直径5.9,孔径5.1、高4.1、厚约0.4厘米。

Dd型 套叠式瑗形器,1件。西区M701:02(图五:4)。色泽黑。形制较为特殊。两个瑗形器套在一起。内为较高的瑗,形制普通;外为较矮的有领瑗。器体直径7.8厘米。

1.妇好墓M5:492 2.妇好墓M5:589 3.妇好墓M5:927 4.妇好墓M5:1116 5.妇好墓M5:1427 6.妇好墓M5:1326 7.花园庄东地M54:359 8.孝民屯SM38:5

E型 改制有领璧环,18件。由有领璧环改制的其他器物。根据形制的不同分为八个亚型。

Ea型 出牙玉瑗,1件。妇好墓M5:492(图六:1)。正面带凸领,反面凸领被磨平。器体外侧均匀分布有八个较小的牙。器体直径11.3,孔径8.6,厚约0.7厘米。

图六 E型改制有领璧环

Eb型 龙形玉玦,1件。妇好墓M5:589(图六:2)。色泽米黄,玉质较软。制作精美,保存完整。可能是改制的,也可能是借用有领璧的形状有意为之。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体两面均有较细而浅的同心圆纹。外侧有扉牙。所雕之龙首尾衔接,中有小缺口,内为规整的大圆孔。龙颈部带扉牙处有一小孔。

Ec型 玉鱼,5件。妇好墓M5:927(图六:3)。短弧处(鱼鳍)凸起。鱼头处有一小孔,鱼尾处有两小孔。器体两面皆有三条清晰的同心圆纹。

Ed型 玉璜,5件。妇好墓M5:1116(图六:4)。器体两面皆有四组同心圆纹或一条宽凹弦纹。

Ee型 玉柄形器,2件。妇好墓M5:1427(图六:5)。色泽米黄。素面。

Ef型 镂孔半璧形腕饰,1件。妇好墓M5:1326(图六:6)。器体制作规整,双面皆刻有三组同心圆纹。每组同心圆纹由一条宽凹弦纹和三条线纹组成。器身为镂空造型。器体直径12.7、孔径6、孔壁高1.6、边厚0.2厘米。

Eg型 玉戚,1件。花园庄东地M54:359(图六:7)。色泽白、褐,带褐色斑。制作精致,通体抛光。器体较薄,顶部和刃部为形制规整的圆弧。器体两侧带扉棱。中部有一大圆孔,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圆孔之上有两组四条平直的纹饰。器体长22.3,宽17.3-21.4,厚0.3-0.5厘米。

Eh型 玉环形器,2件。孝民屯SM38:5(图六:8)。放置于墓主口内。色白,受沁。器体呈圆弧状,外缘有凸棱。器身有钻孔痕迹。器体残长5.9,宽0.8厘米。

(二)殷墟出土有领璧环年代研究

1.殷墟出土的有领璧环多为素面或饰有同心圆纹。其中,同心圆纹多为凹弦纹。素面有领璧环与同心圆纹有领璧环皆自殷墟一期延续至殷墟四期。

2.殷墟二期是有领璧环发展的黄金时期。有领璧、有领环、有领瑗出现于殷墟一期,在殷墟二期达到高峰,并在殷墟三期衰减,殷墟四期没落。异形有领璧环在殷墟二期经历了产生、迅速发展和衰落阶段,至殷墟四期仅偶有出现。改制有领璧环则集中在殷墟二期至殷墟四期阶段。

3.有领璧的年代在殷墟一期至殷墟四期。①素面璧:由孔周缘单侧凸起成领到孔周缘两侧均凸起,由孔壁斜直到孔壁较直,孔径由小变大,逐渐稳定在6厘米左右。素面璧出土于王陵区侯家庄北地M1、妇好墓和侯家庄M1001,墓葬年代是殷墟一期至殷墟二期。②同心圆纹璧:制作渐趋精美,纹饰由组合多样到单一规整,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孔径由大到小,逐渐稳定在5.5厘米左右。同心圆纹璧出土于妇好墓、侯家庄M1001、花园庄东地M54和小屯丙区基址,遗址年代在殷墟二期至殷墟四期。

4.素面有领环和同心圆纹有领环的年代皆在殷墟二期至殷墟三期,前者含未明确年代有领环1件。①素面环:器身越来越薄,制作越来越规整,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孔径逐渐稳定在5-6厘米左右。总体而言变化不大。素面环出土于妇好墓、侯家庄M1001、侯家庄M1004、侯家庄M1400、侯家庄M1443、大司空M25、花园庄东地M54、侯家庄M1002和新安庄M212。②同心圆纹环:材质渐趋多样化。纹饰由细而浅逐渐加深,多为凹弦纹。孔周缘两侧均凸起。总体而言变化不大。同心圆纹环出土于妇好墓、侯家庄M1550、大司空M25、花园庄东地M54、侯家庄M1002和侯家庄M1500。

5.素面有领瑗和同心圆纹有领瑗的年代皆在殷墟一期至殷墟三期。①素面瑗:器身越来越薄,制作越来越规整,孔周缘两侧均凸起。总体而言变化不大。素面瑗出土于黑河路M13、妇好墓、大司空M444和侯家庄M1002。②同心圆纹瑗:孔周缘两侧均凸起。总体而言变化不大。同心圆纹瑗出土于花园庄东地M60、妇好墓、郭家庄东南M5和侯家庄M1002。

6.异形有领璧环,出土于妇好墓、小屯北M18和西区M701中。墓葬年代多在殷墟二期,仅一件在殷墟四期。玉质多样,形制特殊,孔径稳定在5-6厘米左右。

7.改制有领璧环,出土于妇好墓、花园庄东地M54、黑河路M491、孝民屯SM17和SM38。墓葬年代在殷墟二期至殷墟四期。大多器物没有尺寸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文中所说的年代只是最后使用年代,并不能代表玉器的制作年代。玉器的流传年代较长,有不少器物的制作年代要比最后埋葬年代早很多。所以才会出现很多改制的现象。对于制作年代,朱乃诚根据形制推断,属Ba型的妇好墓M5:487的制作年代大概在二里头时期。他又根据同心圆纹的粗细、深浅、形制及组合,推断部分改制的施有细、浅、单线、形制较为原始的同心圆纹有领璧环,制作年代在二里岗文化至殷墟一期早段。(34)朱乃诚:《殷墟妇好墓出土有领玉璧与有领玉环研究》,《江汉考古》2017年第3期,第116-117页。笔者认为他对妇好墓M5:487制作年代的推断具有参考意义,但改制有领璧环的制作年代有待商榷。

二、殷墟出土有领璧环的起源

有关殷墟出土的有领璧环的来源问题,学界存在较大分歧。朱乃诚提出有领玉璧起源于陶寺文化,与陶寺文化盛行在腕部穿戴玉璧有关(35)朱乃诚:《殷墟妇好墓出土有领玉璧与有领玉环研究》,《江汉考古》2017年第3期。。孙华认为有领璧环的直接源头是长江流域(36)孙华:《凸好郭器的渊源》,《中国文物报》1993年11月14日第3版。Jessica Rawson, Chinese Jade 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 (London: British Museum, 1995), p.165. 黄翠梅:《殷墟出土的有领玉环及其相关问题》,《纪念殷墟发掘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5年,第213-214页。。邱兹惠则认为有领璧环来自于东南亚大陆(37)[美]邱兹惠:《试论西南青铜文化的有领环形器》,《三星堆与长江文明》,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92-99页。。

研究殷墟有领璧环的来源,首先要考察较殷墟时代更早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类似器物。有领陶环和石环在龙山时期就已经较为流行了。安阳后冈遗址出土了4件龙山时期的有领璧环(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后冈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考古》1982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图七)。这些有领璧环材质为陶或石,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身正面由内往外逐渐变薄,内缘外凸大多呈弧形,仅一件带圆形纹,其余皆为素面。海阳司马台、芮城清凉寺、临汾下靳、神木石峁遗址均发现了有领玉璧、玉环的踪迹。但是,二里头至早商时期有领璧环并未呈现增多的态势,在二里头遗址至今尚未发现过此类玉器。

图七 后冈遗址出土的有领陶环

郑州商城仅发现过2件有领环,且均非二里岗期。洛达庙遗址出土的一件有领环T22:10(3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洛达庙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9年第4期,第72页。(图八:3)年代为二里头文化时期。色泽灰,带斑点。磨制精细,素面。孔周缘两侧均凸起,器身正面由内往外逐渐变薄,内缘外凸呈弧形,器体厚约0.7-2.4厘米。造型较为原始,距离殷墟有领璧环的形态尚远。另一件有领环C7M54:12(4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929页。,玉质细腻,色泽白。制作规整,磨制精细。孔周缘两侧均凸起。素面。器体直径11.5,孔径6.3厘米。但其年代为殷墟一期晚段或二期早段,并不早于殷墟有领璧环,甚至可能来自殷墟。

虽然朱乃诚提出甘肃新庄坪和郑州洛达庙出土的有领玉璧可以作为二里头文化时期有领璧环的代表,但事实上二里头和二里岗时期中原地区有领环璧数量锐减,可能出现了一个空白期。这样的话,很难说殷墟有领璧环与北方龙山时期有领璧环之间存在直接传承关系。跳出中原地区,殷墟有领璧环的直接来源存在一些线索。

盘龙城遗址出土1件有领璧和2件有领铜钺。小嘴出土1件盘龙城四期(二里岗上层一期)的有领璧M3:6(4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嘴M3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8年第5期,第37-38页。(图八:4)。色泽青绿,局部受沁。制作规整,磨制精细。孔周缘两侧均凸起。除凸起外,器体厚度一致。器体表面饰有九组同心圆纹。每组同心圆纹由两条左右的细阴刻弦纹组成。器体直径23,孔径7,厚约0.35-1.4厘米。这件有领璧的时代明确早于殷墟有领璧环,同时其已经具有殷墟时期有领玉璧流行的同心圆纹装饰。虽然盘龙城地处长江流域,但其属于商文化系统,与殷墟商文化同源。因此,将盘龙城出土的这件有领玉璧作为殷墟有领璧环的直接来源是可以说通的。除了这件有领玉璧,盘龙城杨家湾地点还出土了两件有领璧形铜钺,钺身中孔周缘凸起,孔内壁内凹(图八:5、6)。盘龙城有领玉璧和有领铜钺的发现均说明当地流行这种有领装饰。最新的研究显示,殷墟的某些铜器铸造技术也受到了盘龙城的影响,是南方工匠迁入殷墟的结果(42)苏荣誉、董韦:《盖钮铸铆式分铸的商代青铜器研究》,《中原文物》2018年第1期;苏荣誉:《晋西两件商代南方风格青铜器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年第11期。。因此,长江流域玉器工匠的进入应该是殷墟有领璧环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图八 庙底沟、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有领璧环

三、殷墟有领璧环的用途

在殷墟出土的118件有领璧环中,除小屯丙区基址(M365上方西北部的夯土中)和小屯村北地下式房址出土的有领璧环外,其他均出土于墓葬。在出土有领璧环的24座墓葬中,明确为女性墓的4座,分别是花园庄东地M60、小屯北M18、妇好墓M5和侯家庄殉葬坑M1550:49(附表一)。除侯家庄墓葬翻葬坑中出土的有领璧环外,已知具体出土位置的有领璧环有17个(附表二)。

有领璧环出土环境复杂,功能与用途理应多样。就有领璧环的功能展开讨论,以往的研究多持“手镯”一说。朱乃诚认为有装饰腕部并且在战争中保护手腕免受伤害的功用。(43)朱乃诚:《殷墟妇好墓出土有领玉璧与有领玉环研究》,《江汉考古》2017年第3期,第117页。但是从殷墟有领璧环的出土位置来看,完整器大多出土于墓主人头部、胸部或腹部,没有发现明确套在手腕上的案例。由此看来,这种器物在殷墟并非简单作为手镯类装饰品,而可能具有特殊的含义。笔者就殷墟出土有领璧环进行分析,认为大致有装饰品、丧葬礼器和祭祀法器三种用途。

首先,有领璧环可以作为装饰品。殷墟出土有领璧环尺寸与普通人手腕粗细相称,孔径大都在5-6厘米之间,只有极个别的孔径小于4或大于7厘米。部分有领璧环出土于靠近墓主人手边的位置,不排除作为手镯使用。同时,也存在将有领璧环放置在墓主人胸前或颈部至胸部一带的情况,可能是作为悬挂在身上的配饰。(44)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第457页。

其次,有领璧环是重要的丧葬礼器,象征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在殷墟,出土有领璧环的24座墓葬均属王室或贵族墓葬。西北岗王陵和妇好墓属于商王和王后的墓葬,一半以上的殷墟有领璧环出土于此。花园庄东地M54是妇好墓以外随葬品数量最为丰富的一座商墓,墓主人身份可能是手握兵权的将军。其余出土有领璧环的墓葬也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随葬器物数量多、种类多、品级高,均发现成套的青铜礼器。郭家庄东南M5的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手工业者的头目。孝民屯发现数百座商墓,整体上是等级较低的平民墓葬区。其中孝民屯SM17与SM38两座墓葬等级最高,随葬有成套的青铜器。刚好两件改制的有领璧环出土在这两座墓中。即使他们已经残了,仍然被墓主人所珍视,也说明了这种器物等级之高。

在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中,玉璧虽风格不同,但都是财富的象征。(45)蒋卫东:《试论良渚文化玉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第219-226页。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08-413页。与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玉璧摆放位置颇为相似的是,殷墟有领璧环同样被安放在墓主人身上或身下,例如花园庄东地M60出土于棺底铺垫层的有领环。殷墟还有两件有领璧环改制器出土于墓主人口中,与后世口含玉器、钱币的葬俗类似,大概是想要使墓主人精气留存、肉体不腐,来世依然享有同等地位或者财富。而且,在诸多遗址中,有领璧环仅出土于较高等级的墓葬,尚未发现出土于低等级墓葬的情况。在等级分化明显的商代中晚期,较高等级的墓葬大概率意味着墓主人生前掌握较多的社会资源。所以,有领璧环有象征财富的功能,是象征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丧葬礼器。

最后,有领璧环可能有祭祀功能。有领璧环同时具有了玉璧和玉琮射部的特征,即领部和中间的圆孔。所以这种器物可能具有类似于良渚玉琮沟通天地的功能。部分有领璧环放置在墓主人胸腹部,而胸腹部是人灵魂所在地,所以可能具有保护灵魂上天的作用。(46)郑建明:《史前玉璧功能、源流考》,《华夏考古》2001年第1期,第86页。并且,妇好墓出土的一件镂孔半璧形腕饰的造型类似凤鸟。鸟是商族的图腾,能够在天空中飞翔,以此沟通天地。有领环璧形状特殊,部分饰有在以往的玉璧中不见的同心圆纹。有学者将其解读为制作过程中遗留的痕迹,而邓淑萍则推测可能与商人“三衡”“七衡”的天文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7)邓淑苹:《玉礼器与玉礼制初探》,《南方文物》2017年第1期,第225-226页。“三衡”“七衡”图中,圆孔为“北极”,“衡”是太阳在一年中运动的轨迹。有领璧环上装饰的同心圆纹多为三周或七周,再加上中部圆孔,恰好与“三衡”“七衡”的天文观相符。,带有沟通天地的功能。

小屯丙区基址出土了一件殷墟四期的同心圆纹有领璧。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苍璧。两璧颜色一苍一白,位置一东一西,孔中均布满绿松石,孔周皆涂有朱红色。发掘报告中猜测或许是在祭祀祖先神灵时所埋,可能体现了苍璧礼天的观念。(4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孝民屯(四):殷商遗存·墓葬(上)》,文物出版社,2018年,第325页。小屯村北地下式房址F10和F11出土的有领璧环也可能有祭祀之用。

四、结语

有领璧环是殷墟遗址发现数量较多的一类特色玉器。通过全面梳理殷墟出土的有领璧环,发现殷墟二期出土的有领璧环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工艺最精湛,是有领璧环发展的黄金时期,与该时期殷商王朝的强盛有密切关系。殷墟有领璧环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的有领璧环之间存在较大的缺环,其直接来源可能是长江流域的盘龙城有领璧环,可能反映了南方玉工迁入殷墟的历史背景。殷墟有领玉环主要出土于墓葬中,但位置不定,有口中、胸部、腹部、身体两侧、棺底等多种情况,因此这类玉器并不只是作为腕饰,还可能有祭祀法器等特殊功能。殷墟有领璧环与墓葬等级关系密切,凡是出土有领璧环的墓葬等级均较高,表明这类玉器属于珍稀品种,且具有标识墓主人身份礼制含义。

附记:本文承蒙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辉教授的悉心指导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晓桐副研究员的帮助与支持。谨此致谢!

猜你喜欢
殷墟孔径同心圆
基于CSAR图像的目标高度提取方法
不同孔径泡沫铜填充对平板微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
做好“侨”字文章,画好侨界团结同心圆
同心圆梦再出发
凝侨心聚侨力共画发展“同心圆”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殷商故都 甲骨之城
民用飞机孔径偏离修理方法简介
孔径天线和阵列基础从理论到设计,制造和测试
安阳洹北商城考古启动